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人跟我說,在某次貓管家拿著簽到表給他簽名,第一次聽到有人呼喚他的本名時,他愣了一下。因為他已經當了好幾年的「OO媽媽」了。他說,除了自己的爸爸媽媽會喚他的小名,已經好久沒有人叫他本名了。連他老公都叫他「OO的媽」。
身為故事人,由於對象是孩子,尚沒有完全行動能力與經濟能力的孩子勢必得仰賴成人來移動,而所謂的「成人」不外乎是父母,或是阿公阿嬤爺爺奶奶。雖然台灣的男性育兒教養的比例有提升,但每逢故事場合,「母親」的身影畢竟還是多數。
以前,總是習慣稱呼「OO媽媽」~左一句「OO媽媽妳來了」,右一句「OO媽媽掰掰」,但由於自己的個性,喜歡跟家長們聊天交朋友,雖然故事是說給孩子們聽,但久了,也和家長們變成一種彷彿朋友般的關係。
我的前一份工作是在親子館,那是一個每天送往迎來,嬰幼兒及家長數量非常可觀的場域。一日,我看著那一疊厚厚的簽到表,讀著每一個家長們的名字,我恍然,每一個家長都有自己的名字。
但因為有了孩子的關係,大家都看不見他們的名字了。
於是,某某某變成什麼媽媽;某某某變成什麼爸拔。
但和自己對話的,不只是什麼媽媽、什麼爸拔,而是他自己。當自己意識到,身為故事人的我們,長久浸潤在孩子的世界裡,我們自然而然地假想著,每個父母的所思所想都以孩子為主,甚至驕傲,而讓每一個自己不再是自己,僅僅是「父母」。
就像是你被賦予一個角色後,你沒有下戲的一刻。
而個人的喜怒哀樂、興趣嗜好,都隨著名字的隱形而不再重要了。
身體力行,陪伴找回每個父母的名字
從那時候開始,我開始試著背誦家長的名字。
每當電梯門一開,我期許自己,熱情呼喚的是眼前的那個人,而不僅是那個牽著孩子的手的人。
一直到現在,「貓管家」仍然持續地秉持著這樣的原則,在每一個故事場合,在每一次的相遇。
曾經有人跟我說,在某次貓管家拿著簽到表給他簽名,第一次聽到有人呼喚他的本名時,他愣了一下,很不習慣。因為他已經當了好幾年的「OO媽媽」了。
他說,除了自己的爸爸媽媽會喚他的小名,已經好久沒有人叫他本名了。連他老公都叫他「OO的媽」。
故事人的涵養是什麼?
我們是第一線跟孩子的父母接觸的人,我們的所做所為、一言一行都讓他們感受得到。
我們跟孩子說「勇於做自己」的故事,繪本的書單一列下來,保證很可觀,但我們卻在言行中,忽視了每一個父母最初的自己?
我們跟孩子說「兩性平權」的故事,馬拉拉的繪本就好幾本,更別說還有《為什麼不能有女醫生?美國第一位女醫生的故事》、《愛達的想像力:世界上第一位程式設計師》……但我們卻在言行中,剝奪了每一個父母最初的自己?
談一個範疇更大的議題,我們跟孩子說「尊重」的故事,尊重自己的身體,尊重他人的身體,……但我們卻在言行中,遺忘了要尊重每一個父母最初的自己?
「我們用說故事來跟孩子思考與討論重要的議題,但那些感觸與感受不應該僅只發生在說故事的過程裡頭,而是那應該是一種生活,一種態度,一種實踐。」我這樣解釋何謂「故事人的涵養」。
如此一來,我們說的故事才有意義。
故事人不只是說演故事的人,更應該是陪伴每一個聽故事的人探索生命意義的人
故事不應該只是那一場約莫30~60分鐘的過程,故事除了是一本書,一翻頁,一段文字。
故事不應是空洞的,故事是生活,是每一個創作者探索生命意義後的智慧凝結與產出。
故事,它更應該是發生在你我的生活裡頭,我們要陪著每一個聽故事的人,大人,孩子,用日常裡實踐我們所聽見的,我們所感受的。
我們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個人的,集體的,當代的。
這才是故事人要做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