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題:110年國中會考解析

2022/04/25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8. 「昔人未見麟,問嘗見者:『麟何類乎?』見者曰:『麟如麟也。』問者曰:『若吾嘗見麟,則不問子矣。而云麟如麟,寧可解哉?』見者曰:『麟者,麇1身牛尾,鹿蹄馬背。』問者豁然而解。」根據這則故事,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麇1,ㄐㄩㄣ,動物名。哺乳綱偶蹄目。外形似鹿,但比鹿小,無角。性機敏,善跳躍。
(A)問者蓄意為難,明知故問
(B)見者實未曾見麟,信口開河
(C)問者終不得其解,寧可自尋答案
(D)見者最後以具體事物為喻,輔助說明
出 處:《牟子》
語 譯:從前有個沒看過麒麟的人,就問曾看過的人說:「麒麟像什麼呢?」看過的人回答說:「麒麟就像麒麟呀!」問的人說:「如果我曾看過麒麟就不用問您了。您卻說麒麟就像麒鱗,這樣我怎能理解呢?」看過的人說:「身體像麇,尾巴像牛,腳蹄像鹿,背部像馬。」問的人聽了之後恍然大悟。
試題解析:
引文中「見者曰:『麟者,麇身牛尾,鹿蹄馬背。』問者豁然而解。」可知見者善用四種動物的體態特徵來描述麒麟的外貌。故答案選(D)。
9. 「落帆逗鎮,停舫臨孤驛。浩浩風起波,冥冥日沉夕。人歸山郭暗,雁下蘆洲白。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關於這首詩的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首兩句寫出與友餞別的地點與時間
(B)以「風起」、「日沉」自喻懷才不遇
(C)以「雁下蘆洲白」表示太陽將升起
(D)末兩句點出客因心有所思而不成眠
對應教材:第一冊第二課〈絕句選.楓橋夜泊〉、第二冊第二課〈律詩選〉
出 處:韋應物〈夕次盱眙縣〉
語 譯:卸下船帆留宿在淮水邊的小鎮,小船停靠在孤零零的驛站旁。突然吹起大風使得江中波浪起伏,夕陽西沉後天色昏暗。山城昏暗,人們各自歸家休憩,雁群也飛下棲息在蘆葦盛開的沙洲上。夜裡,孤獨的我聽到岸上鐘聲輾轉難眠,不禁又想起長安城。
試題解析:
由末聯「獨夜憶秦關,聽鐘未眠客」可見作者因心有所思,所以「夜半鐘聲到客船」輾轉難眠的孤客最先聞。故答案選(D)。
(A)此詩是作者獨宿江邊,而非送別詩。
(B)「風起」、「日沉」為寫景之文句。
(C)此句是描寫即將入夜的景象。
17. 「洛陽之俗,大抵好牡丹,春時城中無分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花開時,士庶競為遊遨,至花落乃罷。洛陽東京六驛,舊不進花,自今歲遣衙校一員,乘驛馬,一日一夕至京師。所進不過姚黃魏紫三數朵。以菜葉實竹籠子,藉1覆之使馬上不動搖,以蠟封蒂,乃數日不落。」根據這段文字,下列關於牡丹的敘述何者最恰當?
(A)姚黃魏紫指的皆是牡丹
(B)洛陽權貴才有資格買牡丹
(C)牡丹運送前須以蠟整株封存
(D)牡丹運送時以菜葉提供其養分
出 處:歐陽脩《洛陽牡丹記. 風俗記第三》
語 譯:洛陽人的習俗,大多喜歡牡丹,春天時城中不論地位高低的人都喜歡插上牡丹花,就算是扛著擔子的勞動者也是如此。牡丹盛開時,士大夫與平民爭相遊覽賞花,直到牡丹謝了才停止。從洛陽開封有六個驛站,從前沒有進貢牡丹,從今年開始派遣一名衙校,騎乘驛馬,一天一夜趕送到京城。所進貢的不過只有姚黃、魏紫等著名的牡丹品種寥寥數朵。將菜葉鋪墊在竹籠子中,用來保護牡丹花瓣,讓它不受碰撞,並用蠟封存牡丹蒂頭,於是可以數日不凋謝。
對應教材:第三冊第五課〈愛蓮說〉
試題解析:
從引文中的「舊不進花」與「所進不過姚黃魏紫三數朵」可知「姚黃魏紫」指的是本文所敘述的主角「牡丹花」。故答案選(A)。
(B)從「春時城中無分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一句可知洛陽城中無論貴賤皆購買牡丹。
(C)從「以蠟封蒂」可知只有用蠟將「蒂頭」封住。
(D)從「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使馬上不動搖」可知菜葉的主要作用是保護牡丹花瓣,讓它不受碰撞。
25.辛棄疾〈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戲作漁夫詞
千丈懸崖削翠,一川落日鎔金。白鷗來往本無心。選甚風波一任。  別浦魚肥堪膾,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閒管興亡則甚。
關於這闋詞的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題目為〈西江月〉,後附小序
(B)上、下片的首二句皆為對仗句
(C)上片先情後景,下片先景後情
(D)結尾寫出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
對應教材:第五冊第三課〈詞選〉
出 處:辛棄疾〈西江月〉
語 譯:翠綠的樹木長在千丈餘高的峭壁上,金黃的夕陽映照在江面上。白鷗在天空中自在地翱翔,不在意眼前有什麼風浪。 河海交會處的魚兒肥美新鮮,此時正是吃魚的好時節,前村的好酒值得喝完再斟。千年來的往事已成歷史,何必去管這些興衰呢?
試題解析:
(A)〈西江月〉為詞牌,「江行采石岸,戲作漁夫詞」則為題目。
(B)「千丈懸崖削翠」與「一川落日鎔金」對仗,而「別浦魚肥堪膾」與「前村酒美重斟」對仗,因此上下片的首二句皆為對仗句。
(C)本闋詞上片先寫景後藉物抒感,下片則為抒感。
(D)末句「閒管興亡則甚」展現出不問世事的態度。
故答案選(B)。
27.王國維姜白石詞:「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下列何者最符合這段文字的觀點?
(A)白石非第一流之作者
(B)白石之詞善於經營意境
(C)有弦外之響者必是第一流詞作
(D)詞有言外之意方顯作者格調之高
出 處:王國維《人間詞話》
語 譯:王國維評論姜白石的詞:「古今詞人在格調上沒有一個比姜白石高,可惜他不在意境上頭下工夫,所以使人覺得沒有言外的餘味、弦外的餘響,終究不能進入第一流作者的行列。」
試題解析:
從引文「終不能與於第一流之作者也」可知王國維認為姜白石非第一流之作者。故答案選(A)。
(B)從「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可知姜白石之詞善於呈現格調。
(C)文中只說明姜白石之詞「無弦外之響」,但未明白指出「有弦外之響者必是第一流詞作」。
(D)姜白石之詞無言外之意,但格調仍高,因此可知兩者之間無必然關係。
28. 「淳于恭,字孟孫北海人。人有盜刈1禾者,見之,念其愧,因伏草中,至去乃起。」根據這則故事,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當時五穀歉收,盜賊四處搶糧
(B)淳于恭個性溫厚寬容,能體恤他人
(C)北海地區盜賊兇悍,人民不敢與之對抗
(D)淳于恭伏於草中,乃因心中有愧,不欲見人
對應教材:第三冊第七課〈世說新語選〉習作
出 處:東漢 劉珍等人編纂《東觀漢記》
語 譯:淳于恭,字孟孫北海人。有人偷偷割取淳于恭的穀物,淳于恭看到了,顧念那人看到自己會感到羞愧,於是就趴在草叢中,等到對方離去才起身。
試題解析:
從文中淳于恭「念其愧,因伏草中,至去乃起」的行為可知其個性溫厚寬容,能體恤他人。故答案選(B)。
(A)文中未提及當時五穀歉收而導致盜賊四處搶糧。
(C)文中未提及「北海地區盜賊兇悍,人民不敢與之對抗」的情況。
(D)淳于恭伏於草中乃擔心偷割稻禾之人看到自己會感到羞愧。
出 處:東漢 劉珍等人編纂《東觀漢記》
語 譯:淳于恭,字孟孫北海人。有人偷偷割取淳于恭的穀物,淳于恭看到了,顧念那人看到自己會感到羞愧,於是就趴在草叢中,等到對方離去才起身。
29. 「夫山之異於眾者,尚能待人而自見,而況人之異於眾者哉!天於詭奇之地不多設,人於登臨之樂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盡夫遊觀之樂也。今靈巖為名山,諸公為名士,蓋必相須而適相值,夫豈偶然哉!宜其目領而心解,景會而理得也。」下列敘述何者與這段文字中的觀點最接近?
(A)若能保持心靈的澄淨,所到之處都會是美景
(B)徜徉於大自然中,可洗滌世俗的汙濁與煩憂
(C)只要有名士登臨,無論怎樣的山水都可成為名勝
(D)要盡遊觀之樂,須有特別的景致與懂得欣賞的人
對應教材:第二冊第九課〈記承天夜遊〉、第五冊第六課〈大明湖〉、第九課〈與宋元思書〉
出 處:高啟〈遊靈岩記〉
語 譯:有特別景致的山峰,尚且需要等待懂得欣賞它的人才能顯現自己的獨特,更何況是異於常人的人才呢?天下詭麗奇特的地方並不多,而人們也並非常常能體會到登臨的樂趣。有詭麗奇特的山卻沒有懂得登臨欣賞的人,或者有懂得登臨欣賞的人卻沒有詭麗奇特的山,這都不能稱得上完全獲得真正遊覽的快樂。現在靈巖山是座名山,而諸位是名士,這實在是相互依存而正好遇上了,哪裡是偶然的呢?應該好好利用此機會欣賞眼前風景而領略於心,好好體會眼前美景而享受真正的遊觀之樂。
試題解析:
從引文中「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盡夫遊觀之樂也」可知要盡遊觀之樂,就必須有特別的景致與懂得欣賞的人。故答案選(D)。
(A)文中未提及若能保持心靈的澄淨,所到之處都會是美景。
(B)文中未提及徜徉於大自然中,可洗滌世俗的汙濁與煩憂。
(C)從「有其人而非其地」可知即使有名士登臨,但若無特別之景的山水仍無法成為名勝。
30.胡旦晚年病目,閉門閒居。一日,史館共議作一貴侯傳,其人少賤,嘗屠豕豬。史官以為諱之即非實錄,書之即難為辭。相與見曰:「何不曰『某少嘗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嘆服。
根據這則故事,下列關於胡旦的敘述何者最恰當?
(A)年少時曾操刀殺豬
(B)史官共議為其立傳
(C)史官因不知如何記實而登門求教
(D)眾人因其有宰割天下之志而嘆服
對應教材:第三冊第七課《世說新語‧鍾家兄弟巧應答》
出 處: 王闢之《澠水燕談錄》
語 譯:史官胡旦晚年時有眼疾而閒居在家。有一日,史館官員們共同商議要為一位高官寫傳記。這個人年輕時地位低賤,曾經做過殺豬的工作,史官們認為隱諱這個情況就沒有如實記錄,但想寫下來又不知如何措辭。於是他們一起去見胡旦胡旦說:「為什麼不寫:『這個人年少時曾經拿著刀割肉』,表示他有宰治天下的志向。」史官們聽了全都驚嘆佩服。
試題解析:
從引文「史官以為諱之即非實錄,書之即難為辭。相與見」可知史官因不知如何記實而登門向胡旦求教。故答案選(C)。
(A)年少時曾操刀殺豬的是「貴侯」。
(B)史官們共議要為「貴侯」立傳。
(D)眾史官因胡旦能解決難題而嘆服。
31. 「有覆於上者如天,載於下者如地,而百姓不之知。有恩信及一物,教化及一夫,民則歸之。其猶豐年與旱歲也:豐年之民,不知甘雨柔風之力,不知生育長養之仁,而曰:『我耕作以時,倉廩以實』。旱歲之民,則野枯苗縮,然後決川以灌之。然則一川之仁豈深於四時也哉?」下列何者最能與這段文字的意旨相呼應?
(A)對感情的得失順其自然,不執著強求
(B)平日砥礪心志,災禍發生時才能處變不驚
(C)購買生產過剩的農產品,幫助農民度過難關
(D)對外人的一時之助充滿感謝,卻忽略父母深恩
對應教材:第二冊第四課〈謝天〉、第五冊第十一課〈寄弟墨書〉
出 處:羅隱《讒書卷第一‧本農》
語 譯:上天覆蓋著萬物,大地承載著一切,然而百姓卻沒有察覺到天地的恩德。有恩澤教化及於人民,人民自然依附。這就像是豐收之年與乾旱之年的情況:豐收之年的人民,不知道甜美雨水與溫柔和風對萬物生長的功效,而説:「因為我按時耕作,因此穀倉充實」。乾旱之年的人民,看見野草乾枯稻苗萎縮,然後疏通水道灌概。那麼一時解旱的川水,難道比四季順行的功效還深嗎?
試題解析:
從引文中「豐年之民,不知甘雨柔風之力,不知生育長養之仁」與「然則一川之仁豈深於四時也哉?」可知人民不知感恩長期甘雨柔風的功效,卻懂得感恩「決川以灌之」的短暫功效。因此可與(D)選項相呼應。
( D )32. 「必備匙箸兩副,食前多品。擇取欲食者,以別箸取之,置一器中,食之必盡。飯前以別匙分而另置,始膳。后嘗問其故,曰:『不欲以殘食與宮人食也。』」這段文字記載宋高宗的用膳習慣,據此可看出他具備什麼樣的特質?
(A)用餐講究排場 (B)飲食注重養生
(C)對妻言聽計從 (D)待下體貼細心
出 處: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帝王都會》
語 譯:宋高宗每頓飯都要擺上兩副筷子和湯匙,餐桌上有許多道菜餚。他若要挑選自己想要吃的食物,就先用一副筷子夾到自己的盤子中,並且一定會把所夾的食物吃光。吃飯前也一定會用湯匙將食物分好而另外放置,然後才開始飲食。皇后曾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說:「朕不想讓宮中其他人吃我的剩食啊!」
試題解析:
從引文末句「不欲以殘食與宮人食也」可知宋高宗具有待下體貼細心的特質。故答案選(D)。
洪七公竹棒一擺,就要上前動手。黃藥師搖頭道:「你適才跟老毒物打了這麼久,雖然說不上筋疲力盡,卻也是大累了一場,某豈能撿這個便宜?咱們還是等到正午再比,你好好養力罷。」洪七公雖知他說得有理,但不耐煩再等,堅要立時比武。黃藥師坐在石上,不去睬他。
黃蓉見兩人爭執難決,說道:「爹爹,師父,我倒有個法兒在此。你倆既可立時比武,爹爹又不占便宜。」兩人齊道:「好啊,什麼法兒?」黃蓉道:「你們兩位是多年好友,不論誰勝誰敗,總是傷了和氣。可是今日華山論劍,卻又勢須分出勝敗,比出誰為天下第一,是不是?」
二人本就想到此事,這時聽她言語,似乎倒有一個妙法竟可三全其美,既能立時動手,又可不讓黃藥師占便宜,而且還能使兩家不傷和氣,齊問:「你有什麼好主意?」黃蓉道:「是這樣:爹爹先跟郭靖過招,瞧在第幾招上打敗了他,然後師父再與郭靖過招。若是爹爹用九十九招取勝,而師父用了一百招,那就是爹爹勝了。倘若師父只用九十八招,那就是師父勝了。」
洪七公笑道:「妙極,妙極!」黃蓉道:「郭靖先和爹爹比,兩人都是精力充沛,待與師父再比,兩人都是打過了一場,豈不是公平得緊麼?」黃藥師點點頭道:「這法兒不錯。」
――改寫自金庸《射鵰英雄傳》
42. 根據本文,黃蓉提議的優點不包含下列何者?
(A)減少比賽的場次
(B)顧及比賽的公平性
(C)毋須等待,可立刻開戰
(D)不必直接對戰,不傷和氣
對應教材:第五冊第十二課〈射鵰英雄傳──智鬥書生〉
試題解析:
由第三段「似乎倒有一個妙法竟可三全其美,既能立時動手……使兩家不傷和氣」,以及洪七公黃藥師從兩人決鬥一場變成陸續與郭靖過招,增加了比賽場次,可知答案為(A)。
43.根據黃蓉所提的賽制,假設比武結果最後是黃藥師天下第一,下列哪件事一定會發生?
(A)郭靖打贏洪七公 (B)黃藥師打贏郭靖
(C)洪七公打贏黃藥師 (D)黃藥師打贏洪七公
對應教材:第五冊第十二課〈射鵰英雄傳──智鬥書生〉
試題解析:
根據文中描述,洪七公黃藥師約定他們各自與郭靖過招,用較少招數打贏郭靖的那一方為勝者。因此如果黃藥師要成為天下第一,他必須先打贏郭靖,然後才能再比所用的招數多寡。故答案為(B)
陸羽《茶經》論水云:「山水上,石泉又上,江水次而井水下。」又「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其說止於此,未嘗品第天下之水味。張又新《煎茶水記》云劉伯芻謂水有七等,以揚子江為第一,惠山石泉為第二,虎丘井第三,淮水居末。又載李季卿論水次第有二十種,江水居山水上,井水居江水上。二說皆與《茶經》不合。
水味有美惡而已,欲求天下之水一一而次第之者,謬說也。之論水,惡渟浸1而喜泉源,故井取多汲者。江雖長,然眾水雜聚,故次山水。惟此說近物理云。
――改寫自歐陽脩〈大明水記〉
渟浸1:水靜止不動
語  譯:
陸羽《茶經》在評論水質說道:「山上的泉水為上品,而從山石間湧出的泉水又在它之上,至於江水比起泉水又屬次等,而井水則比起江水更加下等。」又說到:「汲取江水時要選擇距離人群較遠的,而汲取井水時則要選擇較多人去取水的。」陸羽只說到這裡,而未提及天下間各地水味的等級。張又新撰寫《煎茶水記》記載劉伯芻說到適合泡茶的水質可分為七等,其中以揚子江是最好的,惠山石泉是第二,虎丘石井第三,淮水最末等。另外又有記載陸羽李季卿評論水質共有二十種,江水要比山泉水好,而井水又比江水更好,這兩種說法都跟《茶經》所說的不相符。
水的味道有好壞的差異,想要把天下的水都喝過一遍來分等級,實在不可能。陸羽評論水,討厭停滯不動的水而喜歡源源不絕的湧泉類型,所以汲取井水就要選擇較多人去取過水的。江河雖然始終流動著,但有太多的水源混雜在一起,因而比起山水差一點。陸羽論水的說法比較接近事物的常理。
44. 根據本文,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張又新將天下的水按水質分成二十種
(B)歐陽脩按水源的遠近和高低評定水質
(C)在《煎茶水記》中,張又新反駁劉伯芻看法
(D)依《茶經》論水的標準,揚子江優於虎丘井
試題解析:
由《茶經》的「江水次而井水下」可知揚子江優於虎丘井,故答案為(D)。
(A)文中提及是陸羽李季卿提出評論水質可分成二十種。
(B)歐陽脩認為泉源之水才是評定水質等級的關鍵。
(C)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提及劉伯芻的看法為何,而非反駁其看法。
45. 關於本文的寫作手法,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首段提出各家之說,末段表明作者的觀點
(B)首段評比水質高下,末段以各家之說佐證
(C)首段引述《茶經》的說法,末段舉各家之說駁斥
(D)首段分論不同水源的特性,末段以取水標準總結
試題解析:
文中先提出陸羽劉伯芻等人的看法,末段再提出作者的個人看法,故答案為(A)。
(B)首段先引述各家對水質的評定,末段再提出作者的看法。
(C)末段並未舉出各家之說駁斥《茶經》的說法。
(D)首段僅品評不同水質的優劣高低而未論及其特性為何。
【甲】
柳開少好任氣,大言凌物1。應舉時,以文章投於主考簾前,凡千軸,載以獨輪車。引試2日,自擁車入,欲以此駭眾取名。其時張景能文有名,唯袖一書簾前獻之。主考大稱賞,擢優等。時人為之語曰:「柳開千軸,不如張景一書。」
――改寫自沈括《夢溪筆談》
【甲】
出 處:改寫自沈括《夢溪筆談》
語 譯:柳開年輕時很任性、喜歡意氣用事,常說大話傲視他人。參加科舉考試時,曾把他的文章投擲在主考官的門簾前,總共有一千軸之多,全用獨輪車載著。面試那天,他親自推著車進入考場,想用這方法引起眾人驚駭來博得功名。當時有位叫張景的人,很會寫文章且有名氣,他只在衣袖裡藏了一篇文章來到主考官的門簾前進獻。主考官大為稱讚欣賞,就提拔張景為優等。當時有人說:「柳開的一千軸書卷,比不上張景一篇文章。」
【乙】
張景,字晦之江陵 公安人。幼能長言,嗜學尤力。貧不治產,往從柳開以文自名,而薦寵士類,一見歡甚,悉出家書予之,由是屬辭益有法度。每曰:「今朝中之士,誰踰晦之者!」即厚饋,使如京師。後中進士。
――改寫自宋祁〈故大理評事張公3墓誌銘4〉
【乙】
出 處:改寫自宋祁〈故大理評事張公墓誌銘〉
語 譯:張景,字晦之江陵 公安人。從小就擅長言談,喜歡學習尤其賣力。由於貧困且沒有家產,他就前往跟隨柳開學習。柳開因文章而享有名聲,受到讀書人的推荐愛護,一見到張景就非常歡喜,把家裡的藏書全部拿出來給他,因此張景寫文章更有章法。柳開常說:「現今朝中的讀書人,有誰能超越張景的呢?」於是大力資助張景,讓他到京師。後來張景就考中了進士。
【丙】相關人物簡表(待插入圖片)
46. 下列文句「 」中字的意義說明,何者最恰當?
(A)駭眾取「名」――姓名
(B)嗜學「尤」力――尚且
(C)「悉」出家書予之――明白
(D)使「如」京師――前往
對應教材:新綱第三冊自學一〈六朝名士畫廊——世說新語選〉
試題解析:
(A)駭眾取「名」——功名。
(B)嗜學「尤」力——格外、更加。
(C)「悉」出家書予之——全部。
(D)使「如」京師——前往。故答案選(D)。
47. 關於甲、乙兩文的內容,下列說明何者最不恰當
(A)甲文比較柳開張景才華的高下
(B)乙文敘述張景投靠柳開後的際遇
(C)兩文皆凸顯柳開自大的形象
(D)兩文皆肯定張景不凡的文才
對應教材:新綱第三冊自學一〈六朝名士畫廊——世說新語選〉
試題解析:
(C)【甲】文有凸顯柳開「駭眾取名」的自大形象,但【乙】文描寫柳開的愛才,而未呈現其自大形象。故答案選(C)。
48. 根據丙表所列舉的年分,對照甲、乙兩文內容,下列推論何者最合理?
(A)柳開中舉前已受張景愛戴
(B)宋祁柳開兩人頗有交情
(C)甲文的寫作時間早於乙文
(D)乙文所述內容較甲文可信
對應教材:新綱第三冊自學一〈六朝名士畫廊——世說新語選〉
試題解析:
(D)由丙表來看,柳開張景的中舉時間相差27年,與【甲】文記載兩人應試時間相近的內容有出入,而【乙】文記述 兩人中舉的時間先後較符合丙表,故【乙】文較為可信。答案選(D)。
(A)由丙表來看,柳開中舉時張景才三歲,理應無法受到張景愛戴。
(B)由丙表來看,宋祈晚於柳開50年才出生,宋祈四歲時柳開就過世了,兩人理應難有交情。
(C)【乙】文是張景墓誌銘,約在張景1018年過世後才寫成,當時沈括仍未出生,可推知【乙】文較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安咕醬
安咕醬
謝謝朋友一起的樂活、慢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