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然而,對三餐不繼的人來說,善良不容易成為排名前面的選擇;電影《白老虎》讓我為印度的低下階層感到很深的悲哀;身在台灣的我們,有能力選擇善良,是因為我們都擁有基本的生活水平,甚至是某個程度的幸運,能夠意識到這樣的幸運,或許就能夠對某些社會事件,懷有更多悲憫。
你相信每個人都是生而平等嗎?「人皆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是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的名句,歐美國家一直以來,也一直把這句話奉為人權的圭臬,但以美國為例,美國從來不是一個在實質內涵上「人皆生而平等」的國家;近的例證如2020年,因美國白人警察槍殺黑人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劇烈延燒的「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lives Matter〉」運動;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希拉蕊跟歐巴馬競逐民主黨黨內初選,則是由於這兩位總統候選人,一個是女人,一個是黑人,而引發很大討論;除了在種族與性別上顯而易見的不平等外,資本主義也形成貧富之間的天然階級;儘管如此,在整個西方引導的主流價值下,在人權上,還有基本的價值底線,不容任何人輕易僭越,所以「黑人的命也是命」遭到全球輿論的撻伐,如果不是因為後來新冠肺炎疫情太嚴重,種族議題的這把火,還不知道會燒成什麼樣子。
然而,我們所公認的人權普世價值,在印度並不適用,大家都熟知,印度教有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每個人打從出生,就被嵌進了他們所屬姓氏的階級,決定此生的尊卑貴賤,多數印度人也對此深信不疑,認為此生的命運,是前世的業〈Karma〉造成的結果,無可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這輩子認命的待在所屬階層裡,創造好的業,期待下輩子有機會轉生到比較上層的種姓。
兩個響亮的耳光,是坐錯位置的代價
2000年之後大約十年的時間,我幾乎每年都會休假去印度一兩次,每次停留的時間大約兩周左右,剛開始去的幾次,文化衝擊很大,印度的貧富差距明顯,有錢人家有舒服的宅邸,宅邸裡有多位乾淨的傭人服侍著主人一家,宅邸外,卻隨處可見窮人與伸手乞討的枯瘦乞丐,有一次在印度停留的時間正值雨季,某天在大雨後外出,滿地泥濘的街上,一位瘦骨嶙峋的媽媽,手上抱著一個嬰兒,身邊帶著幾個小小孩,用手掬起地上漥洞裡的水來喝,傍晚回住處時,又見到這位媽媽,用泥水漥裡的水洗澡,一日兩日,這些景象讓我覺得不忍卒睹,但類似的景象,看了一周兩周之後,就自然而然無感,我這樣一個沒有長期在印度生活的外國人,感覺尚且如此,生活在那裏的本國人,就更不用提,會對街頭上的窮人有多少同情心了。
印度的種姓,除了我們熟知的婆羅門〈祭司與教師〉、剎帝利〈士兵和統治者〉、吠舍(一般農工商勞動者〉和首陀羅〈奴隸〉四大階級外,在每個大種性裡面,按照姓氏,還有再細分大大小小的階級;我跟志工朋友們剛開始在印度辦活動的時候,還不是那麼清楚這些細節,但當地人幾乎一看到姓氏,心裡就有清楚的等級劃分,即使我們明明就是安排自由入座,當地人卻都會依照階級,從前到後,依序入座;印象特別深刻的經驗有兩次,一次是有個孩子進了活動場地,就一屁股在最前面的位置坐下來,他的母親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啪啪給了他兩個響亮的耳光,還把他往後面的位置上拖;另一次是跟一位婆羅門女性聊天,聽她用很驕傲的口氣,談家裡過去的榮光,即便當時的境況已經不若以往,對於出身的姓氏,仍然充滿自豪。
在種性制度裡要翻身,就像白老虎一樣稀有
當媽以後到現在,我就暫時還沒有機會再去印度,一起共事的志工朋友說,當年我們所住的新德里改變很多,我想,無論交通、街容、基礎設備有多麼大的改善,種性制度對印度人的影響,幾乎是基因層面的難以撼動,如此堅固的文化特質,也就更顯得電影《白老虎》的特出。
《白老虎》是2021年1月在美國上映的電影,改編自印度裔澳洲籍作家亞拉文.雅迪嘉(Aravind Adiga)的同名小說,由伊朗裔的美籍導演拉敏.巴赫拉尼(Ramin Bahrani)執導,講印度一個低階種性的年輕人巴拉姆〈Balram Halwai〉,藉由寄生高階種性老闆,透過機智與詭詐,從貧窮家鄉裡的奶茶舖小伙計,最後翻身成為企業家的故事。
整部電影是以男主角巴拉姆視角的自述方式,娓娓道來他自己的成功故事,故事裡,他多次提到雞籠,他意有所指的說,雞籠是印度的特產,雞籠裡的雞,會被拉出來殺掉,還沒被殺的雞,看到前面的雞被殺,知道自己的命運也即將如此,卻完全不反抗,連脫逃的念頭都沒有。雞籠裡的雞,指的就是印度的低階種性,即使被高階種性的人歧視,甚至是不人道的對待,也完全不思改變,但同樣身為低階種性的巴拉姆,做了不同的選擇,他選擇當一頭白老虎,印度人認為,白老虎是一個世代才會出現一次的稀有動物,巴拉姆最後從銅牆鐵壁般的種姓制度下翻身成為上流,在印度的社會裡,他就像白老虎一樣罕見。
其實,當白老虎不是巴拉姆故意的,他本來也只是一頭雞籠裡的雞,儘管他慧眼識老闆,看上了他家原先雇主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小兒子阿肖克(Ashok),想方設法讓自己當上了阿肖克的二號司機,還為了能跟阿肖克一起到印度首都新德里建立事業,用暗黑的手段,讓在雇主家服勤多年的一號司機被開除,但他基本上還是一個非常安守本分的忠僕,忠於阿肖克與阿肖克的家人;阿肖克是在美國受的教育,他的太太粉姬(Pinky)雖也是低階種性,但因從小在美國長大,並於美國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夫妻倆對待巴拉姆的方式,像對待下屬與朋友,不像阿肖克的其他家人,會對巴拉姆等傭人任意打罵,不把傭人當人看待,巴拉姆也就對阿肖克夫妻更加死心塌地;但後來很不幸的,粉姬在半夜酒駕撞死小女孩,阿肖克的家人逼迫巴拉姆頂罪,後來還被巴拉姆發現,阿肖克打算換掉他這個司機,才讓巴拉姆動了他念,有了結尾血腥的劇情大翻轉。
在光明裡出生的人,才有能力選擇當個好人?
這部電影很難不讓人想到知名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巴拉姆跟《寄生上流》的一家人一樣,靠著服務富有的家庭為生,巴拉姆說,像我主人那種在光明中出生的人,有行善的選擇,像我這種在雞舍出生的人,就沒有選擇了〈Men born in the light, like my master,have the choice to be good. Men born in the coop, like me, don’t have choices.〉也與《寄生上流》裡,金爸評論朴太太人有錢卻很善良時,金媽回應的:「不是『有錢卻很善良』,是『有錢所以善良』」異曲同工。
巴拉姆與金家人都住在陰暗多蟲的地下室,地下室不僅是物理環境上的敘述,更是劇情核心的階級隱喻,兩個故事裡,富有的主人家,無論是《白老虎》裡看起來受美國教育影響很大,篤信人權價值的阿肖克夫妻,還是《寄生上流》裡溫和客氣的朴家夫妻,骨子裡都是高高在上,把巴拉姆與金家一家人視為是低等人,如此的驕傲與歧視,也因此肇下後來的殺身之禍。
我想起在藝術大學念書時,導播學老師曾聊到,有些人認為街上的遊民,是自己不思進取,才會在街上流浪,反對慈善機構對遊民們提供的幫助,老師說,無論遊民流落街頭的理由是什麼,我們都要感謝,社會上有一群人,願意對街友伸出援手,如果沒有這些善意,讓街友們還有基本生存下去的能力,我們恐怕都無法擁有現在這樣還算平安的日子。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名言:「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然而,對於三餐不繼的人來說,善良並不容易成為排名前面的選擇,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白老虎》的結局,讓我為印度的低下階層感到很深的悲哀,身在台灣的我們絕大多數人,有能力選擇善良,是因為我們都擁有基本的生活水平,甚至是某個程度的幸運,能意識到這樣的幸運,或許就能夠對某些社會事件,懷有更多悲憫。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聽的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