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支持藝術,文學創作就比較高尚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幾年前,我採訪一位在台灣頗具知名度的獨立書店經營者,他說到「大家都說『看電影』是最低成本的娛樂,但『閱讀』才是啊!」
在台北,一場首輪電影的費用跟沒打折的書是差不多價錢的,但買書可以享受的時間較長,所以更是低成本的娛樂。這是他當時的解釋,聽上去也還蠻有邏輯的。
但在採訪間,我漸漸發現對方經營獨立書店的初衷是為了賺取名聲,但也無法忽略他是個極會個人公關及行銷包裝的「生意人」——任何想賺錢的人都知道「開書店」是不會賺錢的,何況是獨立書店——因此,開獨立書店的人經常會抱怨各種業務上的「不平等」也是合理的。
從政府的補助政策、出版社給他們的進價高於網路書店的六六折,到社會氛圍導致消費者的不買單⋯⋯等等的,確實都是經營獨立書店的難處,而我想的是:
開一間獨立書店是許多閱讀愛好者的夢想,但多數人為了自己的生活所需而拋棄此夢想。有人將其夢想延遲,也可以堅持開一間書店但以其他周邊的商品、飲食(複合式的經營方式)來維持損益。
若開書店無法賺錢,那也是他們身為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非將自己夢想破裂怪罪到社會大眾。
另外,也有獨立書店的經營者背後有強大的金主,他們不以賺錢為目的,是為了一種社會責任,也可能是以自己另外賺的錢來支持這個夢想。如此情況是最讓我敬佩的

文學是比較高尚的藝術嗎?

回到一開始那位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後來我又關注了一陣子,他在社群媒體或接受主流媒體採訪時將推廣閱讀視為自己畢生的使命,我個人是很尊重及敬佩願意開書店的任何人,但同時他言談中總是強調自己一天讀一本書,並且從以前就是願意拿錢購買書籍的消費者。
為自己的喜好而消費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比起繪畫、雕刻、電影、音樂、音樂劇、舞台劇⋯⋯等等其他藝術形式,我最常有的娛樂開銷也是閱讀(買書來看),但那只是自己的愛好,務實一點是經濟上的考量,確實是最低成本的娛樂,所以我絲毫不認為「購買書給自己讀」是一件多偉大的事,無需拿出來說嘴。
幾乎沒看過有人將支持自己喜歡的音樂人而買他的唱片、為了自己欣賞的導演或演員買票看電影、收藏某藝術家的創作當作是一種很偉大的行為。馬歇爾很喜歡一位美國當代藝術家的畫作,收藏了好幾幅在家裡,他從來沒說過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也不會有人覺得這偉大),充其量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私慾罷了!
收藏畫可能還會被視為一種資本主義的行為。
不過平心而論,書迷認為買書本是在拯救作家們,也不能完全怪到他們身上。大概是紙本書的市場低迷,文字創作者給人一種相較劣勢的感覺,有時還要身兼多職才可養家糊口——不只在華文市場,史蒂芬金成名前也做過多種打工。
誇張的說,難道買Prada男裝的人不是支持設計師Raf Jan Simons?名牌設計師們同樣也都是藝術家或創作者。

世界讀書日

我們的店兩天前過了週年慶,但沒有慶祝或促銷活動,開手作甜點店也和獨立書店一樣是屬於個人夢想的實現,一開始就知道不會由此賺大錢但還是想做。老實說,這種行為一點也不偉大,並不能創造什麼經濟價值,在社會中的貢獻就是給少數人幸福感。
去年剛好在四月開幕就連結「世界讀書日」(還硬要扯我生日)辦了盲選書的活動,當時有市民看到我文章特地從台北來參加——買一組精品咖啡會送一本書,當時我是很感動的,這活動還能吸引人特地從台北來。
書是額外的,只是盡點微薄之力支持大家閱讀紙本書,除了部分之前出版社送的新書,我們真的從書店買書來辦活動,原本計劃一直持續活動但去年五月又遇到第三級防疫警戒,不方便讓客人停留店內太久,盲選書活動不得已停止⋯⋯一直很忙碌也就忘了這件事,不知不覺過了一年,前幾週開始有客人問我們今年還要不要辦活動,既然大家還記得這件事,就決定要繼續舉辦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波特萊爾似乎對於知識份子有些微詞。
已沒機會一睹十九世界的巴黎,還有必要來一首波特萊爾? 天幕緊閉,城市燈亮,象徵國王及政府的偉大。幾百年來他們都在這座「光明之城」追尋夢想,來打工的、來讀書的,或者是來戀愛的。
《Revue de Paris》的英文明明就是The Paris review卻不是《The Paris review》?讀這篇文章會覺得我一直在寫「巴黎評論」,但真的是兩個刊物用不同語言取一樣的名字來誤導人! 寫這篇文章只是要和大家分享前幾天發現的事,但或許是個無聊的發現。
這篇文章是我讀了聖經有感,但其實和以上的經節並無直接關係。之前寫到起初文明的傳播將文字刻在羊皮紙和牛皮紙上,那是血腥且殘忍的,人類為了知識的傳承而有了牛羊的犧牲,故我草率下結論說文明是血腥的。
後來我縱觀(或綜觀)自己所有的文章,發現同樣的觀念總是經常出現,但這卻是合理。我有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若經常改變想法或立場才會令人無法接受,另一方面除了少數人重複的閱讀我寫的文章之外,大多數的人讀到文章都只是一個巧合,他們並不知道我過去寫了什麼。 愛是愛 非女性的
如果你活夠久,就會發現每個勝利都將變成失敗
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波特萊爾似乎對於知識份子有些微詞。
已沒機會一睹十九世界的巴黎,還有必要來一首波特萊爾? 天幕緊閉,城市燈亮,象徵國王及政府的偉大。幾百年來他們都在這座「光明之城」追尋夢想,來打工的、來讀書的,或者是來戀愛的。
《Revue de Paris》的英文明明就是The Paris review卻不是《The Paris review》?讀這篇文章會覺得我一直在寫「巴黎評論」,但真的是兩個刊物用不同語言取一樣的名字來誤導人! 寫這篇文章只是要和大家分享前幾天發現的事,但或許是個無聊的發現。
這篇文章是我讀了聖經有感,但其實和以上的經節並無直接關係。之前寫到起初文明的傳播將文字刻在羊皮紙和牛皮紙上,那是血腥且殘忍的,人類為了知識的傳承而有了牛羊的犧牲,故我草率下結論說文明是血腥的。
後來我縱觀(或綜觀)自己所有的文章,發現同樣的觀念總是經常出現,但這卻是合理。我有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若經常改變想法或立場才會令人無法接受,另一方面除了少數人重複的閱讀我寫的文章之外,大多數的人讀到文章都只是一個巧合,他們並不知道我過去寫了什麼。 愛是愛 非女性的
如果你活夠久,就會發現每個勝利都將變成失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請大家多多用行動支持書店,有生存空間才能百花齊放。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低成本方式。透過書本中的價值觀和觀點,我能夠擴展思維,擺脫狹隘的視野。閱讀也是一種內心的治癒良藥,當面對挫折時,書本總能給予我慰藉和解答。無論生活多艱困,書本始終是我最富裕、最自由的樂土。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台灣書籍較貴的問題,一般討論下大多是由市場過小、人力成本過高,和經銷渠道成本所導致。 我們將由經濟面,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請大家多多用行動支持書店,有生存空間才能百花齊放。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閱讀對我來說是一種獨特的享受,也是提升生活品質的低成本方式。透過書本中的價值觀和觀點,我能夠擴展思維,擺脫狹隘的視野。閱讀也是一種內心的治癒良藥,當面對挫折時,書本總能給予我慰藉和解答。無論生活多艱困,書本始終是我最富裕、最自由的樂土。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前言:分享文章的內容之前,先讓我來閒話家常。話說,前陣子台灣一名書店訪問員(已被停職)自述近年來「只借書、不買書」的文章,引起許多討論…之前讀了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一篇關於閱讀的專訪,個人非常喜歡。受訪者是斯洛維尼亞的一名教授:米哈‧科瓦奇(Miha Kovač)…
Thumbnail
台灣書籍較貴的問題,一般討論下大多是由市場過小、人力成本過高,和經銷渠道成本所導致。 我們將由經濟面,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思考書店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