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差,有貓膩,走心了!——沉浮佇咱日常ê外來用語,到底是按怎?(台文版)

2022/04/2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王浚耀、郭柏賢
本篇使用教育部台羅以及推薦用字書寫。

引言

自細漢開始,咱真濟人攏bat看過各種卡通。毋知佇恁ê記憶內底,上有印象ê是tó一齣呢?敢有想過,遐ê卡通除了hōo咱笑聲kah回憶以外,mā有可能tsah來koh較深入ê影響?
舊 (2021) 年七月,一寡美國ê家長開始反映,世界有名ê卡通《粉紅豬小妹》(Peppa Pig) hōo in ê囡仔講話開始有英國腔口kah用詞。譬如講,這寡有看過《粉紅豬小妹》ê美國囡仔,會開始用英國腔口ê「mummy」來代替原本美國腔口ê「mommy」發音;in會開始使用「petrol station」等等這寡khah英式英文ê詞。甚至tī twitter頂懸mā出現「#PeppaEffect(佩佩豬效應)」ê hashtag,可見,這ê現象tī歐美世界引起了真大ê討論。[1]

咱mā有咱ê「佩佩豬效應」?

若án-ne,應該按怎解說tsit款ê "Peppa Effect" khah好?
頭先,美國兒童tsit種tī語言使用當中,koh透濫母語以外ê其他語言變體ê狀況,tī語言學內底hőng叫做語碼混用 (code mixing)。上簡單ê例會使用台灣人時常tī生活當中使用ê「晶晶體」來說明,tī華語內底透濫tio̍h英語ê情況就是一種語碼混用。譬論講美國兒童因為影音媒體ê影響,tī美式英語內底濫tio̍h英式英語,mā是語碼混用ê實例。
Koh,翻頭轉來看台灣,lán生活tī多語言ê環境,加上媒體資訊傳播ê原因,lán koh khah容易發生華語、本土語言,甚至是捌國語言、北京標準普通話[2] ê語碼混用。若án-ne tī-leh現此時網路快速傳播ê情境內,lán是m̄是mā有屬於lán ê "Peppa Effect"?
對岸中國ê媒體平台興盛,親像「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等,tī台灣ê使用者攏有一定程度ê數量,kā真濟中國華語用語tshuā入來台灣。tī lán ê日常生活當中,加減攏會tī語句中講過抑是聽過譬如「走心」、「牛逼」等等ê「支語」,kā台灣華語kap中國華語ê詞語碼混用,甚至直接造成語言ê轉移。

愛注意ê親情:倚近咱ê是糖仔抑是砲彈?

恁可能會感覺好奇,是按怎咱以早所看ê遐濟歐美動畫,攏無造成啥物用語上ê轉移,khah就美國ê囡仔會受著英國影響呢?其實,正是因為語言相互接近,才koh較容易透入去雙方ê日常話語內底。中國佇過去幾十年內,定leh執行強力ê普通話政策,但是福建、廣東tsia--ê佇沿海地區ê電視台,猶原保留較完整ê閩南語、粵語節目,當中攏有顯示出針對台灣、香港這類目標地區,利用語言成做軟性工具、實現感情連結甚至文化統戰、政治宣傳ê種種目的。[3] 總括來看,台灣kah中國ê華語、香港kah廣東ê粵語高度相通,台語主流腔口kah廈門話、[4] 台灣客語四縣腔kah梅縣話[5] 基本上mā會使互相理解。現此時咱所看著ê是中文、華語內容有tsah來較濟影響,毋過就算未來咱行向本土語文蓬勃發展ê時代,外來ê威脅mā bē輕易消失——對岸kan-na需要共in現有ê「方言節目」資源加放較濟,kâng款會使造成真大ê影響力。想像一下,十年後ê台灣,敢會出現較濟倚福建氣口ê「台語」?Mā是有可能ê代誌。所以,這項議題頂面ê重點,在來無應該是khǹg佇語言選擇爾爾,內容本身mā需要加kā注意。

結語:咱ê文化按怎衝出家己ê一片天地?

按以上所講,台灣所面對ê潛在危機並毋是透過替換語言就會使解決遐爾簡單。到尾,咱mā轉來看問題ê源頭——當初咱是按怎會hōo彼款ê內容吸引?外來ê物件敢一定較bái?其實,照語言學層面來看,語言接觸本身是誠正常、無特別負面抑是正面ê現象。看著新ê物件,咱往往是根據伊ê品質、實際幫贊ê情形來決定敢beh接收,顛倒毋是因為tó一種語言。中國ê網路生態圈內底mā有親像「知乎」這類有足濟優質智識ê所在,無必要因為國家界線,就隨完全否定一切。所以,咱更加需要思考ê部份,是如何提升、增加在地ê內容呈現,才通佇市場頂面成做有力ê競爭者。Tsit-má tuè著本土語言文化復興ê潮流,有愈來愈濟新奇兼趣味ê在地母語創作(音樂、戲劇、VTuber等等),攏值得逐家kā支持,hōo in沓沓仔發展好勢。無定著佇未來,咱就會看著台灣ê文化開始穩定向外輸出,為全世界ê文化交流增添koh較豐沛ê色水。

參考資料

  1. Maya Yang. (2021, July 19). Having a go: US parents say Peppa pig is giving their kids British accents.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ebruary 27, 2022,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21/jul/19/peppa-pig-american-kids-british-accents
  2. 何萬順(2020)。「晶晶體」混用語,反映認同價值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1/article/9727
  3. 莊梅茜(2016)。方言節目與大陸新時期的地方媒體政治:以《百曉講新聞》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7),161-189。
  4. 曹逢甫(2013)。台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探討。語言暨語言學,14(2),457-484。
  5. 彭瑞珠(2013)。臺灣、大陸、馬來西亞三地梅縣客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53pja6
阿耀
阿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