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0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菩提心修學述要》要義
我們這個地方總共有六大科,將述此義,大科分六。
首先,第一個我們先看生命的主導者。

為什麼有些人會墮三惡道?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生天?為什麼有些人到極樂世界去?事出必有因,我們生命到底是誰在主導我們?是我們的業力嗎?還是我們的思想呢?
這個值得先探討一下,因為你要改變你的生命,你要先知道到底從哪一個地方下手,到底我們生命的背後是不是有一個主導者,如果有的話,我們要先把他認清楚,就好像說那麼多的電燈,它是不是有一個開關,如果你要把電燈關掉,是不是先找到開關。
我們的這個生命亦復如是,我們的生命是不是有一個開關,它主導著我們到三惡道,它也主導著我們生天,它也主導我們成佛。那麼那個主導我們生命的是誰?這是第一個思想,這是第一個主題。
第二個,發心的差別相。

那麼當我們找到我們生命的主導者以後,我們來看看,這個主導者,它主導我們的生命有哪些差別的相貌?我們是屬於哪一個相貌?

第三個,當我們確定我們相貌以後,我們怎麼來調整?

我們是不是透過什麼樣的修學,把我們這些比較不好的相貌、級別比較低的相貌,把它提升到比較高級別的相貌,怎麼來真實的發起菩提心?
第四個,菩提心的退失。

當我們的菩提心生起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哪些東西?哪些東西的過失不會傷菩提心?哪些東西的過失是你一次都不能犯,你犯到以後障礙你菩提心,你菩提心的願望會失掉的,就是我們要如何避免菩提心的退失?
第五個,有沒有什麼樣的加行讓我的菩提心生起以後增長廣大?
第六個,當我們生起菩提心以後,我們會在生命當中有什麼殊勝的功德跟大家勸勉?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我們這次的課總共六個主題,先看第一個主題:生命的主導者。到底是誰在主導著我們的生命,看第一個主題。這個地方分兩段,第一個、心為業主第二個、五蘊主人
我們在這個地方,心為業主先做一個總說,那麼第二段就細說,詳細地說明到底是誰。第一段是一個綱要的說明,第二段是微細的說明。我們先看第一段,心為業主。請大家先合掌,我們把蕅祖的這段開示唸一遍: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
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禪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塗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味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回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一生,有些人他修學成功了,他是成或者做一代的祖師,也就是說他這一生並沒有白來一趟,他積集了廣大功德,他今生是滿載而歸!有一種人,他也在修學,但是他是墮坑落塹,他帶著滿身的罪業離開了娑婆世界。那麼,同樣一期生命,怎麼有些人是滿載而歸,有些人是造了這麼多罪業呢?這怎麼回事呢?
所爭只一念間
就是你的心念,它的安住問題,你用什麼心念來安住,來當作你一個生命的一個標準。
這個心念的安住,在《楞嚴經》它分成兩塊:第一個,善惡的問題。以善念為住,以惡念為住,這個是影響到生命的快樂的問題;第二個,是真妄的問題。這個水平就更高了,你以真心為住,還是以妄心為住?真心是向內安住的,妄心是向外攀緣的。
以《楞嚴經》來說,善念惡念都是虛妄的,都是向外攀緣,但是善念起碼是安樂道;但是,如果你要走上解脫道,那就不是善念了,而是你要提升到正念,真實的心念——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種大乘的善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修學述要》02 目標是成佛,我們的種性非常的重要! 所以當我們的目標是成佛的時候,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種性,就是說你現在的目標想要種一個蘋果,當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這都是枝末,這個加行的對治都是枝末,重點是你要得到蘋果,你要先找到蘋果的種子,葡萄的種子是種不出蘋果。
菩提心修學述要01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們是先偏重在業力的修學,所謂的事修,比方說你會去拜懺,拜八十八佛,大悲懺;比方說,我們會去持咒,乃至於做慈善事業。我們剛開始,總是希望我們身口意的罪業慢慢的減少,我們的善業慢慢的增長,所以我們剛開始先調整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剛開始是這樣。
《菩提心修學述要》02 目標是成佛,我們的種性非常的重要! 所以當我們的目標是成佛的時候,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種性,就是說你現在的目標想要種一個蘋果,當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這都是枝末,這個加行的對治都是枝末,重點是你要得到蘋果,你要先找到蘋果的種子,葡萄的種子是種不出蘋果。
菩提心修學述要01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們是先偏重在業力的修學,所謂的事修,比方說你會去拜懺,拜八十八佛,大悲懺;比方說,我們會去持咒,乃至於做慈善事業。我們剛開始,總是希望我們身口意的罪業慢慢的減少,我們的善業慢慢的增長,所以我們剛開始先調整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剛開始是這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金剛乘特有──觀世音菩薩超渡法,迅速蠲除自身所造諸業,亡者或鬼道眾生還能蒙受法益,脫離苦痛境界,得度至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或超薦至三善道。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公司行號、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 祈願仰承諸佛菩薩的殊勝願力,使現世者長壽安樂,亡者離苦得樂、往生善趣。
Thumbnail
當修學密咒乘之後,就必須知道正確的觀修次第,一切的本尊是由上師而生。所以壇城的主尊就是金剛上師。如果一個密乘的行者毀謗金剛上師,這種罪業就是很難清淨的。《密集金剛》典籍也講:「世人雖犯無間等,墮落性之種種罪,若已趣入金剛乘,修持此道得成就,一心詆毀上師者,修亦不可得成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金剛乘特有──觀世音菩薩超渡法,迅速蠲除自身所造諸業,亡者或鬼道眾生還能蒙受法益,脫離苦痛境界,得度至 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或超薦至三善道。可為先亡祖先、六親眷屬、冤親債主、墮胎流產嬰靈、公司行號、地基主等登記「超薦蓮位」, 祈願仰承諸佛菩薩的殊勝願力,使現世者長壽安樂,亡者離苦得樂、往生善趣。
Thumbnail
當修學密咒乘之後,就必須知道正確的觀修次第,一切的本尊是由上師而生。所以壇城的主尊就是金剛上師。如果一個密乘的行者毀謗金剛上師,這種罪業就是很難清淨的。《密集金剛》典籍也講:「世人雖犯無間等,墮落性之種種罪,若已趣入金剛乘,修持此道得成就,一心詆毀上師者,修亦不可得成就。」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