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0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二覺知: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這是第二個:「常修少欲覺」。
在這八種覺悟的經文中,除了第一、五、七覺名為「覺悟」,其他的都稱「覺知」;「悟」與「知」是不一樣的。「悟」,需要我們去觀察、體會其中的道理,它偏向於理論的理解;而「知」,是從境界上去觀察了知,有這樣的差別。
這第二條,就是要我們去觀察:「多欲為苦」。「欲」是一種希望,世俗希望越大,給我們帶來的痛苦也就越大。所以中峰國師說:「諸苦皆由貪欲起」。
我們體會一下,人為什麼會痛苦?因為有欲望。希望得到財富,那得不到時就苦惱了;希望保持健康,那生病時就苦惱了……一切的苦惱,都來自於內心對世間法追求的欲望。
世間人總是認為財富、權勢、聲名、地位、眷屬這一切,是快樂的保障。尤其年紀越大的人,往往越想要積累、保護財富。因為這能給他帶來安全感。
孔子說:「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年紀越大,這種「得」的心往往越強。事實上,世間人認為這些快樂、安樂的憑藉,只是個錯覺。它們帶來的往往不是真正的快樂,反而是痛苦。
何以見得?龍樹菩薩說:「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懷熱惱,一切無樂時。」一切的欲望,在追求時,就要付出種種辛苦和「心苦」。世間的人為了追求財富、聲名、地位,必須付出萬般艱辛,吃的少、睡的少,掏空了身心;並且與人種種爭執、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機關算盡……就像禿鷹爭奪死屍一樣,你爭我奪。在追求的過程中,常常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追求時是苦的。
世間人總認為:為了追求名利、財富等等,所付出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因為獲得了它們,就能得到快樂、得到安全感。
真是如此嗎?龍樹菩薩說:「得時多怖畏」。我們得到它們之後,往往又會生出很多不安,乃至怖畏之心。
比如財富,佛陀說,我們的財富,並不只屬於我們自己,它是「五家共有」的。哪五家?「水災、火災、盜賊、不孝子、惡國王」。它們任何一個,都能隨時奪走我們的財富。所以擁有財富的人,心中是不安的,為了保護自己的財富,他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
因為世間的財富是有限的,而每個人都想得到它,在殘酷的你爭我奪中,得到的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來保護它,內心恒常的不得安穩。所以有的富貴之人,反而更睡不著覺。可見得到之後,並不是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就能得到安樂。
我們有時會有這樣的經驗:一直想要一件東西,但是當得到後,卻感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事實上,我們追求的,往往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我們心中的幻覺。什麼幻覺呢?就是我們「覺得」得到它後會很快樂。例如我們「覺得」有錢時就會很快樂;我們「覺得」有權勢地位後,就會很快樂……都是我們一廂情願的想像,而當真的得到時,「得時多怖畏」,心中繼續新一輪不安的輪迴。
世間五欲的快樂,不但追求、得到時,內心皆不得安寧,最令人痛苦的是:它們總有一天會失去。所以龍樹菩薩揭示了第三點:「失時懷熱惱」。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世間的快樂,總有一天會失去,而失去時,內心往往比沒得到時還痛苦,甚至有的人失去後,就活不下去了。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多欲為苦」,貪愛世俗的欲望,是一切苦惱的根源,「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因為貪欲,使得我們在無量劫的生死輪迴中,頭出頭沒,疲於奔命。
為了得到安樂,人們終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地追求,然而究竟得到了什麼?追求時痛苦、得到時痛苦、失去了更痛苦。卻因為貪欲,不得不在無量劫的生命中不斷流轉,無有出期。這不是疲勞嗎?
怎樣才能跳脫這苦的輪迴呢?佛陀告訴我們:「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當我們感到身心不安時,只有減少自己的貪欲,才是真正的安樂之道。
現代社會有一個現象,物質文明越發達的國家,吃安眠藥、鎮靜劑的人往往越多。據報導說,有些美國人平常習慣性的要吸食一點毒品。為什麼?因為安眠藥的力量已經不夠了,吸食毒品才能給他們帶來內心暫時的安定與平衡。
物質的發達富足,本應給人們帶來安樂,但為什麼物質越豐足,人們的內心反而越浮躁不安,到了必須求助於藥物的程度呢?因為物質會刺激我們的欲望,物質越豐富,心中想要的反而會越多,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
人與人之間總是無意識地互相攀比,你有百萬資產,他有千萬,還有億萬的……我開好車,他開豪車,我要趕上他……沒完沒了。所以,物質的富足,不但不能填滿欲望,反而會激發欲望;與人攀比的壓力,更是導致內心不安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我們要去觀察,那些導致我們身心不安的欲望是什麼?看到它,用佛法的道理去調整內心,最終把它放下。只有放下對欲望的追求,無為後,身心才能自在。
當然,身為凡夫,要做到完全無欲是不可能的,但是要減少貪欲,漸漸地契入無為,方能真正獲得身心的自在。這就是「常修少欲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6.13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 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 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辨是非。 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奸必除,佞必去。 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猶如刈而不知種。 《二事與淨因臻和尚
禪林寶訓 2014.6.14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智愚賢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時,蓋素分也。 賢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義是謀。 發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 不肖之者,姦險詐佞,矜己逞能,嗜慾苟利,一切不顧。 故禪林得賢者,道德修,綱紀立,遂成法席。 《惠力芳和尚書》 良因贊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而且一切法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有主宰性的主體存在。 <經文>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此理真實不虛,並非佛陀發明,而是宇宙當中的真理,佛陀只是為我們宣說,稱之為「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一段是說明佛法「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這是解脫道的核心思想。 五陰無我
禪林寶訓 2014.6.12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 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 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 刻剝怨恨極則中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禪林寶訓 2014.6.13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有三要,曰仁,曰明,曰勇。 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 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辨是非。 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奸必除,佞必去。 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猶如刈而不知種。 《二事與淨因臻和尚
禪林寶訓 2014.6.14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智愚賢不肖,如水火不同器,寒暑不同時,蓋素分也。 賢智之士,醇懿端厚,以道德仁義是謀。 發言行事,惟恐不合人情,不通物理。 不肖之者,姦險詐佞,矜己逞能,嗜慾苟利,一切不顧。 故禪林得賢者,道德修,綱紀立,遂成法席。 《惠力芳和尚書》 良因贊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一切法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而且一切法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有主宰性的主體存在。 <經文>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此理真實不虛,並非佛陀發明,而是宇宙當中的真理,佛陀只是為我們宣說,稱之為「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一段是說明佛法「苦、集、滅、道」四諦的道理,這是解脫道的核心思想。 五陰無我
禪林寶訓 2014.6.12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 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 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 刻剝怨恨極則中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般來學佛的人不想要有壓力,像現在追求世間的五欲的人,你跟他講:「要不要聽聽佛法?」他說:「佛法有什麼好處?」「佛法好!佛法讓你心靈自在,可以放鬆、沒有壓力。」當他一坐下來,一聽講到業障、講到因果報應。「不是說沒有壓力的嗎?不是說放鬆的嗎?為什麼......怎麼講這些恐嚇的話?我很有壓力
貪求五欲就好像舔刀口上的蜜,雖然只有一點點甜味,卻不知不覺地傷了舌頭,「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 另外又說,我們貪求五欲,求不到很痛苦;得到的時候,卻又很恐懼、苦惱隨時都可能再失去;失去的時候又很懊惱。甚至有的人為了貪欲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佛说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拥有了吗?人总希望能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但如果以为有钱是最大的快乐,便容易做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说: 01无病第一利 世间什么事最好?就是不生病。 平时我们不觉得健康可贵,可是一旦有了病痛,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一般來學佛的人不想要有壓力,像現在追求世間的五欲的人,你跟他講:「要不要聽聽佛法?」他說:「佛法有什麼好處?」「佛法好!佛法讓你心靈自在,可以放鬆、沒有壓力。」當他一坐下來,一聽講到業障、講到因果報應。「不是說沒有壓力的嗎?不是說放鬆的嗎?為什麼......怎麼講這些恐嚇的話?我很有壓力
貪求五欲就好像舔刀口上的蜜,雖然只有一點點甜味,卻不知不覺地傷了舌頭,「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 另外又說,我們貪求五欲,求不到很痛苦;得到的時候,卻又很恐懼、苦惱隨時都可能再失去;失去的時候又很懊惱。甚至有的人為了貪欲而失去了寶貴的性命,就好像飛蛾撲火一樣。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人們貪愛某物,得不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以後又怕它損壞、遺失,或被人搶奪。所以,佛陀說八苦都是來自於貪著。對外物的貪著而產生「求不得苦」;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貪著,就有「愛別離苦」;有的是一看就討厭,再看更傷心,自己怨恨的人卻天天要見面,這是「怨憎會苦」。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羅雲師兄 煩惱有很多種別名,其中一個就是「漏」,「漏」就是煩惱。阿羅漢漏盡,是貪、瞋、癡等永盡。當我們有煩惱,要隨時斷除,不然功德水漏失了,什麼時候才能功德圓滿呢? 我們人都不希望受苦,可是很奇怪,我們卻很喜歡去造作、積集苦的原因。而這苦的原因,其實就是煩惱與業。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一位有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梅林(Philipp Mayring)說過 「滿足就是自我認知的結果」 既然這是一個主張自我成長的頻道,或許我們該來談談,幸福和滿足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Thumbnail
佛说人生的四大富足,你拥有了吗?人总希望能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但如果以为有钱是最大的快乐,便容易做金钱的奴隶。其实,金钱不是万能的,世间上还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可贵。因此,《太子瑞应本起经》说: 01无病第一利 世间什么事最好?就是不生病。 平时我们不觉得健康可贵,可是一旦有了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