進入舞蹈的思想世界:「舞蹈書寫工作坊」心得

2022/04/0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第一次的「舞蹈書寫工作坊」結束了,快快來記述一下感想。
真的非常感謝衛武營舉辦這個課程,內容很紮實,廣度跟深度都很驚人。
雖然早已經準備好要來見識頂級文青,不過還是頗為震撼。
稍微總結一下兩天來遇見的四位老師。

形影相析:舞蹈與空間-姚立群

兩天的上午,都是姚立群老師講「舞蹈與空間」,我覺得可以說是最難消化的課。乍看題目,以為是要談「展演空間」,然而很快就發現,老師的層次太高了,表演場地的實體空間只是他心目中定義的「空間」的一小部分而已,他的空間根本就上升到意識、認知層次,可以說「人類感知與思想」活動的範圍,統統都是老師想談的空間!
我實在見識太淺,老師提及的參考作品,10個有8個我不認得;例如身障表演者、日本舞踏藝術家等,都不是我們這些學跳舞的素人平常會關心的表演類型;真的是打開了不少眼界。
上這堂課腦子跟手都很忙,我會做很多筆記,感覺要回家慢慢研究的東西很多⋯⋯(老師講課超容易發散的,肯定是跳躍式思考的高手,神奇的是就在我開始覺得迷失的時候默默又會繞回主題)

舞蹈與身體史-王柏偉

要怎麼描述這堂課呢,嗯,這麼說好了,看表演有很多層次,一般觀眾只需要「享受」就可以,評論者則需要去探究這個作品的「問題意識」是什麼、創作者為何選擇這個形式,甚至「在歷史的脈絡下,這個作品為何長成現今的模樣?」
老師在兩天的課堂上,都採取播放影片讓我們討論的形式,他會選擇兩個有些年代差距的舞蹈作品,針對兩個作品都觸及的相同「問題意識」(例如想要探討「性」這件事),讓我們比較時代精神對舞蹈作品產生的影響。
開放式討論一向比較不是亞洲學生的專長,此時就慶幸我在法國也當過厚臉皮的留學生,多少學到一點外國同學「講錯就算了,我還是要講!」的精神,而且老師其實也是抱著開放的態度鼓勵大家拋出自己的想法,並不是「等著糾正學生」的傳統老師範兒,我覺得課堂發言的氣氛是很愉快的。
以前的確沒有想過要從「時代背景」這件事來看舞蹈作品,這堂課又開啟了一個新的切入觀點。(不過我覺得老師列出的其他評論要探討的東西也很難,例如問題意識,我忍不住會想,萬一我看完一個作品後完全想不出來它的問題意識是什麼,該怎麼辦啊~~~)

身體裡的頻率振動-王榆鈞

這門課是我「意外的收穫」!舞蹈跟音樂的關係,對我來說一向就是「老師選音樂,我想辦法對到拍子」XDD 我其實對於這個主題沒什麼信心,覺得我音樂小白恐怕很難有共鳴?
結果,老師選了好多「無調性音樂」要我們去聽,看看能聽見什麼;我從來不曾這樣去聽音樂,一閉上眼睛嚇一跳,原來那些聲音都是立體的,老師用「聲音建築」來描述她想要建構、帶給觀眾的體驗,這個詞彙超貼切!她播放聲音的時候,聲音會在我感知裡形成視覺化的東西,例如在天空中有高頻聲音在「閃爍」,比較等身高度的周遭空氣中是波浪狀擺動的音頻,而腳底下是大地一般微微震動著的低頻音,隨著聲音的變化,我好像也一路在音頻鋪成的路上前進,周遭的「風景」不停變化⋯⋯非常新鮮的體驗啊!
老師分享了如何幫舞蹈作品配音樂,還有為了尋找聲音,他們常用的「聲音製造器」Noise Box的玩法;其實就是做一個五金零件檯,上面有彈簧等各式各樣形式的金屬零件,去撥動、刮擦這些零件,盒子就會收音並放大音效,製造出各種有趣的聲音。
老師一邊播放影片,一邊陶醉地說:「看人家玩Noise Box這種影片,我可以看一個小時都不會膩⋯⋯」看著長髮飄逸、身材纖細、仙氣飄飄的氣質美女對金屬零件表達如此深重的愛意,我忍不住想⋯⋯搞現代音樂的應該都是外星人吧。

數位裡的我們-謝杰樺

這個主題我很期待!畢竟我也做過科技業,對科技可以如何跟舞蹈結合,還是蠻有興趣了解的。不過,老師探討的問題其實比較不是未來有什麼技術可能性,而是哲學性的範疇。到底人類的價值會不會被數位化給削弱甚至剝奪呢?老師提及「數據主義」凌駕人文主義的現象(我們對網路上資料的信任度,甚至高於其他「活生生的人」給我們的資訊),人類如何看待這件事,將決定我們集體的走向。
這堂課讓我想起以前看過的電影《Ex Machina》,片中的機器女子已經做到完全看不出來是機器人,而跟她們對話、共同生活的人類,甚至也開始懷疑自己會不會只是AI,被植入了特定的記憶而相信自己其實是人類?
我還是很難相信這世界會有這麼一天的來臨,人的能量具有無可取代性,我始終還是這麼認為的。
課堂最後老師讓我們玩了一下「跟數位的身體互動」,其實就是透過視訊軟體,讓試驗者的上身出現在一個主螢幕上(就稱呼它為「分身」吧),而試驗者要站在主螢幕後方,讓自己其他身體部位跟螢幕上的那個分身「看起來」是接合在一起的,一邊動作一邊要注意不能讓連結感斷掉。
由於分身是透過視訊播放出來的,會有一些不同的特性,例如會隨著跟攝影鏡頭的遠近關係而放大或縮小,而且動作跟影像呈現之間會有時間延遲。在物理世界移動會造成的身體效果,到了螢幕上會不一樣(方向、速度、距離等因素,都需要重新考慮了),造成「現實界的自己」要跟「螢幕上的自己」同步,居然無比困難。
我也忍不住上去玩了一下,一整個有種疫情期間線上課的既視感,手忙腳亂:到底螢幕上的左邊是不是我的左邊?我身體有動啊影像到底有沒有跟上?奇怪我做了什麼為什麼拍攝範圍跑掉了啊?整個控制系統大亂(靠北讓人好緊張啊XDDD)。回家後再思考感受了一下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從何而來(有些感受我需要時間整理,才知道背後是什麼),發現螢幕範圍的限制也無形中帶來「心理的限制」,我會不太敢做動作,無意識地很想去配合可視範圍,而這件事讓我其實感覺有點惱怒。或許「透過科技再現的自我」無形中也回過頭來,成為了主導我們行為的因素,就如同我們花很多時間打造社群媒體上的形象一樣?

兩天下來覺得獲得滿滿的養分,對下一次三個月後的工作坊也充滿期待,不過又希望有時間先好好消化學到的東西(三個月看似很長,不過也是轉眼就過完了啦)
對了,工作坊的同學們也都好有趣,很多可愛的年輕人(謝謝大家跟阿姨作朋友),特別介紹一下我有個同學叫陳昇(筆記本掏出來準備索取簽名!),雖然不是唱歌的那位,不過這位昇哥也非常了不起!他本業是工程師,熱愛表演藝術,看的表演可能比我吃的飯還多(不誇張),立志讓一般大眾親近表演藝術,說起如何把素人拉進劇場可是滔滔不絕(我真的很想把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他)。他讓我有個體悟是:熱愛一種藝術,不一定要當從業人員,其實在「外圍」可以做的事也很多。我們學跳舞,說起來其實比較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這些推廣、分享的人,就真的是在「為藝術服務」,超級令人感動的~~~
昇哥每週三會在衛武營擔任導覽義工,去衛武營的話可以順便去找他要簽名(?)
特別推薦一下昇哥的網站:https://chenshengsite.wordpress.com/
再次感謝辛苦的老師們跟工作人員!
笨鳥慢飛
笨鳥慢飛
閲讀雜食性動物,老在文組跟理工的世界之間跳來跳去,内心小劇場豐富,對於有興趣探究的事物會浮現連自己也不理解哪裡來的毅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