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中前行,也是一種禮物,我從《大器可以晚成》中看到的風景~
You have more strengths than you think
延續我先前一篇 "人生15種從心看見" 中,有一種看見叫"認出禮物";一開始翻閱這一本書「大器晚成」也有相同感受。
作者理奇 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是一個暢銷作家、演說家;也是美國權威財經雜誌富比世的發行人,從自身的經歷出發,緩緩道出從小很難專心上課,也無法寫出通順文章的他,一路浮浮沉沉,就算意外錄取了史丹佛大學,在畢業後也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該做甚麼,只好當洗碗工、警衛、臨時打字員等等,直到26歲時才感覺腦袋開機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
29歲創立矽谷頂尖公關公司;34歲創辦矽谷第一份商業雜誌,且此份雜誌融合了他最愛的運動雜誌,獲得大成功;44歲打破當時以年資論輩分的傳統媒體文化,成為《富比士》雜誌的發行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曾經有過"為時已晚"的焦慮?
還記得我一開始在閱讀《刻意練習》的那一本書,裡面寫滿了每一位世界頂尖高手,如西洋棋冠軍、盲棋高手抑或世界奧運選手,每個幾乎都是從小就展現其滿滿的天賦,而當社會崇尚〔英雄出少年〕的氛圍時,不免讓一直在逆風前行的我們充滿焦慮。。。
而卡爾加德的這本書給了我們一股盼望,因為仍有一類人是屬於大器晚成。
所謂的大器晚成是指: 「有別人一開始看不出來的天賦,但卻比預期更晚發揮其潛能。」
這裡有個關鍵字是: 預期。因為他們大多都走著自己的路,而不是走著父母或社會期望他們走的路,而這樣的人雖然早年走得辛苦,反骨叛逆,但通常也能把路走得更遠更長。
剖析為何大器晚成的人會比較容易獲得長遠的成就,這本書提出了六項優勢,讓我們持續看下去:
一、Curiosity (好奇心)
只要是人就有好奇心,而好奇心也是創新必備要項。
然而在崇尚早年發旺且緊湊的生活節奏中,人們害怕浪費時間,往往會選擇性地把眼光集中在輸送往成功路上的輸送帶上,用專注力代替好奇心。
還記得小時候再迷八點檔,或者是一本賣10元的小說,常常就被爸媽說 : 還不趕快去看書,要考試了! 當然父母的好意是希望我們能夠全心全意地將心思放在學校會考的內容;然而,從小就靜不下來,很多自己的意見跟想法的人,就無法完成的接受教條式的規定,也因此他們(大器晚成的人)保有更多童年的好奇心,也保有更多孩子氣的特質。
就像作者在25歲之前的經歷,在傳統的眼光看來 --> 根本就是一個魯蛇,然而,在某種重要時刻會完全激發起他的潛能。我也似乎有相同的經歷,人生在27歲之前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心思只在於如何讓自己活下來、三餐溫飽;但就在27歲那年找到了對的人,讓我對生活不再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全心全意地將自己埋在學習裡,因而就造了現在不一樣的人生。
這樣的情形,在腦神經科學也有相同發展軌跡,人們在25歲時前額葉皮質會完全的發育,此迴路與控制腦部高階功能相關,是故,若你覺得大學畢業還不知道做甚麼,真的沒關係,或許你就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
二、Empathy (共情)
大器晚成的人第二個優勢是: 共情。共情在這邊指的是能像穿上別人的鞋一樣,實際的感受他的難處,並知道他需要甚麼幫助,本質是超越同理心,實際的助人一臂之力。
Lindedln執行長傑夫 韋納也曾經做過類似的區分,他提及同理心(empathy)是感同身受、身同此痛;而共情則是採取行動。
也有學者把這樣的共情經歷進化解釋成「減少自我為中心」;記得在《EQ》作者丹尼爾 高曼曾經也有提及過這樣的概念,他稱為是擁有更寬廣的眼界去跟面前的對象互動,甚至能更深度的理解並領導別人。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經營之聖 - 稻盛和夫他經常分享的 "利他" ,從字面上來看利他,似乎對個人一點幫助也沒有,也很容易把共情淪為濫情,但擁有共情的人的確有些不一樣的特質,如堅強、認真投入,也因為具有這樣的特質,也會讓人願意追隨。
三、Resilience (韌性)
根據今日心理學雜誌對於韌性的定義是 :「 一種難以言說的特質,雖然有些人不斷的被挑戰卻越發堅強。」
韌性不是一種被動的特質,而是對於逆境持續採取主動因應的態度。
你覺得大器晚成的人是否都更具有韌性呢? 從書中看來,的確他們是一群很熟悉逆境的人,而且隨著歲月的累積,會更有克服逆境的竅門和想法,不斷往前邁進。除了克服逆境,他們在重構逆境的能力也是不在話下。
看到這裡我心有戚戚焉,從小因為父母親工作忙碌,從有意識念國小開始,就是人稱的鑰拾兒童,自己學會如何煮飯、煎蛋、煮泡麵,不時的也要照顧一下兩個弟弟,不知道是早熟還是很擔心過沒有飯吃的日子,大概從國中開始我就懂得,只有念書是無法撐到念完大學的,就在國三填志願那年,我毅然決然地選定了護理系,雖然一路走來也是浮浮沉沉,但很感謝過去的經歷成就現在具抗壓性的我。
四、Be calm (沉著)
隨著經歷與見識越發的多,遇到事情的確比較容易靜下心來思考該如何解決。
暢銷書《EQ致勝》的作者崔維斯 布萊斯就曾經指出,我們在冷靜時比較有辦法解決問題,也才能好好傾聽。因為沉著如同於內心平靜與情緒平穩,這是大器晚成的人自然會發展出來的特質。
而此項特質也就奠定了大器晚成的人在面對壓力時能穩定表現,達到最佳表現。
五、Insight (洞見)
洞見不只是指有新穎的見解或是具天才般的靈光一現,而是腦內儲存著大量的經驗、模式和情境,並將其化為價值連城的想法。
就像作者提到,在大學時期無法專心讀書,只愛看一些運動畫刊,只要是看畫刊動則就是2-3小時跑不掉,若從當年來看根本就是浪費美好時間,但過去所謂的浪費,卻將此洞見融入富比世商業雜誌,設計出一本讀起來像是運動雜誌般有趣的商業雜誌。
六、Wisdom (智慧)
綜觀各個時代和文化,智慧都被視為人類理解以及成就的最高點。
然而,大器晚成的人如何獲得智慧呢?
探討智慧的話題可從1980年代開始追溯,有不少心理學家推測,智慧是不斷的從我們生活經驗中淬煉而來,所以,智慧是一種與年紀有關,用來應對生活實際根本層面的老練知識系統。
後續也有一連串的研究顯示,智慧並非與生俱來,也沒辦法一蹴可及,就算你銀行裡面有數百萬的存款,或者是一位有數以千計網友追蹤的網紅,都不會讓你擁有智慧。
智慧通常是來是於我們在面對人生的難題之後,經過淬煉而來的複雜人格與經驗特質。也來自於多年的起起伏伏,來自於面對新挑戰而結合的知識、經驗和直覺。就像作家丹尼爾 布朗所說的
從研究顯示,也許是大器晚成的人在人生經歷中已經埋下特定智慧的神經迴路,其中與前額葉皮質腦區網絡發達有關。為了探究這一方面的話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老年研究院主任狄利浦 傑斯特先大量透過文獻,整理出智慧及其定義相關的特質,其中找到與智慧相關的特質包括 :
1. 擁有對人生實用的知識
2. 具有情緒控制能力
3. 對自身強項與弱項的掌握
4. 利社會行為
而後他們進行腦部成像檢視個別要素對於在腦部迴路的影響,的確有智慧的人在腦部的前額葉皮質、前扣帶迴(協調前額葉皮質不同部分的衝突),以及紋狀體與杏仁核(獎勵迴路的一部分)活動特別活躍。
雖然大器晚成的人走在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上,經歷重重的阻礙與挫折,早期的自我懷疑,被迫合群、從眾的焦慮不可言喻,但也是因為這些重重障礙才得以淬練出像鑽石般的八心八箭。
祝福大家都能夠挖掘到我們內心真正的力量,開發出自己內藏的天分,大器晚成值得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