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佛法當人情—禪師的風骨

更新 發佈閱讀 44 分鐘

不以佛法當人情—禪師的風骨(象山慶2022.5)

前言

佛教發源於印度之後,又傳入了中國,更與漢地的文化 相磨合,出現了許多宗派,這些宗派在闡述佛法之義理上,各得其一而有偏重;若論其中最能直截根源、得佛心印,具體而微的,乃是禪宗。如太虛大師云:【最雄奇的是從中國第一流人士自尊獨創的民族特性, 以達摩西來的啟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直證 釋迦未開口說法前的覺源心海,打開了自心徹天徹地 的大光明藏,……然後應用一切方土的俗言雅語,乃 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潑潑地以表現指示其悟境於 世人,使世人各各直證佛陀的心境。……唯中國佛學 握得此佛學之核心,故釋迦以來真正之佛學,現今唯 在於中國。而中國唐宋以來一般老莊派的孔孟派的第 一流學者,亦無不投入此禪宗佛學中,然後再回到其 道家及儒家的本位上,以另刱其性命雙修學及宋明理學。故此為中國佛學最特色的禪宗,實成了中國唐宋 以來民族思想全部的根本精神。】 1

陳兵亦曾引述太虛的觀點而云:【太虛大師曾說︰「頓悟禪為中國佛學之骨髓,又為佛 學之核心。……中國佛教之如能復興也,必不在於真 言密咒與法相唯識,而仍在乎禪。」(《年譜》)這是大 師通觀全體佛學、洞察中國文化傳統後得出的結論。】2

就是說,中國佛教的精髓集中體現於禪的文化;然而,禪宗 能成為中國佛教之代表的特色,以及禪門各宗派之內在傳承(以心傳心)的共同本質,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被稱為「不立文 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南宗在一花開 五葉、支流成七家的發展中,各自門庭所引導學人親證之標 的,是同是異?各家禪師之間互相勘驗而不落人情的風骨,又為了什麼?唐宋以後,又以臨濟宗的流傳最為廣遠,有什麼特殊的因緣?這些都是中國禪宗最根本而重要的問題。 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至六祖慧能,都是一脈單傳,由 於恪守 世尊「觀察因緣」、「善護密意」的教示,茍非其人,不妄傳授;是故中國禪宗傳承與成立之過程極為審慎、艱辛。六祖之後,因玄奘的證量及譯經之後有經典足以支持南方禪 宗的所悟,佛法在中土流布的因緣成熟,宗門也隨之興盛而 廣傳;但較諸「教下」各派,禪師與學人對真參實證的要求, 更為嚴謹而不近人情 3 ,因為事關諸佛之聖教延續與眾生之法身慧命,不得草率也!而這也成了中國禪宗最醒目、最生動 的風格與特色!歷代真悟禪宗祖師在這上面,別出機杼,自 成一家風骨,看似爭奇鬥艷,實不外乎觀機逗教,施設各種 方便以接引學人頓悟本具之真心也。

近代以來,學界對中國禪宗的研究,較多關注於從馬祖— 臨濟—楊歧—圜悟—大慧的系統傳承,認為這是從唐五代至 南宋以後禪宗的主流 4 ;而楊歧派成為臨濟正宗,可以說臨濟 宗後期的歷史,就是楊歧派的歷史。其中又以大慧禪師及其 倡導之看話頭行門為集大成,從他的言行教示中總結了中國 禪宗乃至如來正法的智慧與風範。楊曾文云:【(宋代)臨濟宗的迅速興起……這一部份是全書重點章 節,其中關於汾陽善昭及其文字禪,楚圓以後臨濟宗 迅速傳入南方,惠洪編撰《禪林僧寶傳》,臨濟宗分為黃龍、楊歧兩派,克勤及其《碧巖錄》等,皆屬於 中國禪宗史上比較重要的問題……。北宋後期與南宋 時期,臨濟宗楊歧派最為興盛,而在楊歧派中最有影 響的是圜悟克勤的法系。克勤弟子大慧宗杲的法系形 成大慧派,輾轉相承直到明清……宗杲與士大夫的交 往是宋代儒、佛交流中的突出事例,對正在形成的理 學有一定影響。他提倡的「看話禪」成為宋以後叢林 盛行的主流禪法。】5

從達摩初祖渡海來華,傳授「正法眼藏」於二祖慧可之後,歷經中土六祖,確立了南宗的禪法傳承;由唐入宋,方便有多門,而臨濟特盛,最後歸總於大慧禪師之看話禪,從元、明、清至現代,若論禪宗之入門與證悟,皆不離此施設與標的。而佛法之久住與禪門之永興,其關鍵要在歷代住持世尊正法者之真實證量與剛正風骨,能於末法濁世挺身而出,為學人抉擇正法、破斥邪見,絕不顧惜個人名利而 鄉愿,亦不畏懼諸方勢力而姑息,行所應行,無所掛礙。與六祖慧能同時代的永嘉大師,所造的《永嘉證道歌》就確立 了這樣的知見與風範:【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 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7 禪門乃了生死、出輪迴之道場,學人彼此所修所證的內容,是即是、非即非,不得絲毫賣放人情——講人情,是世俗法;放不下世緣俗情,於修行的障礙就大。不論是個人參禪或大師說禪,若有任何疑訛不定之處,必須如實探究、據理辯證,直到水落石出,回歸正理。因為,禪門之悟,稍不明確,便可能落入常見、斷見的深坑,枉送了自、他的法身慧命,是故不可含糊籠統,坐視一切有情被誤導。若所悟正確,如法而修,則似經中所說,龍女菩薩於剎那之間轉生他國,而頓時成佛!若執非為是,從邪而行,則如經中所說善星比丘的愚癡, 因為邪見而當面謗佛,生身現墮地獄!8 「不以佛法當人情」正是大慧禪師自勉之語 9 ,也是其人格之寫照;擴而大之,可說是達摩以來,中國禪宗歷代傳承的宗風,函蓋了一個具格禪子 10 從入門參禪求悟,到悟後開山傳法,為己、為人態度一致,中間沒有些子籠統、通融,如此乃能確保所悟正真,方能令自他得利,並以此代代傳承, 心心相印,而令正法久住,慧炬長明也。

一、千聖同證真如心

宗門與教下,所悟皆同,所謂從宗出教、藉教悟宗,但有難易與深淺之別。學佛的目的乃是為了成佛,從初發心十信位起步,要先建立一個觀念:大乘學人若欲真學菩薩行,若欲真求佛道,……當先勤求禪宗之證悟明心,以此為首要之務: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見道急。證悟見道才是大乘之入道故,才是大乘法之入門故。11禪宗之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因一念相應而頓悟真如,乃有世尊拈花微笑,而教外別傳此直指人心之「宗」門,能令學人於不立文字之(無相)參究中,直接證得言語道斷、離見聞覺知的實相心。然而「宗不離教,教不離宗」,教下經典乃是釋迦世尊證悟宗門,而圓滿具足一切種智之後,將佛地究竟圓滿的實相內涵,藉由語言而分明舉示,再由弟子集結錄成文字流傳的。以此之故,宗門之修證,須以經典為印證;若離教下聖言量而自云通宗,非狂禪即魔眷。同樣的,末法之世魔說橫溢,故若所謂的「教下」違逆此宗門之根本者,若非外道言說 即是偽經、偽論。當知,宗門教下同屬世尊之法脈,因此,任何人所說、所悟之內涵,若悖離第一義諦,即是錯悟、魔說,所謂:「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13 的道理。

至於藉教悟宗而明心的,一類是聽聞、閱讀佛經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 經》發明心地」14,自云所證就是「摩 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15,參訪六祖乃得印證 16;又如玄沙禪師:「閱《楞嚴經》,發明心地;由是應機敏捷,與修多羅冥契。」17

另一類,因親聞善知識之開示或閱讀善知識之著作而證悟自心藏識者,《五燈會元》中所載事例頗多,其餘典籍所載及未載者更多 18。

第三類,法相唯識之宗通者,亦屬藉教通宗—經由善知識於唯識性之解說而證得自心真如。唯識宗師弟之間,之所以能經由唯識性之解 說而悟得宗門密意而不致退失者,乃因諸弟子善根淳厚亦已 經由定力伏心,能信受大善知識的攝受,再加上有諸經論,譬如《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等可宣說故, 由此諸經論之宣說,使得弟子可經由四加行如實現觀,進而 斷除我見,悟真實理,生起般若智慧而得以如實轉依。若欲證得這個真心,以禪宗之參禪最為直接迅速。如上所說, 古來藉教悟宗者,固不乏其人,然比之於禪宗證悟者,其數 懸殊;參禪者若得一念相應,便證知,而生般若中觀智,悟後進修即可次第會通《般若經》、《方等經》。可知 禪宗在佛教之地位極為重要,親證本心更是入道之關鍵。一 切宗派、各種法門之修行,若悟得自心,彼法即是禪 法,無別異故。

中國禪宗雖源於 世尊而有「教外別傳」之特殊方便,然 其實證之內涵與古印度大乘佛教一切賢聖所證相同;從達摩以降之歷代祖師,皆是以「開悟明心」為內密傳承 19。此在禪門亦稱為「自性」、「真心」,以 其心體之常住清淨,相對於七轉識的生滅虛妄與染污 20。

如永明延壽云: 是故西天釋迦文佛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此土初祖達磨大師云:「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佛 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21 《宗鏡錄》云:心有二種:一、隨染緣所起妄心,而無 自體,但是前塵,逐境有無,隨塵生滅。唯破此心, 雖法可破,而無所破,以無性故。……二、常住真心, 無有變異,即立此心以為宗鏡。22 故知延壽禪師亦認為,達摩祖師從印度傳來中國的禪宗,是以「真心」為實證之標的,是真實可證,才有「入佛知見」而次第進修乃至成佛的可能;在大乘法中,學佛人的第一目標即是斷我見,繼之以大乘法的見道,成為真實義菩薩,此後才是廣修菩薩萬行,一步一步確實地邁向成佛之道;然而,證悟的具體內容,古來諸祖皆列為機密,是禪子自求突破的疑情。由於開悟與否是有客觀標準的,上一代的禪師依此印證其弟子,更以此所悟的內容代代相傳,形成了禪法的傳承。

二、大慧禪師之證悟過程

唐宋之後,禪門雖有五宗七派之名,且各具度化之因緣,可謂分頭並弘,極一時之盛。至南宋初,逐漸統整為臨濟楊 歧派大慧宗杲的「看話禪」與曹洞雲居系宏智正覺 25 的「默照禪」兩家,各有上千徒眾。宏智之後,虎丘系的應庵與密庵在大慧的支持下,相繼接任天童山住持,默照禪於是併入改易為看話禪。聖嚴法師云:【大慧宗杲禪師在中國禪宗史上,是一員振衰起敝的中 興大將,也是一位多姿多彩奇峰屢起的大師,對於禪 修法門的成就,不僅蓋乎當世,對於參「無」字話頭 的提倡,影響及後代乃至迄今的日本禪林,而他對於 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的接引,也別具方便。】26 前引楊曾文自序,也有類似的看法,歸為三個重點:「宗杲的法系形成大慧派,輾轉相承一直到明清。」「宗杲與士大夫的交往……對正在形成的理學有一定影響。」「他提倡的『看話禪』成為宋代以後叢林盛行的主流禪法。」

大慧派是什麼?看話禪何以為主流?大慧禪師如何影響宋代士大夫與理學?但這幾乎都是開山傳法之後的事,而在這之前,必須先瞭解宗杲師的人格特質與悟道因緣。大慧禪師的生平事蹟與開堂說法,隨處可見久學菩薩之身口意行,自然展現的禪門風骨;彷彿也看到 佛陀以來歷代大菩薩、大禪師的智慧、悲心與方便,所謂把臂同行,一鼻孔出氣,不只所證相同,發心與行履亦如默契。

依《大慧普覺禪師年譜》27 所記,禪師出生之後,其父云: 「此子生吾家,神儀秀發,異事多顯,但恐世間富樂不能羈 絆耳。」七歲,「形體岐嶷,氣宇如神,不喜戲玩,語不妄 發,群兒皆畏之。有僧道至其家,即侍父側,客去,記其 談論,片言不遺。」年 13,入鄉校,曰:「讀世間書,曷若 究出世法!」年 16,父母知師無處俗意,遂令寓質縣之西寺;「未幾,鄙所聞見」,棄去。往詣東山慧雲院,拜慧齊為師。 在這之前,曾有異人預告寺僧曰:「後當出一導師,大興宗教,照明濁世。」於是取名為「宗杲」。從此,智辯聰敏, 日親禪學。

曾自云:「余十七歲,便知有宗門事,既落髮, 出去禮拜善知識,惟恐這一件事不明了,異時撞入驢胎馬 腹中去也!」 19 歲,遊方尋知識,師初至太平州遊隱靜杯渡菴,當地 老宿示以雲峰文悅 28(996-1062)的語錄,「恍然過目成誦,終不忘。自此,人謂是雲峰後身。」29 瑞竹紹珵也向大眾稱讚 說:「杲必再來人也!」20 歲,往參洞山道微,二年之間, 盡得曹洞宗旨。卻不以為然的說:「微卻有悟門,只是不合 將功勳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之類,許多家事來傳,被 我一傳得了,寫作一紙,牓在僧堂前。大丈夫參禪,豈肯 就宗師口邊,喫野狐涎唾,盡是閻老子面前喫鐵棒底。」就離去了。21 歲,至洪州泐潭山寶峰寺掛搭,奉命到宣州募 化。22 歲,回去參訪奉聖初和尚,當面一番問答,大慧云:「只 如適來僧道:『昔日世尊,今朝和尚。』又作麼生?」初便 喝,大慧云:「這一喝,未有主在。」初回頭取拄杖稍遲, 大慧便云:「掣電之機,徒勞佇思。」拍手一下,歸眾。 24 歲,擔任湛堂文準禪師的侍者。25 歲,湛堂曰:「此 子佗日,必能任重致遠。」26 歲,一日湛堂問曰:「你今日鼻孔為什麼無了半邊?」對曰:「寶峰門下。」湛堂曰:「杜 撰禪和。」又一日,……對曰:「頭雖不同,鼻孔彷彿。」 湛堂曰:「杜撰禪和。」 又一日,湛堂曰:「杲上座,我這裏 禪,你一時理會得,教你說也說得,教你做拈古、頌古、小參、普說,你也做得;只有一件事不是,你還知麼?…… 㘞你欠者一解在;你不得者一解,我在方丈裡與你說時便 有禪,纔出方丈便無了;惺惺思量時便有禪,纔睡著時便 無了。若如此,如何敵得生死?」30 對曰:「正是某甲疑處。」 27 歲季夏,湛堂示微恙及疾亟,師問曰:「和尚若不起 此疾,教某甲依附誰,可以了大事?」湛堂良久乃曰:「有 箇川勤,我亦不識佗,你若見佗,必能成就此事;若見佗了不得,便修行去,後世出來參禪。」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所錄,大慧禪師入胎、出生、兒時、入學、出家的種種異相、預讖與志氣、言行,從世俗眼光來 看,似多神話或誇飾;然就佛法真實義而言,則必然如此。因為真實證悟的菩薩,多是乘(悲)願再來的菩薩後身,雖仍 胎昧,然而第八識中往昔所熏之種子的流注,自然是表現與眾不同;於世間所值遇之眷屬、親友、同儕、師長,亦多是夙世有因緣而來相聚者,是故能與之配合示現,共襄盛舉。 而這些人事現象所烘托的,正是一位已發大願,永劫不入涅槃、常住世間,以照明濁世、利樂眾生來修積智慧與福德,邁向成佛之道的大菩薩(世出世法的導師)。因此,他所關心的從來不是世間的富樂與遊戲,而是如何才能生前明瞭「這一件事」,死後不入「驢胎馬腹」!這是個人的生死大事,也是 眾生的無明煩惱,唯佛法能解決,由參禪最迅捷,但不得隨 人言語而妄以為是,而須下苦功自參自證,乃有真實受用!

大慧禪師當時雖已出家而尚未證悟,卻能展現這種不被人欺 亦不自欺的莊嚴氣概,因為此事所關至大,於己於人,皆不 可輕率!因此,雖當時未悟,卻有相當程度的參禪知見與骨氣(因往世的習氣故),因而對洞山道微與奉聖初和尚 31 的言教 不能苟同,就直心揭發或當面勘破,不留餘地。直至在湛堂文準座下參學,確認彼是真禪師,乃虛心受教、盡心任事;而湛堂也慧眼識才,有心為他,不僅請他擔 任化主與侍者,隨機點撥,臨終時更指引他往參克勤大師。可以說,「脫卻杜撰禪和 32 、方能敵得生死」是在湛堂處確立的指標,以此為基礎,才有日後在克勤大師座下徹悟的因緣。

大慧曾於〈錢承務同眾道友請普說〉,自述其參禪十七年的過程云:【山僧最是參禪底精,五家宗派都理會來!初行腳時,曾參洞山微和尚,二年之間,曹洞宗旨,被我一時參得。又參泐潭準和尚,……山僧十七歲上,便知有此事;恰恰參十七年,也曾作偈頌、拈古、代別,無有 不會。忽然思量:釋迦老子說「寤寐常一」;返就己 推窮,只今惺惺時,佛所讚者,戒、定、慧、解脫知見,一一依而行之;……佛所呵者,故不敢犯。為甚麼一睡著時,夢得金寶、見一切如意之事,心中便喜;夢見火焚水溺、及為人所殺,便怕怖慞惶,驚覺來通身汗出?當爾時,心意識尚在,只是睡著,早爾不知 下落;況脫卻殼漏子,地水火風一時散了,更作得主在?日裏底與夜裏底,分明作兩般,如何敢開大口道:「我會禪、會道!」要敵他生死!又常自念:「禪是有耶?是無耶?若有,我須參教徹去;若無,豈可《傳燈錄》上一千七百餘員尊宿,盡是說脫空來?」】1

又,〈尼慈明大師請普說〉云:【妙喜十七歲時,便知有此事;既而落髮,出去行腳,江 南江北,禮拜善知識,……曾因看經,得箇歡喜處;也 曾因看語錄,得箇入頭處。憶在眾日,因讀玄沙和尚語 錄,見「瑞巖喚主人公」因緣,有箇歡喜處,遂去一宗 師處通消息,……寶印(紹珵和尚)便肯可,自家當時亦 將謂是也。歡喜周年半歲後,因讀《楞嚴經》,見佛說 「寤寐恆一如」,從此疑著:……先佛所謂寤寐一如,自 家分明作兩般,將非所得未盡善乎?】2 由以上的這兩段記載,可看出大慧禪師悟前參禪的辛勤 與審慎,雖偶爾得個歡喜處、入頭處,也被名師所印可,卻 反覆再三地自我檢視、讀經求證,纖毫有疑,便不肯強作主 宰、籠統承擔也;必要「寤寐恆一如」、「更作得主」,才可自肯。這些年親歷的行腳苦參,他多次在普說開示中提起,作為教學的實例,可謂是憂疑交煎、得失兩患:【妙喜自十七歲,便疑著此事,恰恰參十七年,方得休歇。未得已前,常自思惟:我今已幾歲?不知我未託生來南閻浮提時,從甚麼處來?心頭黑似漆,並不知來處;既不知來處,即是生大。我百年後死時,卻向甚麼處去?心頭依舊黑漫漫地,不知去處;既不知去處,即是死大。 謂之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他日死了,卻向甚處安著?既不知安著處,則撞入驢胎馬腹亦不知,生快樂天 宮亦不知。】3 【問他:爾未託生張、黃、李、鄧……家作兒子時,在甚麼 處安身立命?……百年後卻向甚麼處去?既不知來處, 即是生大;既不知去處,即是死大。「無常迅速,生死事 大」,便是這些道理也。儒者亦云:「死生亦大矣!」】4 【平生自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常懷恐怖之心。從十九歲出家,便尋知識請益,看話頭恰恰十七年……。】5 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這本是一般人的正常現象, 因為「意識」只能一世,故人皆有胎昧;然而,大慧禪師要提醒的是:若不能證悟,則不知生命以誰為主,不知哪個是「去後來先作主公」,縱然出家了,永遠是個無主沙彌,生則因惑造業,死又隨業流轉,三界六道輪迴不休,沒個踏實的歸依處,心頭黑似漆,恐怖莫奈何。這是學佛人第一件大事,若誤認六識為常住不壞我,或偶參得些相似光影便罷了,自以為從此天下太平,無事去也,卻仍舊不離無明;圜悟與大慧,皆曾因所悟不敵生死,而重新參究。《普覺宗杲禪師語錄》大慧禪師云:「老漢十七年參,也曾零零碎碎悟來;雲門下也理會得些子,曹洞下也理會得些子,只是不能得前 後際斷。」7 這件生死大事,總須善知識協助;然而,他所依止的湛堂禪師已逝,眼前所知的禪門中,似乎沒有能讓他信受的真悟宗師;雖然湛堂曾推薦克勤大師,而當時他的反應並不熱衷,或因禪門野狐眾多而心灰意冷,或要等辦妥湛堂的身後事而擱置 8 ,後得張商英再次薦引他才起行參訪,但卻仍半信半疑。這是大慧的謹慎,卻也是對法的忠直,湛堂的器重 與鉗錘對他影響甚大,讓他終身感恩,他曾說:「宗杲雖參圜 悟和尚打失鼻孔,元初與我安鼻孔者,卻得湛堂和尚。」9 36 歲,師徒際會的因緣成熟,終於在京師天寧寺,拜見 卷 1:【圓悟和尚嘗參北烏崖方禪師,……得照覺平實之旨;同到五祖 室中,平生所得一句用不著;久之,無契會之緣,皆謂五祖強移換他, 出不遜語,忿然而去。……到金山,忽染傷寒,困極,入重病閤;遂以 平日參得底禪試之,無一句得力。追繹五祖之語,乃自誓曰:「我病 稍間,徑歸五祖去。」】意識乃生滅法,色身重病,意識只能專注在病痛覺受上,作不得主;此時自知,先前所得之「照覺」,是意識境界,敵不過生死;因此,病況稍好,即回五祖法演處重參。

《佛祖綱目》記載,大慧禪師拜見圜悟大師之前,仍然作了最壞的打算:【甲辰九月,克勤有天寧之命,杲自慶曰:「此老實天賜 我也。」遂預往天寧以待,乃自惟曰:「當以九夏為期。 其禪若不異諸方,妄以余為是,我則造《無禪論》去 也!枉費精神,蹉跎歲月,不若弘一經一論、把本修行,庶他生後世,不失為佛法中人。」遂贖《清涼疏 鈔》一部,齎之天寧。】11 大慧禪師 17 歲出家,學禪 17 年參訪許多名師,聰慧天生多受諸方讚賞;也讀過大量的經論語錄,聞思成熟,頗具抉擇力;只是時節因緣未至,自我要求又很嚴謹,不輕易印可而 自高,所以 36 歲仍未開眼。這樣豐富的經歷與見識,總結為一個大疑情,今生若不遇真善知識為他勘破,不僅耽誤一世道業(蹉跎),亦且釀成一場誤會(無禪)也!這次可說是破釜沈舟,誓以九年,剋期取證,若所悟仍是離念靈知或意識境 界,卻受禪林大師印可,則徹底絕望而造《無禪論》以為反證也!這是他「寧缺勿濫」的風骨,也是「求全責備」的批判,可說是大乘種性具足,獅象法器堅固,確實是久學菩薩 再來人也!因此,悟前所需的資糧、加行與鉗錘也更多、更久、更嚴格,若非真金、獰龍 12,經不起這樣的淬鍊與款待。

幸而,中土佛法的因緣成熟,圜悟是真禪師、大善知識,世間也確有真禪實證之法,十七年的苦參,終於有了著落:【後來在京師天寧見(克勤)老和尚陞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若是 天寧即不然,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向這裏忽然前後際斷,譬如一綟亂絲,將 刀一截截斷相似。當時通身汗出,雖然動相不生,卻 坐在淨裸裸處。 一日去入室,老和尚曰:「也不易!爾到這箇田地。可 惜爾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不見道:『懸 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須信有 這箇道理。」老漢自言:「我只據如今得處,已是快活, 更不能理會得也。」老和尚卻令我在擇木寮作不釐務 侍者,每日同士大夫,須得三、四回入室。只舉「有 句無句,如藤倚樹」,纔開口,便道:「不是。」如是 半年間,只管參。 一日同諸官員,在方丈藥石次,我只把箸在手,都忘 了喫食。老和尚曰:「這漢參得黃楊木禪,卻倒縮去。」……一日因問老和尚:「見說和尚當時在五祖, 曾問這箇話,不知五祖和尚如何答?」和尚不肯說, 老漢曰:「和尚當時不可獨自問,須對大眾前問;如今 說又何妨?」老和尚乃曰:「我問:『有句無句,如藤 倚樹時,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老漢纔聞舉,便理會得,乃曰:「某會也!」老和尚曰:「只恐爾透公案未得。」老漢曰:「請和尚舉。」老和尚遂連舉一絡索誵訛公案,被我三轉兩轉截斷,如箇 太平無事時,得路便行,更無滯礙。老和尚曰:「如今 方知道,我不謾爾。」】13

文中可見圜悟禪師也是悟前百般刁難、不輕許可——圜悟提醒他,參禪不可落在斷除五陰、不起疑情的空無中,雖然「死了」五陰的執著,若不發起意識去找,則法身「不能得活」,這是參禪大病;須是「絕後再甦」,該死的死、該活的活,乃可證悟。圜悟的手頭謹慎,不形於色,經大慧再問才說,而兩人證悟的公案因此相似。大慧一念相應,般若智慧湧出,經圜悟多方勘驗、細心調整,直到無纖毫疑惑,得不退轉之後,才放他過關。為什麼如此謹慎?所勘驗的內涵又是什麼?《永嘉證道歌》云:「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唯證乃知難可測。」14 這裡以摩尼珠明喻此「真心」,不能以臆想猜測而自以為知。只可親證方得如實了知。這些法界的真實相,是未悟或者解悟者難以測知的。禪師即依己之所證勘驗行者之所悟,且能區別真妄,則是以心印心、把臂同行也。大慧禪師亦曾引《首楞嚴經》卷第 4 之經文以印證所悟。15 師徒之間的默契與承擔,共同成就了一件禪門典範。

這次徹悟之後,回應之前的疑惑與惶恐,一時皆解,且 現量明見佛菩薩所說種種,皆是真實可證:【宗杲三十六歲時所疑,……後因聞先師舉「諸佛出身處,熏風自南來」,忽然去卻礙膺之物,方知黃面老子所說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妄語,不欺 人,真大慈悲,粉身沒命不可報。】16 【妙喜舊日參禪,大法未明時,也道諸佛菩薩說大脫空 瞞人;及乎悟了,始知諸佛諸祖,果不欺人。】17 【若識得衲僧放身命處,則出生入死,得大自在,以 生死為遊戲之場,而不被生死之所留礙;其或不然未免葛藤。】18

這種轉變,具足了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受用,從此 於佛法不疑、於智慧明澈、於生死自在,這本是一切真悟者 現前領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功德,然而,大慧禪師的 根器與證境又超勝乎一般見道者,是宗門付法之龍象: 我既會了,卻倒疑著幾箇禪頭,乃問老和尚,老和尚 曰:「我箇禪,如大海相似,是爾將得箇大海來,傾取 去始得。若只將得鉢盂來,盛得些子去便休。是爾器 量只如此,教我怎奈何?能有幾箇得到爾田地。」19 勤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遂著《臨濟正宗記》付 之曰:「……要扶荷正宗,提持宗眼,須是透頂透底、 徹骨徹髓、不涉廉纖、迥然獨脫,然後的的相承,可 以起此大法幢,燃此大法炬,繼他馬祖、百丈、首山、 楊岐,不為忝竊爾。」20 既得證悟又受咐囑,感激之際,即於佛前炷香為誓曰: 「寧以此身代眾生受地獄苦,終不以佛法當人情!」21 此後,一生弘法度眾,堅守此信念,廣破野狐師,接引參禪人,座下 證悟之僧俗二眾有數十人之多,《續傳燈錄》云:「僧俗從師 得法悟徹者,不啻數十人,皆有名於世;……道化一方,臨 濟宗旨益振焉。」22

由於禪宗所悟是大乘菩薩法,因此,對禪人的根性及定、慧、福德各種因緣,也須仔細觀察, 乃能施設相應的機鋒來助其證悟。由於大慧所秉持「勿人情」 的臨濟風骨,既不姑息假禪野狐,又能令人真悟實相,故世 稱大慧禪師「中興臨濟」,如南宋元叟禪師(1255-1341)云:【大慧老人,黑暗崖照夜之火炬也,濁惡海濟人之津筏 也!嘗自誓云:「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受地獄苦,終不 將佛法當人情。」燒乃翁《碧嚴》之板,揭洞山密傳 之榜,排鄭尚明默照之非。其以天下至公,為無上大 法施主;有祖以來,一人而已。】23 明末為霖禪師(1615-1702)總括云:【昭覺(克勤)門下得法者眾,獨著《臨濟正宗記》付大慧禪師者,以其能徹法源底,又能赤身擔荷從上佛祖 慧命,不少假借。故當分座之日,即炷香為誓曰……。 乃以一竹篦子、一狗子無佛性話,普接群機,天下翕 然歸重,法席之盛得人之多,號為臨濟再出;正宗之 付,豈徒然哉!然師所得既琦瑋,發用亦廣大,通身是口,莫可攔當。】24 到這裡,可以說第一階段的「參禪」事畢,道眼已明、了生脫死之根源已了,累世勤修之智慧,豁然全開;久劫熏習之善根,亦浩然大行;從此以悲智雙運的禪門風骨,利濟群生去也!

三、結論:以悟為則,唯證相應

如上所論,禪門正宗幾乎一致的奉勸學人:「以悟為則 唯證相應」——學佛參禪,以證悟「第一義」為首要,若不求悟或悟錯了,不僅個人未來之成佛無望,乃至誤導他人而謗法。如大慧禪師云:【溈山自有警覺學者之言,直是痛切,曰:「研窮至理,以悟為則。」……若說得天華亂墜,不悟,總是癡狂 外邊走耳。】25 真歇禪師云:「佛祖之燈,東西繩繩;以悟為則,惟證 相應。」26 類似的文句,於燈錄、語錄中,隨處可見 27;直至近代,虛雲老和尚云:【一句話頭,參到開悟為期。…… 在這時期中諸位不分晝夜,而目的是為開悟。】28 又云: 參禪要以悟為期,也就是說參禪最後要達到的目的就 是要開悟,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實際上,佛 教所有的法門都是以開悟為目標。《法華經》云「佛唯 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 見」。只不過其他法門不像禪宗那樣直接了當。29

古今禪師為什麼異口同聲地強調「以悟為則」?大慧禪 師云:「山僧在眾日,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下,都去做 工夫來;臨濟下,則故是。後來方知道:悟,則事同一家; 不悟,則萬別千差。既同一個,達磨祖師又何處有許多般 差別來?」30 《佛祖統紀》卷 26 永明延壽:「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明.祩宏,《禪關策進》:「但自堅凝正念,以悟為則。」「凝定身心,討箇分曉,以悟為則。……直須卒地斷、爆地拆,方始到家。」

學佛為了成佛,參禪為了開悟,這應是一切學人、禪子的共識與目標;然而,佛法流布既久,眾生根器漸劣,於是有各種方 便與弊端:一者、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令人聞而生怯,若非菩薩性堅固,則易轉求人天果報、二乘涅槃,或往生淨土 31 ; 二者、開悟須諸多福德因緣,也令人望而卻步 32 ,若無真善知識引導,每落於思惟、想像、禪定或文字遊戲,以戲論為悟。由於禪宗所悟乃不二法門;若不求悟或非真悟,必落於虛妄分別中,並由此輾轉攀緣諸法而衍生諸多差別;乃至將各家門庭的方便施設,誤為所悟不同,而妄論禪師之是非、較量禪法之高下,這就偏離了禪宗與佛法,自誤誤人。宗門之所以不同於教下,就在以「悟」為則,從五祖法演借來,《法演禪師語錄》卷上:「會,即事同一家;不會,萬別千差。」《白雲守端禪師 廣錄》卷 1:「若見得去,事同一家;若也未然,山僧不免重說偈言:諸人法眼藏,千聖莫能當;為君通一綿,光輝滿大唐。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法華雖恁道,無句得商量。」袁州《楊岐方會和尚語錄》:「若知,家國安寧、事 同一家;若不知,曲勞僧正度與表白宣讀,且要天下人知。」

禪師禪子的一切言、行、心念,繞著「悟道明心」而轉——悟前,如喪考妣,因為大事未明;悟後,如喪考妣,則是眾生未度 33。悟前,致力於培植福德、修除性障、增長定力、聞熏正見,以成熟證悟之因緣;悟後,深入觀行、漸斷習氣、弘護正法、利樂眾生,以開展證悟之功德。可以說,既入禪門,任重而道遠,必以「悟」為己任,死而後不已。針對當代禪門諸多「誤導」學人的不當施設,及由此衍生的弊病,乃至參禪人錯誤的心態——是導致「不悟」或「錯悟」的主因,大慧禪師依其深澈之證悟、靈活之智慧,及慈悲之願力、剛正之風骨,發出了嚴 厲的批判,毫無人情之顧慮,既不計個人安危,亦不留他人面子,直心而說、如法而談,是即是、非即非,不容些許含 混,為的是如來正法之存續與禪人慧命之護持!大慧時代在佛門中流行的禪法,略有兩類:文字禪與默 照禪。前者以解義為主,後者以坐禪為重。 如前所說,禪宗之「禪」的內涵只有一種,卻有許多附加 的名稱,例如:如來禪、祖師禪 34 、(越祖)分燈禪,或印度禪、 中國禪、日本禪 35 ,或達摩禪、東山禪、牛頭禪、曹溪禪 36 ,或北宗禪、南宗禪,或臨濟禪、法眼禪、曹洞禪,或直指禪、 機鋒禪 37 、公案禪、文字禪、默照禪、看話禪,或將軍禪 38 、老婆禪 39,安祥禪、自然禪、生活禪 40……林林總總都是巧立 名目的施設,有些是宗派的專稱,有些是學術的分類,有些 是錯誤的解讀,有些則是遊戲的稱謂,雖有這麼多以禪為名 的稱謂,若就禪之實質功能,乃是證悟明心,而所證所明之 心必是第八識如來藏實相心;外於此之一切談論,皆是表相 臆測之言,乃至以識神光影為悟境。從古至今佛學界多落在 名相上,作無謂的區分與詮釋,只成了概念遊戲。所以說:悟,則事同一家,假名作方便;不悟,則千差萬別,執相而爭論。

1 《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 佛法總學(三)∕源流,〈佛學之源流及其新運動〉,臺北善導寺印行,頁 930。

2 陳兵著,〈中國禪宗的振興〉,2008/9/10。

3 明《博山和尚參禪警語》示初心作工夫警語:【做工夫要中正勁挺,不近人情!苟循情應對,則工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 則隨流俗阿師無疑也。】《卍新纂續藏經》冊 112,頁 948,上 17-中 1。

4 (臨濟)門下枝葉繁茂,至北宋又分出黃龍、楊歧二派,法脈延續直至 當代,其嗣法者至今已傳承四十六世,是我國禪宗的主流。……(楊歧派)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中,有二十流源自楊歧法係。佛果克勤編有《碧 巖錄》聞名於世,法嗣 75 人。門下以大慧宗杲、虎丘紹隆最為著 名。……黃梅籍僧人應庵曇華禪師,大振楊歧(虎丘)宗風於蘇浙,是 臨濟正脈宗統第十七代宗師。宋以後,恢復臨濟宗之舊稱,幾乎囊括 臨濟宗之全部道場,成為中國禪宗的代表。臺北圓山臨濟宗護國禪寺。

5 楊曾文著,《宋元禪宗史》,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06.10 第 1 版, 序頁 2-3。

9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30:【寧以此身碎如微塵,終不以佛法當人情。決要敵生死,須是打破這漆桶始得,切忌被邪師順摩捋,將冬瓜印 子印定,便謂我千了百當。】(《大正藏》冊 47,頁 941,下 12-15。)

10《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多用此詞,如「示○○禪人」……。(《卍新 纂續藏經》冊 120)

13《續傳燈錄》卷 28:【臨安府中天竺堂中仁禪師……諦窮經論,特 於宗門未之信。時圓悟居天寧,淩晨謁之……悟曰:「依經解義, 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速道!速道!」師擬對,悟劈口 擊之,因墜一齒,即大悟。】《大正藏》冊 51,頁 657,中 4-10。 14《大正藏》冊 48,《六祖壇經》〈機緣品〉,頁 357,中 29-下 1。 15《大正藏》冊 48,《永嘉證道歌》,頁 395,下 22。 16 六祖也是因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 詳見《大正藏》冊 48,《六祖壇經》〈行由品〉,頁 349,上 17。 17《大正藏》冊 49,《佛祖歷代通載》卷 17,頁 651,上 4-5。

19《祖堂集.慧可傳》:「內傳心印,以契證心;外受袈裟,而定宗旨。」 《六祖壇經》〈行由品〉:【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 傳此衣,以為信體……;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 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大正藏》 冊 48,頁 349,上 28-中 2。

25 紀華傳著,〈中國近現代的曹洞宗法脈傳承〉:【此宗雖云「曹洞」, 而曹山以來的法脈四傳以後即中斷,唯洞山法嗣雲居道膺(835-902 年)一脈,得以傳承。所以近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主張將此宗名 字改為「洞雲宗」。】刊登於《佛學研究》,2008 年 17 期。

26 鄧克銘著,《大慧宗杲之禪法》,東初(臺北),1987.8 再版,聖嚴序。

27《嘉興大藏經》冊 1,《大慧普覺禪師年譜》,頁 793-794。臺北版電子 佛典集成 J01 No. A042,http://taipei.ddbc.edu.tw/sutra/JA042_001.php 28《禪林僧寶傳》卷 22 有傳:〈雲峰悅禪師〉《卍新纂續藏經》冊 137,

案:雲峰文悅(998-1062)與黃龍慧南(1002-1069)、楊歧方會(996-1049) 同代;其命終之年,與大慧宗杲(1089-1163)之出生,差距有 27 年;依 宗派傳承,間隔三代:白雲守端→五祖法演→圜悟克勤……。然文悅 之風格與宗杲確有相似之處……。

30《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云:【我這裡禪,爾一時理會得,教爾說 也說得,教爾做拈古、頌古、小參、普說,爾也做得,只是有一 件事未在,爾還知麼?……爾只欠這一解在,㘞若爾不得這一 解,我方丈與爾說時便有禪,才出方丈便無了,……。】《大正藏》 冊 47,頁 953,中 15-21。文字略異,但較明確易懂。

31 北宋,心印智珣、明寂珵、洞山微、奉聖初、堅首座、元首座等大宗 師,並駕齊驅。 32 杜撰禪和:尚未悟得本心,不依禪法次第努力參究,只是模仿禪師之 應對進退表相而依樣劃葫蘆,然於禪師之作略,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 以然,凡有所解不離意識境界,不能為人開示個中禪機,卻總在眾人 面前故作悟狀,以籠罩初學。禪門稱如是等未悟言悟者為野狐、野干 也。例如《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卷 7:【舉南泉:一日東西兩堂爭 貓兒,南泉見,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斬。」眾無對(可惜放過, 一隊漆桶,堪作什麼?杜撰禪和,如麻似粟)。】《大正藏》冊 48, 頁 194,下 7-9。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上堂:「千說萬說、讚說毀說、安立說、 隨俗說、顯了說、蓋覆說,盡是盌躂丘。」拈起拄杖云:「爭如直下 識取這箇,不被生死之所轉,不被寒暑之所遷。或有箇衲僧出來 道:『也只是箇拄杖子,用識作甚麼?』今時有一種杜撰禪和,多作這般見解。」擲拄杖下座。】《大正藏》冊 47,頁 818,下 3-8。又 卷 21:【〈示徐提刑〉:「只有禪一般,我也要知,我也要會,自無 辨邪正底眼,驀地撞著一枚杜撰禪和,被他狐媚,如三家村裏傳口 令,口耳傳授,謂之過頭禪,亦謂之口鼓子禪。把他古人糟粕,遞 相印證,一句來、一句去,末後我多得一句時,便喚作贏得禪了 也!殊不肯退步以生死事在念,不肯自疑,愛疑他人。」】《大正藏》 冊 47,頁 899,下 13-19。卷 20:【〈示真如道人〉:「不是如來禪、 不是祖師禪、不是心性禪、不是默照禪、不是棒喝禪、不是寂滅 禪、不是過頭禪、不是教外別傳底禪、不是五家宗派禪、不是妙 喜老漢杜撰底禪。」】《大正藏》冊 47,頁 895,下 7-11。 卷 21:【〈答張提刑書〉:「在當官處,呼幾枚杜撰長老來,與一頓 飯喫卻了,教渠恣意亂說,便將心意識,記取這杜撰說底,卻去 勘人,一句來一句去,謂之廝禪。末後,我多一句,爾無語時,便 是我得便宜了也。」】《大正藏》冊 47,頁 928,中 11-15。

1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 2,臺北版電子佛典集成(M59,n1540_p.850,b1-

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7,《大正藏》冊 47,頁 883,上 12-14。 案:「前後際斷」有兩種意思,《大慧語錄》中亦有兩種用法。

8 張浚,《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6〈大慧普覺禪師塔銘〉:【湛堂死,師 謁丞相張公無盡,求準塔銘。無盡門庭高於天下,士亦小許可見。師 一言而契,即下榻,朝夕與語,名其菴曰「妙喜」,字之曰「曇晦」。】 《大正藏》冊 47,頁 836,下 16-19。

9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5,《大正藏》冊 47,頁 875,上 29-中 1。

10 蔣義斌著,〈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云:「圓悟到汴京的時間,有 二種不同的記載:1.《大慧年譜》謂於大慧 37 歲時,亦即宣和七年 (1125),大慧於圓悟座下大悟;2.《圓悟佛果禪師語錄》謂圓悟於 宣和六年四月,大慧 36 歲時,已至汴京天寧寺。筆者認為……大慧 悟道,當在 36 歲,較為可信。」(刊登於《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頁 57-58。2013/7/29 擷取。)而鄧克銘之《大慧宗杲之禪法》則採用 37 歲。

11《佛祖綱目》卷 37,《卍新纂續藏經》冊 146,頁 756,上 17-中 4。

12《五燈會元》卷 14,青原下八世─梁山緣觀禪師:【垂鈎四海,祇釣獰龍。……垂絲千尺,意在深潭。】《卍新纂續藏經》冊 138,頁 519, 上 11-12。

13《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7,《大正藏》冊 47,頁 883,上 14-中 16。 14《永嘉證道歌》,《大正藏》冊 48,頁 395,下 22-24。

15《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1:【釋迦老子又曰: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 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大正藏》 冊 47,頁 901,中 10-14。 16《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9,《大正藏》冊 47,頁 936,上 5-23。 17《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 1,臺北版電子佛典集成,《卍正藏》冊 59, 頁 791,上 4-6。

18《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大正藏》冊 47,頁 818,上 23-26。 19《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7,《大正藏》冊 47,頁 883,中 16-21。 20《佛祖綱目》卷 37 之下,《卍新纂續藏經》冊 146,頁 756,中 18-頁 757,中 4。 21《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卷 1,《嘉興大藏經》冊 1,頁 796,下 31-32。 又,《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5 云:「平昔有大誓願:寧以此身代一 切眾生受地獄苦,終不以此口將佛法以為人情,瞎一切人眼!」《大 正藏》冊 47,頁 919,下 28-頁 920,上 1。又,卷 30 云:「寧以此身碎如微塵,終不以佛法當人情!《大正藏》 」 冊 47,頁 941,下 12-13。 22《續傳燈錄》卷 27,《大正藏》冊 51,頁 654,上 2-6。 23《元叟行端禪師語錄》卷 7,《卍新纂續藏經》冊 124,頁 60,中 16- 頁 61,上 24《為霖道霈禪師還山錄》卷 4,《卍新纂續藏經》冊 125,頁 961,上 16-中 4。

25《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30,《大正藏》冊 47,頁 939,中 28-29 及頁 941,下 21-22。

26《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卷 1,《卍新纂續藏經》冊 124,頁 635,中 1。

27《宏智禪師廣錄》卷 6:【所以道:唯證相應,相應處撥得,轉入得 世,遊戲三昧,歷歷現前。】《大正藏》冊 48,頁 74,中 11-12。 《佛海瞎堂禪師語錄》卷 4:【學佛以悟為則,虛詞不入公門。】《卍 新纂續藏經》冊 120,頁 977,中 17。

28 岑學呂編,《民國虛雲和尚年譜》,〈1953 年上海玉佛寺解七正月 23 日開示〉,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82.5 初版,頁 217。

29 摘自《虛雲和尚年譜》(2013/8/14 擷取) 這段話也記錄於淨慧法師:〈禪七開示〉冬月二十九日

30《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8,《大正藏》冊 47,頁 887,下 2-6。又卷 14 云:【悟,則事同一家;不悟,則萬別千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切須子細。】《大正藏》冊 47,頁 869,上 13-14。

32 如前所述,大慧禪師悟前,並無絕對的信心(他生後世,不失為佛法中 人),湛堂禪師也不敢保證(若了不得,便修行去,後世出來參禪)。

33《宗鑑法林》卷 23:【睦州(道明)示眾:「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大事已明,亦如喪考妣。」】《卍新纂續藏經》冊 116,頁 316,中 3-4。

34 參見 方立天,〈如來禪與祖師禪〉,中國社會科學 2000 年第 5 期

35 參見 賴永海,〈祖師禪與分燈禪—兼論中國禪與日本禪〉

36 參見 顧偉康,〈禪宗六變〉及歐崇敬,〈禪宗哲學的創造轉化—從牛頭到趙州〉,收錄於國立臺 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7.10 編印之《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 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頁 51-74。

37 參見 徐恒志,〈有關佛性答問〉釋明一,〈為憐松竹引春風〉:「從弘揚禪法的角度看禪有祖師禪、 如來禪、安祥禪、生活禪等等。從修行的角度看有對治禪、直指 禪、默照禪、話頭禪等等。」

38 信佛人,《禪堂講話》第二課(摘要)1996.7.31:「以古代的五宗七家來講,臨濟宗像將軍禪,曹洞宗像農夫禪,雲門宗像公卿禪,溈仰宗像帝王禪。」

39 參見 郭萬平,〈赴日宋僧無學祖元的「老婆禪」〉刊於《佛教文化期 刊》2008 年第 4 期,頁 40-42。

40 參見 賴永海前註 3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5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24
行苦—捨受(象山慶25.4.23) 佛法之「行」,乃無常遷流的「有為」法;依其範圍之廣狹為:「諸行無常」之行→「五蘊」之行蘊→「十二緣起」之行(業)→「五遍行」之思(心所) 1.「諸行無常」的「行」,總括一切法(現象、五蘊) 2.「五蘊」之行蘊:於《百法明門》中,乃(受、想之外)49個心所法+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4/16
捨自歸他→非自非他(象山慶25.4.6)       他力之信,乃阿彌陀佛與諸佛之所加持,力大無窮;不能以聖道門之(弱小)自力的「信-解-行-證」相比擬;淨土門但憑「念佛」唯一正行,從始至終,皆由信之他力為根本與支撐,一行到底,一信徹入,無次第,無轉折。        信(聞/教)-->願(思/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2025/03/30
可加則加-天助自助?(象山慶25.3.29)    《十地論.義疏》卷一: 蒙佛加故己智增,智增由加所成,此他力義;自力者,今對佛宣辨,雖自力勘能,要須待加故,自力亦云加也。不闇加者,加必加於可加,加則己辨釋他力。 釋印順《淨土與禪》: 佛法中,如聲聞乘特重自力,但也不能不依靠他力。如歸依三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許多優美又深具智慧的禪語從唐朝開始就大量融入我們的文化,至宋朝甚至影響了無數大儒者形成理學。能讓漢唐宋朝許多聰慧絕頂的學者讚嘆研究,讓唐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穿越荒漠峻嶺三千多公里到天竺留學,十六年後帶回來的,到底是甚麼樣的智慧經典呢?
Thumbnail
許多優美又深具智慧的禪語從唐朝開始就大量融入我們的文化,至宋朝甚至影響了無數大儒者形成理學。能讓漢唐宋朝許多聰慧絕頂的學者讚嘆研究,讓唐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穿越荒漠峻嶺三千多公里到天竺留學,十六年後帶回來的,到底是甚麼樣的智慧經典呢?
Thumbnail
1.東山法門 2.武周還位於唐 3.狄仁傑
Thumbnail
1.東山法門 2.武周還位於唐 3.狄仁傑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諸宗融合,萬善同歸?(象山慶2022.10.24) 《大智度論》卷1 : 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
Thumbnail
諸宗融合,萬善同歸?(象山慶2022.10.24) 《大智度論》卷1 : 所謂通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悉檀,皆可破故。如《眾義經》中所說偈:「各各自依見,戲論起諍競;若能知彼非,是為知正見。不肯受他法,是名愚癡人,作是論議者,真是愚癡人。若依自是見,而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Thumbnail
元明以後,佛教界之禪淨合流或攝禪歸淨者,頗盛行參究「念佛者是誰」公案,元.智徹斷雲《禪宗決疑集》云:或有參無字者,或有參本來面目者,或有參究念佛者。公案雖異,疑究是同。
Thumbnail
太虛大師曾說︰「頓悟禪為中國佛學之骨髓,又為佛 學之核心。……中國佛教之如能復興也,必不在於真 言密咒與法相唯識,而仍在乎禪。」
Thumbnail
太虛大師曾說︰「頓悟禪為中國佛學之骨髓,又為佛 學之核心。……中國佛教之如能復興也,必不在於真 言密咒與法相唯識,而仍在乎禪。」
Thumbnail
1. 李世民的軍功 2. 太子之位的爭奪 3. 入道安心要方便門 4. 實相念佛 唯心念佛
Thumbnail
1. 李世民的軍功 2. 太子之位的爭奪 3. 入道安心要方便門 4. 實相念佛 唯心念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