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Tyler Nix on Unsplash
「早上我們家裡沒什麼人,但是到了晚上,我們家的客廳就會鬧轟轟的」
阿嬤的居服員,陳小姐(化名)說這是她們家的生活模式。這對我而言就像是個家庭內部的支持系統,有人和你吃飯、互動、聊天、甚至鬥嘴,成了一種家庭生活的默契,到了晚上下班後這些事就會自動發生。
要如何打造一個吸引人的客廳,那聽起來像是設計師的任務,不過陳小姐自有一套方法,那就是不在房間裝電視。將電視這個媒介家庭化而非私人化,讓客廳成為家人聚集的場域、房間成為純粹休息的空間。以自研的居家物品整理顧問諮詢為人所知的日本作家,近藤麻理惠(こんどうまりえ)認為空間帶給人的影響是潛意識的,而非意識層面一覽無遺的清晰。往往走進一個空間後,我們立即就能感受到壓迫、開放、輕鬆、或是舒適的心理感受。神奇的是,這些深刻的心理感受很難讓人給出一個確切的原因。
╴
悲哀的是,家人有了手機之後反而選擇待在房間裡,彷彿網路上的虛擬空間永遠比不上客廳的實體氛圍;然而,欣慰的是,與陳小姐的對談裡還是能讓我找到對於失智症的洞見。陳小姐認為,失智症讓人生裡的快樂回憶留在患者晚年的記憶裡,讓那些痛苦的經歷遺留在自己的過去;也就是,即使在邁入生命尾聲的記憶所剩無幾,但是留下的皆是歡笑四溢。換句話說,失智症患者是圓滿地離世,而非痛苦地割捨。我想到蔡康永曾經在一次專訪中提到
「活著的時候,極盡奢靡;死去的時候,卻一塌糊塗。」
我開始感覺失智症不是家庭成員的敵人,反而試圖與我們建立夥伴關係,讓我們與患者之間能有更多的互動,看見患者真正在乎的事。真正困難的並不是照顧,而是在照顧的過程中發現我們這一生最想帶走的是什麼?我雖然失去了一個健康的家人,但是獲得一個可愛的阿嬤,又何嘗不是件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