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37南宋/胡仔〈推敲〉
島初赴舉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ㄓㄨˋ)「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遂於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
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島不覺,衝至第三節。左右擁至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云云。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並轡而歸。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自此名著。後因不第,乃為僧,居法乾寺,號無本。一日,宣宗微行至寺,聞鐘樓上吟詠聲,遂登樓,於島案上取詩卷覽之。島不識帝,遂攘臂睨帝曰:「郎君何會此耶(ㄧㄝˊ)?」遂奪取詩卷。帝慚恧(ㄋㄩˋ)下樓而去,遂除島為遂州長江簿。《苕(ㄊㄧㄠˊ)溪漁隱叢話》
推敲:思慮、斟酌
賈島:唐朝詩人,字閬仙,范陽人。(閬苑,ㄌㄤˊ ㄩㄢˋ,仙人居住的地方。《醉醒石》第一四回:「移將閬苑琳琅樹,卻作門前桃李花。」)
初:第一次,首次。
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始:最初,開始。
著:ㄓㄨˋ
煉之未定:用心琢磨,反覆錘鍊,決定不下來。煉:琢磨。之:這裏指從“推”和“敲”中選一個。
吟哦:吟頌。
時時:不時。
引手:伸手。引:舉。
不時 :
1.非其時,不合時。《論語.鄉黨》:「失飪不食,不時不食。」《楚辭.宋玉.九辯》:「悼余生之不時兮,逢此世之俇攘。」
2.隨時、時時。《三國演義》第一○一回:「吾將不時更換,軍又訓練不熟:其必出二也。」《紅樓夢》第五八回:「探春因家務冗雜,且不時趙姨娘與賈環來嘈聒,甚不方便。」
3.忽然,非在預定時間內。如:「不時著陸」。《水滸傳》第六回:「不時見一個人影來,喝道:『有暗算的人。』」
勢:樣子,態勢。
引手做推敲之勢: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
訝:對……而感到詫異。
韓退之:指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權:臨時代理。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長官。
儀仗隊:仗隊是軍隊中執行禮儀任務的分隊,由陸、海、空三軍人員共同組成或由某一軍種人員單獨組成。
車騎:車馬。這裏指由馬車組成的車隊。
至:到。
第三節:指京兆尹出行儀仗隊的第三節,節:這裏指儀仗隊的一部分。
尹:古代行政區域長官的名稱。如:「師尹」、「府尹」、「京兆尹」。
具對:詳細回答。
具:版本1:詳細、具體;版本1:陳述。
立馬久之:(韓愈)讓馬停下來很久。立馬 :停下馬
遂:於是,就。
並轡:坐騎的馬頭齊平,表示平等。轡:馭馬的韁繩。
留連: 版本1:捨不得離開。版本2:一再挽留。
布衣:平民,百姓。
布衣之交:百姓之間的交情。此時賈島還未做官。
布衣之交
A貧賤時所交往的朋友。或比喻患難知己的朋友。《三國志.卷一六.魏書.杜畿傳》:「且布衣之交,猶有務信誓而蹈水火,感知己而披肝膽,徇聲名而立節義者。」《隋唐演義》第八二回:「臣有一布衣之交,西蜀人士,姓李名白,博學多才。」
B平民之間相互的交往。《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C有官位者與平民的交往。《梁書.卷五.元帝本紀》:「世祖性不好聲色,頗有高名,與裴子野、劉顯、蕭子雲、張纘及當時才秀為布衣之交。」《東周列國志》第九八回: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交。」
不第:未通過科舉考試
案:桌子
攘臂:捲起袖子,露出手臂。
攘:捋,指捲袖露出手臂的動作。
睨:ㄋㄧˋ,
斜眼看人。
耶:ㄧㄝˊ,通「邪」。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感嘆的語氣。同「
耶」。《莊子.養生主》:「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史記.卷六一.伯夷傳》:「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慚恧:恧,ㄋㄩˋ。心中羞愧
捋
㈠ ㄌㄜˋ
動拔除。如:「
捋虎鬚」。
㈡ ㄌㄩˇ動
- 採取。《詩經.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 用手指順著抹過去,使物體平順、光溜。如:「捋鬍鬚」。《樂府詩集.卷二八.相和歌辭三.無名氏.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
- 拿取。《聊齋志異.卷二.巧娘》:「婦欲捋衣視生,一振衣,書落榻上。」
㈢ ㄌㄨㄛ動
用手抓住東西的某一部分,向別的部分移動壓取。如:「捋汗」、「捋袖子」、「捋臂捲袖」。
具
動
- 有、備有。如:「具備」、「獨具慧眼」。
- 準備、設置。唐.孟浩然〈過故人莊〉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紅樓夢》第一回:「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齋一飲,不知可納芹意否?」
- 陳述、報告、列舉。如:「知名不具」。《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傳》:「上欣納,因命條具風俗之弊。克家列四條。」
名
- 器物、用器。如:「文具」、「道具」、「玩具」、「工具」。
- 量詞。計算器物、屍體等的單位。如:「兩具屍體」、「棺材一具」、「三具電話」。
- 才能、才幹。《晉書.卷六二.祖逖傳》:「往來京師,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文選.李陵.答蘇武書》:「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
- 酒食、菜餚。《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令有貴客,為具召之。」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具丙。
副
皆、都、全。通「俱」。《詩經.小雅.四月》:「秋日淒淒,百卉具腓。」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賈島:
賈島768年(戊申年),唐代詩人。字閬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 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
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
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
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 清奇僻苦主 ”,並列其“入室”、“及門”**多人。
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視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
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今屬遼寧)。故他又自稱昌黎人,世稱韓昌黎。
韓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過朝官或地方官。但其“三歲而孤”,由其兄韓會撫養。韓愈在《與鳳翔邢尚書書》中自言“生七歲而讀書,十三而能文”,可能與韓會的撫育有關。
韓愈時,家道已中落,而且韓會早死,韓愈隨寡嫂顛沛流離,《祭鄭夫人文》雲:“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韓愈二十歲時,赴京師求官,又曾“窮不自存”。
韓愈卒於長慶四年(824),終年五十七。韓愈的生平事蹟,見《舊唐書》卷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六及皇甫湜所撰《神道碑》、李翱所撰《行狀》。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雪晴望晚
倚仗望晴雪,溪雲幾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