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某天我在聽由鏡好聽所製作的Podcast《診間裡的女人》第二季的最後一集,范雲在與主持人林靜儀對談中所說的一句話。
范雲,這個名字讀者們應該不陌生,除了目前為立法委員外,范雲也是台大社會系的副教授,長年在性別領域中耕耘,一位在學術及政治界極具盛名的女性,在這集Podcast的談話中,展現不同的一面,使得聽眾有機會瞭解她的生命歷程以及聽她談談為什麼她未選擇進入婚姻。
我想唯有瞭解社會上的單身女性族群選擇未婚的因素及心路歷程,才可以釐清或重新梳理婚育的意義為何。
並非有意識的選擇不婚
范雲提到因為三十歲時仍在國外攻讀博士,當時眼前的煩惱只有「是否能取得博士學位」,而學成歸國後,進入中研院工作,忙碌論文、教職等事務,一晃就三十五歲,那時候才開始思考是不是要結婚,而同時也有了「自己是不是會錯過些什麼」的念頭。
但是她並非一開始就拿定主意不結婚,也非一般我們認知的不婚主義者。只是在她意識到人生可以有婚姻這個選項時,已經三十五歲,而當時正好沒有一段處於穩定狀態的關係,因此在天時、地利、但人不和的情況下,就這樣不入婚姻之門,直至現今。當時少了一股水到渠成的力量促成她結婚,但她並不後悔,因為她滿意目前為止所做的人生選擇,每一個時刻都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挺愉快的。
並不是因為時間到了而隨便找個人完成終身大事,而是對於婚姻有更高的期待,對於伴侶揀選的冀望上無法滿足,所以決定不結婚,是一種寧缺勿濫的想法。
面對旁人眼光,如何調適?
坦白說,這社會對於不婚的女性(尤其過了35歲後),常帶有偏見,認為一定是個性有問題、古怪乖僻等負面因素,才沒有結婚。對於世俗的既定眼光,難免會受到一些影響,因此范雲在面對焦慮的時候喜歡看書,讓閱讀把自己發散的心稍稍安住,從書中找到一些療癒自己或者人生的解方。
若真的很難受的話,就讓自己抽離當下那個環境吧,找一個舒適的同溫層待著,認知到不是只有自己做了這樣的抉擇,在現今的社會,其實不婚的族群挺龐大的,和這些與自己頻率較為相近的人相處,或許也能減緩焦慮不安。
結婚並不意味單身狀態的終結
范雲提到一本書The New Single Woman,中譯書名為《老娘不想定下來》,書中提到其實單身和結婚、有小孩與否無關,因爲,有人即使結了婚,但在婚姻裡面備受折磨,被另一半冷落,嚐盡孤單的滋味,而反觀有些人未婚,但有一個穩定的交往對象或是情感有所寄託,做自己開心的事,過著自己滿意的生活,一點也不覺得孤單。
因此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論述,決定快樂的因素並不在於是否有結婚,而是有沒有一段品質良好的親密關係。
每個人都需要學會自處
單身是一種連續狀態,人生注定有一段時間會是單身狀態,雖然結了婚、生了小孩,但可能晚年時配偶先離世或是子女不在身邊,因此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和自己相處,就像日本暢銷書《一個人的老後》當中,作者上野千鶴子提到不同以往我們對於年老的想像,在現代的社會當中,體認「老」這件事已經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學問,要怎麼安適好自己在年邁後身、心、靈的平衡,把自己過得優雅從容,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