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國中詩詞:七言絕句詳說

閱讀時間約 306 分鐘
三、七 言 絕 句
034回鄉偶書二首·其一 賀知章
朝代:唐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鬢毛衰一作: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纔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髮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着詢問: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註釋
(1)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2)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3)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cui):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4)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5)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牀夜語》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雲:“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雲:“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雲:“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035桃花溪 張旭
朝代:唐代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譯文
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 ?
註釋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⑵飛橋:高橋。
⑶石磯: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⑷盡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唐朝已經由繁盛走向衰敗。張旭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頗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心境。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兩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裏爲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裏,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寫遠景: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裏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祕,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裏,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爲動,虛無縹緲,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爲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着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着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三、四句,是問訊漁人的話:但見一片片桃花瓣隨着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這裏,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從問話中虛寫的,詩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難求的心情,也是從問話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來的。
七言絕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煉字琢句外,更要求構思的巧妙。張旭作爲盛唐的一位七絕名家,是很善於構思的。這首詩從遠到近,正面寫來,然後用問訊的方式運實入虛,構思佈局相當新穎巧妙。作者的筆觸又輕快灑脫,對景物不作繁瑣的描寫,不敷設明豔鮮麗的色彩,對《桃花源記》的意境也運用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從而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
036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王維
朝代:唐代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我獨自一人在異鄉漫遊,每到佳節就加倍思念親人。
我知道在那遙遠的家鄉,兄弟們一定在登高望遠;(他們插著茱萸,因少了我而感到遺憾傷心)。
倍:更加。
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茱萸:一种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王維(公元692—761),字摩詰,太原祁縣人。唐玄宗開元九年(公元721)進士,早年在政治上頗有進取心。安史之亂時王維被迫在安祿山手下作官。亂平之後,王維被問罪降職,此後他不再熱衷仕途。天寶年間先後在終南山和輞川隱居,一邊在朝做官,一邊求隱皈佛晚年過著恬靜閒適的生活。
卒時約七十歲。王維的詩中以山水田園詩的成就最為突出。他在
繪畫、音樂、書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的。當時王維離開了家鄉蒲州到長安準備應試,適逢重陽佳節,因而思親懷鄉,寫下了這首詩。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佳節思念親人的情緒。第一句共七字,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把詩人客居異鄉的孤獨感抒發得淋漓盡致。第二句「倍」字用得特別有份量,深刻反映人在節日時特別容易產生強烈思念的感受。
詩人孤獨一人在他鄉作客,每逢佳節,家家戶戶歡樂團聚,自然倍感冷清寂寞,思親之情更甚於平日。遙想家鄉的兄弟們在重陽登高,互相為對方插上茱萸的時候,一定發現身邊少了自己一人,因而感到無限惆悵。
詩的後兩句寫詩人遙想兄弟對自己的懷念。詩人先用「登高」、「遍插茱萸」烘托重陽節的節日氣氛,並且巧妙地從遙想故鄉兄弟們在佳節中也正思念自己這個方向來逆向描寫,而不是正面寫自己如何思念弟兄。詩人設想他們發現「少一人」時的惆悵,這又使思念之情更加深化,也寫出了親情的交流是雙向的,豐富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內涵。
前兩句說自己,後兩句轉說對方,這種從對面設想的表現手法,是一種很有創意的構思,體現詩人的出眾才華。
037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朝代:唐代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透着寒意的雨灑落在大地上,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
清晨,當我送別友人之時,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寂寞。
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向你問起我,就請轉告他們:
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樣晶瑩純潔 ) 。
釋義
“芙蓉樓”是黔陽(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鎮)的名樓,那還有王昌齡的石像和介紹。“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題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這首詩是作者在江寧做官時寫的。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
連江:滿江。
吳:三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爲吳地。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的山爲楚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純潔。
一片冰心在玉壺:我的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詩當作於天寶元年(742年),王昌齡當時爲江寧(今江蘇南京)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今江蘇鎮江),然後在此分手。此詩原題共兩首,第二首說到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爲辛漸餞別,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孤寂之情;後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郎胸懷和堅強性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寫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着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爲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並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菸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於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爲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裏澄澈的品格。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據《唐才子傳》和《河嶽英靈集》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爲江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衆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038閨怨 王昌齡
朝代:唐代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一
閨中少婦(未曾有過相思離別之愁 ),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妝飾,登上高樓。
忽然看到路邊的楊柳春色,惆悵之情湧上心頭。她後悔當初不該讓丈夫從軍邊塞,建功封侯。
譯文二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
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裏難受;
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註釋
1.閨怨:少婦的幽怨。閨,女子臥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以此題材寫的詩稱“閨怨詩”。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則詩意大減。
3. 凝妝:盛妝。
4.陌頭:路邊。
5.覓封侯:爲求得封侯而從軍。覓,尋求。
6.悔教:後悔讓
簡評
作者:佚名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麼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餘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着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髮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爲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說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題材。樑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後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豔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恆宜滿,曲裏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很明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曰:“錦字網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鹹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回文”和“錦字迴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爲迴文旋圖詩以贈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龜鏡”就是借鑑,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不知愁”與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爲下文的突兀轉折作鋪墊,構思新巧,對比強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第一,是審美內容上的出新。在《詩經》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裏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後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裏不僅包含着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說是進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說,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的,而此句的重點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存的一百八十餘首詩中,絕句約佔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如果說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麼其“神”主要表現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於此三字旁註作:“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實不僅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着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彙》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說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徵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並非僅此一端。所以我認爲“覓封侯”當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書·薛登傳》上疏雲:“方今舉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在此詩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簡析
作者:佚名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爲突出。詩題爲《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着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於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裏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爲“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爲“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爲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着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裏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爲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039春宮曲 王昌齡
朝代:唐代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譯文
昨夜的春風吹開了露井邊的桃花,未央宮前的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
平陽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寵幸,見簾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錦袍賜給她 ) 。
註釋
⑴春宮曲:一作“殿前曲”。
⑵露井:指沒有井亭覆蓋的井。
⑶未央:即未央宮​,漢宮殿名,漢高祖劉邦​所建。也指唐宮。
⑷平陽歌舞:平陽公主​家中的歌女。新承:一作“承新”。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天寶(742—756)年間,唐玄宗寵納楊玉環,淫佚無度。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武帝即位後,他的第一位皇后陳氏數年無子,所以平陽公主就把鄰近大戶女子收買來,養在家中,準備讓漢武帝選取爲妃。適逢漢武帝在霸上祭掃後來到平陽侯家中,平陽公主就將這些美女裝飾打扮起來,供漢武帝選擇。但漢武帝看後,都不滿意。接着,平陽公主讓謳者助興,漢武帝看中衛子夫寵幸了她,並帶入宮中。衛子夫入宮一年多沒被複幸。
鑑賞
作者:佚名
天寶(742—756)年間,唐玄宗寵納楊玉環,淫佚無度,詩人以漢喻唐,拉出漢​武帝寵幸衛​子夫、遺棄陳皇后的一段情事,爲自己的諷刺詩罩上了一層“宮怨”的煙幕。更爲巧妙的是,詩人寫宮怨,字面上卻看不出一點怨意,只是從一個失寵者的角度,着力描述新人受寵的情狀,這樣,“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會”(沈德潛​《唐詩別裁​》)。
全詩通篇都是失寵者對“昨夜”的追述之詞。“昨夜風開露井桃”點明時令,切題中“春”字;露井旁邊的桃樹,在春風的吹拂下,綻開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輪高”點明地點,切題中“宮”字。未央宮的前殿,月輪高照,銀光鋪灑。字面上看來,兩句詩只是淡淡地描繪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詳和穆的自然景象,觸物起興,暗喻歌女承寵,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開放,是興而兼比的寫法。月亮,對於人們來說,本無遠近、高低之分,這裏偏說“未央前殿月輪高”,因爲那裏是新人受寵的地方,是這個失寵者心嚮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覺得月是彼處高,儘管無理,但卻有情。
後兩句寫新人的由來和她受寵的具體情狀。衛子夫原爲平陽公主的歌女,因妙麗善舞,被漢武帝看中,召入宮中,大得寵幸。“新承寵”一句,即就此而發。爲了具體說明新人的受寵,第四句選取了一個典型的細節。露井桃開,可知已是春暖時節,但寵意正濃的皇帝猶恐簾外春寒,所以特賜錦袍,見出其過分的關心。通過這一細節描寫,新人受寵之深,顯而易見。另外,由“新承寵”三字,人們自然會聯想起那個剛剛失寵的舊人,此時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宮檐下,遙望未央殿,耳聽新人的歌舞嬉戲之聲而黯然神傷,其孤寂、愁慘、怨悱之情狀,更是可想而知的了。正是因爲有見於此,前人評論此詩,多認爲是詩人代失寵的舊人抒發妒嫉、怨恨之情的。王堯衢《古唐詩合解》雲:“不寒而寒,賜非所賜,失寵者思得寵者之榮,而愈加愁恨,故有此詞也。”這些說法,儘管不爲無見,但此詩的旨義乃敘春宮中未承寵幸的宮人的怨思,從而諷刺皇帝沉溺聲色,喜新厭舊。這種似此實彼、言近旨遠的藝術手法,正體現出王昌齡七絕詩“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不盡”的特色。
040涼州詞二首·其一 王翰
朝代: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滿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們正要開懷暢飲,(卻又被急促的琵琶聲催促著要上戰場 ) 。
如我醉倒在戰場上,請君莫笑話我,從古至今外出征戰又有幾人能回?
人世間有許多嗜酒之人,唐朝詩仙李白就曾自稱「臣是酒中仙,斗酒詩百篇。」飲酒作詩,是許多古代文人的一大愛好。在唐朝的葡萄酒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在眾多的盛唐邊塞詩中,這首〈涼州詞〉最能表達當時那種涵蓋一切、睥睨一切的氣勢,以及充滿著必勝信念的盛唐精神氣度。明朝的王世貞稱此詩為無瑕之璧,與王昌齡的〈出塞〉同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這首詩中的名句也作為千古絕唱,載入中國文化史之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意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此名句出自於唐朝王翰的〈涼州詞〉,詩文的原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大意是說,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正想開懷暢飲卻馬上琵琶聲頻催。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還?這首詩是詠邊關情景之名詩。全詩描寫了偏僻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出征的將士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次句用「欲飲」兩字進一層寫出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則描寫了將士們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盪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像的。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將士們莫不興致高揚,準備痛飲一番。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際,馬上琵琶奏樂,催人出征。此時此地,琵琶作聲,不為助興,而為催行,誰能不感心頭沉重? 這酒還喝不喝呢? 這時,座中有人高喊,男兒從軍,以身許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且當開懷痛飲!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沒有什麼丟臉的,自古以來有幾人能從浴血奮戰的疆場上生還呢!於是,出征的將士們豪興逸發,舉杯痛飲。明知前途險厄,卻仍然淡定自若,臨危不懼,其豁達、豪放的性格躍然紙上。
「古來征戰幾人回」表現了將士們早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豪爽氣概。「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則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與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交織在一起。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但是那場面和意境卻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這首名詩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積極奔放,給人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所具有的特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唐詩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具有堅韌的生命力。現代人在醉生夢死中墮落,那遙遠的邊塞征戰似乎已早消失在人們的精神視野之外。然而,盛唐的文化的精髓卻已銘記在炎黃子孫的心中,以致千百年來,這首只有四句的小詩還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製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裡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欲:將要。
琵琶:這裡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君:你。
征戰:打仗。
鑑賞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
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鏇律,象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採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裡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儘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之所以說“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麼,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麼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徵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展現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
也有人認為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
新解
七言絕句《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時并州晉陽人。對於此詩,《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孫洙的批語是:“作曠達語,倍覺悲痛。”孫洙不愧知音之士,八個字批語,準確道出了此詩意蘊。
這首詩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音樂高度發達的李唐王朝,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
如果熟悉唐朝音樂,就會明白,“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指“琵琶”、“馬上”兩種不同樂調。詩中“馬上”,是“馬上樂”之略。所謂“馬上樂”,是“鼓角橫吹”的軍樂。追溯歷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樂的“鼓角橫吹”始於漢代。史稱:“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
這種“鼓角橫吹”的“武樂”(即軍樂),在殿庭之上,稱作“橫吹”;于軍旅行中,則稱“騎吹”。後世因“騎吹”是在馬上演奏,亦稱“馬上樂”。如西晉傅玄《琵琶賦序》即有“作馬上之樂”的說法。《舊唐書·音樂志》也說:“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
魏晉隋唐,“馬上樂”已成為融會北狄、西域音樂而形成之“鼓角橫吹”軍樂的專有名詞。
明白了“馬上”二字典故,我們可以知曉:《涼州曲》中描寫的樂調,除了用“琵琶”一類樂器演奏的馬下俗樂以外,還有“馬上”軍樂,二者形成強烈對比。所謂“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說:邊塞將士正欲欣賞琵琶一類樂器奏出的悠揚樂調,以就痛飲,突然遠處傳來金鼓鉦鉦、號角齊鳴的馬上軍樂,這馬上軍樂,使他們又回到即將出征的現實之中。
《涼州曲》不僅是“詩中有樂”的佳作,而且是“樂中有詩”的絕唱。詩中樂調的強烈對比,自有一番深意。如於音樂不甚了了,很難領會其中滋味。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把《涼州曲》這首意蘊深邃的古詩,譯為如下白話:
葡萄美酒,直向夜光玉杯里傾來,
琵琶悠曲,助我們痛飲開懷。
忽聽得,馬上樂已高奏催征,
將士們,要喝酒的還不趕快。
醇漿急飲,好一陣頭暈腳歪,
諸君止笑,即令醉倒,又何足怪?
不見我足下這千古沙場,
早成了戰屍狼藉的所在。
40
人世間有許多嗜酒之人,唐朝詩仙李白就曾自稱「臣是酒中仙,斗酒詩百篇。」飲酒作詩,是許多古代文人的一大愛好。在唐朝的葡萄酒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翰的〈涼州詞〉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在眾多的盛唐邊塞詩中,這首〈涼州詞〉最能表達當時那種涵蓋一切、睥睨一切的氣勢,以及充滿著必勝信念的盛唐精神氣度。明朝的王世貞稱此詩為無瑕之璧,與王昌齡的〈出塞〉同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這首詩中的名句也作為千古絕唱,載入中國文化史之中。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意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此名句出自於唐朝王翰的〈涼州詞〉,詩文的原句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大意是說,新釀成的葡萄美酒盛滿夜光杯;正想開懷暢飲卻馬上琵琶聲頻催。即使醉倒沙場請諸君不要見笑;自古男兒出征有幾人活著歸還?這首詩是詠邊關情景之名詩。全詩描寫了偏僻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出征的將士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首句用語絢麗優美,音調清越悅耳,顯出盛宴的豪華氣派;次句用「欲飲」兩字進一層寫出熱烈場面,酒宴外加音樂,著意渲染氣氛。三、四句則描寫了將士們互相斟酌勸飲,盡情盡致,樂而忘憂,豪放曠達。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盪的征戍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歡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像的。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將士們莫不興致高揚,準備痛飲一番。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際,馬上琵琶奏樂,催人出征。此時此地,琵琶作聲,不為助興,而為催行,誰能不感心頭沉重? 這酒還喝不喝呢? 這時,座中有人高喊,男兒從軍,以身許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且當開懷痛飲!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沒有什麼丟臉的,自古以來有幾人能從浴血奮戰的疆場上生還呢!於是,出征的將士們豪興逸發,舉杯痛飲。明知前途險厄,卻仍然淡定自若,臨危不懼,其豁達、豪放的性格躍然紙上。
「古來征戰幾人回」表現了將士們早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豪爽氣概。「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則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與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交織在一起。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但是那場面和意境卻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這首名詩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積極奔放,給人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所具有的特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唐詩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具有堅韌的生命力。現代人在醉生夢死中墮落,那遙遠的邊塞征戰似乎已早消失在人們的精神視野之外。然而,盛唐的文化的精髓卻已銘記在炎黃子孫的心中,以致千百年來,這首只有四句的小詩還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用美玉製成的酒杯,裝著用葡萄製成的美酒,正要暢飲,卻聽到馬上傳來琵琶的聲音,催促大夥兒上戰場,儘管催啊催,大家還是盡情的喝他一杯,就算喝醉了,躺臥在戰場上,你也莫要笑我,因為自古以來,出來征戰的有幾個活著回去的呢!
賞析
這首詩描寫邊塞將士一次豪飲的場景。首句先寫飲酒的場面,美酒寶杯,使人覺得非痛飲不可;「欲飲」二字令詩意一變,使人感到欲盡醉而不能。正想暢飲之際,琵琶之聲突然響起,氣氛由歡愉急轉為緊張激昂。「醉」字是這首詩的詩眼。詩的前半部寫美酒名杯,琵琶催飲,自然到後半部歸結到一個「醉」字上去。末兩句為征人設想之詞,將赴沙場,將士打算「醉臥」以對,在這諧謔的奇想中,有置生死於度外的氣概。此詩所寫將士的心情,正是一種既壯亦悲的複雜情緒,讀者需慢慢咀嚼才能細味。整首詩抑揚頓挫,用詞遣句營造邊地的氛圍,把將士既豪壯又悲涼的心情全然烘托出來,是唐代邊塞詩中十分具代表性一首。
作者生平
王翰 (生卒年不詳),字子羽,并州晉陽 (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青年時豪放不羈,喜飲酒遊樂。唐睿宗景雲元年 (公元七一零年) 進士,張說任宰相時,應召入朝任職,張說罷相後,被貶到地方上去,最後任通州司馬,在任期間逝世。他的詩以七絕見長,善寫邊塞詩,詩中多壯麗之詞。
疑義相與析
[1]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涼州即今甘肅省武威縣。
[2]葡萄美酒:指葡萄釀造的美酒。在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中就曾經記載了“宛左右以葡萄爲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夜光杯:根據漢代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記載,西域胡人曾獻給周穆王的白玉杯,夜間有光,此處泛指華貴異常的酒杯。
[3]琵琶:西域傳入中國的彈撥樂器。這兩句的意思是剛剛舉起盛滿美酒的夜光杯,正要豪飲的時候,琵琶的樂聲突然想起,彷彿在催促將士們出征。
[4]沙場:戰場。
詩人故事
王翰少年時恃才傲物,放蕩不羈。進士及第後依然不改浪子本色,以嬉戲飲酒爲樂。當時的幷州長史張嘉貞愛惜王翰的才華,對他非常寬厚。少年得志的王翰非常感激這位伯樂,不但親筆寫下了樂詞,還在宴會上自唱自舞。後來張嘉貞入朝爲官,張說出任幷州長史,這位新任長史同樣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尤其重視善於詩詞的文人墨客。在張說的舉薦下,王翰也入朝擔任了祕書正字的職務,後又升任通事舍人,駕部員外郎。王翰家境殷實,他不但“廣蓄家妓”,而且對人“目使頤令,自視王侯”,這就招來了不少人的嫉恨。張說罷官後,王翰便被排擠出朝廷,相繼擔任了汝州長史、仙州別駕等職。雖然經歷了這樣的坎坷,可政治敏感度不高的王翰到任仙州後,依然“與才士豪俠飲樂遊,伐鼓窮歡。”於是,王翰又被貶爲道州司馬,後未至道州而病死於途中。
煮酒論詩詞
本篇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名篇,全詩寫得豁達豪放,結尾一句更是透露出一份慷慨、樂觀的沙場豪情。全詩開篇處,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和鏗鏘激越的文字寫下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一句,猶如一幅潑墨山水突然間揮毫寫下了第一筆。通過“美酒”、“夜光杯”展現出了一個酒香四溢的盛大宴會。第二句“欲飲琵琶馬上催”則描寫出了將士們正在“欲飲”未得之時,樂隊突然彈起了琵琶,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彷彿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三四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寫的是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耳聽着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興高采烈,互相勸酒,一個個都喝得有些微醺。剛剛有人想放下酒杯,就有人高聲叫道:“幾杯酒怕什麼,不就是一場爛醉嗎?我們爲國效力沙場,九死一生,早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難道還怕這區區的薄酒嗎?”醉臥沙場的豪情在此刻盡顯無疑,而這正是唐朝邊塞詩豪放、開朗、樂觀的特色。
新解
作者:佚名
七言絕句《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時幷州晉陽人。對於此詩,《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孫洙的批語是:“作曠達語,倍覺悲痛。”孫洙不愧知音之士,八個字批語,準確道出了此詩意蘊。
這首詩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音樂高度發達的李唐王朝,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
如果熟悉唐朝音樂,就會明白,“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指“琵琶”、“馬上”兩種不同樂調。詩中“馬上”,是“馬上樂”之略。所謂“馬上樂”,是“鼓角橫吹”的軍樂。追溯歷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樂的“鼓角橫吹”始於漢代。史稱:“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爲武樂。”
這種“鼓角橫吹”的“武樂”(即軍樂),在殿庭之上,稱作“橫吹”;于軍旅行中,則稱“騎吹”。後世因“騎吹”是在馬上演奏,亦稱“馬上樂”。如西晉傅玄《琵琶賦序》即有“作馬上之樂”的說法。《舊唐書·音樂志》也說:“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
魏晉隋唐,“馬上樂”已成爲融會北狄、西域音樂而形成之“鼓角橫吹”軍樂的專有名詞。
明白了“馬上”二字典故,我們可以知曉:《涼州曲》中描寫的樂調,除了用“琵琶”一類樂器演奏的馬下俗樂以外,還有“馬上”軍樂,二者形成強烈對比。所謂“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說:邊塞將士正欲欣賞琵琶一類樂器奏出的悠揚樂調,以就痛飲,突然遠處傳來金鼓鉦鉦、號角齊鳴的馬上軍樂,這馬上軍樂,使他們又回到即將出徵的現實之中。
《涼州曲》不僅是“詩中有樂”的佳作,而且是“樂中有詩”的絕唱。詩中樂調的強烈對比,自有一番深意。如於音樂不甚了了,很難領會其中滋味。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把《涼州曲》這首意蘊深邃的古詩,譯爲如下白話:
葡萄美酒,直向夜光玉杯裏傾來,
琵琶悠曲,助我們痛飲開懷。
忽聽得,馬上樂已高奏催徵,
將士們,要喝酒的還不趕快。
醇漿急飲,好一陣頭暈腳歪,
諸君止笑,即令醉倒,又何足怪?
不見我足下這千古沙場,
早成了戰屍狼藉的所在。
鑑賞
作者:佚名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琅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爲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餚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採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裏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爲:催儘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爲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沉、悲涼、傷感、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這話對讀者頗有啓發。“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爲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着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後,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麼,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並不是什麼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爲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徵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着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嚮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爲人們所傳誦。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爲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041黃鶴樓 /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朝代:唐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唯 通:惟)
譯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頻頻揮手,一起在那告別了黃鶴樓,他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將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 ),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著天邊奔流。
41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頻頻揮手,一起在那告別了黃鶴樓,他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將去揚州遠遊。
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着天邊奔流。
註釋
⑴黃鶴樓: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蹟,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屬於長江下游地帶,傳說三國時期的費禕於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原樓已毀,現存樓爲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達。廣陵:即揚州。
⑵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其年齡比李白大,在詩壇上享有盛名。李白對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稱之爲“故人”。辭:辭別。
⑶煙花:形容柳絮如煙、鮮花似錦的春天景物,指豔麗的春景。下:順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盡:消失在碧藍的天際。盡:盡頭,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見:只看見。天際流:流向天邊 天際:天邊,天邊的盡頭。
參考資料:
1、
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17-118頁 .
賞析二
作者:佚名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遊”,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係。“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豔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裏,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着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麼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麼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着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隻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麼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餘音嫋嫋。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爲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可以說是表現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所以如此,是因爲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爲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着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着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象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再說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到揚州,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呢?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裏進行的。李白心裏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爲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着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着江水盪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爲了點題,更因爲黃鶴樓乃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呢?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揚州,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爲濃郁。煙花者,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也。給人的感覺決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固然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何嘗不是煙花之地呢?“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爲“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着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誰又能說是單純寫景呢?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不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嗎?詩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嗎?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着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爲傳神地表現出來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爲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繫,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着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着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裏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着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裏進行的。李白心裏沒有什麼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爲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着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着江水盪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爲了點題,更因爲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於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塗抹得尤爲濃郁。煙花,指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爲“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於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後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着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嚮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着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爲傳神地表現出來。
參考資料:
1、
裴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年2月版 :第400頁 .
2、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300-302頁 .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遊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遊”,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佈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二十七歲。他在安陸住了有十年之久,不過很多時候都是以詩酒會友,在外遊歷,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陸期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摯友。公元730年(開元十八年)陽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參考資料:
1、
熊禮匯 .李白詩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2005年5月 :16-17 .
2、
裴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年2月版 :第400頁 .
042早發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李白
朝代:唐代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一
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雲繚繞,如在雲間,景色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經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迴盪不絕。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 ) 。
譯文二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42
註釋
⑴發:啓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縣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築。初,公孫述至魚復,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故稱白帝,改魚復爲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雲,正指巫山之雲也。”
⑵朝:早晨。辭:告別。彩雲間: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彷彿聳入雲間。
⑶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裏,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或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囀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還:歸;返回。
⑷猿:猿猴。啼:鳴、叫。住:停息。
⑸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認爲這首詩是李白青年出蜀時所作。然而根據“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詩意,李白曾從江陵上三峽,因此,這首詩應當是他返還時所作。
鑑賞
作者:佚名
全詩四句全在一個“流”字,以體現詩人遇赦之後,從此海闊天空的輕鬆與喜悅的心情。
首句“彩雲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爲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蓄勢。“彩雲間”的“間”字當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雲霄,於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雲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爲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着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裏,巧妙的地方在於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細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爲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爲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於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爲“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爲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讚:“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札樸》)
瞬息之間,“輕舟”已過“萬重山”。爲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爲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了。這最後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又是人生經驗的總結,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看這首詩的氣勢的豪爽,筆姿的駿利,還不能完備地理解全詩。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餘地。爲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來作韻腳,使全詩顯得格外悠揚、輕快,回味悠長。
前人對這首詩好評如潮,如楊慎《升庵詩話》:“驚風雨而泣鬼神矣。”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詩醇》卷七:“順風揚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筆墨間亦有神助。三四設色托起,殊覺自在中流。”丁龍友評價:“此是神來之調。”吳昌琪《刪訂唐詩解》卷一三:“插猿聲一句,佈景着色之。”應時《李詩緯》卷四:“等閒道出,卻使人揣摩不及。”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被人們視若珍品。
這首詩的名句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有學者認爲,“兩岸猿聲啼不住”是隱喻李亨兄弟相殘。
043入京使 岑參
朝代:唐代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溼雙袖還不斷流淌。
在馬上與你相遇但無紙筆,(請告訴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 。(與相遇 一譯:熟人)
43
註釋
(1)選自《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入京使:回京城長安的使者。
(2)唐代詩人。曾任嘉州(現在四川樂山)刺史。
(3)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
(4)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5)龍鍾:涕淚淋漓的樣子,這裏是沾溼的意思。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鍾。”
(6)憑:託,煩,請。
(7)傳語:捎口信
參考資料:
1、
蕭滌非 等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17頁 .
2、
《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卷七。
3、
中學教材全解人教版出版社七年級語文下冊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了以高適、岑參爲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作爲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於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書記,西出陽關,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爲從軍出塞。是爲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爲妻子謀。"(《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於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是昂揚樂觀的,表現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士踏上征途之後,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雲:"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後。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子不怎麼高昂。但不能認爲是消極的、悲觀的,儘管他流下了思鄉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路漫漫"三字,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自覺長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鍾淚不幹"寫思鄉的情狀。思鄉之淚,龍鍾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誇張,但"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文心雕龍·誇飾》篇)。仍不失爲真實,我們仍然可以說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爲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爲後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境下的典型情節,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馬上相逢"的情節,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詩是寫詩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長安的東行使者,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詩人慾建功立業而開闊豪邁、樂觀放達的胸襟。旅途的顛沛流離,思鄉的肝腸寸斷,在詩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園東望路漫漫”,寫的是眼前的實際感受。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念之情不免襲上心頭,鄉愁難收。“故園”,指的是在長安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
“雙袖龍鍾淚不幹”,意思是說思鄉之淚怎麼也擦不幹,以至於把兩支袖子都擦溼了,可眼淚就是止不住。這句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也爲下文寫捎書回家“報平安”做了一個很高的鋪墊。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平安又苦於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爲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託故人帶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託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平安”吧。這最後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乾淨利落,但簡淨之中寄寓着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於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餘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裏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參考資料:
1、
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188頁 .
2、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403頁 .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根據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年譜》,此詩作於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平安。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044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朝代:唐代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譯文:
當年在岐王宅裏,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 ) 。
沒有想到,在這風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朋友。
44
註釋
⑴李龜年:唐代著名的音樂家,受唐玄宗賞識,後流落江南。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範,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尋常:經常。
⑶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⑷江南:這裏指今湖南省一帶。
⑸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凋弊喪亂都在其中。君:指李龜年。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詩大概作於公元770年(大曆五年)杜甫在長沙的時候。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而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詩。
歷史評價
作者:佚名
這首七言絕句膾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創作生涯中的絕唱,歷代好評衆多,如清代邵長蘅評價說:“子美七絕,此爲壓卷。”《唐宋詩醇》也說,這首詩“言情在筆墨之外,悄然數語,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絕調也。”清代黃生《杜詩說》評論說:“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絕。見風韻於行間,寓感慨於字裏。即使龍標(王昌齡)、供奉(李白)操筆,亦無以過。乃知公於此體,非不能爲正聲,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絕句爲別調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賞析
作者:佚名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隆範和中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注:開元時期爲713年—741年)的時代滄桑,人生鉅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是在“開口詠鳳凰”的少年時期,正值所謂“開元全盛日”。當時王公貴族普遍愛好文藝,杜甫即因才華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範和中書監崔滌的延接,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而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既是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往往是特定時代的標誌和象徵。在杜甫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他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之後,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動亂的唐王朝業已從繁榮昌盛的頂峯跌落下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輾轉漂泊到潭州,“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極爲淒涼;李龜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勝景,爲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明皇雜錄》)。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原本就鬱積着的無限滄桑之感。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詩人雖然是在追憶往昔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這兩句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感情卻深沉而凝重。“岐王宅裏”、“崔九堂前”,彷彿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是鼎盛的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詩人對“全盛日”的美好回憶。當年詩人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尋常”而不難“幾度”的,多年過後回想起來,簡直是不可企及的夢境了。這裏所蘊含的天上人間之隔的感慨,讀者是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的。兩句詩在迭唱和詠歎中,流露了詩人對開元全盛日的無限眷戀,猶如要拉長回味的時間。
夢一樣的回憶,畢竟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風景秀麗的江南,在承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作快意之遊的所在。詩人真正置身其間,所面對的竟是滿眼凋零的“落花時節”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如同是即景書事,又如同是別有寓託,寄興在有意無意之間。這四個字,暗喻了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但詩人絲毫沒有在刻意設喻,這種寫法顯得特別渾成無跡。加上兩句當中“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裏行間寓藏着無限感慨。江南好風景,恰恰成了亂離時世和沉淪身世的有力反襯。一位老歌唱家與一位老詩人在飄流顛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風光,點綴着兩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時代滄桑的一幅典型畫圖。它無情地證實“開元全盛日”已經成爲歷史陳跡,一場翻天覆地的大動亂,使杜甫和李龜年這些經歷過盛世的人,淪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詩人寫到“落花時節又逢君”,卻黯然而收,在無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嘆,痛定思痛的悲哀。這樣“剛開頭卻又煞了尾”,連一句也不願多說,顯得蘊藉之極。清代沈德潛評此詩:“含意未申,有案未斷。”詩人這種“未申”之意對於有着類似經歷的當事者李龜年,是不難領會的;對於後世善於知人論世的讀者,也不難把握。像《長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的“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淒涼滿眼對江山”等等,儘管反覆唱嘆,意思並不比杜詩更多,倒很像是劇作家從杜甫的詩中抽繹出來的一樣。
四句詩,從岐王宅裏、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着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鉅變。儘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卻表現出了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亂的陰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淒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如同舊戲舞臺上不用佈景,觀衆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像小說裏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裏,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045滁州西澗 (ㄔㄨˊ ㄓㄡ ㄒㄧ ㄐㄧㄢˋ) 韋應物
朝代:唐代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譯文
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
河岸上茂密的叢林深處,不時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
(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 。
韻譯
我獨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來,
渡口無人船隻隨波浪橫漂。
① 滁(chú)州:州名,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滁州、來安、全淑三市縣......
45
註釋
①滁(chú)州:州名,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滁州、來安、全淑三市縣地。
②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即今天的西澗湖(原滁州城西水庫)。
③獨憐:獨愛。
④黃鸝:黃鶯。
⑤深樹:樹蔭深處。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⑧橫:指隨意漂浮
註釋
①滁(chú)州:州名,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滁州、來安、全淑三市縣地。
②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即今天的西澗湖(原滁州城西水庫)。
③獨憐:獨愛。
④黃鸝:黃鶯。
⑤深樹:樹蔭深處。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⑧橫:指隨意漂浮
煮酒論詩詞
這首詩是德宗建中二年(781),作者任滁州刺史時所作。首句從眼前的幽草起筆,幽草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那自甘寂寞的風格,自然而然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體現出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獨”字亦可作“獨自”解——詩人徘徊於澗邊,無他人相伴,只能獨自一人玩賞花草,透露出孤獨彷徨的心緒。次句寫黃鸝之聲卻隱黃鸝之形於深林之中,正可謂“只聞其聲,未見其形”。首句寫靜,次句寫動;首句寫近,次句寫遠;首句寫幽草,次句寫黃鸝;首句寫視覺,次句寫聽覺——此二句可謂相得益彰,天衣無縫。第三句點明季節,“春潮帶雨”給人以最直觀的感受,使人不僅彷彿看到了湍急的河水,還似乎聽到了淅淅瀝瀝的雨聲,以及流水迴旋衝擊河岸的聲音,甚至使人聞到了泥土的芬芳,觸到了溼潤的空氣。最後一句“野渡無人舟自橫”在整個動靜相諧的畫面中插入一葉小舟,它無人駕馭,悠然漂泊於郊野渡口,是自在?還是寂寞?整幅畫卷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全詩有動有靜,有聲有色,形象豐富優美,組成了一幅意境淡雅的風景畫。關於《滁州西澗》的詩意歷來存在爭議,有人認爲此詩止於寫景,而有人認爲韋應物以幽草自比,“野渡無人舟自橫”蘊涵了詩人不得其用的無奈。全詩共二十八字,其中蘊涵無窮滋味,誰又能說得盡呢?
大話詩人
韋應物(737~791),字義博,京兆杜陵人(今陝西西安)人。因其曾官至蘇州刺史,所以世稱其爲韋蘇州。韋應物出身名門望族,他歷任洛陽丞、縣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等職。韋應物擅於描寫田園風物及隱逸生活,文風恬淡高遠,其中又以五言古詩最爲人稱道,白居易就曾讚許他的五言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與元九書》)。
賞析二
作者:佚名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馬河。此詩作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時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開頭二句是寫日間所見。暮春之際,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幽草,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 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裏,"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爲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纔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着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着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爲詩好用"自"字。"欲囀不囀意自嬌",此寫鶯啼。"恬然自安流",此詠百川分流。這類"自"字皆可釋爲"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
這兩句在結構安排上也很精當。"春潮帶雨晚來急",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爲照應,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客觀景物和抒情主體有機地融爲一體。狀出難寫之景,達出難言之情。
舊注以爲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
賞析二
作者:佚名
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馬河。此詩作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時韋應物出任滁州刺史。
詩寫暮春景物。"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開頭二句是寫日間所見。暮春之際,羣芳已過,詩人閒行至澗,但見一片青草萋萋。幽草,雖然不及百花嫵媚嬌豔,但它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趨時悅人的風標, 自然而然地贏得了詩人的喜愛。這裏,"獨憐"二字,感情色彩至爲濃郁,是詩人別有會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閒適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綠陰幽草勝花時"之句,寫初夏之景,與此同一立意。首句,寫靜;次句,則寫動。鶯啼婉囀,在樹叢深處間關滑動。鶯啼似乎打破了剛纔的沉寂和悠閒,其實在詩人靜諡的心田蕩起更深一層漣漪。次句前頭着一"上"字,不僅僅是寫客觀景物的時空轉移,重要的是寫出了詩人隨緣自適、怡然自得的開朗和豁達。
接下來兩句,側重寫荒津野渡之景。景物雖異,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到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郊野渡口,本來就荒涼冷漠,此刻愈發難覓人蹤。只有空舟隨波縱橫。二句詩所描繪的情境,未免有些荒涼,但用一"自"字,卻體現着悠閒和自得。韋應物爲詩好用"自"字。"欲囀不囀意自嬌",此寫鶯啼。"恬然自安流",此詠百川分流。這類"自"字皆可釋爲"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賞"、"自我憐愛"的意蘊。"野渡"句當作如是解。舍此,便與一二句相悖謬了。
這兩句在結構安排上也很精當。"春潮帶雨晚來急",構成典型環境,與下文形成因果關係;"急"與"自"兩字互爲照應,準確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情感意識,把客觀景物和抒情主體有機地融爲一體。狀出難寫之景,達出難言之情。
舊注以爲這首詩有政治寄託,說是寫"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過於穿鑿附會,難以自圓其說。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寫於滁州刺史任上。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區,西澗在滁州城西郊外。這首詩描寫了山澗水邊的幽靜景象和詩人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是說:詩人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緻。“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着詩人恬淡的胸懷。後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隻渡船橫泊河裏。這雨中渡口扁舟閒橫的畫面,蘊含着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爲的憂傷,引人思索。還更加說明韋應物寧願做一株無人關注的小草,也不願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職。末兩句以飛轉流動之勢,襯托閒淡寧靜之景,可謂詩中有畫,景中寓情。
韋應物先後做過“三衛郎”和滁州、江州、蘇州等地刺史。他深爲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爲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這首詩中有無寄託,所託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爲它通篇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有人認爲“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託意”。實則詩中流露的情緒若隱若顯,開篇幽草、黃鶯並提時,詩人用“獨憐”的字眼,寓意顯然,表露出詩人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後兩句在水急舟橫的悠閒景象中,蘊含着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憂慮、悲傷的情懷。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和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地流露出來。 表達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046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張繼
朝代: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朧漫天霜色。
(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 ) 。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裏。
46
註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目也作《夜泊楓橋》。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橋原本不叫楓橋,這裏原來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來船隻停泊的碼頭,由於唐以前水匪倭寇經常進犯,故當時每到夜晚都要將橋封鎖起來,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橋。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
夜半鐘聲:當時僧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歐陽修《六一詩話》曾曰:“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云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庚溪詩話》於此辨曰:“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詩藪》雲:“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爲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着。必曰執着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煮酒論詩詞
《楓橋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絕句。詩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邊靜夜的景緻,抒發了作者的羈旅愁懷。詩的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就營造出了一個淒冷孤寂的秋夜的慘淡景象。詩人身處孤舟,夜幕已經降下,忽然耳邊響起了一陣烏鴉的啼叫聲,這宿巢的烏鴉不知是受了什麼驚嚇,突然叫了起來,一下子打破了夜的沉寂。寒霜業已降下,寒氣陣陣襲人。這樣的景象和突如其來的聲響,使得整個環境越發顯得空曠、淒涼和悲楚。
“江楓漁火對愁眠”,接下來,詩人將目光從遠處漸漸收回,自己也回到船艙裏,試圖進入夢鄉,卻無法入眠,這是爲什麼呢?面對江邊鮮紅的楓葉,江上星星點點的漁火,這漁火、江楓構成了一幅絕佳的秋景圖。無奈詩人的心緒不佳,對此美景卻無心消受,在詩人的心中油然而生了另一番滋味,楓葉成了秋重霜濃的一種象徵,而漁火星星點點,閃爍不定,透露出的卻是漁家冷落孤寂、漂泊不定的生活實際。“春女思,秋士悲”,面對此景此情,詩人的情緒一下子壞到了極點,在船艙中黯然神傷,更不要說安眠了。“對愁眠”三個字將詩人所處之地、所對之景而產生的滿腹惆悵,準確地表達了出來,真可謂灑脫自然,不事雕琢。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剛纔那種似乎已經凝固了的孤苦寂寞的環境一下子被打破了。原本身處極度枯寂靜謐的環境中的愁苦難眠的詩人,將這遠處來的夜半鐘聲聽得非常清晰。尤其是這個“到”字,說明了這鐘聲是從遠處的寒山寺徐徐傳來的,詩人聽得是那麼的專注。這鐘聲一下子敲在詩人的心坎上,無形中將詩人的孤寂推到了極致,將整首詩所營造的感情氛圍也推到了高潮。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古寺、鐘聲等衆多獨特的景色,都毫無痕跡地融入到了個人感情中,而詩人的感情也在隨着景物的推移轉變不斷變化,使得詩的感染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大話詩人
張繼(?~約779),字懿孫,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年間進士,歷官洪州鹽鐵判官、檢校祠部員外郎等職務。張繼爲人極富氣節,不事權貴,早年曾作有《感懷》一詩,詩中寫道:“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裏,不識五侯門。”他的詩作大多反映詩人關心兵亂後的人民的生計,詩風爽利而激越,和他超脫的思想是一致的。
作品誤讀
作者:佚名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據當代人考證,“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將落未落,而是村莊名或橋名,“烏啼”並非是烏鴉夜啼,而是山名。而“江楓”也不是江邊的楓樹,亦爲橋名。於是乎,朦朧的月色、漁火間若隱若現的楓樹以及讓人心動的烏啼都已不復存在,一首流傳千年的古詩竟然變得那麼具體而實在,那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也消失殆盡,只剩下一連串村莊名或橋名的羅列。不可否認,我仍然喜歡童年讀到的那種意境和況味,儘管是誤讀。記得多年前曾有一首流行歌曲《濤聲依舊》,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帶走一盞燈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等等。雖然這是兩件不同的藝術作品,但顯然《濤聲依舊》與《楓橋夜泊》被誤讀的意境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看來,更多的人還是認同那種誤讀的詩意。 還有很多人把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中的“長亭外”唱成“長城外”。臺灣女作家席幕蓉曾經在一篇題爲《燕子》的文章中寫過這樣一件事:她的父親喜歡這首歌,也常常哼唱這首歌。而當有一天女兒糾正他說歌中的“長城外”錯了,應該是“長亭外”,他連連說:“怎麼是長亭外?怎麼不是長城外呢?我一直以爲是長城外啊,好可惜!我一直以爲是長城外,以爲寫的是我們的老家……以往這麼多年是聽錯了,好可惜!”是啊,對於那些遊子來說,想到長城自然就想到了故鄉,想到了祖國。(《美麗的錯誤》)但也有的資料上說這些山和橋正是因這首詩而得名的。
鮮爲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
賞析二
作者:佚名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爲“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爲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着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裏,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裏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着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我們從那個彷彿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佈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這是因爲,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爲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裏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樑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着歷史的回聲,滲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爲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纔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裏,成爲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賞析一
作者:佚名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爲情中之景,聲皆爲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爲那裏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着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爲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爲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爲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爲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參考資料:
1、
劉學鍇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34-635
047寒食 / 寒食日即事 韓翃
朝代:唐代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的長安城裏漫天舞着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 ) 。
黃昏開始宮裏頌賜新蠟燭,率先升起在皇庭貴族的宮裏。
47
註釋
1、寒食:清明前一日謂之寒食,即禁菸節,漢制此日宮中鑽新火燃燭以散予貴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舊俗每於寒食折柳插門。
3、蠟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4、五侯:漢成帝時,封他的舅舅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爲候,他們被人們稱爲五侯。
5、斜:音“霞”。
賞析二
作者:佚名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爲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裏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着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爲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着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裏傳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嫋嫋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瀰漫着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裏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賞析一
作者:佚名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裏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裏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裏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裏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048月夜 杜甫
朝代:唐代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譯文
今夜的圓圓的秋月是多麼皎潔美好,妻子卻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先生快點回來!
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思念在長安的父親,還不能理解母親對月懷人的心情。
夜露深重,你烏雲似的頭髮被打溼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 ),讓月光照亮我們彼此的淚痕呢?
48
註釋
1、鄜(fū)州:今陝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閨中:內室。看,讀平聲。
3、憐:想。未解:尚不懂得。
4、雲鬟:古代婦女的環形髮飾。
5、香霧雲鬟(huán)溼,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霧:霧本來沒有香氣,因爲香氣從塗有膏沐的雲鬟中散發出來,所以說“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溼,玉臂生寒。
6、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裏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着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爲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不能爲她分憂。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並不懂得想念,但杜甫不能不念。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激起了作者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題爲“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爲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着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採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在從對方那裏生髮出自己的感情,這種方法尤被後人當作法度。全詞詞旨婉切,章法緊密,明白如話,感情真摯,沒有被律詩束縛的痕跡。
參考資料:
1、
李滲.杜甫詩集選.武漢:長江出版社,2009:412-413
2、
戴燕.歷代詩詞曲選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121-122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隻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爲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採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後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鑑賞
作者:佚名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爲《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筆,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然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透過一層。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爲什麼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繫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於一二兩聯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着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爲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爲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並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着,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於是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
作者在半年以後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裏浸透着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四海昇平的理想。字裏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爲《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爲一詩之眼。“獨看”是現實,卻從對面着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雙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並倚“虛幌”(薄帷)、對月抒愁的希望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聖矣!”
藉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裏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徵,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於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託於不知“何時”的未來。
049春怨 劉方平
朝代:唐代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譯文
紗窗外的陽光淡去,黃昏漸漸降臨;(鎖閉華屋,無人看見我悲哀的淚痕 )。
庭院空曠寂寞,春天景色行將逝盡;梨花飄落滿地,無情無緒把門關緊。
49
金屋:原指漢武帝少時欲金屋藏阿嬌事。這裏指妃嬪所住的華麗宮室。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宮怨詩。點破主題的是詩的第二句“金屋無人見淚痕”。句中的“金屋”,用漢武帝幼小時願以金屋藏阿嬌(陳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寫之地是與人世隔絕的深宮,所寫之人是幽閉在宮內的少女。下面“無人見淚痕”五字,可能有兩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處一室、無人作伴而不禁下淚;二是其人身在極端孤寂的環境之中,縱然落淚也無人得見,無人同情。這正是宮人命運之最可悲處。句中的“淚痕”兩字,也大可玩味。淚而留痕,可見其垂淚已有多時。這裏,總共只用了七個字,就把詩中人的身份、處境和怨情都寫出了。這一句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則都是環繞這一句、烘托這一句的。
起句“紗窗日落漸黃昏”,是使無人的“金屋”顯得更加淒涼。屋內環顧無人,固然已經很淒涼,但在陽光照射下,也許還可以減少幾分淒涼。現在,屋內的光線隨着紗窗日落、黃昏降臨而越來越昏暗,如李清照《聲聲慢》詞中所說,“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其淒涼況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爲無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覺。屋內無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聲喧鬧,春色濃豔,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減少幾分孤寂。現在,院中竟也寂無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時節,正如歐陽修《蝶戀花》詞所說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詞所說的“生怕落花時候近黃昏”,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難堪了。
末句“梨花滿地不開門”,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補充和引伸;也遙應第二句,對詩中之人起陪襯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指出“詩文俱有主賓”,要“立一主以待賓”。這首詩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寫之人,所待之賓就是這句所寫之花。這裏,以賓陪主,使人泣與花落兩相襯映。李清照《聲聲慢》詞中以“滿地黃花堆積”,來陪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詞中人,所採用的手法與這首詩是相同的。
從時間佈局看,詩的第一句是寫時間之晚,第三句是寫季節之晚。從第一句紗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內獨處之人;從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飄落之花。再從空間佈局看,前兩句是寫屋內,後兩句是寫院中。寫法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從屋內的黃昏漸臨寫屋外的春晚花落,從近處的杳無一人寫到遠處的庭空門掩。一位少女置身於這樣淒涼孤寂的環境之中,當然註定要以淚洗面了。更從色彩的點染看,這首詩一開頭就使所寫的景物籠罩在暮色之中,爲詩篇塗上了一層暗淡的底色,並在這暗淡的底色上襯映以潔白耀目的滿地梨花,從而烘托出了那樣一個特定的環境氣氛和主人公的傷春情緒,詩篇的色調與情調是一致的。
爲了增強畫面效果,深化詩篇意境,詩人還採取了重疊渲染、反覆勾勒的手法。詩中,寫了日落,又寫黃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寫了春晚,又寫落花滿地,使春色掃地無餘;寫了金屋無人,又寫庭院空寂,更寫重門深掩,把詩中人無依無伴、與世隔絕的悲慘處境寫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寫法,使爲托出宮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畫的那樣一個淒涼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現。
此外,這首詩在層層烘托詩中人怨情的同時,還以象徵手法點出了美人遲暮之感,從而進一步顯示出詩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黃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滿地”,都是象徵詩中人的命運,作爲詩中人的影子來寫的。這使詩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050徵人怨 / 徵怨 柳中庸
朝代:唐代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譯文
年年轉戰在金河和玉門關,(天天都同馬鞭和戰刀作伴 ) 。
三月飛白雪灑蓋着昭君墓,萬里黃河曲曲彎彎繞黑山。
50
註釋
⑴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歲歲:指年年月月,下文的“朝朝”同義。
⑵馬策:馬鞭。刀環:刀柄上的銅環,喻征戰事。
⑶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或暮春,此處爲暮春。青冢:西漢時王昭君的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之南。
⑷黑山:一名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於單于都護府的徵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於“徵人”的形象,都圍繞着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金河在東而玉門關在西,相距很遠,但都是邊陲前線。馬策、刀環雖小而微,然而對於表現軍中生活來說卻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聯想。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並舉,又加以“復”字、“與” 字,給人以單調困苦、不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似乎已經把話說盡。然而對於滿懷怨情的徵人來說,這只是說着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還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於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墳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當時被認爲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青,故稱青冢。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 “春色未曾看”,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蕭殺如此,令人悽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黃河和黑山相隔甚遠,這裏不可坐實理解。上句說青冢,這裏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並用一個“繞”字牽合,寄寓綿綿怨情。這兩句寫景,似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徵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裏,讀者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徵人轉戰跋涉的苦辛。詩雖不直接發爲怨語,而蘊蓄於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迴腸蕩氣。
此詩通篇不着一個“怨”字,卻又處處瀰漫着怨情。詩人抓住產生怨情的緣由,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現身說法,收到了“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藝術效果。而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爲人稱道。詩不僅每句自對(如首句中的“金河” 對“玉關”),又兩聯各自成對。後一聯的對仗尤其講究:數字對(“三”“萬”)與顏色對(“白”“青”“黃”“黑”)同時出現在一聯之中;顏色對中,四種色彩交相輝映,使詩歌形象富於色澤之美;動詞“歸”“繞”對舉,略帶擬人色彩,顯得別具情韻。這樣精工的絕句,確是不多見的。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此詩約作於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年),當時吐蕃、回鶻多次侵擾唐朝邊境,唐朝西北邊境不甚安定,守邊戰士長期不得歸家。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是爲表現一個隸屬於單于都護府的徵人的怨情而作。
參考資料:
1、
陳志明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672-673
051宮詞五首·其二 顧況
朝代:唐代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卷近秋河。
韻譯
高入雲天的玉樓,奏起陣陣笙歌;隨風飄來宮嬪的笑語,與它伴和。
(月宮影移 ,只聽得夜漏單調嘀嗒);捲起水晶簾來,我似乎靠近銀河。
顧況(約727—約815)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蘇州海鹽橫山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嘲諷得罪權貴,貶饒州司戶參軍。晚年隱居茅山。
禁柳煙中聞曉烏,風吹玉漏盡銅壺。
內官先向蓬萊殿,金合開香瀉御爐。
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
月殿影開聞夜漏,水精簾卷近銀河。
玉階容衛宿千官,風獵青旂曉仗寒。
侍女先來薦瓊蕊,露漿新下九霄盤。
九重天樂降神仙,步舞分行踏錦筵。
嘈囋一聲鐘鼓歇,萬人樓下拾金錢。
金吾持戟護新檐,天樂聲傳萬姓瞻。
樓上美人相倚看,紅妝透出水精簾。
052贈內人 張祜
朝代:唐代
禁門宮樹月痕過,媚眼惟看宿鷺窠。
斜拔玉釵燈影畔,剔開紅焰救飛蛾。
譯文
月光由宮門移到宮樹梢,媚眼只看那宿鷺的窩巢。
(在燈影旁拔下頭上玉釵 ),挑開燈焰救出撲火飛蛾。
註釋
⑴內人:指宮女。因皇宮又稱大內,故宮女稱內人。
⑵禁門:宮門。
⑶宿鷺:指雙棲之鴛鴦。
⑷紅焰:指燈芯。
鑑賞
作者:佚名
唐代選入宮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稱“內人”。她們一入深宮內院,就與外界隔絕,被剝奪了自由和人生幸福。這首詩題爲“贈內人”,其實並不可能真向她們投贈詩篇,不過藉此題目來馳騁詩人的遐想和遙念而已。這是一首宮怨詩,但詩人匠心獨運,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寫她們的淒涼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們的愁腸萬轉的怨情,只從她們中間一個人在月下、燈畔的兩個頗爲微妙的動作,折射出她的遭遇、處境和心情。
詩的首句“禁門宮樹月痕過”,乍看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寫景句子,而詩人在用字遣詞上卻是費了一番斟酌的。“禁門宮樹”,點明地點,但門而曰“禁門”,樹而曰“宮樹”,就烘托出了宮禁森嚴、重門深閉的環境氣氛。“月痕過”,點明時間,但月而曰“月痕”,就給人以暗淡朦朧之感,而接以一個“過”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間,既暗示即將出場的月下之人在百無聊賴之中佇立凝望已久,又從光陰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虛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鷺窠”,緊承上句所寫的禁門邊月過樹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兩字,說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詩經·衛風·碩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個字傳神地點出了莊姜之美。但可憐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雙目,卻看不到禁門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鷺的窠巢,不僅是看,而且是“惟看”。這是因爲,在如同牢獄的宮禁中,環境單調得實在沒有東西可看,她無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宮樹之上的鷺窠;也可能因爲,周圍可看的景物雖多,而惟有樹梢的鷺窠富有生活氣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視線。這裏,詩人沒有進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鷺窠”時的內心活動,這是留待讀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設,此時月過宮樹,飛鳥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鷺窠時會想:飛鳥還有歸宿,還有“家庭”,它們還可以飛出禁門,在廣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時才能飛出牢籠,重回人間。一雙媚眼所注,是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對幸福的憧憬的。
詩的下半首又變換了一個場景,把鏡頭從戶外轉向戶內,從宮院的樹梢頭移到室內的燈光下,現出了一個斜拔玉釵、撥救飛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釵燈影畔”,是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畫出了詩中人的一個極其優美的女性動作,顯示了這位少女的風姿。後一句“剔開紅焰救飛蛾”,是說明“斜拔玉釵”的意向所在,顯示了這位少女的善良心願。這裏,詩人也沒有進一步揭示她的內心活動,而讀者自會這樣設想:如果說她看到飛鳥歸巢會感傷自己還不如飛鳥,那麼,當她看到飛蛾投火會感傷自己的命運好似飛蛾,而剔開紅焰,救出飛蛾,既是對飛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於自我哀憐。
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尋味的宮怨詩,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有其與衆不同的特色。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唐代選入宮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稱“內人”。她們一入深宮內院,就與外界隔絕,被剝奪了自由和人生幸福。這首詩題爲“贈內人”,其實並不可能真向她們投贈詩篇,不過藉此題目來馳騁詩人的遐想和遙念而已。
053集靈臺·其二 張祜
朝代:唐代
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
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峨眉朝至尊。
註解
1、虢國夫人:楊貴妃三姊的封號。
2、平明:天剛亮時。
評析
‎ 作者:佚名‎
‎這首諷虢國夫人的驕縱風騷。 虢國夫人是楊玉環的三姊,嫁給裴家,是當時名聲極壞的人。 她並非“后妃”,卻“承主恩”,而且“騎馬入宮”“朝至尊”。 自恃美豔,不施脂粉,足見她的輕佻,也可見玄宗的昏庸。 這兩首詩語言頗爲含蓄,看似是褒,實則是貶,諷刺深刻,入木三分。‎
韻譯
虢國夫人受到皇上的寵恩,(大清早 就騎馬進入了宮門)。
只嫌脂粉會玷污她的美豔,淡描蛾眉就進去朝見至尊。
054題金陵渡 張祜
朝代:唐代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裏,兩三星火是瓜州。
譯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樓,(輾轉難眠心中滿懷旅愁 )。
斜月朦朧江潮正在下落,對岸星火閃閃便是瓜洲。
註釋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蘇邗江縣南邊。
賞析
詩寫偶見的江上清麗夜色。首句點題,次句抒發感慨;三、四句寫因懷愁而難眠,推窗遠望,斜月朦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閃爍。全詩畫面清麗宜人,但卻難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後所作,寄寓懷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為是寫鄉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麼愁?愁什麼?也確實難斷。我們暫且欣賞這清美寧靜的夜景吧。
055后宮詞 白居易
朝代:唐代
淚溼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
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譯文
淚水溼透了羅巾無法入睡,好夢難成,(深夜時分聽到前殿傳來按著節拍歌的聲音 )。
紅顏尚未老去已經失去了君王的恩寵,斜靠着熏籠一直坐到天明。
註釋
1,宮詞:此詩題又作《後宮詞》。
2,按歌聲:依照歌聲的韻律打拍子。
3,紅顏:此指宮宮女。
註釋
1,宮詞:此詩題又作《後宮詞》。
2,按歌聲:依照歌聲的韻律打拍子。
3,紅顏:此指宮宮女。
4,恩:君恩。
5,熏籠:覆罩香爐的竹籠。香爐用來薰衣被,爲宮中用物。
詩的故事
作者:佚名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宮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臨幸而終未盼得,時已深夜,只好上牀,已是一層怨悵。寵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夢;輾轉反側,竟連夢也難成,見出兩層怨悵。夢既不成,索性攬衣推枕,掙扎坐起。正當她愁苦難忍,淚溼羅巾之時,前殿又傳來陣陣笙歌,原來君王正在那邊尋歡作樂,這就有了三層怨悵。倘使人老珠黃,猶可解說;
偏偏她盛鬢堆鴉,紅顏未老,生出四層怨悵。要是君王一直沒有發現她,那也罷了;事實是她曾受過君王的恩寵,而現在這種恩寵卻無端斷絕,見出五層怨悵。夜已深沉,瀕於絕望,但一轉念,猶翼君王在聽歌賞舞之後,會記起她來。於是,斜倚熏籠,濃薰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終歸破滅,見出六層怨悵。一種情思,六層寫來,盡纏綿往復之能事。而全詩卻一氣渾成,如筍破土,苞節雖在而不露;
如繭抽絲,幽怨似縷而不絕。短短四句,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失寵宮女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夜來不寐,等候君王臨幸,寫其希望;聽到前殿歌聲,君王正在尋歡作樂,寫其失望;君恩已斷,仍斜倚熏籠坐等,寫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來,寫其絕望。淚溼羅巾,寫宮女的現實;求寵於夢境,寫其幻想;恩斷而仍坐等,寫其癡想;坐到天明仍不見君王,再寫其可悲的現實。全詩由希望轉到失望,由失望轉到苦望,由苦望轉到最後絕望;由現實進入幻想,由幻想進入癡想,由癡想再跌入現實,千迴百轉,傾注了詩人對不幸者的深摯同情。
鑑賞
作者:佚名
這首詩是代宮人所作的怨詞。前人曾批評此詩過於淺露,這是不公正的。詩以自然渾成之語,傳層層深入之情,語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氣貫通而絕不平直。
詩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宮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臨幸而終未盼得,時已深夜,只好上牀,已是一層怨悵。寵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夢;輾轉反側,竟連夢也難成,見出兩層怨悵。夢既不成,索性攬衣推枕,掙扎坐起。正當她愁苦難忍,淚溼羅巾之時,前殿又傳來陣陣笙歌,原來君王正在那邊尋歡作樂,這就有了三層怨悵。倘使人老珠黃,猶可解說;偏偏她盛鬢堆鴉,紅顏未老,生出四層怨悵。要是君王一直沒有發現她,那也罷了;事實是她曾受過君王的恩寵,而現在這種恩寵卻無端斷絕,見出五層怨悵。夜已深沉,瀕於絕望,但一轉念,猶翼君王在聽歌賞舞之後,會記起她來。於是,斜倚熏籠,濃薰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終歸破滅,見出六層怨悵。一種情思,六層寫來,盡纏綿往復之能事。而全詩卻一氣渾成,如筍破土,苞節雖在而不露;如繭抽絲,幽怨似縷而不絕。短短四句,細膩地表現了一個失寵宮女複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夜來不寐,等候君王臨幸,寫其希望;聽到前殿歌聲,君王正在尋歡作樂,寫其失望;君恩已斷,仍斜倚熏籠坐等,寫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來,寫其絕望。淚溼羅巾,寫宮女的現實;求寵於夢境,寫其幻想;恩斷而仍坐等,寫其癡想;坐到天明仍不見君王,再寫其可悲的現實。全詩由希望轉到失望,由失望轉到苦望,由苦望轉到最後絕望;由現實進入幻想,由幻想進入癡想,由癡想再跌入現實,千迴百轉,傾注了詩人對不幸者的深摯同情。
056近試上張籍水部 / 近試上張水部 / 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餘
朝代:唐代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譯文
洞房裏昨夜花燭徹夜通明,(等待拂曉拜公婆討個好評 )。
打扮好了輕輕問郎君一聲: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時興?
註釋
1.本詩又名:閨意獻張水部
2.張水部:即張籍,曾任水部員外郎
3.洞房:新婚臥室
4.停紅燭:讓紅燭通宵點着。停:留置
5. 舅姑:公婆。
煮酒論詩詞
這首詩的前兩句先交代場所、時間和主人公,很顯然,場所是在洞房,時間是在拜堂成親後的第二天凌晨,而主人公是一個剛出嫁的新娘。由於全詩都以新娘的口吻在敘述,所以從“昨夜”二字,讀者可以體會到新娘對洞房之夜美好的回味。而“停紅燭”三字又使讀者彷彿看見幽暗朦朧的紅色燭光映襯着美麗的鳳冠霞帔,新娘嬌羞的面龐掩映於其中,分外令人陶醉。天還沒亮,新娘就起了牀,等待天明好去堂前給公婆行禮問安。那麼在這樣的時刻,新娘的心情是如何的呢?詩人沒有明寫,而是在後兩句中以一個生動的細節來進行反映:她在梳妝完畢後,低聲詢問身邊的丈夫“畫眉深淺入時無?”由“低聲”二字,可以想象新娘軟語商量的情態。從外部來看,這體現出她的溫柔和嬌媚;從內部來看,這也反映出她害怕別人聽見,害羞和忐忑的心情。那麼,新娘爲何要徵詢丈夫關於自己化妝的意見?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希望借得體漂亮的妝飾引起丈夫對她的關注,做個令丈夫滿意的好妻子;二是希望能夠給公婆一個端莊賢惠的印象,做個好媳婦。中國古代推崇孝道,父母公婆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高於其他任何人的,忤逆父母,被視爲大逆不道,所以聰明的媳婦總是拼命討公婆的歡心,以期得到家庭中的權威人物的認可。這樣看來,這個細節雖然只有一問,卻以小見大,包含了新娘對幸福婚姻的渴望,對未知生活的擔心,以及對丈夫的依戀,心理刻畫細膩入微,充滿生趣。
不看詩題,只當此詩表面寫的是洞房花燭後新婦的言行,而看了《近試上張水部》的題目之後,一切才豁然明朗:原來這是詩人在臨近考試前向張水部投贈的一首詩。以夫妻或男女愛情關係比擬君臣、師生等社會關係,乃是從《楚辭》就開始出現並在其後得到發展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詩人繼承了這個文學傳統,把自己放在媳婦的位置上,流露出一名應試舉子的不安與期待。對於考生來說,考官的態度,如同公婆對媳婦的看法一樣,將關係到他的前途和政治命運,如何令考官滿意是每個考生最關心的問題。而作爲水部郎中的張籍,自然是詩中的新郎,新娘對丈夫的詢問,其實是詩人在向張籍提問:“我的文章是否能夠得到主考的青睞呢?”這首詩新穎別緻,一箭雙鵰,實爲干謁詩中的佳作。
大話詩人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曆二年(826)進士及第,官祕書省校書郎,受知於張籍。朱慶餘的詩歌清麗,巧思動人,有其獨到之美。
賞析
作者:佚名
全詩以“入時無”三字爲靈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時,能否討得公婆歡心,最好先問問新郎,如此精心設問寓意自明,令人驚歎。
張籍在《酬朱慶餘》詩中答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鏡湖的採菱女,不僅長得豔麗動人,而且有絕妙的歌喉,這是身著貴重絲綢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並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話,流譽詩壇。
以夫妻或男女愛情關係比擬君臣以及朋友、師生等其他社會關係,乃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從《楚辭》就開始出現並在其後得到發展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此詩也是用這種手法寫的。
《近試上張水部》這個標題可以幫助讀者明白詩的作意,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以希求其稱揚和介紹於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朱慶餘此詩投贈的對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張籍。張籍當時以擅長文學而又樂於提拔後進與韓愈齊名。朱慶餘平日向他行卷,已經得到他的賞識,臨到要考試了,還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了這首詩,徵求張籍的意見。
古代風俗,頭一天晚上結婚,第二天清早新婦才拜見公婆。此詩描寫的重點,乃是她去拜見之前的心理狀態。首句寫成婚。洞房,這裏指新房。停,安置。停紅燭,即讓紅燭點着,通夜不滅。次句寫拜見。由於拜見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牀,在紅燭光照中妝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禮。這時,她心裏不免有點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時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討公婆的喜歡呢?因此,後半便接寫她基於這種心情而產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妝,畫好眉之後,還是覺得沒有把握,只好問一問身邊丈夫的意見了。由於是新娘子,當然帶點羞澀,而且,這種想法也不好大聲說出,讓旁人聽到,於是這低聲一問,便成爲極其合情合理的了。這種寫法真是精雕細琢,刻畫入微。
僅僅作爲“閨意”,這首詩已經是非常完整、優美動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於表達自己作爲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係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應進士科舉,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來說,乃是和女孩兒出嫁一樣的終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廣闊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輩子。這也正如一個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愛,她的地位就穩定了,處境就順當了,否則,日子就很不好過。詩人的比擬來源於現實的社會生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來,讀者也不能不對他這種一箭雙鵰的技巧感到驚歎。
朱慶餘呈獻的這首詩獲得了張籍明確的回答。在《酬朱慶餘》中,他寫道: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由於朱的贈詩用比體寫成,所以張的答詩也是如此。在這首詩中,他將朱慶餘比作一位採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們的讚賞,暗示他不必爲這次考試擔心。
首句寫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採菱姑娘。這時,她剛剛打扮好,出現在鏡湖的湖心,邊採菱邊唱着歌。次句寫她的心情。她當然知道自己長得美豔,光彩照人。但因爲愛好的心情過分了,卻又沉吟起來。(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爲暗自忖度、思謀。)朱慶餘是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鏡湖則是其地的名勝。所以張籍將他比爲越女,而且出現於鏡心。這兩句是回答朱詩中的後兩句,“新妝”與“畫眉”相對,“更沉吟”與“入時無”相對。後半進一步肯定她的才藝出衆,說:雖然有許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齊地(今山東省)出產的貴重絲綢製成的衣服,可是那並不值得人們的看重,反之,這位採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萬金哩。這是進一步打消朱慶餘“入時無”的顧慮,所以特別以“時人”與之相對。朱的贈詩寫得好,張也答得妙,可謂珠聯璧合,千年來傳爲詩壇佳話。
057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杜牧
朝代:唐代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譯文
太平時閒遊有趣卻是無能,閒愛天上孤雲安靜愛山僧。
(我願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 ),樂遊原上再望望風雨昭陵。
註釋
⑴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
⑵“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爲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閒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首詩是作者於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軍事家;曾祖杜希望爲唐玄宗時的邊塞名將;祖父杜佑則是中唐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學家,歷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鬱官至駕部員外郎,可惜英年早逝。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絕佳,而且頗有政治才能,一心想報效國家。他曾在京都長安任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閒,難有作爲。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得到批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情。
鑑賞
作者:佚名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採用了“託事於物”的興體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餘”的名篇。
杜牧不但長於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爲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裏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於這種被迫無所作爲的環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於現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鬥,根本算不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爲“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藉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閒”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雲之閒見自己之閒,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閒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於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於在京城抑鬱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雲去江海。)第四句再轉。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贈白馬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至德二載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之句。但此詩寫登樂遊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傑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閒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遊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鬱,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058赤壁 杜牧
朝代:唐代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 ),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註釋
折戟(ㄐㄧˇ):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起。
磨洗:磨光洗淨。
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指火燒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裏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藝術特色
作者:佚名
從藝術上看,詩人杜牧在前兩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虛託手法,這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的常用手法,這就好比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前朝的人或事來寫;還有詩中運用了以小見大這種表現手法,詩的後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作者並未點破,而是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試想,若東吳前國主和當朝主帥之妻均已被曹軍擄去銅雀臺,那戰爭的結局不言自明,這就使得全詩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富有情致。
寫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着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爲周瑜勝利於僥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嘆。有情有致。
鑑賞
作者:佚名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爲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裏,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爲不平。沙裏沉埋着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着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乾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爲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爲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爲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裏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對於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爲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衆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並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裏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瀰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059泊秦淮 杜牧
朝代:唐代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譯文
浩渺寒江之上瀰漫着迷濛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 ) 。
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爲亡國之恨黍離之悲,
竟依然在對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樹後庭花》。
註釋
①選自馮集梧《樊川文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lì)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爲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④ [商女]以賣唱爲生的歌女。
④[後庭花]歌曲《玉樹後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後主)溺於聲色,作此曲與後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後世稱此曲爲“亡國之音”。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遊秦淮,在船上聽見歌女唱《玉樹後庭花》,綺豔輕蕩,男女之間互相唱和,歌聲哀傷,是亡國之音。當年陳後主長期沉迷於這種萎靡的生活,視國政爲兒戲,終於丟了江山。陳國雖亡,這種靡靡的音樂卻留傳下來,還在秦淮歌女中傳唱,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詩說:這些無知歌女連亡國恨都不懂,還唱這種亡國之音!其實這是借題發揮,他譏諷的實際是晚唐政治:羣臣們又沉湎於酒色,快步陳後主的後塵了。秦淮一隅,寄至如此深沉的興亡感,足見金陵在當時全國政治中心已經移向長安的情況下,影響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頗爲關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好些具有現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產生的。當他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華的秦淮河上,聽到酒家歌女演唱《後庭花》曲,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詩中說,金陵歌女“不知亡國恨”,還唱着那《後庭花》曲。其實,這是作者借陳後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般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
賞析
作者:佚名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 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遊宴取樂之地。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於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繫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氣氛,朦朧中透出憂涼。次句點題,並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啓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遊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遊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後二句由一曲《後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爲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爲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爲“絕唱”,一個“猶”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憂慮之情。管世銘甚至稱其爲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舊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傳來商女《玉樹後庭花》的歌聲,聽着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後兩句對只知徵歌徵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景爲鑑的統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諧統一。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 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詩,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這兩句表達了較爲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爲“亡國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沉溺於歌舞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繫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於一爐,景爲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後主的荒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沉,意蘊深邃,被譽爲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爲表裏,相得益彰。這首詩於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過寫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統治者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兩岸是六朝時的繁華之地,是權貴富豪、墨客騷人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場所。詩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濛煙水中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豔曲,不禁觸景生情,頓生家國亡思,將對歷史的詠歎與對現實的思考緊密結合,從陳的荒淫之國聯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運。全詩寓情於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鍊,沈德潛稱之爲“絕唱”。
060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牧
朝代:唐代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譯文
青山隱約,綠水悠悠長流,江南深秋草木還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橋,(你是否還在聽美人吹簫 )?
譯文
青山隱隱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時今已過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謝。
揚州的二十四橋,在月色中顯得格外的妖嬈。
老朋友你在何處,教別人吹簫?
註釋
⑴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
⑵迢迢:指江水悠長遙遠。一作“遙遙”。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⑷二十四橋:一說爲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鬥《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這裏指韓綽。一說指揚州歌妓。教:使,令。
(6)簫:一種樂器。
賞析
作者:佚名
揚州之盛,唐世豔稱,歷代詩人爲它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風調悠揚,意境優美,千百年來爲人們傳誦不衰。韓綽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贈他的詩共有兩首,另一首是《哭韓綽》,看來兩人友情甚篤。
首句從大處落墨,化出遠景:青山逶迤,隱於天際,綠水如帶,迢遞不斷。“隱隱”和“迢迢”這一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江南風貌,而且隱約暗示着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彷彿還盪漾着詩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歐陽修的《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這句詩的言外之意。此時雖然時令已過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秀媚。正由於詩人不堪晚秋的蕭條冷落,因而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越發懷念遠在熱鬧繁花之鄉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無數,詩人記憶中最美的印象則是在揚州“月明橋上看神仙”(張祜《縱遊淮南》)的景緻。豈不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更何況當地名勝二十四橋上還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橋,一說揚州城裏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說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而得名。“玉人”,既可藉以形容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元稹《鶯鶯傳》“疑是玉人來”句可證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當此秋盡之時,每夜在何處教妓女歌吹取樂。這樣,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暱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溫,而且調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感喟,從而使此詩平添了許多風韻。杜牧又長於將這類調笑寄寓在風調悠揚、清麗俊爽的畫面之中,所以雖寫豔情卻並不流於輕薄。這首詩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橋上的美麗傳說與“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讀之令人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着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彷彿聽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迴盪在青山綠水之間。這樣優美的境界早已遠遠超出了與朋友調笑的本意,它所喚起的聯想不是風流才子的放蕩生活,而是對江南風光的無限嚮往:秋盡之後尚且如此美麗,當其春意方濃之時又將如何迷人?這種內蘊的情趣,微妙的思緒,“可言不可言之間”的寄託,“可解不可解之會”的指歸(見葉燮《原詩》),正是這首詩成功的奧祕。
解讀
作者:佚名
詩的頭兩句寫景。第一句攝取的是遠鏡頭,揚州一帶遠處青翠的山巒,隱隱約約,給人以迷離恍惚之感;江水東流悠長遙遠,給人以流動輕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雖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黃,表現優美的江南風光。這兩句是從山川物候來寫長江以南地區,和後面兩句的頹廢形成對比。
青山隱隱水迢迢,(遠景描寫——詩人站在江邊,隱約遙見長江對岸青山逶迤,隱於天際,江水如帶,迢迢不斷。)(“隱隱”和”迢迢”這兩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江南風貌, 而且隱約暗示着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彷彿還盪漾着詩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盡江南草未凋。(詩人站在江北,遙想江南的秋景——此時時令已過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蕭條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還是青山綠水,風光依舊旖旎秀美。真是很懷念遠在熱鬧繁花之鄉的朋友啊。)
二十四橋明月夜,(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二十四橋,一說揚州城裏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說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而得名。但無論如何,明月照在揚州名勝二十四橋上,如詩如畫、如夢如幻,深深的惆悵情思,引人遐想。這樣的月色、這樣的夜色多麼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既可藉以形容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韓綽,我的老友,當此秋盡之時,你每夜在何處教美人吹簫取樂呢?)(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這樣,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暱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溫,而且調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經歷和遭遇的感嘆。)(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着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彷彿聽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迴盪在青山綠水之間。詩人以調侃的語氣問韓綽,實際上是對長江以南風光的懷念。)
創作背景二
作者:佚名
此詩是杜牧被任爲監察御史,由淮南節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後所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公元835年(唐文宗大和九年)秋或836年(開成元年)秋。唐代的揚州,是長江中下游繁榮的都會,店肆林立,商賈如雲,酒樓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數萬,輝羅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廣記》卷273引《唐闕文》)。“性疏野放蕩”的杜牧,在這樣的環境中,常出沒於青樓倡家,有不少風流韻事,韓綽在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長安後寫詩寄贈。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後,在江南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在韓綽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友誼。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調笑詩。詩的首聯是寫江南秋景,說明懷念故人的背景,末聯是借揚州 二十四橋的典故,與友人韓綽調侃。意思是說你在江北揚州,當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美人吹簫取樂呢?頹廢喧譁的地方更讓詩人懷念對面江南的青山綠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這首詩當是杜牧離揚州幕府後不久寄贈韓綽之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大和九年秋或開成元年秋。杜牧在韓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交誼。
前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回憶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風光:青山一帶,隱現天際,綠水悠長,迢迢不斷。眼下雖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溫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滿生機吧。揚州地處長江北岸,但整個氣候風物,實與江南無異;不少詩人有“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的詩句,說明揚州在當時人的心目中,簡直是花團錦簇,四季如春;而詩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區遙念揚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將揚州視爲風光綺麗的“江南”了。“草未凋”與“青山”、綠水組合在一起,正突現了江南之秋明麗高遠,生機勃勃的特徵。詩人非常懷念繁華的舊遊之地,在回憶想像中便賦予揚州以完美。這兩句特意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綠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爲下兩句想像中的生活圖景提供美好的背景。而首句山、水相對,“隱隱”、“迢迢”迭用,次句“秋盡江南”與“草未凋”之間的轉折,更構成了一種抑揚頓挫,悠揚有致的格調,詩人翹首遙思、懷戀繁華舊遊的感情也隱約表達出來了。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的三四兩句美景落到舊日同遊好友韓綽身上,點醒寄贈之意,趁此表現出揚州特有的美景佳勝,和自己對它的懷念遙想,詩人將回憶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橋明月夜”,因爲此景最能集中體現揚州風光繁華獨絕、浪漫美麗。二十四橋,是唐代揚州城內橋樑的總稱,所謂“二十四橋明月夜”將活動場所集中在小橋明月,實際上等於說揚州明月夜,更加突出揚州的“江南”水鄉特點,杜牧在揚州作幕的兩年中,經常於夜間到十里長街一帶徵歌逐舞,過着詩酒流連風流放縱的生活。當時韓綽想必也常與詩人一起遊賞。詩人設問:
此時此刻,你在二十四橋中的哪一橋上教歌女伎倡們吹簫作樂、流連忘返呢?“何處”應上“二十四橋”,表現了想像中地點不確定的特點,且以問語隱隱傳出悠然神往的意境。這幅用回憶想像織成的月明橋上教吹簫的生活圖景,不僅透露了詩人對揚州繁華景象,令風流才子們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懷戀,而且藉此寄託了對往日舊遊之地的思念,重溫了彼此同遊的情誼;既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善意調侃,又對友人現在的處境表示了無限欣慕。
061遣懷 杜牧
朝代:唐代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江南 一作:江湖;纖細 一作:腸斷)
譯文
失意潦倒,攜酒漂泊江湖,沉湎於楚靈王喜好的細腰女子和趙飛燕的輕盈舞姿。
(揚州十年的縱情聲色 ),好像一場夢,
醒悟回頭,卻在青樓女子中落得一個薄情的名聲。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失意潦倒,攜酒漂泊江湖,沉湎於楚靈王喜好的細腰女子和趙飛燕的輕盈舞姿。揚州十年的縱情聲色,好像一場夢,醒悟回頭,卻在青樓女子這中落得一個薄情的名聲。
註釋
⑴落魄:仕宦潦倒不得意,飄泊江湖。魄一作拓。楚腰:指細腰美女。《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⑵掌中輕: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爲掌上舞”(《飛燕外傳》)。
⑶十年:一作三年。
⑷青樓:舊指精美華麗的樓房,也指妓院。薄倖:薄情。
詩人故事
據《唐才子傳》的記載,太和年間(827~835),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掌書記,當時的淮南經濟發達,遠勝長安,絕色名妓大多雲集於此。當時杜牧詩名正盛,又喜歡追逐紅粉佳人,所以他收到的各種宴會邀請函往往都要用筐來裝。後來,杜牧以御史的身份來到洛陽,當地有一位姓李的司徒,他家中的歌姬號稱洛陽第一。可每次舉辦宴會的時候,都不敢邀請杜牧參加,因爲杜牧一到這種交際場合就會放浪形骸,會使主人感到難堪。然而沒過多久,李司徒還是忍不住邀請杜牧參加自家舉辦的宴會。杜牧果然一上來就旁若無人,直接對主人說道:“聽說有位叫紫雲的姑娘,擅長歌舞,請出來讓在下見一見吧。”無奈的李司徒只好喚出了紫雲姑娘獻舞。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如果單以風流韻事的多少爲唐代詩人排一個座次,外表俊朗,性好歌舞的杜牧絕對穩居三甲之列。
煮酒論詩詞
詩的前兩句截取了詩人揚州生活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片段,首句起於“落魄”二字,定下了全詩感傷的基調,並藉以說明“載酒行”的原因在於借酒消愁。第二句用了楚靈王好細腰和趙飛燕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的典故,暗示了作者和妓女之間親密的關係。將兩句合看,有酒有色,可見杜牧揚州生活之放蕩。
後兩句從具體中抽離出來,抒發感慨,“十年”的時光對詩人來說,並不短暫,在這十年當中,他常置身於煙花柳巷之中,周旋於揚州名妓之間。如今看來,一切繁華皆爲南柯一夢。在“十年”和“一覺”的對舉中,蘊涵了詩人無盡的感傷:自己的凌雲之志、自己的青春年華、自己的報國之心在十年之後都已煙消雲散,夢醒時分,回首往事,自己在這些日子裏都做了什麼,留下了什麼呢?“贏得青樓薄倖名”以調侃的語氣給出了答案——這十年的光陰,都被耗費在了歌館妓院之內,但即使是在自己終日攬腰於手、耳鬢廝磨的煙花女子那,“贏得”的卻也只是一個薄情寡義的名聲。詩人對仕途的失意,對生活的悔恨,通過“贏得”二字,以自嘲的方式表現得深刻且沉痛。
這四句詩在結構上可謂波瀾起伏,首句因有“落魄”兩字,調子是壓抑的,而次句描寫妓女美好的姿態,又攙雜着愉悅的感受,詩情在這裏形成了一個轉折。第三句將自己十年揚州生活歸於一夢,是對過去的否定,詩情再次重重跌落,末句照應第二句詩,採用肯定的句式加以自嘲,“贏得”二字又使詩歌結構產生了變化。全詩句句轉折卻又彼此勾連,不愧爲杜牧的重要代表作品。
062秋夕 杜牧
朝代:唐代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 一作:天街;臥看 一作:坐看)
譯文
(秋夜,精美的銀色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畫屏上添了幾分清冷之色 );
一位宮女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飛舞的螢火蟲。
天階上的夜色,清涼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見牽牛星正遠遠眺望着織女星。
註釋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銀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
⑶輕羅小扇:輕巧的絲質團扇。
⑷天階:天庭上宮殿的臺階。“天階”另一版本爲“天街”。
⑸臥看:臥着朝天看,“臥看”另一版本爲“坐看”。
鑑賞
作者:佚名
此詩一作王建詩。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淒涼的心境。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着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裏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着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着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裏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爲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爲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繫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着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着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爲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着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爲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聖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然後爲至矣。”(見《六一詩話》)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063贈別二首 杜牧
朝代:唐代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韻譯
(姿態美好舉止輕盈正是十三年華 ),真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的青春佳麗,捲起珠簾賣俏粉黛沒有比得上她。
註釋
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嫋嫋:纖長柔美貌。
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開花,故“二月初”尚未開苞,後因稱十三四歲女子爲豆蔻年華。
梢頭:形容嬌嫩。
春風十里:指長長的繁華街道。唐宋詩詞中多用於揚州。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兩首詩是詩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節度使掌書記升任監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識的歌妓分別之作。
鑑賞
作者:佚名
第一首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深摯。不過那一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卻重在讚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嫋嫋”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餘”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其效果不下於“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鬆”(曹植《洛神賦》)那樣具體的描寫。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這一句。就這一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是將花比女子。“豆蔻”產於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餘”的小歌女,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嫋者,當尤爲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了“娉娉嫋嫋”四字。這裏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豔,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而杜牧寫到這裏,似乎還是一個開始,他的才情尚未發揮盡致。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識的一位揚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成都)二”之稱。“春風”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氣派,使人如睹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裏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雲。“珠簾”是歌樓房櫳設置,“捲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捲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都未明說,含吐不露。這裏“捲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氣象一併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來突出一人之美,有衆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詩話》雲:“書生作文,務強此而弱彼,謂之‘尊題’。”杜牧此處的修辭就是“尊題格”。但由於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裏“強此弱彼”的寫法顯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後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遊刃有餘,真俊爽輕利之至。別情人不用一個“你(君、卿)”字;讚美人不用一個“女”字;甚至沒有一個“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盡得風流”。語言空靈清妙,貴有個性。
第二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樑之際的江淹曾經把離別的感情概括爲“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離別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多情卻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着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出內心的多情。別筵上,悽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唯覺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麼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爲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於“多情”,“笑不成”是由於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願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描寫,把詩人內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爲“贈別”,當然是要表現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抒情。詩人帶着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於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採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蠟燭”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裏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裏,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爲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到天明”又點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餘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爲人剛直有節,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好歌舞,風情頗張,此詩亦可見此意。
作者:佚名
這首詩是詩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調任監察御史,離揚州赴長安是,與妓女分別之作。 第一首着重寫其美麗,讚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豔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妙齡丰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手法上強此弱彼,大有“除卻巫山不是雲”之概。語言精粹麻利,揮灑自如,情感真摯明朗,蕩然肺腑。
064金谷園 杜牧
朝代:唐代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墮樓人。
譯文
繁華往事,已跟香塵一樣飄蕩無存;(流水無情,野草卻年年以碧綠迎春 ) 。
啼鳥悲鳴,傍晚隨着東風聲聲傳來;落花紛紛,恰似那爲石崇墜樓的綠珠美人。
註釋
1、香塵:石崇爲教練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鋪象牙牀上,使她們踐踏,無跡者賜以珍珠。
2、墜樓人:指石崇愛妾綠珠,曾爲石崇墜樓而死。
鑑賞
作者:佚名
金谷園故址在今河南洛陽西北,是西晉富豪石崇的別墅,繁榮華麗,極一時之盛。唐時園已荒廢,成爲供人憑弔的古蹟。據《晉書。石崇傳》記載:石崇有妓曰綠珠,美而豔。孫秀使人求之,不得,矯詔收崇。崇正宴於樓上,謂綠珠曰:“我今爲爾得罪。”綠珠泣曰:“當效死於君前。”因自投於樓下而死。杜牧過金谷園,即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詠春弔古之作。
面對荒園,首先浮現在詩人腦海的是,金谷園繁華的往事,隨着芳香的塵屑消散無蹤。“繁華事散逐香塵”這一句蘊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遺記》謂:“石季倫(崇)屑沉水之香如塵末,布象牀上,使所愛者踐之,無跡者賜以真珠。”此即石崇當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塵”細微飄忽,去之迅速而無影無蹤。金谷園的繁華,石崇的豪富,綠珠的香消玉殞,亦如香塵飄去,雲煙過眼,不過一時而已。正如蘇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可嘆乎?亦可悲乎?還是觀賞廢園中的景色吧:“流水無情草自春”。“流水”指東南流經金谷園的金水。不管人世間的滄桑,流水照樣潺湲,春草依然碧綠,它們對人事的種種變遷,似乎毫無感觸。這是寫景,更是寫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與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當詩人對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時候,忽然東風送來鳥兒的叫聲。春日鳥鳴,本是令人心曠神怡的賞心樂事。但是此時—紅日西斜,夜色將臨;此地—荒蕪的名園,再加上傍晚時分略帶涼意的春風,在沉溺於弔古之情的詩人耳中,鳥鳴就顯得悽哀悲切,如怨如慕,彷彿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東風、啼鳥,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層淒涼感傷的色彩。此時此刻,一片片惹人感傷的落花又映入詩人的眼簾。詩人把特定地點(金谷園)落花飄然下墜的形象,與曾在此處發生過的綠珠墜樓而死聯想到一起,寄寓了無限情思。一個“猶”字滲透着詩人多少追念、憐惜之情!綠珠,作爲權貴們的玩物,她爲石崇而死是毫無價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運不是同落花一樣令人可憐麼?詩人的這一聯想,不僅是“墜樓”與“落花”外觀上有可比之處,而且揭示了綠珠這個人和“花”在命運上有相通之處。比喻貼切自然,意味雋永。
一般懷古抒情的絕句,都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這首詩則是句句寫景,景中寓情,四句蟬聯而下,渾然一體。
065夜雨寄北 李商隱
朝代:唐代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經常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
巴蜀地區秋夜裏下著大雨,池塘裏漲滿了水。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 ?
註釋
①選自《李義山詩集》。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1],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現在河南沁陽)人。唐代詩人。這首詩是寄給妻子(或友人)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或友人)在長安,所以說“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詩人獨自一人在外乘涼不由地想念家中的妻子(或友人)和與妻子(或友人)共同修剪燭芯的情形。
②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③卻:還,再。
何當:何時能夠。
池:水池。
期:期限。
註釋
寄北:寫詩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現在四川省),他的親友在長安,所以說“寄北”。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親友的深刻懷念。
君:對對方的尊稱,等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歸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陝西南部和四川東北交界處。這裏泛指巴蜀一帶。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當:什麼時候。
共:副詞,用在謂語前,表示動作行爲是由兩個或幾個施事者共同發生的。可譯爲“一起”。
剪西窗燭:剪燭,剪去燃焦的燭芯,使燈光明亮。這裏形容深夜秉燭長談。“西窗話雨”“西窗剪燭”用作成語,所指也不限於夫婦,有時也用以寫朋友間的思念之情。
卻話:回頭說,追述。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爲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裏,這首詩的題目爲《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爲,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爲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寫作背景二
作者:佚名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爲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裏,這首詩的題目爲《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爲,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爲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賞析三
作者:佚名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爲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爲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遊。也有人認爲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爲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迴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牀凝思。想着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複出現,令人迴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賞析二
作者:佚名
《夜雨寄北》,選自《李義山詩集》,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詩人寫給遠在北方的妻子的。當時詩人被秋雨阻隔,滯留荊巴一帶,妻子從家中寄來書信,詢問歸期。但秋雨連綿,交通中斷,無法確定,所以回答說:君問歸期未有期。這一句有問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詩人留滯異鄉、歸期未卜的羈旅之愁。詩人與夫人王氏伉儷情深,時刻盼望能速歸故里,與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燭花,深夜暢談。而此時,只能苦苦思念。詩只有四句,卻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包含空間的反覆對照,又體現時間的迴環跳躍。“何當”爲設想之詞,設想由實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爲設想中回憶的話題,自然成爲“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樣的巧妙詩句。
李商隱的愛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中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指妻子。詩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滿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詩人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親切有味。全詩構思新巧,自然流暢,跌宕有致。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詩人身居遙遠的異鄉巴蜀寫給他在長安的妻子的詩(或寫給友人)。李商隱對妻子的愛很真摯,他們結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於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經常團聚。俗話說:小別勝新婚。李商隱與妻子的分別卻常常是久別,因而對夫妻恩愛、相思情長就體會的更深、更強烈。在其筆下就呈現出“春蠶吐絲”、“蠟炬成灰”般的摯着熱烈,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首小詩寫得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用比興,直書其事,直寫其景,直敘其話;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蘊無限深情於質樸無華的詞語之中,給人留下無窮的回味餘地。
首句起筆以“君”直呼對方,以獨特的視角勾畫出一幅夫妻相思溫情脈脈的畫面:親愛的妻啊,你肯定是懷着急切的心情問我歸期是何日,那麼,現在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這句詩的獨特之處在於詩人以錯位的視角寫相思之情,即對方未必真有信寄來詢問歸期,而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在我國古詩中寫相思之情的詩,往往並不直接寫自己如何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如何思念自己,通過這種手法委婉地表達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過設想妻子在月夜對自己的思念來表現自己對妻子的思念。“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卻把自己對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個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尋味。
“巴山夜雨漲秋池”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境,也就是寫景。詩人以簡練的語言描繪了一個特定的環境:巴山,秋夜,大雨傾盆。作者對這個環境作了較爲具體的描寫,不僅寫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寫了地下所積之雨。透過寫實的景物,使人彷彿感受到了這樣一個氣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作者身邊無一個親密的友人,雨驟風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獨、淒涼。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煩,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滿,自然作者的內心情感也洶涌難平。那麼,“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對妻子無限思念的感情波濤。所以,寫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寫情,寫的是環境,但絕不單單是環境,字裏行間流露着一個“情”字。這樣,情景交融就構成了一種藝術境界。
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麼後兩句則是虛寫未來情。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想來表現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詩人在此選取了兩種情態:一個是動態“共剪”,一個是語態“卻話”。“共剪西窗燭”,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一個“共”字極寫了親暱之情態。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嚮往的,至於何時重回溫柔鄉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又是多麼無奈的事情。這一句,字字含情,卻又不着一個“情”字,表達非常含蓄。
傳情莫過於語言,“言爲心聲”,詩人想象夫妻二人團聚在一起,秉燭夜話,進行心靈的交流。“卻話”是回溯追想,詩人此時設想彼時,而彼時正談論此時,談論的是巴山夜雨之時的思念之情。在這首短小的四句詩中兩處出現“巴山夜雨”的字樣,這種情況在一般的古詩中是絕少見的,
形象、細膩、含蓄、深刻,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賞析四
作者:佚名
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祕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徵。這在李商隱的詩裏並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豔”着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裏秋水已滿。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複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複着“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爲全詩給人印象最爲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裏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爲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裏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淒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淒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行筆至此,那悽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纔的悽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濛陰冷的秋夜,彷彿只爲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彷彿只爲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裏,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爲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裏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有人考證,認爲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於大中五年夏秋間)。爲此,也有人認爲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麼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裏落腳,那它又是以怎樣的傷痛結束?這一切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知道,只是,當我們今天再讀這首詩時,會不會感動於那樣一種遙望?一邊是天人永隔,一邊還在渾然不知地深情遙望。在那音訊難通的時代,在那生離猶如死別的日子,他們的思念比之現代的情侶,是不是更深摯,更真切?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來源:五車書齋)
賞析五
作者:佚名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裏,這首詩的題目爲《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從詩中“巴山”一語看來,詩寫於巴蜀之地。李商隱曾經應聘到四川,任東川節度柳仲郢的幕僚,時間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於此一年,李商隱的妻子卻已故去。給李商隱詩集作箋註的清代人馮浩,儘管認爲詩題不必改作“寄內”(因爲“集中寄內詩皆不明標題”),但內容卻是“寄內”的。爲此,他把詩的寫作時間,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按馮浩考證,李商隱這一年是在桂州(今廣西桂林)鄭亞的幕府。當年鄭亞由於政敵的誣陷,被貶爲循州刺史。李商隱未去循州,由水路經長沙,於次年回到長安。馮浩認爲在歸途中李商隱曾經“徘徊江漢、往來巴蜀”,“於巴蜀間兼有水陸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寫在歸途中經過巴蜀時。近人岑仲勉、陳寅恪曾經指出關於巴蜀之程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馮浩也沒有說得太死。他含糊地說,李商隱這時到過巴蜀,“玩諸詩自見,但無可細分確指”。可見,通常把《夜雨寄北》,說是李商隱寄給自己妻子的;這一說,似還可再斟酌。
李商隱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剛剛踏入仕途,就被捲進了牛、李的朋黨之爭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朋黨,官僚集團。)852年隨柳仲郢入蜀,實屬迫不得已。仕途多艱,妻子早逝,心境是悲涼的。幾年以前,當他在徐州盧循正幕府時,他頗爲躊躇滿志。“且吟王粲從軍樂,不賦淵明歸去來。”(《贈四同舍》)到四川以後,這種樂觀情緒消失了。“三年苦霧巴江水,不爲離人照屋樑。”(《初起》)他斷絕了與外界的交往,甚至與同府的幕僚也沒有什麼交誼。《夜雨寄北》,寫得一往情深,而且詩寄的“君”,關切地問着他的歸期,他也盼着與“君”“共剪西窗燭”。這個“君”,至少具備三個條件。一,以往過從較密;二,此刻仍有詩書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從現存的李商隱的詩文看來,有一個人可以成爲這樣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詞人溫庭筠。李商隱在徐州幕時,溫曾有詩“秋日旅舍寄義山李侍御”。李商隱在四川時,也有三首詩寄贈溫。溫的出身較李要名貴些,是唐初宰相溫彥博的裔孫,但他也同樣受到牛黨令狐綯的排擠和壓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與國子助教。如果沒有相反的證據,大概可以說,《夜雨寄北》,是李商隱在梓州幕府時寫給溫庭筠的。這樣,或許能更爲精細地品味出詩中蘊含的情感內容。
“君問歸期未有期”,詩一開始,就擺出了不可解脫的矛盾。歸期的希望與未有期的失望,兩相對立。悲愴沉痛,籠罩全篇。“巴山夜雨漲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點題。但是這一景象把歸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緒,渲染得更形象、更濃郁了。獨在他鄉異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傷感的。尤其是“漲秋池”三字,秋雨綿綿,把池水都漲滿了。詩人抓住了這一精細的而又富於生活實感的畫面,調動讀者的想象,似乎秋池裏漲的不是秋水,而是詩人難以解脫的痛苦。
絕句雖屬短制,但也講究結構的技藝。前人有言,絕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爲佳,從容承之爲是。至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這首詩的第三句,就顯示了這種工夫。“何當共剪西窗燭”,宕開一筆,從眼前跳脫到將來,從巴山跳脫到北方(長安),用示現的修辭方法,寫出詩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燭”,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的詩境,但是由夫婦化爲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濃。“何當”二字,意思是“什麼時候才能夠”,照應首句“未有期”,既有熱切地盼望,又有難以料定的惆悵。在情意上,與前兩句,似斷非斷。
第四句顯得更爲精彩。“卻話巴山夜雨時”,是承“共剪西窗”而來,爲順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絕句體裁裏,毫不可惜地運用了重複句意,不能不謂之大膽。然而,再次出現的“巴山夜雨”,無單調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說,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寫情,那麼這一句的“巴山夜雨”卻是以情寫景。它與“西窗剪燭”,組成一幅溫暖的動態畫面,表現了詩人對於歸期的嚮往,對於“君”的深厚友情。這給詩中增添了歡欣感。這種歡欣只是一種難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現於將來的欣慰,又加劇了眼前歸期未有期的痛苦。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情感不斷起伏、跳躍,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調又是和諧、統一的。
李商隱的詩,特別是他晚年的詩,感傷情緒很濃。這種感傷反映了時代的黑暗,反映了他個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雖然有些歡欣的折光,總的看來,也是感傷的。只是這種感傷表現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漲秋池”,隱含了多少豐富的潛臺詞。這裏似乎不是由於夫妻分離而感到的痛苦,實在是深深包含了詩人此時此地回顧一生的哀愁,隱含着對於現實的憤懣與絕望。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是樸實的,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這首《夜雨寄北》,表現了李商隱詩的另一種風格:質樸、自然,卻同樣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煮酒論詩詞
《夜雨寄北》這首詩是李商隱寫給自己的妻子的,全詩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徵,卻蘊無限深情於無華的詞語之中,令人回味無窮。
首句從對面寫起,以“君問歸期”開篇,是傳統寫法。下面的回答“未有期”所體現出的是一種連自我的歸期都無法把握的傷感。“巴山夜雨漲秋池”一句跳出夫妻間的對話,轉而寫眼前景。它一方面點明詩人當時所處環境:秋天、雨夜、巴山,這就是詩人獨處的淒涼之地。另一方面,它也使人深深體味到作者當時的心境: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後兩句是由眼前孤寂之苦所引發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雖然詩人只能在悽風苦雨中一個人承受孤單寂寞,但是他想象到在將來,夫妻二人已團聚於家園,在西窗之下,整夜敘說着現在這段難熬的時光,又是何其快樂!將後兩句詩置入全詩中考量,可發現其中巧妙之處:此詩前半部分寫“哀景”,後半部分寫“樂景”,由於前面兩句的鋪墊,“卻話巴山夜雨時”蘊涵了更多解脫後的欣喜,而由於後面的想象,前面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則融入了更多孤單的苦悶,讀者着意於“哀景”則更哀,着意於“樂景”則更樂,這是前後互相襯托的藝術效果;最後,全詩前實後虛,在情景的虛實交錯中,別有一番纏綿滋味。
066寄令狐郎中 李商隱
朝代:唐代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韻譯
你是嵩山雲,我是秦川樹,長久離居;(千里迢迢,你寄來一封慰問的書信 ) 。
請別問我這個梁園舊客生活的甘苦;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馬相如
註解
⑴嵩:中嶽嵩山,在今河南。
⑵雙鯉:指書信。
⑶梁園:樑孝王在樑地大興土木,以睢陽爲中心,根據自然景色,修建了一個很大的花園,稱東苑,也叫菟園,後人稱爲梁園。
⑷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以漢武帝陵墓而得名。
思想感情
作者:佚名
這兩句短短十四個字,寫得凝鍊含蓄,將自己過去和令狐父子的關係、當前的處境心情、對方來書的內容以及自己對故交情誼的感念融匯在一起,內涵極爲豐富。閒居多病,秋雨寂寥,故人致書問候,不但深感對方情意的殷勤,而且引起過去與令狐父子關係中一些美好事情的回憶。但想到自己落寞的身世、悽寂的處境,卻又深感有愧故人的問候,增添了無窮的喟慨。第三句用“休問”領起,便含難以言盡、欲說還休的感愴情懷,末句又以貌似客觀描述、實則寓情於景的詩句作結,不言感慨,而感慨愈深。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公元845年(會昌五年)秋天,作者閒居洛陽時回寄給在長安的舊友令狐綯的一首詩。令狐綯當時任右司郎中,所以題稱“寄令狐郎中”。
首句“嵩雲秦樹久離居”中,嵩、秦指自己所在的洛陽和令狐所在的長安。“嵩雲秦樹”化用杜甫《春日憶李白》的名句:“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雲、樹是分居兩地的朋友即目所見之景,也是彼此思念之情的寄託。“嵩雲秦樹”更能夠同時喚起對他們相互思念情景的想象,呈現出一副兩位朋友遙望雲樹、神馳天外的畫面。
次句“雙鯉迢迢一紙書”是說令狐從遠方寄書問候自己。雙鯉,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這裏用作書信的代稱。久別遠隔,兩地思念,正當自己閒居多病、秋雨寂寥之際,忽得故交寄書殷勤問候自己,格外感到友誼的溫暖。“迢迢”、“一紙”顯出對方情意的深長和自己接讀來書時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念之情。
三、四兩句“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加。”轉寫自己目前的境況,對來書作答。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曾爲樑孝王賓客。梁園是樑孝王的宮苑,此喻指楚幕。作者從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到837年(開成二年),曾三居綯父令狐楚幕,得到令狐楚的知遇;公元837年(開成二年)應進士試時又曾得到令狐綯的推薦而登第,此處以“梁園舊賓客”自比。司馬相如晚年“嘗稱病閒居,.既病免,家居茂陵”,作者公元842年(會昌二年)因丁母憂而離祕書省正字之職,幾年來一直閒居。這段期間,他用世心切,常感閒居生活的寂寞無聊,心情悒鬱,身弱多病,此以閒居病免的司馬相如自況。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該詩是作者於武宗會昌五年(845)秋閒居洛陽時回寄給在長安的舊友令狐綯的一首詩。令狐綯當時任右司郎中,所以題稱“寄令狐郎中”。
067爲有 李商隱
朝代:唐代
爲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
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ㄑㄧㄣ)
譯文
雲母屏風後面的美人格外嬌,京城寒冬已過,卻怕短暫春宵。
無端地嫁了個做高官的丈夫,(不戀溫暖香衾只想去上早朝 ) 。
註釋
⑴雲屏:雕飾着雲母圖案的屏風,古代皇家或富貴人家所用。
⑵鳳城:此指京城。
⑶無端:沒來由。金龜婿:佩帶金龜(即作官)的丈夫。《新唐書·車服志》:“天授二年,改佩魚皆爲龜,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首詩的創作時間難以精確考證,朱世英推測此詩大約寫作於公元846年(會昌六年)至851年(大中五年)之間,即李德裕罷相以後,詩人之妻王氏去世之前。這段時間李商隱個人和家庭的處境都十分艱難。
鑑賞
作者:佚名
詩歌一、二句“爲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描述一對宦家夫婦的怨情。開頭用“爲有”二字把怨苦的緣由提示出來。“雲屏”,雲母屏風,指閨房陳設富麗,“無限嬌”稱代嬌媚無比的少婦。金屋藏嬌,兩情繾綣,當春風送暖,京城寒盡之時,便雙雙地怕起春宵來了。丈夫既富且貴,妻子年輕貌美,兩人處在雲屏環列的閨房之中,更兼暖香暗送,氣候宜人,理應有春宵苦短之感,應該不會產生“怕”的心情。首句的“因”和次句的“果”有牴牾之處,這就造成一種懸念引人追詢答案。
三、四句“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通過少婦的口說出“怕春宵”的原因。冬寒已盡,衾枕香暖,兩口子情意款洽,本應日晏方起,可是偏偏嫁了你這個身佩金龜的作官夫婿,天不亮就要起身去早朝,害得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守在閨房裏,實在不是滋味。這些似是枕畔之言,當丈夫正欲起身離去時,妻子對他說了這番話,又好象是埋怨自己,流露出類似“悔教夫婿覓封侯”那樣一種癡情;或是責怪丈夫,向他傾訴“孤鶴從來不得眠”的苦衷。“無端”二字活畫出這位少婦嬌嗔的口吻,表達了她對丈夫、對春宵愛戀的深情。其實,妻子的苦惱也是丈夫的苦惱。
前面的“爲有”和“鳳城”二句就正面描述了丈夫的怨情。應當說他“怕春宵”比妻子有過之而無不及。除了留戀香衾,不願過早地離去,撇下嬌媚多情的妻子,讓她忍受春宵獨臥的痛苦;還怕聽妻子嗔怪的話,她那充滿柔情而又浸透淚水的怨言,聽了叫人不禁爲之心碎。不願早起離去,又不得不早起離去。對於嬌妻,有內疚之意;對於早朝,有怨恨之情;對於愛情生活的受到損害,則有惋惜之感。“辜負”云云,出自妻子之口,同時也表達了丈夫的心意,顯得含蓄深婉,耐人尋味。
這首詩的中心字眼是第二句裏的“怕”,關於怕什麼的問題,三、四兩句的解答是“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僅僅因爲丈夫要早起上朝,就產生這麼大的怨氣,似乎有點不近情理。總之讀完全詩,讀者由“怕”字造成的懸念並未完全消除,詩有言外之還意,弦外之音。
屈復的《玉溪生詩意》分析說:“玉溪以絕世香豔之才,終老幕職,晨入暮出,簿書無暇,與嫁貴婿、負香衾何異?其怨也宜。”李商隱一生長期沉淪幕府,落魄江湖,不是他沒有才能,或有才能得不到賞識,而是不幸捲入牛李黨爭的漩渦之中,成了朋黨之爭的受害者。當他認識到這一點時,已爲時太晚,不可自拔。“無端嫁得金龜婿”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悔恨莫及的痛苦心情。
這首絕句含蓄深沉而又富於變幻。前兩句一起一承,一因一果,好像比較平直。但着一“怕”字,風波頓起,情趣橫生。後面兩句圍繞着“怕”字作進一步的解說,使意境更加開拓明朗。這樣寫,前後連貫,渾然一體。其中“爲有”“無端”等語委婉盡情,極富感染力。
068隋宮 / 隋堤 李商隱
朝代:唐代
乘興南遊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譯文
隋煬帝爲南遊江都不顧安全,(九重宮中有誰理會勸諫書函 ) 。
春遊中全國裁製的綾羅錦緞,一半作御馬障泥一半作船帆。
註釋
①.張《箋》編此詩於大中十一年(857),時商隱因柳仲郢推薦,任鹽鐵推官,遊江東。隋宮:隋煬帝楊廣建造的行宮。《輿地紀勝》:"淮南東路,揚州江都宮,煬帝於江都郡置宮,號江都宮。"《嘉慶一統志》:"江蘇省揚州府古蹟:臨江宮在江都縣南二十里,隋大業七年,煬帝升釣臺臨揚子津,大燕百僚,尋建臨江宮於此。顯福宮在甘泉縣東北,隋城外離宮。……江都宮在甘泉縣西七裏,故廣陵城內。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煬帝建。……十宮在甘泉縣北五里,隋煬帝建。《寰宇記》:十宮在江都縣北五里,長阜苑內,依林傍澗,高跨岡阜,隨城形置焉。曰歸雁、迴流、九里、松林、楓林、大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
②.乘興句:《晉書·輿服志》:"凡車駕親戎,中外戒嚴。"此言不戒嚴,意謂煬帝驕橫無忌,毫無戒備。
③.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宮。省:明察,懂得。諫書函:給皇帝的諫書。《隋書·煬帝紀》載:隋煬帝巡遊,大臣上表勸諫者皆斬之,遂無人敢諫。大業十四年(618),在行宮裏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殺。
④.宮錦:供皇家使用的高級錦緞。
⑤.障泥:馬韉,墊在馬鞍的下面,兩邊下垂至馬蹬,用來擋泥土。《隋書·食貨志》:"大業元年,造龍舟,鳳榻、黃龍、赤艦、樓船、篾舫……幸江都……舳艫相接,二百餘里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詩諷詠隋煬帝奢侈嬉遊之事。首二句寫煬帝任興恣遊,肆行無忌,且濫殺忠諫之士,遂伏下殺身之禍。次二句取裁錦一事寫其耗費之巨,將一人與舉國、宮錦與障泥和船帆對比,突出煬帝之驕奢淫逸。然而全詩無一議論之語,於風華流美的敘述之中,暗寓深沉之慮,令人鑑古事而思興亡。
069瑤池 李商隱
朝代:唐代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
韻義
西王母在瑤池上把綺窗打開;只聽得黃竹歌聲中的哀音。
八駿神馬的車子日行三萬里;(周穆王爲了何事違約不再來 ) ?
註釋
①.張《箋》編此詩於大中十一年(857),時商隱因柳仲郢推薦,任鹽鐵推官,遊江東。隋宮:隋煬帝楊廣建造的行宮。《輿地紀勝》:"淮南東路,揚州江都宮,煬帝於江都郡置宮,號江都宮。"《嘉慶一統志》:"江蘇省揚州府古蹟:臨江宮在江都縣南二十里,隋大業七年,煬帝升釣臺臨揚子津,大燕百僚,尋建臨江宮於此。顯福宮在甘泉縣東北,隋城外離宮。……江都宮在甘泉縣西七裏,故廣陵城內。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煬帝建。……十宮在甘泉縣北五里,隋煬帝建。《寰宇記》:十宮在江都縣北五里,長阜苑內,依林傍澗,高跨岡阜,隨城形置焉。曰歸雁、迴流、九里、松林、楓林、大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
②.乘興句:《晉書·輿服志》:"凡車駕親戎,中外戒嚴。"此言不戒嚴,意謂煬帝驕橫無忌,毫無戒備。
③.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宮。省:明察,懂得。諫書函:給皇帝的諫書。《隋書·煬帝紀》載:隋煬帝巡遊,大臣上表勸諫者皆斬之,遂無人敢諫。大業十四年(618),在行宮裏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殺。
④.宮錦:供皇家使用的高級錦緞。
⑤.障泥:馬韉,墊在馬鞍的下面,兩邊下垂至馬蹬,用來擋泥土。《隋書·食貨志》:"大業元年,造龍舟,鳳榻、黃龍、赤艦、樓船、篾舫……幸江都……舳艫相接,二百餘里
賞析
作者:佚名
此詩諷詠隋煬帝奢侈嬉遊之事。首二句寫煬帝任興恣遊,肆行無忌,且濫殺忠諫之士,遂伏下殺身之禍。次二句取裁錦一事寫其耗費之巨,將一人與舉國、宮錦與障泥和船帆對比,突出煬帝之驕奢淫逸。然而全詩無一議論之語,於風華流美的敘述之中,暗寓深沉之慮,令人鑑古事而思興亡。
070嫦娥 李商隱
朝代:唐代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譯文
透過裝飾着雲母的屏風,燭影漸漸暗淡下去。銀河也在靜靜地消失,晨星沉沒在黎明的曙光裏。月宮的嫦娥恐怕後悔偷了后羿的長生不老藥,(現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著她一顆孤獨的心 ) 。
韻譯

雲母屏風染上一層濃濃的燭影,銀河逐漸斜落啓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下靈藥,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註釋
1.嫦娥:古代神話中的月中仙女,江蘇人。《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恆娥竊以奔月。"恆又作姮。
2.雲母屏風:嵌着雲母石的屏風。此言嫦娥在月宮居室中獨處,夜晚,唯燭影和屏風相伴。
3.長河句:銀河逐漸向西傾斜,曉星也將隱沒,又一個孤獨的夜過去了。
4.碧海:《十洲記》:"扶桑在東海之東岸,岸直,陸行登岸一萬里,東復有碧海,海闊狹浩汗,與東海等,水既不鹹苦,正作碧色。"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詩作創作背景,永遠離不開作者本人的政治生活背景:作者終身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牛李黨爭是在宦官專權的日子裏,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爲兩派——以牛僧孺爲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爲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805年)開始,到唐宣宗時期(846年)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爲“牛李黨爭”。牛李黨爭的實質就是太監當權,本詩就是諷刺太監當權的黑暗、諷刺憲宗的皇權旁落。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嫦娥》即是“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類詩的典型。
賞析
作者:佚名
就內容而論,這是一首詠嫦娥的詩。然而各家看法不一。有人以爲歌詠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爲是直接歌詠主人公處境孤寂,有人以爲是借詠嫦娥另外有所寄託,有人以爲是歌詠女子學道求仙,有人以爲應當作“無題”來看。茲且當作歌詠幽居寂處,終夜不眠的女子。以此而論,着實寫得貼情貼理。語言含蘊,情調感傷。
前兩句描繪主人公的環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內,燭光越來越黯淡,雲母屏風上籠罩着一層深深的暗影,越發顯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長夜獨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銀河逐漸西移垂地,牛郎、織女隔河遙望,本來也許可以給獨處孤室的不寐者帶來一些遐想,而這一派銀河即將消失。那點綴着空曠天宇的寥落晨星,彷彿默默無言地陪伴着一輪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此時連這最後的伴侶也行將隱沒。“沉”字正逼真地描繪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動態,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漸沉下去。“燭影深”“長河落”“曉星沉”,表明時間已到將曉未曉之際,着一“漸”字,暗示了時間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對冷屏殘燭、青天孤月,又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儘管這裏沒有對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寫刻畫,但藉助於環境氛圍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淒冷情懷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圍的意緒卻幾乎可以觸摸到。
在寂寥的長夜,天空中最引人注目、引人遐想的自然是一輪明月。看到明月,也自然會聯想起神話傳說中的月宮仙子──嫦娥。據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爲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嫦娥孤棲與誰鄰?”在孤寂的主人公眼裏,這孤居廣寒宮殿、寂寞無伴的嫦娥,其處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嗎?於是,不禁從心底涌出這樣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當初偷吃了不死藥,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宮,面對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難以排遣吧。“應悔”是揣度之詞,這揣度正表現出一種同病相憐、同心相應的感情。由於有前兩句的描繪渲染,這“應”字就顯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後兩句與其說是對嫦娥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不如說是主人公寂寞的心靈獨白。
至於這位寂處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詩中並無明確交待。詩人在《送宮人入道》詩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獨”,在《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詩中,又以“竊藥”喻指女子學道求仙。因此,說這首詩是代困守宮觀的女冠抒寫悽清寂寞之情,也許不是無稽之談。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爲風氣,入道後方體驗到宗教清規對正常愛情生活的束縛而產生精神苦悶,三、四兩句,正是對她們處境與心情的真實寫照。
但是,詩中所抒寫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靈藥”式的情緒,卻融入了詩人獨特的現實人生感受,而含有更豐富深刻的意蘊。在黑暗污濁的現實包圍中,詩人精神上力圖擺脫塵俗,追求高潔的境界,而追求的結果往往使自己陷於更孤獨的境地。清高與孤獨的孿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賞又自傷,既不甘變心從俗,又難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這種微妙複雜的心理,在這裏被詩人用精微而富於含蘊的語言成功地表現出來了。這是一種含有濃重傷感的美,在舊時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廣泛的共鳴。詩的典型意義也正在這裏。
孤棲無伴的嫦娥,寂處道觀的女冠,清高而孤獨的詩人,儘管仙凡懸隔,同在人間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潔而寂寞這一點上卻靈犀暗通。詩人把握住了這一點,塑造了三位一體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隱的特長。
071賈生 李商隱
朝代:唐代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譯文
漢文帝爲了求賢曾在未央宮前的正室裏召見被逐之臣,
論那賈誼的才華和格調確實是十分脫俗超羣。
(可惜的是 )雖然談到三更半夜竟是白白的向前移席,
因爲他問的並不是關心天下百姓,而是鬼神。
註釋
①賈生:賈誼,西漢著名的政論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許多重要政治主張,但卻遭讒被貶,一生抑鬱不得志。
②宣室:漢未央宮前殿的正室。
③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賈誼曾被貶謫。
④才調:才氣。
⑤可憐:可惜,可嘆。蒼生:百姓。問鬼神: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文帝接見賈誼,“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
⑥虛:空自,徒然。
⑦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
⑧蒼生:百姓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關於本詩的寫作年代,有兩種說法。其一爲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註》中所言,“此蓋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謂此詩爲李商隱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鄭亞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時所作。因李商隱時爲一郡之長,故須主奉祭祀大事,於是借題發揮,創作了本詩。另一說爲楊柳提出,認爲此詩當於大中二年三、四月間李商隱離開桂林北上後滯留荊巴時期所作。(見《李商隱評傳》)
這首詩的作者李商隱生活在唐王朝日趨衰敗的晚唐時期,他對皇帝昏庸、宦官當權與藩鎮跋扈深爲不滿。而且李商隱被捲入了牛李黨爭,屢受排擠,懷才不遇。於是他借吊賈誼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通過諷刺漢文帝雖能求賢卻又不知賢的行爲,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開明,實則昏聵無能。
評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託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不問蒼生問鬼神”卻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於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詩寓慨於諷,諷刺效果頗好。
此詩是首詠歎賈生故事的短詩,其着眼點,不在個人的窮通得失,而在於指出封建統治者不能真正重視人才,使其在政治上發揮作用。
賈誼貶長沙,久已成爲詩人們抒寫不遇之感的熟濫題材。作者獨闢蹊徑,特意選取賈誼自長沙召回,宣室夜對的情節作爲詩材。《史記。屈賈列傳》載: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剛舉行過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詩人卻獨具隻眼,抓住不爲人們所注意的“問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闢、發人深省的詩的議論。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前幅純從正面着筆,絲毫不露貶意。首句特標“求”、“訪”(諮詢),彷彿熱烈頌揚文帝求賢意願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谷。“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次句隱括文帝對賈誼的推服讚歎之詞。“才調”,兼包才能風調,與“更無倫”的讚歎配合,令人宛見賈生少年才俊、議論風發、華採照人的精神風貌,詩的形象感和詠歎的情調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了文帝對賈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幾乎會誤認爲這是一篇聖主求賢頌。其實,這正是作者故弄狡獪之處。
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承,即所謂“夜半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於“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使歷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面。這種善於選取典型細節,善於“從小物寄慨”的藝術手段,正是李商隱詠史詩的絕招。通過這個生動的細節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訪”而讚的那架“重賢”的雲梯升到了最高處;而“轉”,也就在這戲劇高潮中同時開始。不過,它並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歎之筆輕輕撥轉——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上可憐兩字。可憐,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可悲”、“可嘆”一類詞語,只說“可憐”,一方面是爲末句——一篇之警策預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在這裏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悲”、“可嘆”更爲含蘊,更耐人尋味。彷彿給文帝留有餘地,其實卻隱含着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虛”者,空自、徒然之謂。雖只輕輕一點,卻使讀者對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從根本上產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如此推重賢者,何以竟然成“虛”?詩人引而不發,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詩也就顯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瀉無餘。這一句承轉交錯的藝術處理,精煉,自然,和諧,渾然無跡。
末句方引滿而發,緊承“可憐”與“虛”,射出直中鵠的的一箭——不問蒼生問鬼神。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歎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爲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爲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着什麼啊!詩人仍只點破而不說盡——通過“問”與“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結論。辭鋒極犀利,諷刺極辛辣,感概極深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由於前幾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節上揚,第三句又盤馬彎弓,引而不發,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這正是通常所謂的“擡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詩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着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蘊、唱嘆有情的藝術風格也就通過這一系列成功的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點破而不說盡,有論而無斷,並非由於內容貧弱而故弄玄虛,而是由於含蘊豐富,片言不足以盡意。詩有諷有慨,寓慨於諷,旨意並不單純。從諷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實際上詩人的主要用意並不在此。晚唐許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藥求仙,不顧民生,不任賢才,詩人矛頭所指,顯然是當時現實中那些“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封建統治者。在寓諷時主的同時,詩中又寓有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詩人夙懷“欲迴天地”的壯志,但偏遭衰世,沉淪下僚,詩中每發“賈生年少虛垂涕”、“賈生兼事鬼”之慨。這首詩中的賈誼,正有詩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諷漢文實刺唐帝,憐賈生實亦自憫。
072瑤瑟怨 李商隱
朝代:唐代
冰簟銀牀夢不成,碧天如水夜雲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譯文
(秋夜牀蓆冰冷夢也難以做成 ),天空碧藍如水夜雲像沙樣輕。
雁聲淒厲遠遠地飛過瀟湘去,十二樓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註釋
⑴瑤瑟:玉鑲的華美的瑟。
⑵冰簟:清涼的竹蓆。銀牀:指灑滿月光的牀。
⑶遠:一作“還”。過:一作“向”。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此代指楚地。
⑷十二樓: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詩詠閨怨。全詩沒有透出一個“怨”字,只描繪清秋的深夜,主人公淒涼獨居、寂寞難眠,以此來表現她深深的幽怨。詩是寫女子別離的悲怨,蘅塘退士批註:“通首佈景,只夢不成三字露怨意。”
詩所寫的是夢不成之後之所感、所見、所聞的情景。全詩象是幾種銜接緊密的寫景鏡頭,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冰簟、銀牀、碧空、明月、輕雲,南雁、瀟湘,以至於月光籠罩下的玉樓,組成了一組離人幽怨的秋夜圖,渲染了一種和主人公離怨情緒統一和諧的情調和氛圍。詩中雖無“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詩的題目和內容都很含蓄。瑤瑟,是玉鑲的華美的瑟。瑟聲悲怨,相傳“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爲二十五絃”(《漢書·郊祀志》)。在古代詩歌中,它常和別離之悲聯結在一起。題名“瑤瑟怨”,正暗示詩所寫的是女子別離的悲怨。
頭一句正面寫女主人公。冰簟銀牀,指冰涼的竹蓆和銀飾的牀。“夢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寫因爲傷離念遠難以成眠,而是寫她尋夢不成。會合渺茫難期,只能將希望寄託在本屬虛幻的夢寐上;而現在,難以成眠,竟連夢中相見的微末願望也落空了。這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別離之久遠,思念之深摯,會合之難期和失望之強烈。一覺醒來,才發覺連虛幻的夢境也未曾有過,伴着自己的,只有散發着秋天涼意和寂寞氣息的冰簟銀牀。—這後一種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銀牀上輾轉反側更雋永有情韻。讀者彷彿可以聽到女主人公輕輕的嘆息。
第二句不再續寫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開寫景。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遠的碧空夜月圖:秋天的深夜,長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爾有幾縷飄浮的雲絮在空中輕輕掠過,更顯出夜空的澄潔與空闊。這是一個空鏡頭,境界清麗而略帶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動的環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見的景物。不僅襯托出了人物皎潔輕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緒。孤居獨處的人面對這清寥的景象,心中縈迴着的也許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類的感觸吧。
“雁聲遠過瀟湘去”,這一句轉而從聽覺角度寫景,和上句“碧天”緊相承接。夜月朦朧,飛過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聽到雁聲時才知道有雁飛過。在寂靜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調。“雁聲遠過”,寫出了雁聲自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漸漸消失在長空之中的過程,也從側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傾聽雁聲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狀。古有湘靈鼓瑟和雁飛不過衡陽的傳說,所以這裏有雁去瀟湘的聯想,但同時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繫有關。雁足傳書。聽到雁聲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緒也被牽引到南方。大約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瀟湘那邊。
“十二樓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別從女主人公所感、所見、所聞的角度寫,末句卻似撇開女主人公,只畫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樓”。《史記·孝武本紀》集解引應劭曰:“崑崙玄圃五城十二樓,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詩中用“十二樓”,或許藉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許藉以形容樓閣的清華,點明女主人公的貴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獨處的離人面對明月,會勾起別離的情思,團圓的期望,但月本無情,仍自照臨高樓。“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詩人雖只寫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樓,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卻彷彿融化在這似水的月光中了。這樣以景結情,更增添了悠然不盡的餘韻。
這首寫女子別離之怨的詩頗爲特別。全篇除“夢不成”三字點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寫。整首詩就象是幾個組接得很巧妙的寫景鏡頭。詩人要着重表現的,並不是女主人公的具體心理活動、思想感情,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組合,渲染一種和主人公相思別離之怨和諧統一的氛圍、情調。冰簟、銀牀、秋夜、碧空、明月、輕雲、南雁、瀟湘,以至籠罩在月光下的玉樓,這一切,組成了一幅清麗而含有寂寥哀傷情調的畫圖。整個畫面的色調和諧地統一在輕柔朦朧的月色之中。讀了這樣的詩,對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許只有一個朦朧的印象,但那具有濃郁詩意的情調、氣氛卻將長時間留在記憶中。
回到詩題。“瑤瑟怨”不僅僅暗示女子的別離之怨,同時暗示詩的內容與“瑟”有關。“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阮籍《詠懷》),寫女主人公夜間彈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說溫詩首句是寫“中夜不能寐”,那麼後三句可能就是暗寫“起坐彈鳴琴(瑟)”了。不過,寫得極含蓄,幾乎不露痕跡。它把彈奏時的環境氣氛,音樂的意境與感染力,曲終時的情景都融化在鮮明的畫面中。彈瑟時正好有雁飛向南方,就像是因瑟聲的動人引來,又因不勝清怨而飛去一樣。曲終之後,萬籟俱寂,惟見月照高樓,流光徘徊。彈奏者則如夢初醒,悵然若失。這樣理解,詩的抒情氣氛似乎更濃一些,題面與內容也更相稱一些。
ㄇㄚˇ ㄨㄟˊ ㄆㄛ
073馬嵬坡 鄭畋ㄊㄧㄢ ˊ耕種;狩獵。如:「畋獵」。
朝代:唐代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譯文
玄宗返回長安楊貴妃早已死,(舊時恩愛難忘國家開始振興 ) 。
處死楊妃也是玄宗英明決策,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註釋
⑴馬嵬(wéi )坡:即馬嵬驛,因晉代名將馬嵬曾在此築城而得名,在今陝西興平市西,爲楊貴妃縊死的地方。
⑵回馬:指唐玄宗由蜀還長安。
⑶雲雨:出自宋玉《高唐賦》“旦爲朝雲,暮爲行雨”,後引申爲男女歡愛。此句意謂玄宗、貴妃之間的恩愛雖難忘卻,而國家卻已一新。
⑷景陽宮井: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玄武湖邊。南朝的昏昧陳後主陳叔寶聽說隋兵已經攻進城來,就和寵妃張麗華、孫貴嬪躲在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隋兵俘虜。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詠史詩。詩的首兩句寫玄宗“回馬長安”時,楊妃死已多時,意謂“重返”長安是以楊妃的死換來的。儘管山河依舊,然而卻難忘懷“雲雨”之情。“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表達玄宗欣喜與長恨兼有的複雜心理。後兩句以南朝陳後主偕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在景陽宮的井中,終爲隋兵所虜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抑揚分明。詩對玄宗有體諒,也有婉諷。玄宗的舉動雖勝陳後主,但所勝實在無幾。
此詩首句的“玄宗回馬”,指大亂平定、兩京收復之後,成了太上皇的玄宗從蜀中回返長安。其時距“楊妃死”已很久了。兩下並提,意謂玄宗能重返長安,正是犧牲楊妃換來的。一存一歿,意味深長。玄宗割捨貴妃固然使局勢得到轉機,但內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貫穿於他的後半生,儘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懷死去的楊妃,這就是所謂“雲雨難忘”。“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可喜下長恨相兼,寫出了玄宗複雜矛盾的心理。
詩的後兩句特別耐人玩味。“終是聖明天子事”,有人說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際識大體,有決斷,堪稱“聖明”,但從末句“景陽宮井又何人”來看,並非如此。“景陽宮井”用的是陳後主的故事。當隋兵打進金陵,陳後主和他的寵妃張麗華藏在景陽宮井內,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虜。同是帝妃情事,又同當干戈逼迫之際,可比性極強,取擬精當。玄宗沒有落到陳後主這步田地,是值得慶幸的,但要說“聖明”,也僅僅是比陳後主“聖明”一些而已。“聖明天子”揚得很高,卻以昏味的陳後主來作陪襯,就頗有幾分諷意。只不過話說得微婉,耐人玩味罷了。
但就此以爲詩人對玄宗毫無同情,也不盡然。唐時人對楊妃之死,頗有深責玄宗無情無義者。鄭詩又似爲此而發。上聯已暗示馬嵬賜死,事出不得已,雖時過境遷,玄宗仍未忘懷雲雨舊情。所以下聯“終是聖明天子事”,“終是”的口吻,似是要人們諒解玄宗當日的處境。
此詩對玄宗有所婉諷,亦有所體諒,可謂能“出己意”又“用意隱然”,在詠史詩中不失爲佳作。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爲藉口,突然在范陽起兵。次年六月,叛軍攻佔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倉皇西逃入蜀。途經馬嵬坡時,六軍不發。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不滿,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爲“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被迫賜楊貴妃自縊,史稱“馬嵬之變”。
074已涼 韓偓( ㄨㄛˋ拘束的樣子)
朝代:唐代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血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譯文
翠綠色的欄杆外繡簾兒低垂,(猩紅的屏風上畫著草木花卉 ) 。
龍鬚草織成的席子鋪上錦褥,天氣已涼卻還未到寒冷時候。
註釋
⑴繡簾:一作“翠簾”。
⑵猩血:一作“猩色”,猩紅色。屏風:一種用來遮擋和做隔斷的東西。畫折枝:一作“畫柘枝”,指圖繪花卉草木。
⑶龍鬚:屬燈心草科,莖可織蓆。這裏指草蓆。
鑑賞
作者:佚名
韓偓《香奩集》裏有許多反映男女情愛的詩歌,這是最爲膾炙人口的一篇。其好處全在於藝術構思精巧,筆意含蓄。
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間華麗精緻的臥室。鏡頭由室外逐漸移向室內,透過門前的闌干、當門的簾幕、門內的屏風等一道道障礙,聚影在那張鋪着龍鬚草席和織錦被褥的八尺大牀上。房間結構安排所顯示出的這種“深而曲”的層次,分明告訴讀者這是一位貴家少婦的金閨繡戶。
佈局以外,景物吸引讀者視線的,是那斑駁陸離、穠豔奪目的色彩。翠綠的欄檻,猩紅的畫屏,門簾上的彩繡,被面的錦緞光澤,合組成一派旖旎溫馨的氣象,不僅增添了臥室的華貴勢派,還爲主人公的閨情綺思醞釀了合適的氛圍。主人公始終未露面,她在做什麼、想什麼也不得而知。但朱漆屏面上雕繪着的折枝圖,卻不由得使人生髮出“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無名氏《金縷衣》)的感嘆。面對這幅畫圖,主人公不可能不有感於自己的逝水流年,而將大好青春同畫中鮮花聯繫起來加以比較、思索,更何況而今又到了一年當中季節轉換的時候。門前簾幕低垂,簟席上增加被褥,表明暑熱已退,秋涼剛降。這樣的時刻最容易勾起人們對光陰消逝的感觸,在主人公的心靈上又將激起陣陣波瀾。詩篇結尾用重筆點出“已涼天氣未寒時”的時令變化,當然不會出於無意。配上牀蓆、錦褥的暗示以及折枝圖的烘托,主人公在深閨寂寞之中渴望愛情的情懷,也就隱約可見了。
通篇沒有一個字涉及“情”,甚至沒有一個字觸及“人”,純然藉助環境景物來渲染人的情思,供讀者玩味。這類命意曲折、用筆委婉的情詩,在唐人詩中還是不多見的。這首小詩之所以廣爲傳誦,原因或在於此。無論從題材旨趣,還是從手法、風格上講,這首小詩都開啓了五代兩宋閨情詞縟麗婉約的先河。
075金陵圖 韋莊
朝代:唐代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
譯文
誰說畫不出六朝古都的傷心事,只不過是那些畫家爲了迎合當權者的心態而(不畫傷心圖而已)。
你看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畫中,枯老的樹木和寒涼的雲朵充滿了整個金陵城。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誰說畫不出六朝古都的傷心事,只不過是那些畫家爲了迎合當權者的心態而不畫傷心圖而已。
你看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畫中,枯老的樹木和寒涼的雲朵充滿了整個金陵城。
註釋
⑴金陵:古地名,即今江蘇南京及江寧等地,爲六朝故都。
⑵逐:隨,跟隨。《玉篇》:“逐,從也。”這裏可作迎合解。
⑶老木:枯老的樹木。’
賞析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題畫之作,詩人看了六幅描寫南朝史事的彩繪,有感於心,揮筆題下了這首詩。
畫家是什麼人,已不可考。他畫的是南朝六代(東吳、東晉、宋、齊、樑、陳)的故事,因爲六代均建都於金陵。這位畫家並沒有爲南朝統治者粉飾昇平,而是寫出它的淒涼衰敗。他在畫面繪出許多老木寒雲,繪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間的金陵,並非什麼鬱鬱蔥蔥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產生傷感的古城。這真是不同於一般的歷史組畫。
比韋莊略早些時的詩人高蟾寫過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結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地正在走向總崩潰的末日,他爲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爲力。他把這種潛在的危機歸結爲“一片傷心”;而這“一片傷心”,在一般畫家筆下是無法表達出來的。
韋莊顯然是讀過高蟾這首《金陵晚望》的。當他看了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繪之後,高蟾“一片傷心畫不成”的詩句,似乎又從記憶中浮現。“真個是畫不成麼?”你看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傷心”畫出來了嗎!於是他就提起筆來,好象針對高蟾反駁道: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爲什麼就畫不成社會的“一片傷心”呢?只是因爲一般的畫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專去畫些粉飾昇平的東西,而不願意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罷了。
詩人在否定了“傷心畫不成”的說法後,舉出了一個出色的例證來:“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故城。”請看這幅《金陵圖》吧,畫面上古木枯凋,寒雲籠罩,一片悽清荒涼。南朝六個小朝廷,哪一個不是昏庸無道,最後向敵人投降而結束了它們的短命歷史的?這就是三百年間金陵慘淡現實的真實寫照。
將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較,頗耐人尋味。一個感嘆“一片傷心畫不成”,一個反駁說,現在不是畫出來了麼!其實,二人都是借六朝舊事抒發對晚唐現實的深憂,在藝術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創作背景
更多
這是一首題畫之作,詩人看了六幅描寫六朝史事的彩繪圖,有感於心,揮筆題下了這首詩。
(ㄌㄨㄥˇ ㄒㄧ ㄒㄧㄥˊ ㄙˋ ㄕㄡˇ )
076隴西行四首·其二 陳陶
朝代:唐代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譯文
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 。
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註釋
①貂錦:這裏指戰士,指裝備精良的精銳之師。
②無定河:在陝西北部。
② 春閨:這裏指戰死者的妻子。
③ 匈奴:指西北邊境部族。
鑑賞
作者:佚名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這首《隴西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悽楚,吟來潸然淚下
首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一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裏借指精銳部隊。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衆,足見戰鬥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
接着,筆鋒一轉,逼出正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這裏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繫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徵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一種告慰。而這裏,長年音訊杳然,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着熱切美好的希望,這纔是真正的悲劇。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認爲,此詩化用了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亭鄣,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的文意,稱它“一變而妙,真奪胎換骨矣”。賈文着力渲染孤兒寡母遙祭追魂,痛哭於道的悲哀氣氛,寫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寫家人“設祭”、“想魂”,已知徵人戰死。而陳陶詩中的少婦則深信丈夫還活着,絲毫不疑其已經死去,幾番夢中相逢。詩意更深摯,情景更悽慘,因而也更能使人一灑同情之淚。
這詩的跌宕處全在三、四兩句。“可憐”句緊承前句,爲題中之義;“猶是”句盪開一筆,另闢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裏人”,一邊是現實,一邊是夢境;一邊是悲哀悽涼的枯骨,一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一個“可憐”,一個“猶是”,包含着多麼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讚賞此詩後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責前二句“筋骨畢露”,後二句爲其所累。其實,首句寫唐軍將士奮不顧身“誓掃匈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寫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間喪身於“胡塵”,確實令人痛惜。徵人戰死得悲壯,少婦的命運就更值得同情。所以這些描寫正是爲後二句表現少婦思念徵人張本。可以說,若無前二句明白暢達的敘述描寫作鋪墊,想亦難見後二句“用意”之“工妙”。
077寄人 張泌
朝代:唐代
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爲離人照落花。
譯文
別夢中隱約來到了謝家,(徘徊在小回廊欄杆底下 ) 。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還爲離人照著庭院落花。
註釋
⑴謝家:泛指閨中女子。晉謝奕之女謝道韞、唐李德裕之妾謝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後人多以“謝家”代閨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夢中所見景物。回合:迴環、迴繞。闌:欄杆。
⑶“多情”句:指夢後所見。
⑷離人:這裏指尋夢人。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清人李良年《詞壇紀事》雲:“張泌仕南唐爲內史舍人。初與鄰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詞……後經年不復相見,張夜夢之,寫七絕云云。”根據這條資料以及從這首詩深情婉轉的內容來看,詩人張泌曾與一女子相愛,後來卻彼此分手了。然而詩人對她始終沒有忘懷。但在封建禮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傾吐衷腸,只好借用詩的形式,曲折而又隱約地加以表達,希望她能夠了解自己。這也是題爲《寄人》的原因。
鑑賞
作者:佚名
以詩代柬,來表達自己心裏要說的話,這是古代常有的事。這首題爲《寄人》的詩,就是用來代替一封信的。
詩的首句寫詩人與情人夢中重聚,難捨難離;第二句寫依舊是當年環境,往日歡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寫明月有情;第四句寫落花有恨。寄希望於對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兩句寫入夢的原因與夢中所見的景物,是向對方表明自己思憶之深;後兩句寫出多情的明月依舊照人,那就更是對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詩是從敘述一個夢境開始的。“謝家”,代指女子的家,蓋以東晉才女謝道韞借稱其人。大概詩人曾經在女子家裏待過,或者在她家裏和她見過面。曲徑迴廊,本來都是當年舊遊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詩人在進入夢境以後,就覺得自己飄飄蕩蕩地進到了她的家裏。這裏的環境是這樣熟悉:院子裏四面走廊,那是兩人曾經談過心的地方;曲折的闌干,也像往常一樣,似乎還留着自己撫摸過的手跡,可是,眼前廊闌依舊,獨不見所思之人。他的夢魂繞遍迴廊,倚盡闌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憶着,直到連自己也不知道怎樣脫出這種難堪的夢境。崔護《題都城南莊》詩:“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周邦彥《玉樓春》詞:“當時相候赤闌橋,今日獨尋黃葉路。”一種物是人非的依戀心情,寫得同樣動人。然而,“別夢”兩句卻以夢境出之,則前此舊遊,往日歡情,別後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夢裏也難尋覓所愛之人,那惆悵的情懷就加倍使人難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問:那麼,還剩下些什麼呢?這時候,一輪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灑在園子裏,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慘淡的顏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經映照過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臨照着,似乎還沒有忘記一對愛侶在這裏結下的一段戀情呢。這後兩句詩就是詩人要告訴她的話。
正因爲這首詩是“寄人”的。前兩句寫入夢之由與夢中所見之景,是向對方表明自己思憶之深;後兩句寫出多情的明月依舊照人,那就更是對這位女子的魚沉雁杳,有點埋怨了。“花”固然已經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還是多情的,詩人言外之意,還是希望彼此一通音問的。
這首詩創造的藝術形象,鮮明準確,而又含蓄深厚。詩人善於通過富有典型意義的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運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寫小廊曲闌、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語言,卻比作者自己直接訴說心頭的千言萬語更有動人心絃的力量。
078雜詩 陶淵明
朝代:魏晉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譯文
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 。
青春一旦過去便不可能重來,一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應當趁年輕的時候勉勵自己,光陰流逝,是不等待人的。
註釋
①蒂(dì帝):瓜當、果鼻、花與枝莖相連處都叫蒂。陌:東西的路,這裏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這句和上句是說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③落地:剛生下來。這句和下句是說,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
④ 鬥:酒器。比鄰:近鄰。這句和上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⑤ 盛年:壯年。⑥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註釋
①蒂(dì帝):瓜當、果鼻、花與枝莖相連處都叫蒂。陌:東西的路,這裏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②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這句和上句是說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③落地:剛生下來。這句和下句是說,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
④鬥:酒器。比鄰:近鄰。這句和上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⑥ 盛年:壯年。
⑦ 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鑑賞
作者:佚名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爲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爲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據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句意,證知作於公元414年(晉安帝義熙十年),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這組《雜詩》,實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嘆萬端,第八首專嘆貧困,餘則慨嘆老大,屢復不休,悲憤等於《楚辭》。”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這種關於“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嘆喟,是在《詩經》《楚辭》中即已能聽到的,但只是到了漢末魏晉時代,這種悲傷纔在更深更廣的程度上擴展開來,從《古詩十九首》到“三曹”,從“竹林七賢”到“二陸”,從劉琨到陶淵明,這種嘆喟變得越發淒涼悲愴,越發深厚沉重,以至成爲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這種音調,在今天看來不無消極悲觀的意味,但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卻反映了人的覺醒,是時代的進步。
“人生無根蒂”四句意本《古詩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感嘆人生之無常。蒂,即花果與枝莖相連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沒有着落,沒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由於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地改變着人,每一個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爲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爲沉痛的悲愴。陶淵明雖然“少無適俗韻”,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宏大抱負,但他生值晉宋易代前後,政治黑暗,戰亂頻仍,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迫於生計,他幾度出仕,幾度退隱,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終於在四十一歲時辭職歸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態,如此經歷,使他對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雖然在他的隱逸詩文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曠達超然之志,平和沖淡之情,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蘊藏着的是一種理想破滅的失落,一種人生如幻的絕望。
“落地爲兄弟,何必骨肉親。”承前而來,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爲兄弟。這一層意思出自《論語》:“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也是陶淵明在戰亂年代對和平、泛愛的一種理想渴求。“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於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這在他的詩中表露得非常明確:“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雜詩》其五)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轉向仕途榮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這種歡樂平淡沖和、明淨淳樸。“斗酒聚比鄰”正是這種陶淵明式的歡樂的寫照,在陶淵明的詩中時有這種場景的描述,如:“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這是陶淵明式的及時行樂,與“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古詩十九首》)有着明顯的差異,體現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來”四句常被人們引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若對此四句詩作此理解,也未嘗不可。但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及時行樂。既然生命是這麼短促,人生是這麼不可把握,社會是這麼黑暗,歡樂是這麼不易尋得,那麼,對生活中偶爾還能尋得的一點點歡樂,不要錯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必須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它實質上標誌着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了純淨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係,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地在生活中尋找着友愛,尋找着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爲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平常,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四、七 言 律 詩
079黃鶴樓 / 登黃鶴樓 崔顥
朝代:唐代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裏只留下一座空蕩蕩的黃鶴樓。
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
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
(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註釋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民國初年被火焚燬,1985年重建,傳說
古代有一位名叫費禕的仙人,在此乘鶴登仙。
2.昔人:指傳說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駕鶴過黃鶴山〔又名蛇山〕,遂建樓。
3.乘:駕。
4.去:離開。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飄蕩的樣子。
9.川:平原。
10.歷歷:清楚可數。
11.漢陽:地名,現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與黃鶴樓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
13.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
上鸚鵡,故稱鸚鵡洲。唐朝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後逐漸被水衝沒。
14.鄉關:故鄉。
詩人故事
元代人辛文房在他的《唐才子傳》中曾經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詩聖李白曾經登上黃鶴樓,望着眼前的美景,詩聖本打算慷慨賦詩,可突然見到了鐫刻在樓上的崔顥版《黃鶴樓》。一向恃才傲物的李白也慨然說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然後放棄了賦詩黃鶴樓的打算。
煮酒論詩詞
這首詩以優美的神話傳說、壯麗的江天景色寫盡了詩人弔古懷今之情。開頭兩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講述了詩人因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卻已駕鶴而去,杳無蹤跡。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之間的落差,讓詩人心中產生了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接下來的三四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寫的是詩人心中的感慨,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不停地在詩人眼前回放,但畢竟已經物在人非、鶴去樓空。再下來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是詩人對眼前景色的精緻描寫。最後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則將前面營造的氣氛突然一轉,彷彿詩人通過江上的迷霧想起了自己的故鄉,無盡寂寞頓時化成了滿腹的鄉愁。全詩的詩眼盡在一個“愁”字,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難怪南宋文學家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認爲:“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爲第一”。
大話詩人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盛唐詩人。按照《舊唐書》的記載,崔顥早年頗具才名,與王維並稱“才名之士”,但他行爲輕浮,好酒好色,所以不入士人之眼。後來崔顥從軍邊塞,詩風陡然一變,開始寫作以軍旅生活和塞外風光爲主題的詩歌,唐代的文學評論家、詩選家殷在其盛唐詩歌選本《河嶽英靈集》中就曾稱讚崔顥“晚年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
賞析二
作者:佚名
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詩仙”之稱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連連讚歎,覺得自己還是暫時止筆爲好。爲此,李白還遺憾得嘆氣說:“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着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前人有“文以氣爲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字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五絃,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像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字字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平調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爲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不是的,規範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己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裏,崔顥是依據詩以立意爲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爲“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爲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四句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頷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爲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迴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爲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後來李白登樓時,也詩興大發,當他在樓中發現崔顥一詩,連稱“絕妙、絕妙!”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複道,成爲燕遊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賞析一
作者:佚名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爲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爲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爲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寫得意境開闊、氣魄宏大,風景如畫,情真意切。且淳樸生動,一如口語,不能不令人歎爲觀止。這一首詩不僅是崔顥的成名之作、傳世之作,也爲他奠定了一世詩名的基礎。下這樣的結論絕不是哪一個人,更不是我硬要往開封人臉上貼金。《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爲七律詩中的第一首。可見對此詩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爲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有人說此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爲也決非全部子虛烏有,李白寫的有關黃鶴樓的詩,我手頭就有兩首:一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另一首爲《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雖都與黃鶴樓有關,然皆另有所託,並非完全寫景。同時他的《鸚鵡洲》前四句“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鳳凰臺》詩亦如此,都有明顯仿崔詩格調的痕跡。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兩句非李白之言,承認崔詩絕好,對於李白來說還是可以認定的。《滄浪詩話》(嚴羽)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爲第一。”雖然有爭議,如胡應麟稱杜甫的《登高》爲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確是代表大家意見的中肯之語。這樣一來,崔顥的《黃鶴樓》名氣就更大了。
以豐富的想象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悽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爲人們所推崇,被列爲唐人七律之首。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擡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題詩
分聯詳析
作者:佚名
首聯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爲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頷聯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是詩中頷聯。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是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爲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爲深值關注和反覆品味的名句。
詩中“黃鶴”所指甚明,除了實體“仙鶴”之外,它的指向應該是即“一切”之意。“不復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時、歲不待人的無盡感傷。“白雲”變幻難測,寓託着作者世事難料的吁嗟嘆喟。如果說這個詞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間的廣袤,那麼“千載”則使人看到了時間的無限性。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愁。
頸聯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由寫虛幻的傳說轉爲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裏,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爲引發詩人的鄉愁設置了鋪墊。[2]
尾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藹一片迷濛,眼底也生出的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餘音。
080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朝代:唐代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 一作:一水)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裏遊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裏了 ),早已化爲一抔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着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雲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註釋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於金陵建都築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後也建都於金陵。
3、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4、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爲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成爲一個丘壑了。現今這裏被稱爲郭璞墩,位於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5、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爲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後,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爲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後,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爲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於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闢爲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該園在明朝初年是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爲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後徐達後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爲東園。該園成爲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後,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爲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於1929年將該處建爲“白鷺洲公園”。至日僞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爲一片廢墟。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雲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道。浮雲:陸賈《新語·察徵》:“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集中爲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所作;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鑑賞
作者:佚名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複,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的毛病。鳳凰臺爲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衆鳥羣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裏曰鳳凰裏。”李白用“鳳凰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爲有祥瑞的意義,並且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多半顯示着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裏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則是由繁華易逝,盛時難在,惟有山水長存所生髮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永遠的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永遠的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深入開掘其中的啓示意義。“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衆多的統治者,他們都已經被埋入墳墓,成爲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並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裏含蘊着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着。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爲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峯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又據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註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裏,竟把長江分割成爲兩半。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願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着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於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後,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力中心,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爲浮雲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於是,浮雲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裏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彷彿也就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塗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於是山光水色,發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
這雖然是傳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讚揚。其實,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爲登臨懷古的雙璧。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迴盪着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氣原本是一個哲學上的概念,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隨着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着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爲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點。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又在於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這既體現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在他構造時空藝術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李白強調的自然永恆不朽,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爲中心的“物我爲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揭露歷史上的統治神話。因爲從古而來,幾乎所有的統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並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到人們的意識形態當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爲然。他認爲即或是極爲強有力的統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啓,大略駕羣才”,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風·秦王掃六合》),煙消雲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能夠獲得永恆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雲散;如果說它們還存在,似乎也只是作爲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現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則選取了最爲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從而構造出闊大的境界,並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出來,啓發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緻自然的遣詞造句。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爲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淨、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另外,整首“登臨”的內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與“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與憂讒畏譏的“浮雲”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淒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從而當得起“古今題詠,惟謫仙爲絕唱”的讚譽。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以其曠達高遠與略帶黯淡色彩的吟詠,成爲文學史上獨特的鳳凰詠歎調。
081蜀相 杜甫
朝代: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頻煩 一作:頻頻)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註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現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景物。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並非爲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爲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並無心賞玩、傾聽。因爲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繁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爲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讚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於五丈原(今陝西岐山東南)軍中。出師:出兵。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爲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爲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元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爲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鑑賞
作者:佚名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託,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這首詩的首聯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並非到哪裏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尋”字之妙在於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弔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這裏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徵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這一景物,展現出柏樹那偉岸、蔥鬱、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徵,使人聯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接着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出一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出宛轉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出武侯祠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裏,詩人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三聯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併爲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爲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爲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託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後一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歎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讚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傑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產生使人奮發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弔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後四句詠歎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着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託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在讀者面前。後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餘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鬱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讚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酒論詩詞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杜甫結束了歷時四年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輾轉生活,來到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探訪了成都的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這首詩不但是杜甫漂泊西南時所作的一首憑弔古蹟、頌揚諸葛亮的詠史詩,還是一首富有教育意義、感人至深的抒情詩。詩人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轉評論,而是採取前半部寫景,後半部議論的辦法,以寫景時的心理活動引出對於憑弔對象的精彩評論,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了詩人滿腔的激情。這首詩的前兩句緊扣詩題,寫出了詩人專程尋訪丞相祠堂的心意,這是全詩的“起”;接下來的三、四兩句,承接前句,寫盡了祠堂內碧草依依,黃鶯初啼的春色,這是全詩的“承”;第五、六句則筆鋒一轉,開始敘述詩人對諸葛亮的評價,這是“轉”;末尾兩句收束全詩,寫出了詩人對諸葛亮的悼念和對所有大業未成的英雄人物的追思,這是“合”。在這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暢快,感情真摯,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利用看守的鬆懈逃出長安,歷經千辛萬苦趕到了肅宗朝廷所在的鳳翔(今陝西風翔)。感於杜甫的忠義,肅宗當即任命他爲左拾遺。然而厄運並沒有遠離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他的好友、宰相房琯率軍與叛軍戰於陳陶斜,因爲指揮無方,仿效古法用車戰,結果唐軍幾乎全軍覆沒。在其他大臣的攻擊之下,肅宗罷免了房琯的宰相之職。杜甫由於敬重房琯的爲人,就上疏爲房琯辯護,希望肅宗不要爲了小過罷黜大臣。由於杜甫的言辭過於激烈,肅宗看完他的上疏後勃然大怒,準備將杜甫下獄拷問。幸虧宰相張鎬出面營救,杜甫才免於牢獄之災,心灰意冷的他孤身離開了鳳翔,前往鄜ㄈㄨ州探家。
082客至 杜甫
朝代:唐代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羣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譯文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羣日日結隊飛來。
老夫不曾爲客掃過花徑,今天才爲您掃,這柴門不曾爲客開過,今天爲您打開。
(離市太遠盤中沒好菜餚 ),家境貧乏只有陳酒招待。
若肯邀請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隔著籬笆喚來喝盡餘杯!
註釋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羣日日結隊飛來。老夫不曾爲客掃過花徑,今天才爲您掃,這柴門不曾爲客開過,今天爲您打開。離市太遠盤中沒好菜餚,家底太薄只有陳酒招待。若肯邀請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隔着籬笆喚來喝盡餘杯!
註釋
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題後自注:“喜 崔明府相過”,明府,縣令的美稱。
②舍:指家。但見:只見。此句意爲平時交遊很少,只有鷗鳥不嫌棄能與之相親。
③蓬門:用蓬草編成的門戶,以示房子的簡陋。
④市遠:離市集遠。兼味:多種美味佳餚。無兼味,謙言菜少。樽:酒器。舊醅:隔年的陳酒。樽酒句:古人好飲新酒,杜甫以家貧無新酒感到歉意。
⑤肯:能否允許,這是向客人徵詢。餘杯:餘下來的酒。
⑥花徑:長滿花草的小路
⑦ 呼取:叫,招呼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首詩作於詩人入蜀之初,在杜甫歷盡顛沛流離之後,終於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了。詩人在久經離亂,安居成都草堂後不久,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前兩句描寫居處的景色,清麗疏淡,與山水鷗鳥爲伍,顯出與世相隔的心境;後面寫有客來訪的欣喜以及誠懇待客,呼喚鄰翁對飲的場景,表現出賓主之間無拘無束的情誼,詩人爲人的誠樸厚道躍然紙上。詩中流露出一種閒適恬淡的情懷,詩語親切,如話家常。
據黃鶴《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講,這是761(上元二年)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記事詩,表現出詩人純樸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可見詩題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體情況不詳,杜甫母親姓崔,有人認爲,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親戚。“明府”,是唐人對縣令的尊稱。相“過”,即探望、相訪。
評價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工整而流暢的七律。前兩聯寫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後兩聯寫待客,見村家真率之情。篇首以“羣鷗”引興,篇尾以“鄰翁”陪結。在結構上,作者兼顧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從空間上看,從外到內,由大到小;從時間上看,則寫了迎客、待客的全過程。銜接自然,渾然一體。但前兩句先寫日常生活的孤獨,從而與接待客人的歡樂情景形成對比。這兩句又有“興”的意味:用“春水”、“羣鷗”意象,渲染出一種充滿情趣的生活氛圍,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歡欣的心情。
劉克莊《後村詩話》說:“此篇若戲效元白體者。”杜甫自不可能飛躍時空去戲效他後代的元白體,那麼從什麼角度什麼意義上講,《客至》“戲效元白體”呢?簡而言之,元白體就是指淺切平易的詩歌風格。綜觀全詩,語勢流暢,除“盤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餘語句都沒有太大的障礙,尤其是尾聯虛字(“肯與”)和俗語(“呼取”)的運用,足當“戲效元白體”之評。另外,詩用第一人稱,表達質樸流暢,自然親切,與內容非常協調,形成一種歡快淡雅的情調,與杜甫其他律詩字斟句酌的風格確實不大一樣,難怪劉克莊說它是戲效元白體。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洋溢着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樸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首聯先從戶外的景色着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盪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羣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爲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羣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麼!作者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閒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爲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採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爲迎客打掃過。下句說,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爲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閒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着落。後句的“今始爲”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爲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捨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着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彷彿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裏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着,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峯迴路轉,別開境界。
杜甫《賓至》、《有客》、《過客相尋》等詩中,都寫到待客吃飯,但表情達意各不相同。在《賓至》中,作者對來客敬而遠之,寫到吃飯,只用“百年粗糲腐儒餐”一筆帶過;在《有客》和《過客相尋》中說,“自鋤稀菜甲,小摘爲情親”、“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表現出待客親切、禮貌,但又不夠隆重、熱烈,都只用一兩句詩交代,而且沒有提到飲酒。反轉來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寫,卻不惜以半首詩的篇幅,具體展現了酒菜款待的場面,還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鄰助興的細節,寫得那樣情彩細膩,語態傳神,表現了誠摯、真率的友情。這首詩,把門前景,家常話,身邊情,編織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以它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顯出特點,吸引着後代的讀者。
083登高 杜甫
朝代:唐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爲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 。
註釋
⑴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曆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⑵嘯哀:指猿的叫聲淒厲。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⑹百年:猶言一生,這裏借指晚年。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髮,如鬢邊着霜雪。 繁,這裏作動詞,增多。
⑻潦倒:衰頹,失意。這裏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詩人故事
永泰元年(765),嚴武病死,杜甫在成都無所依靠,只好攜家沿岷江東下。大曆元年(766),杜甫一家來到了夔州白帝城居住。當時的夔州都督柏茂琳是嚴武的老部下,他對杜甫頗爲照顧,不時派人送來些祿米瓜菜。杜甫也在夔州買下了幾十畝果園,生活有了起色。大曆五年(770),杜甫帶着全家人沿湘江而上,準備去郴州投奔舅父崔偉。船行至耒陽方田驛時,正趕上湘水氾濫,船隻無法前行,杜甫和全家人在船上餓了整整五天。耒陽縣令聽說了這件事,派人給杜甫一家送去了酒肉,詩人這纔沒有餓死舟上。前行無路,杜甫只好乘舟返回潭州,然後再前往襄陽。當年冬天,貧病交加的杜甫寫成了一首《風疾舟中伏枕抒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這也成了杜甫的絕筆之作。詩成後不久,杜甫就死於船上,家人把他就近安葬在了岳陽。四十多年後,杜甫的孫子杜嗣葉纔將他的靈柩啓回河南偃師安葬。
煮酒論詩詞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夔州時所作,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整整四年了,但是地方藩鎮爲了爭奪地盤仍然彼此攻伐,人民的生活依舊痛苦不堪。這時,杜甫已經是一位飽經滄桑的56歲的老人了,他目睹時代的苦難,再回想自己坎坷的經歷和艱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奮筆寫下了這首慷慨悲壯,被後人稱爲“杜集七言律詩之冠”的《登高》。開頭兩句從細處選擇六組景物:悽緊的秋風、高遠的青天、悲涼的猿聲、清涼的江水、白如玉的沙灘、迴旋低飛的羣鳥,爲世人描繪出了一幅冷清淒涼、孤獨寂寞的江邊畫面,不但寫盡了詩人登高俯仰的所見所聞,而且融合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感情,爲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第三、四句集中表現了深秋時節的景色,落葉無邊而下,江水奔騰不息,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從“蕭蕭”和“滾滾”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壯志難酬的苦痛。第五、六句將前四句蘊含的感情進一步爆發,交織着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同時對淪落他鄉不勝感傷。最後兩句中,詩人坦言了自己白髮日多,疾病纏身的境遇,給全詩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
煮酒論詩詞
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夔ㄎㄨㄟˊ州時所作,此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整整四年了,但是地方藩鎮爲了爭奪地盤仍然彼此攻伐,人民的生活依舊痛苦不堪。這時,杜甫已經是一位飽經滄桑的56歲的老人了,他目睹時代的苦難,再回想自己坎坷的經歷和艱辛的生活,心中百感交集,奮筆寫下了這首慷慨悲壯,被後人稱爲“杜集七言律詩之冠”的《登高》。開頭兩句從細處選擇六組景物:悽緊的秋風、高遠的青天、悲涼的猿聲、清涼的江水、白如玉的沙灘、迴旋低飛的羣鳥,爲世人描繪出了一幅冷清淒涼、孤獨寂寞的江邊畫面,不但寫盡了詩人登高俯仰的所見所聞,而且融合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感情,爲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調。第三、四句集中表現了深秋時節的景色,落葉無邊而下,江水奔騰不息,整個畫面氣象萬千,蒼涼悲壯,氣勢雄渾壯觀,境界宏闊深遠。從“蕭蕭”和“滾滾”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詩人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和胸中壯志難酬的苦痛。第五、六句將前四句蘊含的感情進一步爆發,交織着對國運艱難的關注,同時對淪落他鄉不勝感傷。最後兩句中,詩人坦言了自己白髮日多,疾病纏身的境遇,給全詩增添了一層深深的惆悵。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這首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託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雲安呆了幾個月後纔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裏,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爲“七律之冠”的《登高》。
鑑賞
作者:佚名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曆二年)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楊倫稱讚此詩爲“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着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羣,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讚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舊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着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爲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悽急、猿之哀鳴、鳥之迴旋,都受着無形的秋氣的控制,彷彿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夔州位於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 “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淒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爲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於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着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着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爲凝鍊,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雲:“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 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爲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種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爲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濁酒”是相對於“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爲“醪” ㄌㄠˊ。
084錦瑟 李商隱
朝代:唐代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
錦瑟呀,你爲何竟有五十條弦?每弦每節,都令人懷思黃金華年。
(我心如莊子,爲蝴蝶曉夢而迷惘 );又如望帝化杜鵑,寄託春心哀怨。
滄海明月高照,鮫人泣淚皆成珠。藍田紅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煙。
悲歡離合之情,豈待今日來追憶,讀者儘管難以明瞭《錦瑟》詩的思想內容,但那可供神遊的詩境,卻很容易在腦子裏浮現。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絃之意
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此句爲轉折句。)
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對“華年”的闡釋。)
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爲可以感動杜鵑。(本句亦是對“華年”的闡釋。)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喻指詩人的悲哀,即使是一個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淚。)
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暗指詩人對當時社會局勢的不滿。)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亦指自己對青春年華的追思之情。)
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輕時對生活的態度也是那樣不知珍惜。)
註釋
(1)錦瑟:裝飾華美的瑟。瑟:撥絃樂器,通常二十五絃。
(2)無端:猶何故。怨怪之詞。
(3)五十弦:這裏是託古之詞。作者的原意,當也是說錦瑟本應是二十五絃。
(4)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子·齊物論》:“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商隱此引莊周夢蝶故事,以言人生如夢,往事如煙之意。
(5)望帝春心託杜鵑:《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號曰望帝。……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
(6)珠有淚:《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
(7)藍田:《元和郡縣誌》:“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藍田山,一名玉山,在縣東二十八里。”
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絃之意
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此句爲轉折句。)
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對“華年”的闡釋。)
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爲可以感動杜鵑。(本句亦是對“華年”的闡釋。)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喻指詩人的悲哀,即使是一個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淚。)
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暗指詩人對當時社會局勢的不滿。)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亦指自己對青春年華的追思之情。)
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並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輕時對生活的態度也是那樣不知珍惜。)
註釋
⑴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周禮·樂器圖》:“雅瑟二十三絃,頌瑟二十五絃,飾以寶玉者曰寶瑟,繪文如錦者曰錦瑟。”《漢書·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爲二十五絃。”古瑟大小不等,弦數亦不同。義山《回中牡丹爲雨所敗》詩有“錦瑟驚弦破夢頻”;《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詩有“雨打湘靈五十弦”。無端:沒來由,無緣無故。此隱隱有悲傷之感,乃全詩之情感基調。歷代解義山詩者,多以此詩爲晚年之作。李商隱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絃斷後變爲五十弦。“思”字變讀去聲(sì),律詩中不許有一連三個平聲的出現。
⑵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子·齊物論》:“莊周夢爲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蝴蝶與?蝴蝶之夢爲周與。”商隱此引莊周夢蝶故事,以言人生如夢,往事如煙之意。
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這裏面隱約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也有着人生如夢的惆悵和迷惘。
⑶望帝春心託杜鵑:《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號曰望帝。……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一九《杜鵑》詩注引《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爲鳥,名曰杜鵑,亦曰子規。”傳說蜀國的杜宇帝因水災讓位於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則隱歸山林,死後化爲杜鵑日夜悲鳴直至啼出血來.。
⑷滄海月明珠有淚:《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新唐書·狄仁傑傳》:“仁杰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爲吏誣訴黜陟,使閆立本如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⑸藍田日暖玉生煙:《元和郡縣誌》:“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藍田山,一名玉山,在縣東二十八里。”《文選》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困學紀聞》卷十八:司空表聖雲:“戴容州謂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李義山玉生煙之句蓋本於此。”
⑹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爲呼應。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然惆悵了.那麼今朝追憶,其爲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這兩句詩表達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爲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
五十的錦瑟乃是天神所用,世間用的錦瑟乃是二十五絃的。五十弦的錦瑟,音律太豐富,音域太廣闊,音韻太悲美而讓凡人享受不了,五十弦的錦瑟是作者自喻:才高志遠卻難爲世用。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李商隱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出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爭”左右爲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志難伸。中年喪妻,又因寫詩抒懷,遭人貶斥。[4] 此詩約作於作者晚年,對《錦瑟》一詩的創作意旨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爲是愛國之篇,或以爲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爲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爲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 《史記·封禪書》載古瑟五十弦,後一般爲二十五絃。但此詩創作於李商隱妻子死後,故五十弦有斷絃之意(一說二十五絃的古瑟琴絃斷成兩半,即爲五十弦)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
煮酒論詩詞
說起《錦瑟》的創作題旨,自宋代以來就有學者對該詩主題做出了諸多解釋和推測,至今有分歧的說法達十幾種之多。或以爲是悼亡之作,或以爲是愛國之篇,或以爲是自比文才之論……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首聯兩句,詩人以錦瑟起興,引起對華年往事的追思。“錦瑟”究竟比喻什麼?它又爲何讓詩人追思起似水年華呢?其意頗難索解,但“無端”二字也正好契合了此詩朦朧的意境——“錦瑟”有“五十弦”是“無端”的,以“錦瑟”起興也可說是“無端”的,同樣,“錦瑟”與“華年”之間的聯繫也是“無端”的。詩人“無端”地感觸於“錦瑟”之弦,撫琴之際,“無端”地想起了過去的年華,又是何其自然!然而,在這“無端”二字中,卻又有理可循:正是因爲詩人追憶起過去,身世、愛情、事業不停地在他的腦中縈繞,完全佔據了他的思緒,所以他甚至無法弄清瑟的構造。“一弦一柱”和“思華年”分別是當時作者的“外”和“內”,此二句以外寫內,虛實交錯,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體味空間,可謂匠心獨具。
中間四句,詩人將四個典故排比在一起,構成了一組迷離恍惚的畫面。“莊生夢蝶”說的是莊周在夢中,不知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望帝啼鵑”則說的是杜宇化而爲鳥,日夜哀鳴,口中啼出鮮血。作者採用這兩個典故,通過事物之間的轉化,寫出自己內心的朦朧——究竟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什麼是“自己”,什麼又是“非己”?後面兩個典故又製造出外在的朦朧,在明月之下,鮫人之淚閃爍着迷離的光澤;在溫暖陽光的照射下,埋藏在山中的美玉升起若隱若現的輕煙。這四個典故看似沒有太緊密的聯繫,卻由內而外,共同營造出了迷離的藝術效果,進而融入了自己複雜的人生感受。尾聯收束全篇,“此情”與開頭的“年華”相呼應。這是詩人多層次、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悲傷的情懷,今朝回憶起來真讓人感到無限悵恨,而在當時,自己卻已不勝惘然了。
人們常說,“一篇錦瑟難人解”,其主要的原因在於此詩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並不強,字詞朦朧。那麼不妨換一種思維方式——既然難解,又何必要解?只要能感受到詩中感傷的情懷,體味到詩中深幽的意境,就已經足夠了。
鑑賞
作者:佚名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爲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註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學者周汝昌認爲,它確是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可也並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
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爲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云云。其實不然。“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詩人之癡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麼多弦,這並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幹什麼要有這麼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藉以遣詞見意而已。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於“華年”二字。“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爲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爲懷。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設五十弦,正爲“製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溪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金詩人元好問說:“佳人錦瑟怨華年!” (《論詩三十首》)華年,正今語所謂美麗的青春。玉溪此詩最要緊的“主眼”端在華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這才追憶“四十九年”之說,實在不過是一種迂見罷了。
起聯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爲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玉溪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試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說:“枕寒莊蝶去”,去即離、逝,亦即他所謂迷者是。曉夢蝴蝶,雖出莊生,但一經玉溪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裏面隱約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本聯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後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爲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悽悲,動人心腑,名爲杜鵑。杜宇啼春,這與錦瑟又有什麼關聯呢?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悽音,送春歸去。一個“託”字,不但寫了杜宇之託春心於杜鵑,也寫了佳人之託春心於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於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看來,玉溪的“春心託杜鵑”,以冤禽託寫恨懷,而“佳人錦瑟怨華年”提出一個“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實。玉溪之題詠錦瑟,非同一般閒情瑣緒,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寫出二人被迫分別之苦,與分別的戀戀不捨,作者以託王之心暗喻對面對的結局的憤恨,與此情的戀戀不捨。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後,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峯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玉溪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珠生於蚌,蚌在於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爲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於滄海之間,明珠浴於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唐人詩中,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舍玉溪生實不多覯。
那麼,海月、淚珠和錦瑟是否也有什麼關聯可以尋味呢?錢起的詠瑟名句不是早就說“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嗎?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滄海月明之境,與瑟之關聯,不是可以窺探的嗎?
對於詩人玉溪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於其高曠皓淨十分愛賞,一方面於其淒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複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於言表。
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這裏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後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今天解此句的,別無參考,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裏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陝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爲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爲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玉溪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啓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爲滄字本義是青色。玉溪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功力。
頸聯兩句所表現的,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於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的、執着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爲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麼今朝追憶,其爲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爲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詩之所以爲詩者在於此,玉溪詩之所以爲玉溪詩者,尤在於此。
玉溪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鬱結中懷,發爲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於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庾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則箏瑟爲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解讀
作者:佚名
這首詩歷來註釋不一,莫衷一是。或以爲是悼亡之作,或以爲是愛國之篇或以爲是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爲是抒寫思念侍兒錦瑟。但以爲是悼亡死者爲最多。有人認爲,開首以瑟弦五十折半爲二十五,隱指亡婦華年二十五歲。這話未免有嫌牽強。但是,首聯哀悼早逝卻是真實。頷聯以莊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規而啼血,間接地描寫了人生的悲歡離合。頸聯以鮫人泣珠和良玉生煙的典故,隱約地描摹了世間風情迷離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後抒寫生前情愛漫不經心,死後追憶已經惘然的難以排遣的情緒。
宋劉攽《貢父詩話》雲:“《錦瑟》詩,人莫曉其意,或謂是令狐楚家青衣也。”《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二引黃朝英《緗素雜記》曰:“義山《錦瑟》詩云……山谷道人讀此詩,殊不解其意,後以問東坡。東坡雲:‘此出《古今樂志》,雲:錦瑟之爲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聲也適、怨、清、和。’案李詩‘莊生……’,適也;‘望帝……’,怨也;‘滄海……’,清也;‘藍田……’,和也。一篇之中,曲盡其意。史稱其瑰邁奇古,信然。”元好問《論詩絕句》雲:“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以上詠“青衣”(豔情)說乃小說家言;詠錦瑟說頗得宋人贊同。明人胡應麟於此二說皆疑之。其後說者紛紜,大抵有“自傷生平”(清何焯、汪師韓、薛雪、宋翔鳳)說、“悼亡”(清朱鶴齡、朱彝尊、何焯、馮浩、程夢星、姚培謙、近人張採田、孟森等)說、“政治寄託”(清杜詔,近人張採田、岑仲勉等)說、“詩序”(清何焯、王應奎、)說、“寄託不明”(清屈復、近人梁啓超)說、“自寓創作”(錢鍾書)說等。其中持“悼亡”或“自傷”說者較多。然“悼亡”實際上也是“自傷”的內涵之一,故“自傷”說似更圓通。茲引劉、餘《集解》以備參讀:“自傷身世之說,較爲切實合理。……首聯謂見此五十弦之錦瑟,聞其弦弦所發之悲音,不禁悵然而憶己之華年往事。……頷腹二聯,即‘思華年’而寫回憶中之華年往事,……‘莊生’句系狀瑟聲之如夢似幻,令人迷惘,用意在‘夢’字‘迷’字。而此種境界亦即以象徵詩人身世之如夢似幻,惘然若迷。……‘望帝’句系寫瑟聲之悽迷哀怨,如泣鵑啼血,着意在‘春心’字、‘託’字。‘春心’本指愛情之嚮往追求,常用以喻指對理想之追求。……‘望帝’句殆謂己之壯心雄圖及傷時憂國、感傷身世之情均託之哀怨悽斷之詩歌,如望帝之化鵑以自抒哀怨也。杜鵑即作者之詩魂。……‘滄海’句寫瑟聲之清寥悲苦……正含滄海遺珠之意。……‘藍田’句似寫瑟聲之縹緲朦朧……或以喻己所向往追求者,皆望之若有,近之則無。……要之,頷、腹二聯並非具體敘述其華年往事,而系借瑟聲之迷幻、哀怨、清寥、縹緲以概括抒寫其華年所歷之種種人生遭際、人生境界、人生感受。……末聯含義明白……謂上述失意哀傷情事豈待今日追憶方不勝悵恨,即在當時亦惘然若失矣。”
關於這首詩的解讀主要分爲兩類:
一是認爲這是一首評悼妻子王氏的詩,首聯爲“景”,看到素女彈五十弦瑟而觸景生情;頷聯爲比“喻”,借莊周化蝶,杜鵑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頸聯爲“幻”,珍珠爲之落淚,寶玉爲之憂傷;尾聯爲“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二是認爲這是詩人對逝去年華的追憶,首聯爲“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華;頷聯爲比“承”,在渾然不覺間人生將走到盡頭;頸聯爲“轉”,以明珠寶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聯爲“合”,歲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資料來源:讀古詩詞網、教育部字典修訂本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6會員
603內容數
文言文養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安咕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二、五 言 律 詩 030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張九齡 朝代: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詩人故事 煮酒論詩詞 大話詩人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參考資料: 1、 賞析 1、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邁.蘇迨.蘇過.蘇遯) 水調歌頭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臨江仙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1文章建安骨2,中間小謝3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 📷 📷 📷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1。攀條○2折其榮,將以遺○3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4之。此物何足貢○5!但感別經時。 ○1滋:茂盛的樣子。 ○2攀條:攀低枝條。 ○3遺:音ㄨㄟˋ,贈送。 ○4致:送達。 ○5貢:呈獻。 ( ) 1. 關於本詩的字詞解釋,何者正確?
漁翁夜傍1西巖宿,曉汲2清湘燃楚竹3。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4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 1傍:靠著。  2汲:取水。  3楚竹:指湘妃竹。也稱斑竹。  4欸乃:搖船槳的聲音。欸,音ㄞˇ。 📷 📷 📷 ((A)回頭看(B)停下看或坐著看(C)一起看(D)忽然看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2翁,獨釣寒江雪。 📷 1柳宗元:(西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永濟縣)人,故亦稱為「柳河東」。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善於刻畫山水,反映現實,風格清新勁健。 2蓑笠:蓑衣與斗笠。蓑,音ㄙㄨㄛ,用草或棕櫚葉等做成的雨衣。 📷 📷 📷
二、五 言 律 詩 030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張九齡 朝代:唐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詩人故事 煮酒論詩詞 大話詩人 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 參考資料: 1、 賞析 1、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邁.蘇迨.蘇過.蘇遯) 水調歌頭 北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臨江仙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1文章建安骨2,中間小謝3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 📷 📷 📷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1。攀條○2折其榮,將以遺○3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4之。此物何足貢○5!但感別經時。 ○1滋:茂盛的樣子。 ○2攀條:攀低枝條。 ○3遺:音ㄨㄟˋ,贈送。 ○4致:送達。 ○5貢:呈獻。 ( ) 1. 關於本詩的字詞解釋,何者正確?
漁翁夜傍1西巖宿,曉汲2清湘燃楚竹3。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4一聲山水綠。 迴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 1傍:靠著。  2汲:取水。  3楚竹:指湘妃竹。也稱斑竹。  4欸乃:搖船槳的聲音。欸,音ㄞˇ。 📷 📷 📷 ((A)回頭看(B)停下看或坐著看(C)一起看(D)忽然看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2翁,獨釣寒江雪。 📷 1柳宗元:(西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永濟縣)人,故亦稱為「柳河東」。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文善於刻畫山水,反映現實,風格清新勁健。 2蓑笠:蓑衣與斗笠。蓑,音ㄙㄨㄛ,用草或棕櫚葉等做成的雨衣。 📷 📷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112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詳解 手寫版,有寫錯或看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在底下留言給我。 感謝!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現今網路資訊中使用引人注目的標題,吸引讀者的心理和方法。標題經常使用誇大的效果來吸引讀者產生好奇心,因而點閱。然而,這些標題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讀者需要保持冷靜的思緒,以避免誤導。請給小編一個喜歡,或者打賞稿費贊助,讓我們更有動力創作更多的內容。
Thumbnail
手寫版,有寫錯或看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在底下留言給我。 感謝!
Thumbnail
從圖表分析,動作冒險、奇幻想像、恐怖驚悚是前三大受民眾喜愛的影劇類型。我發覺這三者皆有「背離現實,天馬行空」的共同點。現實中沒有冒險打鬥的機會,亦無符合我們想像的神奇世界,更無刺激的驚悚故事。人們在觀賞這些類型影劇的同時,也在逃離現實,追求與欣賞不可能成為真實,卻非常真實的影劇演出,藉此得到心靈慰藉
Thumbnail
一.國家興亡的感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於一個詩人,可能比一般人感受更為強烈。屈原在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寫下了〈哀郢〉,對當時楚國所面臨天災人禍,表示哀悼。可以說頭一次毫不隱晦地將自給的愛國情懷表現出來。唐代張巡死守睢陽,說:「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睢陽作〉)正是基於一份
Thumbnail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我不懂你的哀樂,亦如你不解我的悲歡。 當你摳破我的痂,而我揭開你的疤。 我們是彼此,分道揚鑣的路口。
Thumbnail
 攝於澎湖 從小我就很愛讀書~這裡是指課外書,只要是課外書,不管什麼雜七雜八的都有興趣;但家裡的環境是沒什麼課外書可看的,舅舅家倒是有一些農民雜誌之類的,我常跑去借書;舅舅家養了一條大狗,用長鍊子栓在曬衣竿上,所以牠的活動空間很大,這條狗,如果看有人帶東西進家門都不會怎樣,只要是從主人家帶東西出來就
Thumbnail
淪於口舌的往往是騙局,不言而喻的才是真相。
Thumbnail
獻給無血緣的妹妹、 獻給因外貌而自卑的人、 獻給那些年的自己、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112年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詳解 手寫版,有寫錯或看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在底下留言給我。 感謝!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現今網路資訊中使用引人注目的標題,吸引讀者的心理和方法。標題經常使用誇大的效果來吸引讀者產生好奇心,因而點閱。然而,這些標題不一定都是百分之百的真實,讀者需要保持冷靜的思緒,以避免誤導。請給小編一個喜歡,或者打賞稿費贊助,讓我們更有動力創作更多的內容。
Thumbnail
手寫版,有寫錯或看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在底下留言給我。 感謝!
Thumbnail
從圖表分析,動作冒險、奇幻想像、恐怖驚悚是前三大受民眾喜愛的影劇類型。我發覺這三者皆有「背離現實,天馬行空」的共同點。現實中沒有冒險打鬥的機會,亦無符合我們想像的神奇世界,更無刺激的驚悚故事。人們在觀賞這些類型影劇的同時,也在逃離現實,追求與欣賞不可能成為真實,卻非常真實的影劇演出,藉此得到心靈慰藉
Thumbnail
一.國家興亡的感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於一個詩人,可能比一般人感受更為強烈。屈原在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寫下了〈哀郢〉,對當時楚國所面臨天災人禍,表示哀悼。可以說頭一次毫不隱晦地將自給的愛國情懷表現出來。唐代張巡死守睢陽,說:「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守睢陽作〉)正是基於一份
Thumbnail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我不懂你的哀樂,亦如你不解我的悲歡。 當你摳破我的痂,而我揭開你的疤。 我們是彼此,分道揚鑣的路口。
Thumbnail
 攝於澎湖 從小我就很愛讀書~這裡是指課外書,只要是課外書,不管什麼雜七雜八的都有興趣;但家裡的環境是沒什麼課外書可看的,舅舅家倒是有一些農民雜誌之類的,我常跑去借書;舅舅家養了一條大狗,用長鍊子栓在曬衣竿上,所以牠的活動空間很大,這條狗,如果看有人帶東西進家門都不會怎樣,只要是從主人家帶東西出來就
Thumbnail
淪於口舌的往往是騙局,不言而喻的才是真相。
Thumbnail
獻給無血緣的妹妹、 獻給因外貌而自卑的人、 獻給那些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