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書系列19-5《夏郁芬親子理財課》,特別篇:紅包運用篇

嗑書系列19-5《夏郁芬親子理財課》,特別篇:紅包運用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特別篇:#紅包運用篇』

raw-image

10、紅包

本節重點:「#把紅包還給孩子」

紅包、壓歲錢有時家長們互包做人情,但作者希望家長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做人情是你的事情,但給孩子紅包,是長輩們給予的祝福,不應剝奪。

作者強調著,年節紅包、壓歲錢是一筆大款項,要把握每年這樣的機會,讓孩子們學會:

1、 #收入計算:知曉自己到底收了多少祝福,化被動為主動。

2、#預算規劃:與孩子討論要如何規劃這筆金錢的運用,有什麼是自己一直想要購置的物品(需求),讓其評估是否要花費。

3、#儲蓄未來:針對暫時未分配的金額,存入銀行,讓孩子看見自己「存摺」數字的增加,並教育「利息」的觀念,亦可規劃做為日後的教育基金或是創業基金。

最後千萬不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名義上要「幫孩子存錢的名義,收起紅包後,卻在孩子面前做私人用途(過年小賭、私人奢侈品)」這樣只會造成小孩的「不信任感」。

#個人小結

我本身是那種過年紅包收到後,就直接給父母的那一派,我只拿老媽的那一包,因為我知道都是父母在負擔我支出,不要添亂比較實在。

當然我也遇過聽到父母把紅包收起來,就感到匪夷所思的朋友,我覺得沒什麼對錯,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能自己運用,聽起來很令人羨慕,但也不認為當年父母把紅包給了我,我就可以幹上什麼大事,用個不好,或許也糊裡糊塗的花費掉了。

現在成為了父親,女兒和兒子的紅包我每年都會紀錄下來,除了支應他們的保費外,就是開戶存起來,我也在思考,等他們上了小學後,有了基本數字和金錢觀念後,要全給呢?還是收回。

我自我評估,在個人能力尚有限的狀況下,我無法全部放手,但我傾向的會是,按比例的方式給其自由運用,也許小學是5-10%,國中後20%,也就是今年女兒計算完自己的紅包有3萬元,那1500-3000元就可以給她自由運用,要買鞋子、書籍或與朋友聚餐,都依她規劃,我完全不干涉,讓她既可以參與和規劃,在有限定條件制下的金額,也不必擔心孩子們踩雷亂花。

avatar-img
BR浪逃殺-的沙龍
30會員
113內容數
閱讀是件令人上癮的嗜好,享受閱讀樂趣,記錄下自己的心得想法以及詞句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R浪逃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派人員,認為做家事是天經地義,小孩做家事就要給零用錢,會導致其過於勢利;有一派則認為,藉由給獎金來幫忙家務事,可以讓其提早學會「有付出有收穫」的理財觀念。 那要如何避免小孩太過勢利呢? 作者給的解答是:「要用其他情感價值」來取代,這段有些抽象,這邊補充之前聽Podcast聽到的一點來做延伸
讓孩子養成記帳習慣,知道自己究竟金錢花用到何處,而不是錢用完了,就找父母拿,而父母也不知所以然。 然後,透過記帳的好處,家長也可以從支出項目,成為與孩子討論的話題,比如最近吃什麼大餐,買什麼書、遊戲課怎麼多金,魅力在哪等。
讓孩子理解,凡事有優先順序,在有限的能力下「想要」不應大於「需要」,而變成本末導置的狀況。 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生命需求與慾望需求,建立出優先順序,並且進而提升到討論家庭預算支出,了解規劃。
這本書讀完,或許有些方法有些過時(沒有電子支付及網路銀行、APP等觀念),但有些基本的觀念和方法,如零用錢的分配比例、小孩紅包如何運用、做家事要不要用零用錢獎勵等,都有提出一些看法,覺得還是可以分享。
遵循馬基維利的原則通常能夠帶給你可觀的財富,但成功就一定要賺得財富嗎?那財富到底多少才夠? 作者發現,不當手段得來的財富,終有一天你要歸還回去。
我參加過的坐下來『喬』,和我出席過的商業會議次數差不多。有一點確定的:坐下來『喬』用在解決爭議和達成結果這些事情上可以獲得更高的效率,勝過企業的董事會議。 說真的,有多少次你應邀出席重要的公司會議,但其實只是在桌邊枯坐兩小時,心理不斷懷疑一開始幹嗎要開這場會?
有一派人員,認為做家事是天經地義,小孩做家事就要給零用錢,會導致其過於勢利;有一派則認為,藉由給獎金來幫忙家務事,可以讓其提早學會「有付出有收穫」的理財觀念。 那要如何避免小孩太過勢利呢? 作者給的解答是:「要用其他情感價值」來取代,這段有些抽象,這邊補充之前聽Podcast聽到的一點來做延伸
讓孩子養成記帳習慣,知道自己究竟金錢花用到何處,而不是錢用完了,就找父母拿,而父母也不知所以然。 然後,透過記帳的好處,家長也可以從支出項目,成為與孩子討論的話題,比如最近吃什麼大餐,買什麼書、遊戲課怎麼多金,魅力在哪等。
讓孩子理解,凡事有優先順序,在有限的能力下「想要」不應大於「需要」,而變成本末導置的狀況。 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了解,生命需求與慾望需求,建立出優先順序,並且進而提升到討論家庭預算支出,了解規劃。
這本書讀完,或許有些方法有些過時(沒有電子支付及網路銀行、APP等觀念),但有些基本的觀念和方法,如零用錢的分配比例、小孩紅包如何運用、做家事要不要用零用錢獎勵等,都有提出一些看法,覺得還是可以分享。
遵循馬基維利的原則通常能夠帶給你可觀的財富,但成功就一定要賺得財富嗎?那財富到底多少才夠? 作者發現,不當手段得來的財富,終有一天你要歸還回去。
我參加過的坐下來『喬』,和我出席過的商業會議次數差不多。有一點確定的:坐下來『喬』用在解決爭議和達成結果這些事情上可以獲得更高的效率,勝過企業的董事會議。 說真的,有多少次你應邀出席重要的公司會議,但其實只是在桌邊枯坐兩小時,心理不斷懷疑一開始幹嗎要開這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