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佛法當人情—禪師的風骨

更新於 2022/05/18閱讀時間約 43 分鐘
不以佛法當人情—禪師的風骨(象山慶2022.5)
前言
佛教發源於印度之後,又傳入了中國,更與漢地的文化 相磨合,出現了許多宗派,這些宗派在闡述佛法之義理上,各得其一而有偏重;若論其中最能直截根源、得佛心印,具體而微的,乃是禪宗。如太虛大師云:【最雄奇的是從中國第一流人士自尊獨創的民族特性, 以達摩西來的啟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直證 釋迦未開口說法前的覺源心海,打開了自心徹天徹地 的大光明藏,……然後應用一切方土的俗言雅語,乃 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潑潑地以表現指示其悟境於 世人,使世人各各直證佛陀的心境。……唯中國佛學 握得此佛學之核心,故釋迦以來真正之佛學,現今唯 在於中國。而中國唐宋以來一般老莊派的孔孟派的第 一流學者,亦無不投入此禪宗佛學中,然後再回到其 道家及儒家的本位上,以另刱其性命雙修學及宋明理學。故此為中國佛學最特色的禪宗,實成了中國唐宋 以來民族思想全部的根本精神。】 1
陳兵亦曾引述太虛的觀點而云:【太虛大師曾說︰「頓悟禪為中國佛學之骨髓,又為佛 學之核心。……中國佛教之如能復興也,必不在於真 言密咒與法相唯識,而仍在乎禪。」(《年譜》)這是大 師通觀全體佛學、洞察中國文化傳統後得出的結論。】2
就是說,中國佛教的精髓集中體現於禪的文化;然而,禪宗 能成為中國佛教之代表的特色,以及禪門各宗派之內在傳承(以心傳心)的共同本質,究竟是什麼?為什麼被稱為「不立文 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南宗在一花開 五葉、支流成七家的發展中,各自門庭所引導學人親證之標 的,是同是異?各家禪師之間互相勘驗而不落人情的風骨,又為了什麼?唐宋以後,又以臨濟宗的流傳最為廣遠,有什麼特殊的因緣?這些都是中國禪宗最根本而重要的問題。 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至六祖慧能,都是一脈單傳,由 於恪守 世尊「觀察因緣」、「善護密意」的教示,茍非其人,不妄傳授;是故中國禪宗傳承與成立之過程極為審慎、艱辛。六祖之後,因玄奘的證量及譯經之後有經典足以支持南方禪 宗的所悟,佛法在中土流布的因緣成熟,宗門也隨之興盛而 廣傳;但較諸「教下」各派,禪師與學人對真參實證的要求, 更為嚴謹而不近人情 3 ,因為事關諸佛之聖教延續與眾生之法身慧命,不得草率也!而這也成了中國禪宗最醒目、最生動 的風格與特色!歷代真悟禪宗祖師在這上面,別出機杼,自 成一家風骨,看似爭奇鬥艷,實不外乎觀機逗教,施設各種 方便以接引學人頓悟本具之真心也。
近代以來,學界對中國禪宗的研究,較多關注於從馬祖— 臨濟—楊歧—圜悟—大慧的系統傳承,認為這是從唐五代至 南宋以後禪宗的主流 4 ;而楊歧派成為臨濟正宗,可以說臨濟 宗後期的歷史,就是楊歧派的歷史。其中又以大慧禪師及其 倡導之看話頭行門為集大成,從他的言行教示中總結了中國 禪宗乃至如來正法的智慧與風範。楊曾文云:【(宋代)臨濟宗的迅速興起……這一部份是全書重點章 節,其中關於汾陽善昭及其文字禪,楚圓以後臨濟宗 迅速傳入南方,惠洪編撰《禪林僧寶傳》,臨濟宗分為黃龍、楊歧兩派,克勤及其《碧巖錄》等,皆屬於 中國禪宗史上比較重要的問題……。北宋後期與南宋 時期,臨濟宗楊歧派最為興盛,而在楊歧派中最有影 響的是圜悟克勤的法系。克勤弟子大慧宗杲的法系形 成大慧派,輾轉相承直到明清……宗杲與士大夫的交 往是宋代儒、佛交流中的突出事例,對正在形成的理 學有一定影響。他提倡的「看話禪」成為宋以後叢林 盛行的主流禪法。】5
從達摩初祖渡海來華,傳授「正法眼藏」於二祖慧可之後,歷經中土六祖,確立了南宗的禪法傳承;由唐入宋,方便有多門,而臨濟特盛,最後歸總於大慧禪師之看話禪,從元、明、清至現代,若論禪宗之入門與證悟,皆不離此施設與標的。而佛法之久住與禪門之永興,其關鍵要在歷代住持世尊正法者之真實證量與剛正風骨,能於末法濁世挺身而出,為學人抉擇正法、破斥邪見,絕不顧惜個人名利而 鄉愿,亦不畏懼諸方勢力而姑息,行所應行,無所掛礙。與六祖慧能同時代的永嘉大師,所造的《永嘉證道歌》就確立 了這樣的知見與風範:【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 毫釐失千里;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7 禪門乃了生死、出輪迴之道場,學人彼此所修所證的內容,是即是、非即非,不得絲毫賣放人情——講人情,是世俗法;放不下世緣俗情,於修行的障礙就大。不論是個人參禪或大師說禪,若有任何疑訛不定之處,必須如實探究、據理辯證,直到水落石出,回歸正理。因為,禪門之悟,稍不明確,便可能落入常見、斷見的深坑,枉送了自、他的法身慧命,是故不可含糊籠統,坐視一切有情被誤導。若所悟正確,如法而修,則似經中所說,龍女菩薩於剎那之間轉生他國,而頓時成佛!若執非為是,從邪而行,則如經中所說善星比丘的愚癡, 因為邪見而當面謗佛,生身現墮地獄!8 「不以佛法當人情」正是大慧禪師自勉之語 9 ,也是其人格之寫照;擴而大之,可說是達摩以來,中國禪宗歷代傳承的宗風,函蓋了一個具格禪子 10 從入門參禪求悟,到悟後開山傳法,為己、為人態度一致,中間沒有些子籠統、通融,如此乃能確保所悟正真,方能令自他得利,並以此代代傳承, 心心相印,而令正法久住,慧炬長明也。
一、千聖同證真如心
宗門與教下,所悟皆同,所謂從宗出教、藉教悟宗,但有難易與深淺之別。學佛的目的乃是為了成佛,從初發心十信位起步,要先建立一個觀念:大乘學人若欲真學菩薩行,若欲真求佛道,……當先勤求禪宗之證悟明心,以此為首要之務:凡事莫如求悟急,凡事莫如見道急。證悟見道才是大乘之入道故,才是大乘法之入門故。11禪宗之所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因一念相應而頓悟真如,乃有世尊拈花微笑,而教外別傳此直指人心之「宗」門,能令學人於不立文字之(無相)參究中,直接證得言語道斷、離見聞覺知的實相心。然而「宗不離教,教不離宗」,教下經典乃是釋迦世尊證悟宗門,而圓滿具足一切種智之後,將佛地究竟圓滿的實相內涵,藉由語言而分明舉示,再由弟子集結錄成文字流傳的。以此之故,宗門之修證,須以經典為印證;若離教下聖言量而自云通宗,非狂禪即魔眷。同樣的,末法之世魔說橫溢,故若所謂的「教下」違逆此宗門之根本者,若非外道言說 即是偽經、偽論。當知,宗門教下同屬世尊之法脈,因此,任何人所說、所悟之內涵,若悖離第一義諦,即是錯悟、魔說,所謂:「依經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13 的道理。
至於藉教悟宗而明心的,一類是聽聞、閱讀佛經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 經》發明心地」14,自云所證就是「摩 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15,參訪六祖乃得印證 16;又如玄沙禪師:「閱《楞嚴經》,發明心地;由是應機敏捷,與修多羅冥契。」17
另一類,因親聞善知識之開示或閱讀善知識之著作而證悟自心藏識者,《五燈會元》中所載事例頗多,其餘典籍所載及未載者更多 18。
第三類,法相唯識之宗通者,亦屬藉教通宗—經由善知識於唯識性之解說而證得自心真如。唯識宗師弟之間,之所以能經由唯識性之解 說而悟得宗門密意而不致退失者,乃因諸弟子善根淳厚亦已 經由定力伏心,能信受大善知識的攝受,再加上有諸經論,譬如《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等可宣說故, 由此諸經論之宣說,使得弟子可經由四加行如實現觀,進而 斷除我見,悟真實理,生起般若智慧而得以如實轉依。若欲證得這個真心,以禪宗之參禪最為直接迅速。如上所說, 古來藉教悟宗者,固不乏其人,然比之於禪宗證悟者,其數 懸殊;參禪者若得一念相應,便證知,而生般若中觀智,悟後進修即可次第會通《般若經》、《方等經》。可知 禪宗在佛教之地位極為重要,親證本心更是入道之關鍵。一 切宗派、各種法門之修行,若悟得自心,彼法即是禪 法,無別異故。
中國禪宗雖源於 世尊而有「教外別傳」之特殊方便,然 其實證之內涵與古印度大乘佛教一切賢聖所證相同;從達摩以降之歷代祖師,皆是以「開悟明心」為內密傳承 19。此在禪門亦稱為「自性」、「真心」,以 其心體之常住清淨,相對於七轉識的生滅虛妄與染污 20。
如永明延壽云: 是故西天釋迦文佛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此土初祖達磨大師云:「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則佛 佛手授,授斯旨;祖祖相傳,傳此心。21 《宗鏡錄》云:心有二種:一、隨染緣所起妄心,而無 自體,但是前塵,逐境有無,隨塵生滅。唯破此心, 雖法可破,而無所破,以無性故。……二、常住真心, 無有變異,即立此心以為宗鏡。22 故知延壽禪師亦認為,達摩祖師從印度傳來中國的禪宗,是以「真心」為實證之標的,是真實可證,才有「入佛知見」而次第進修乃至成佛的可能;在大乘法中,學佛人的第一目標即是斷我見,繼之以大乘法的見道,成為真實義菩薩,此後才是廣修菩薩萬行,一步一步確實地邁向成佛之道;然而,證悟的具體內容,古來諸祖皆列為機密,是禪子自求突破的疑情。由於開悟與否是有客觀標準的,上一代的禪師依此印證其弟子,更以此所悟的內容代代相傳,形成了禪法的傳承。
二、大慧禪師之證悟過程
唐宋之後,禪門雖有五宗七派之名,且各具度化之因緣,可謂分頭並弘,極一時之盛。至南宋初,逐漸統整為臨濟楊 歧派大慧宗杲的「看話禪」與曹洞雲居系宏智正覺 25 的「默照禪」兩家,各有上千徒眾。宏智之後,虎丘系的應庵與密庵在大慧的支持下,相繼接任天童山住持,默照禪於是併入改易為看話禪。聖嚴法師云:【大慧宗杲禪師在中國禪宗史上,是一員振衰起敝的中 興大將,也是一位多姿多彩奇峰屢起的大師,對於禪 修法門的成就,不僅蓋乎當世,對於參「無」字話頭 的提倡,影響及後代乃至迄今的日本禪林,而他對於 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的接引,也別具方便。】26 前引楊曾文自序,也有類似的看法,歸為三個重點:「宗杲的法系形成大慧派,輾轉相承一直到明清。」「宗杲與士大夫的交往……對正在形成的理學有一定影響。」「他提倡的『看話禪』成為宋代以後叢林盛行的主流禪法。」
大慧派是什麼?看話禪何以為主流?大慧禪師如何影響宋代士大夫與理學?但這幾乎都是開山傳法之後的事,而在這之前,必須先瞭解宗杲師的人格特質與悟道因緣。大慧禪師的生平事蹟與開堂說法,隨處可見久學菩薩之身口意行,自然展現的禪門風骨;彷彿也看到 佛陀以來歷代大菩薩、大禪師的智慧、悲心與方便,所謂把臂同行,一鼻孔出氣,不只所證相同,發心與行履亦如默契。
依《大慧普覺禪師年譜》27 所記,禪師出生之後,其父云: 「此子生吾家,神儀秀發,異事多顯,但恐世間富樂不能羈 絆耳。」七歲,「形體岐嶷,氣宇如神,不喜戲玩,語不妄 發,群兒皆畏之。有僧道至其家,即侍父側,客去,記其 談論,片言不遺。」年 13,入鄉校,曰:「讀世間書,曷若 究出世法!」年 16,父母知師無處俗意,遂令寓質縣之西寺;「未幾,鄙所聞見」,棄去。往詣東山慧雲院,拜慧齊為師。 在這之前,曾有異人預告寺僧曰:「後當出一導師,大興宗教,照明濁世。」於是取名為「宗杲」。從此,智辯聰敏, 日親禪學。
曾自云:「余十七歲,便知有宗門事,既落髮, 出去禮拜善知識,惟恐這一件事不明了,異時撞入驢胎馬 腹中去也!」 19 歲,遊方尋知識,師初至太平州遊隱靜杯渡菴,當地 老宿示以雲峰文悅 28(996-1062)的語錄,「恍然過目成誦,終不忘。自此,人謂是雲峰後身。」29 瑞竹紹珵也向大眾稱讚 說:「杲必再來人也!」20 歲,往參洞山道微,二年之間, 盡得曹洞宗旨。卻不以為然的說:「微卻有悟門,只是不合 將功勳五位、偏正回互、五王子之類,許多家事來傳,被 我一傳得了,寫作一紙,牓在僧堂前。大丈夫參禪,豈肯 就宗師口邊,喫野狐涎唾,盡是閻老子面前喫鐵棒底。」就離去了。21 歲,至洪州泐潭山寶峰寺掛搭,奉命到宣州募 化。22 歲,回去參訪奉聖初和尚,當面一番問答,大慧云:「只 如適來僧道:『昔日世尊,今朝和尚。』又作麼生?」初便 喝,大慧云:「這一喝,未有主在。」初回頭取拄杖稍遲, 大慧便云:「掣電之機,徒勞佇思。」拍手一下,歸眾。 24 歲,擔任湛堂文準禪師的侍者。25 歲,湛堂曰:「此 子佗日,必能任重致遠。」26 歲,一日湛堂問曰:「你今日鼻孔為什麼無了半邊?」對曰:「寶峰門下。」湛堂曰:「杜 撰禪和。」又一日,……對曰:「頭雖不同,鼻孔彷彿。」 湛堂曰:「杜撰禪和。」 又一日,湛堂曰:「杲上座,我這裏 禪,你一時理會得,教你說也說得,教你做拈古、頌古、小參、普說,你也做得;只有一件事不是,你還知麼?…… 㘞你欠者一解在;你不得者一解,我在方丈裡與你說時便 有禪,纔出方丈便無了;惺惺思量時便有禪,纔睡著時便 無了。若如此,如何敵得生死?」30 對曰:「正是某甲疑處。」 27 歲季夏,湛堂示微恙及疾亟,師問曰:「和尚若不起 此疾,教某甲依附誰,可以了大事?」湛堂良久乃曰:「有 箇川勤,我亦不識佗,你若見佗,必能成就此事;若見佗了不得,便修行去,後世出來參禪。」
《大慧普覺禪師年譜》所錄,大慧禪師入胎、出生、兒時、入學、出家的種種異相、預讖與志氣、言行,從世俗眼光來 看,似多神話或誇飾;然就佛法真實義而言,則必然如此。因為真實證悟的菩薩,多是乘(悲)願再來的菩薩後身,雖仍 胎昧,然而第八識中往昔所熏之種子的流注,自然是表現與眾不同;於世間所值遇之眷屬、親友、同儕、師長,亦多是夙世有因緣而來相聚者,是故能與之配合示現,共襄盛舉。 而這些人事現象所烘托的,正是一位已發大願,永劫不入涅槃、常住世間,以照明濁世、利樂眾生來修積智慧與福德,邁向成佛之道的大菩薩(世出世法的導師)。因此,他所關心的從來不是世間的富樂與遊戲,而是如何才能生前明瞭「這一件事」,死後不入「驢胎馬腹」!這是個人的生死大事,也是 眾生的無明煩惱,唯佛法能解決,由參禪最迅捷,但不得隨 人言語而妄以為是,而須下苦功自參自證,乃有真實受用!
大慧禪師當時雖已出家而尚未證悟,卻能展現這種不被人欺 亦不自欺的莊嚴氣概,因為此事所關至大,於己於人,皆不 可輕率!因此,雖當時未悟,卻有相當程度的參禪知見與骨氣(因往世的習氣故),因而對洞山道微與奉聖初和尚 31 的言教 不能苟同,就直心揭發或當面勘破,不留餘地。直至在湛堂文準座下參學,確認彼是真禪師,乃虛心受教、盡心任事;而湛堂也慧眼識才,有心為他,不僅請他擔 任化主與侍者,隨機點撥,臨終時更指引他往參克勤大師。可以說,「脫卻杜撰禪和 32 、方能敵得生死」是在湛堂處確立的指標,以此為基礎,才有日後在克勤大師座下徹悟的因緣。
大慧曾於〈錢承務同眾道友請普說〉,自述其參禪十七年的過程云:【山僧最是參禪底精,五家宗派都理會來!初行腳時,曾參洞山微和尚,二年之間,曹洞宗旨,被我一時參得。又參泐潭準和尚,……山僧十七歲上,便知有此事;恰恰參十七年,也曾作偈頌、拈古、代別,無有 不會。忽然思量:釋迦老子說「寤寐常一」;返就己 推窮,只今惺惺時,佛所讚者,戒、定、慧、解脫知見,一一依而行之;……佛所呵者,故不敢犯。為甚麼一睡著時,夢得金寶、見一切如意之事,心中便喜;夢見火焚水溺、及為人所殺,便怕怖慞惶,驚覺來通身汗出?當爾時,心意識尚在,只是睡著,早爾不知 下落;況脫卻殼漏子,地水火風一時散了,更作得主在?日裏底與夜裏底,分明作兩般,如何敢開大口道:「我會禪、會道!」要敵他生死!又常自念:「禪是有耶?是無耶?若有,我須參教徹去;若無,豈可《傳燈錄》上一千七百餘員尊宿,盡是說脫空來?」】1
又,〈尼慈明大師請普說〉云:【妙喜十七歲時,便知有此事;既而落髮,出去行腳,江 南江北,禮拜善知識,……曾因看經,得箇歡喜處;也 曾因看語錄,得箇入頭處。憶在眾日,因讀玄沙和尚語 錄,見「瑞巖喚主人公」因緣,有箇歡喜處,遂去一宗 師處通消息,……寶印(紹珵和尚)便肯可,自家當時亦 將謂是也。歡喜周年半歲後,因讀《楞嚴經》,見佛說 「寤寐恆一如」,從此疑著:……先佛所謂寤寐一如,自 家分明作兩般,將非所得未盡善乎?】2 由以上的這兩段記載,可看出大慧禪師悟前參禪的辛勤 與審慎,雖偶爾得個歡喜處、入頭處,也被名師所印可,卻 反覆再三地自我檢視、讀經求證,纖毫有疑,便不肯強作主 宰、籠統承擔也;必要「寤寐恆一如」、「更作得主」,才可自肯。這些年親歷的行腳苦參,他多次在普說開示中提起,作為教學的實例,可謂是憂疑交煎、得失兩患:【妙喜自十七歲,便疑著此事,恰恰參十七年,方得休歇。未得已前,常自思惟:我今已幾歲?不知我未託生來南閻浮提時,從甚麼處來?心頭黑似漆,並不知來處;既不知來處,即是生大。我百年後死時,卻向甚麼處去?心頭依舊黑漫漫地,不知去處;既不知去處,即是死大。 謂之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他日死了,卻向甚處安著?既不知安著處,則撞入驢胎馬腹亦不知,生快樂天 宮亦不知。】3 【問他:爾未託生張、黃、李、鄧……家作兒子時,在甚麼 處安身立命?……百年後卻向甚麼處去?既不知來處, 即是生大;既不知去處,即是死大。「無常迅速,生死事 大」,便是這些道理也。儒者亦云:「死生亦大矣!」】4 【平生自疑: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常懷恐怖之心。從十九歲出家,便尋知識請益,看話頭恰恰十七年……。】5 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這本是一般人的正常現象, 因為「意識」只能一世,故人皆有胎昧;然而,大慧禪師要提醒的是:若不能證悟,則不知生命以誰為主,不知哪個是「去後來先作主公」,縱然出家了,永遠是個無主沙彌,生則因惑造業,死又隨業流轉,三界六道輪迴不休,沒個踏實的歸依處,心頭黑似漆,恐怖莫奈何。這是學佛人第一件大事,若誤認六識為常住不壞我,或偶參得些相似光影便罷了,自以為從此天下太平,無事去也,卻仍舊不離無明;圜悟與大慧,皆曾因所悟不敵生死,而重新參究。《普覺宗杲禪師語錄》大慧禪師云:「老漢十七年參,也曾零零碎碎悟來;雲門下也理會得些子,曹洞下也理會得些子,只是不能得前 後際斷。」7 這件生死大事,總須善知識協助;然而,他所依止的湛堂禪師已逝,眼前所知的禪門中,似乎沒有能讓他信受的真悟宗師;雖然湛堂曾推薦克勤大師,而當時他的反應並不熱衷,或因禪門野狐眾多而心灰意冷,或要等辦妥湛堂的身後事而擱置 8 ,後得張商英再次薦引他才起行參訪,但卻仍半信半疑。這是大慧的謹慎,卻也是對法的忠直,湛堂的器重 與鉗錘對他影響甚大,讓他終身感恩,他曾說:「宗杲雖參圜 悟和尚打失鼻孔,元初與我安鼻孔者,卻得湛堂和尚。」9 36 歲,師徒際會的因緣成熟,終於在京師天寧寺,拜見 卷 1:【圓悟和尚嘗參北烏崖方禪師,……得照覺平實之旨;同到五祖 室中,平生所得一句用不著;久之,無契會之緣,皆謂五祖強移換他, 出不遜語,忿然而去。……到金山,忽染傷寒,困極,入重病閤;遂以 平日參得底禪試之,無一句得力。追繹五祖之語,乃自誓曰:「我病 稍間,徑歸五祖去。」】意識乃生滅法,色身重病,意識只能專注在病痛覺受上,作不得主;此時自知,先前所得之「照覺」,是意識境界,敵不過生死;因此,病況稍好,即回五祖法演處重參。
《佛祖綱目》記載,大慧禪師拜見圜悟大師之前,仍然作了最壞的打算:【甲辰九月,克勤有天寧之命,杲自慶曰:「此老實天賜 我也。」遂預往天寧以待,乃自惟曰:「當以九夏為期。 其禪若不異諸方,妄以余為是,我則造《無禪論》去 也!枉費精神,蹉跎歲月,不若弘一經一論、把本修行,庶他生後世,不失為佛法中人。」遂贖《清涼疏 鈔》一部,齎之天寧。】11 大慧禪師 17 歲出家,學禪 17 年參訪許多名師,聰慧天生多受諸方讚賞;也讀過大量的經論語錄,聞思成熟,頗具抉擇力;只是時節因緣未至,自我要求又很嚴謹,不輕易印可而 自高,所以 36 歲仍未開眼。這樣豐富的經歷與見識,總結為一個大疑情,今生若不遇真善知識為他勘破,不僅耽誤一世道業(蹉跎),亦且釀成一場誤會(無禪)也!這次可說是破釜沈舟,誓以九年,剋期取證,若所悟仍是離念靈知或意識境 界,卻受禪林大師印可,則徹底絕望而造《無禪論》以為反證也!這是他「寧缺勿濫」的風骨,也是「求全責備」的批判,可說是大乘種性具足,獅象法器堅固,確實是久學菩薩 再來人也!因此,悟前所需的資糧、加行與鉗錘也更多、更久、更嚴格,若非真金、獰龍 12,經不起這樣的淬鍊與款待。
幸而,中土佛法的因緣成熟,圜悟是真禪師、大善知識,世間也確有真禪實證之法,十七年的苦參,終於有了著落:【後來在京師天寧見(克勤)老和尚陞堂,舉「僧問雲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若是 天寧即不然,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熏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向這裏忽然前後際斷,譬如一綟亂絲,將 刀一截截斷相似。當時通身汗出,雖然動相不生,卻 坐在淨裸裸處。 一日去入室,老和尚曰:「也不易!爾到這箇田地。可 惜爾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不見道:『懸 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須信有 這箇道理。」老漢自言:「我只據如今得處,已是快活, 更不能理會得也。」老和尚卻令我在擇木寮作不釐務 侍者,每日同士大夫,須得三、四回入室。只舉「有 句無句,如藤倚樹」,纔開口,便道:「不是。」如是 半年間,只管參。 一日同諸官員,在方丈藥石次,我只把箸在手,都忘 了喫食。老和尚曰:「這漢參得黃楊木禪,卻倒縮去。」……一日因問老和尚:「見說和尚當時在五祖, 曾問這箇話,不知五祖和尚如何答?」和尚不肯說, 老漢曰:「和尚當時不可獨自問,須對大眾前問;如今 說又何妨?」老和尚乃曰:「我問:『有句無句,如藤 倚樹時,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 又問:『忽遇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老漢纔聞舉,便理會得,乃曰:「某會也!」老和尚曰:「只恐爾透公案未得。」老漢曰:「請和尚舉。」老和尚遂連舉一絡索誵訛公案,被我三轉兩轉截斷,如箇 太平無事時,得路便行,更無滯礙。老和尚曰:「如今 方知道,我不謾爾。」】13
文中可見圜悟禪師也是悟前百般刁難、不輕許可——圜悟提醒他,參禪不可落在斷除五陰、不起疑情的空無中,雖然「死了」五陰的執著,若不發起意識去找,則法身「不能得活」,這是參禪大病;須是「絕後再甦」,該死的死、該活的活,乃可證悟。圜悟的手頭謹慎,不形於色,經大慧再問才說,而兩人證悟的公案因此相似。大慧一念相應,般若智慧湧出,經圜悟多方勘驗、細心調整,直到無纖毫疑惑,得不退轉之後,才放他過關。為什麼如此謹慎?所勘驗的內涵又是什麼?《永嘉證道歌》云:「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唯證乃知難可測。」14 這裡以摩尼珠明喻此「真心」,不能以臆想猜測而自以為知。只可親證方得如實了知。這些法界的真實相,是未悟或者解悟者難以測知的。禪師即依己之所證勘驗行者之所悟,且能區別真妄,則是以心印心、把臂同行也。大慧禪師亦曾引《首楞嚴經》卷第 4 之經文以印證所悟。15 師徒之間的默契與承擔,共同成就了一件禪門典範。
這次徹悟之後,回應之前的疑惑與惶恐,一時皆解,且 現量明見佛菩薩所說種種,皆是真實可證:【宗杲三十六歲時所疑,……後因聞先師舉「諸佛出身處,熏風自南來」,忽然去卻礙膺之物,方知黃面老子所說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妄語,不欺 人,真大慈悲,粉身沒命不可報。】16 【妙喜舊日參禪,大法未明時,也道諸佛菩薩說大脫空 瞞人;及乎悟了,始知諸佛諸祖,果不欺人。】17 【若識得衲僧放身命處,則出生入死,得大自在,以 生死為遊戲之場,而不被生死之所留礙;其或不然未免葛藤。】18
這種轉變,具足了法身、般若、解脫的三德受用,從此 於佛法不疑、於智慧明澈、於生死自在,這本是一切真悟者 現前領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功德,然而,大慧禪師的 根器與證境又超勝乎一般見道者,是宗門付法之龍象: 我既會了,卻倒疑著幾箇禪頭,乃問老和尚,老和尚 曰:「我箇禪,如大海相似,是爾將得箇大海來,傾取 去始得。若只將得鉢盂來,盛得些子去便休。是爾器 量只如此,教我怎奈何?能有幾箇得到爾田地。」19 勤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遂著《臨濟正宗記》付 之曰:「……要扶荷正宗,提持宗眼,須是透頂透底、 徹骨徹髓、不涉廉纖、迥然獨脫,然後的的相承,可 以起此大法幢,燃此大法炬,繼他馬祖、百丈、首山、 楊岐,不為忝竊爾。」20 既得證悟又受咐囑,感激之際,即於佛前炷香為誓曰: 「寧以此身代眾生受地獄苦,終不以佛法當人情!」21 此後,一生弘法度眾,堅守此信念,廣破野狐師,接引參禪人,座下 證悟之僧俗二眾有數十人之多,《續傳燈錄》云:「僧俗從師 得法悟徹者,不啻數十人,皆有名於世;……道化一方,臨 濟宗旨益振焉。」22
由於禪宗所悟是大乘菩薩法,因此,對禪人的根性及定、慧、福德各種因緣,也須仔細觀察, 乃能施設相應的機鋒來助其證悟。由於大慧所秉持「勿人情」 的臨濟風骨,既不姑息假禪野狐,又能令人真悟實相,故世 稱大慧禪師「中興臨濟」,如南宋元叟禪師(1255-1341)云:【大慧老人,黑暗崖照夜之火炬也,濁惡海濟人之津筏 也!嘗自誓云:「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受地獄苦,終不 將佛法當人情。」燒乃翁《碧嚴》之板,揭洞山密傳 之榜,排鄭尚明默照之非。其以天下至公,為無上大 法施主;有祖以來,一人而已。】23 明末為霖禪師(1615-1702)總括云:【昭覺(克勤)門下得法者眾,獨著《臨濟正宗記》付大慧禪師者,以其能徹法源底,又能赤身擔荷從上佛祖 慧命,不少假借。故當分座之日,即炷香為誓曰……。 乃以一竹篦子、一狗子無佛性話,普接群機,天下翕 然歸重,法席之盛得人之多,號為臨濟再出;正宗之 付,豈徒然哉!然師所得既琦瑋,發用亦廣大,通身是口,莫可攔當。】24 到這裡,可以說第一階段的「參禪」事畢,道眼已明、了生脫死之根源已了,累世勤修之智慧,豁然全開;久劫熏習之善根,亦浩然大行;從此以悲智雙運的禪門風骨,利濟群生去也!
三、結論:以悟為則,唯證相應
如上所論,禪門正宗幾乎一致的奉勸學人:「以悟為則 唯證相應」——學佛參禪,以證悟「第一義」為首要,若不求悟或悟錯了,不僅個人未來之成佛無望,乃至誤導他人而謗法。如大慧禪師云:【溈山自有警覺學者之言,直是痛切,曰:「研窮至理,以悟為則。」……若說得天華亂墜,不悟,總是癡狂 外邊走耳。】25 真歇禪師云:「佛祖之燈,東西繩繩;以悟為則,惟證 相應。」26 類似的文句,於燈錄、語錄中,隨處可見 27;直至近代,虛雲老和尚云:【一句話頭,參到開悟為期。…… 在這時期中諸位不分晝夜,而目的是為開悟。】28 又云: 參禪要以悟為期,也就是說參禪最後要達到的目的就 是要開悟,就是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實際上,佛 教所有的法門都是以開悟為目標。《法華經》云「佛唯 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 見」。只不過其他法門不像禪宗那樣直接了當。29
古今禪師為什麼異口同聲地強調「以悟為則」?大慧禪 師云:「山僧在眾日,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下,都去做 工夫來;臨濟下,則故是。後來方知道:悟,則事同一家; 不悟,則萬別千差。既同一個,達磨祖師又何處有許多般 差別來?」30 《佛祖統紀》卷 26 永明延壽:「學者參問,指心為宗,以悟為則。」《明.祩宏,《禪關策進》:「但自堅凝正念,以悟為則。」「凝定身心,討箇分曉,以悟為則。……直須卒地斷、爆地拆,方始到家。」
學佛為了成佛,參禪為了開悟,這應是一切學人、禪子的共識與目標;然而,佛法流布既久,眾生根器漸劣,於是有各種方 便與弊端:一者、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令人聞而生怯,若非菩薩性堅固,則易轉求人天果報、二乘涅槃,或往生淨土 31 ; 二者、開悟須諸多福德因緣,也令人望而卻步 32 ,若無真善知識引導,每落於思惟、想像、禪定或文字遊戲,以戲論為悟。由於禪宗所悟乃不二法門;若不求悟或非真悟,必落於虛妄分別中,並由此輾轉攀緣諸法而衍生諸多差別;乃至將各家門庭的方便施設,誤為所悟不同,而妄論禪師之是非、較量禪法之高下,這就偏離了禪宗與佛法,自誤誤人。宗門之所以不同於教下,就在以「悟」為則,從五祖法演借來,《法演禪師語錄》卷上:「會,即事同一家;不會,萬別千差。」《白雲守端禪師 廣錄》卷 1:「若見得去,事同一家;若也未然,山僧不免重說偈言:諸人法眼藏,千聖莫能當;為君通一綿,光輝滿大唐。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法華雖恁道,無句得商量。」袁州《楊岐方會和尚語錄》:「若知,家國安寧、事 同一家;若不知,曲勞僧正度與表白宣讀,且要天下人知。」
禪師禪子的一切言、行、心念,繞著「悟道明心」而轉——悟前,如喪考妣,因為大事未明;悟後,如喪考妣,則是眾生未度 33。悟前,致力於培植福德、修除性障、增長定力、聞熏正見,以成熟證悟之因緣;悟後,深入觀行、漸斷習氣、弘護正法、利樂眾生,以開展證悟之功德。可以說,既入禪門,任重而道遠,必以「悟」為己任,死而後不已。針對當代禪門諸多「誤導」學人的不當施設,及由此衍生的弊病,乃至參禪人錯誤的心態——是導致「不悟」或「錯悟」的主因,大慧禪師依其深澈之證悟、靈活之智慧,及慈悲之願力、剛正之風骨,發出了嚴 厲的批判,毫無人情之顧慮,既不計個人安危,亦不留他人面子,直心而說、如法而談,是即是、非即非,不容些許含 混,為的是如來正法之存續與禪人慧命之護持!大慧時代在佛門中流行的禪法,略有兩類:文字禪與默 照禪。前者以解義為主,後者以坐禪為重。 如前所說,禪宗之「禪」的內涵只有一種,卻有許多附加 的名稱,例如:如來禪、祖師禪 34 、(越祖)分燈禪,或印度禪、 中國禪、日本禪 35 ,或達摩禪、東山禪、牛頭禪、曹溪禪 36 ,或北宗禪、南宗禪,或臨濟禪、法眼禪、曹洞禪,或直指禪、 機鋒禪 37 、公案禪、文字禪、默照禪、看話禪,或將軍禪 38 、老婆禪 39,安祥禪、自然禪、生活禪 40……林林總總都是巧立 名目的施設,有些是宗派的專稱,有些是學術的分類,有些 是錯誤的解讀,有些則是遊戲的稱謂,雖有這麼多以禪為名 的稱謂,若就禪之實質功能,乃是證悟明心,而所證所明之 心必是第八識如來藏實相心;外於此之一切談論,皆是表相 臆測之言,乃至以識神光影為悟境。從古至今佛學界多落在 名相上,作無謂的區分與詮釋,只成了概念遊戲。所以說:悟,則事同一家,假名作方便;不悟,則千差萬別,執相而爭論。
1 《太虛大師全書》第一編 佛法總學(三)∕源流,〈佛學之源流及其新運動〉,臺北善導寺印行,頁 930。
2 陳兵著,〈中國禪宗的振興〉,2008/9/10。
3 明《博山和尚參禪警語》示初心作工夫警語:【做工夫要中正勁挺,不近人情!苟循情應對,則工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 則隨流俗阿師無疑也。】《卍新纂續藏經》冊 112,頁 948,上 17-中 1。
4 (臨濟)門下枝葉繁茂,至北宋又分出黃龍、楊歧二派,法脈延續直至 當代,其嗣法者至今已傳承四十六世,是我國禪宗的主流。……(楊歧派)日本禪宗二十四流中,有二十流源自楊歧法係。佛果克勤編有《碧 巖錄》聞名於世,法嗣 75 人。門下以大慧宗杲、虎丘紹隆最為著 名。……黃梅籍僧人應庵曇華禪師,大振楊歧(虎丘)宗風於蘇浙,是 臨濟正脈宗統第十七代宗師。宋以後,恢復臨濟宗之舊稱,幾乎囊括 臨濟宗之全部道場,成為中國禪宗的代表。臺北圓山臨濟宗護國禪寺。
5 楊曾文著,《宋元禪宗史》,中國社會科學(北京),2006.10 第 1 版, 序頁 2-3。
9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30:【寧以此身碎如微塵,終不以佛法當人情。決要敵生死,須是打破這漆桶始得,切忌被邪師順摩捋,將冬瓜印 子印定,便謂我千了百當。】(《大正藏》冊 47,頁 941,下 12-15。)
10《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多用此詞,如「示○○禪人」……。(《卍新 纂續藏經》冊 120)
13《續傳燈錄》卷 28:【臨安府中天竺堂中仁禪師……諦窮經論,特 於宗門未之信。時圓悟居天寧,淩晨謁之……悟曰:「依經解義, 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速道!速道!」師擬對,悟劈口 擊之,因墜一齒,即大悟。】《大正藏》冊 51,頁 657,中 4-10。 14《大正藏》冊 48,《六祖壇經》〈機緣品〉,頁 357,中 29-下 1。 15《大正藏》冊 48,《永嘉證道歌》,頁 395,下 22。 16 六祖也是因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 詳見《大正藏》冊 48,《六祖壇經》〈行由品〉,頁 349,上 17。 17《大正藏》冊 49,《佛祖歷代通載》卷 17,頁 651,上 4-5。
19《祖堂集.慧可傳》:「內傳心印,以契證心;外受袈裟,而定宗旨。」 《六祖壇經》〈行由品〉:【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 傳此衣,以為信體……;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 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大正藏》 冊 48,頁 349,上 28-中 2。
25 紀華傳著,〈中國近現代的曹洞宗法脈傳承〉:【此宗雖云「曹洞」, 而曹山以來的法脈四傳以後即中斷,唯洞山法嗣雲居道膺(835-902 年)一脈,得以傳承。所以近代禪門泰斗虛雲老和尚,主張將此宗名 字改為「洞雲宗」。】刊登於《佛學研究》,2008 年 17 期。
26 鄧克銘著,《大慧宗杲之禪法》,東初(臺北),1987.8 再版,聖嚴序。
27《嘉興大藏經》冊 1,《大慧普覺禪師年譜》,頁 793-794。臺北版電子 佛典集成 J01 No. A042,http://taipei.ddbc.edu.tw/sutra/JA042_001.php 28《禪林僧寶傳》卷 22 有傳:〈雲峰悅禪師〉《卍新纂續藏經》冊 137,
案:雲峰文悅(998-1062)與黃龍慧南(1002-1069)、楊歧方會(996-1049) 同代;其命終之年,與大慧宗杲(1089-1163)之出生,差距有 27 年;依 宗派傳承,間隔三代:白雲守端→五祖法演→圜悟克勤……。然文悅 之風格與宗杲確有相似之處……。
30《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云:【我這裡禪,爾一時理會得,教爾說 也說得,教爾做拈古、頌古、小參、普說,爾也做得,只是有一 件事未在,爾還知麼?……爾只欠這一解在,㘞若爾不得這一 解,我方丈與爾說時便有禪,才出方丈便無了,……。】《大正藏》 冊 47,頁 953,中 15-21。文字略異,但較明確易懂。
31 北宋,心印智珣、明寂珵、洞山微、奉聖初、堅首座、元首座等大宗 師,並駕齊驅。 32 杜撰禪和:尚未悟得本心,不依禪法次第努力參究,只是模仿禪師之 應對進退表相而依樣劃葫蘆,然於禪師之作略,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 以然,凡有所解不離意識境界,不能為人開示個中禪機,卻總在眾人 面前故作悟狀,以籠罩初學。禪門稱如是等未悟言悟者為野狐、野干 也。例如《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卷 7:【舉南泉:一日東西兩堂爭 貓兒,南泉見,遂提起云:「道得即不斬。」眾無對(可惜放過, 一隊漆桶,堪作什麼?杜撰禪和,如麻似粟)。】《大正藏》冊 48, 頁 194,下 7-9。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上堂:「千說萬說、讚說毀說、安立說、 隨俗說、顯了說、蓋覆說,盡是盌躂丘。」拈起拄杖云:「爭如直下 識取這箇,不被生死之所轉,不被寒暑之所遷。或有箇衲僧出來 道:『也只是箇拄杖子,用識作甚麼?』今時有一種杜撰禪和,多作這般見解。」擲拄杖下座。】《大正藏》冊 47,頁 818,下 3-8。又 卷 21:【〈示徐提刑〉:「只有禪一般,我也要知,我也要會,自無 辨邪正底眼,驀地撞著一枚杜撰禪和,被他狐媚,如三家村裏傳口 令,口耳傳授,謂之過頭禪,亦謂之口鼓子禪。把他古人糟粕,遞 相印證,一句來、一句去,末後我多得一句時,便喚作贏得禪了 也!殊不肯退步以生死事在念,不肯自疑,愛疑他人。」】《大正藏》 冊 47,頁 899,下 13-19。卷 20:【〈示真如道人〉:「不是如來禪、 不是祖師禪、不是心性禪、不是默照禪、不是棒喝禪、不是寂滅 禪、不是過頭禪、不是教外別傳底禪、不是五家宗派禪、不是妙 喜老漢杜撰底禪。」】《大正藏》冊 47,頁 895,下 7-11。 卷 21:【〈答張提刑書〉:「在當官處,呼幾枚杜撰長老來,與一頓 飯喫卻了,教渠恣意亂說,便將心意識,記取這杜撰說底,卻去 勘人,一句來一句去,謂之廝禪。末後,我多一句,爾無語時,便 是我得便宜了也。」】《大正藏》冊 47,頁 928,中 11-15。
1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 2,臺北版電子佛典集成(M59,n1540_p.850,b1-
7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7,《大正藏》冊 47,頁 883,上 12-14。 案:「前後際斷」有兩種意思,《大慧語錄》中亦有兩種用法。
8 張浚,《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6〈大慧普覺禪師塔銘〉:【湛堂死,師 謁丞相張公無盡,求準塔銘。無盡門庭高於天下,士亦小許可見。師 一言而契,即下榻,朝夕與語,名其菴曰「妙喜」,字之曰「曇晦」。】 《大正藏》冊 47,頁 836,下 16-19。
9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5,《大正藏》冊 47,頁 875,上 29-中 1。
10 蔣義斌著,〈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疑與信〉云:「圓悟到汴京的時間,有 二種不同的記載:1.《大慧年譜》謂於大慧 37 歲時,亦即宣和七年 (1125),大慧於圓悟座下大悟;2.《圓悟佛果禪師語錄》謂圓悟於 宣和六年四月,大慧 36 歲時,已至汴京天寧寺。筆者認為……大慧 悟道,當在 36 歲,較為可信。」(刊登於《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頁 57-58。2013/7/29 擷取。)而鄧克銘之《大慧宗杲之禪法》則採用 37 歲。
11《佛祖綱目》卷 37,《卍新纂續藏經》冊 146,頁 756,上 17-中 4。
12《五燈會元》卷 14,青原下八世─梁山緣觀禪師:【垂鈎四海,祇釣獰龍。……垂絲千尺,意在深潭。】《卍新纂續藏經》冊 138,頁 519, 上 11-12。
13《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7,《大正藏》冊 47,頁 883,上 14-中 16。 14《永嘉證道歌》,《大正藏》冊 48,頁 395,下 22-24。
15《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1:【釋迦老子又曰: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 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大正藏》 冊 47,頁 901,中 10-14。 16《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9,《大正藏》冊 47,頁 936,上 5-23。 17《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 1,臺北版電子佛典集成,《卍正藏》冊 59, 頁 791,上 4-6。
18《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大正藏》冊 47,頁 818,上 23-26。 19《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7,《大正藏》冊 47,頁 883,中 16-21。 20《佛祖綱目》卷 37 之下,《卍新纂續藏經》冊 146,頁 756,中 18-頁 757,中 4。 21《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卷 1,《嘉興大藏經》冊 1,頁 796,下 31-32。 又,《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25 云:「平昔有大誓願:寧以此身代一 切眾生受地獄苦,終不以此口將佛法以為人情,瞎一切人眼!」《大 正藏》冊 47,頁 919,下 28-頁 920,上 1。又,卷 30 云:「寧以此身碎如微塵,終不以佛法當人情!《大正藏》 」 冊 47,頁 941,下 12-13。 22《續傳燈錄》卷 27,《大正藏》冊 51,頁 654,上 2-6。 23《元叟行端禪師語錄》卷 7,《卍新纂續藏經》冊 124,頁 60,中 16- 頁 61,上 24《為霖道霈禪師還山錄》卷 4,《卍新纂續藏經》冊 125,頁 961,上 16-中 4。
25《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30,《大正藏》冊 47,頁 939,中 28-29 及頁 941,下 21-22。
26《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卷 1,《卍新纂續藏經》冊 124,頁 635,中 1。
27《宏智禪師廣錄》卷 6:【所以道:唯證相應,相應處撥得,轉入得 世,遊戲三昧,歷歷現前。】《大正藏》冊 48,頁 74,中 11-12。 《佛海瞎堂禪師語錄》卷 4:【學佛以悟為則,虛詞不入公門。】《卍 新纂續藏經》冊 120,頁 977,中 17。
28 岑學呂編,《民國虛雲和尚年譜》,〈1953 年上海玉佛寺解七正月 23 日開示〉,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1982.5 初版,頁 217。
29 摘自《虛雲和尚年譜》(2013/8/14 擷取) 這段話也記錄於淨慧法師:〈禪七開示〉冬月二十九日
30《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 18,《大正藏》冊 47,頁 887,下 2-6。又卷 14 云:【悟,則事同一家;不悟,則萬別千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切須子細。】《大正藏》冊 47,頁 869,上 13-14。
32 如前所述,大慧禪師悟前,並無絕對的信心(他生後世,不失為佛法中 人),湛堂禪師也不敢保證(若了不得,便修行去,後世出來參禪)。
33《宗鑑法林》卷 23:【睦州(道明)示眾:「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大事已明,亦如喪考妣。」】《卍新纂續藏經》冊 116,頁 316,中 3-4。
34 參見 方立天,〈如來禪與祖師禪〉,中國社會科學 2000 年第 5 期
35 參見 賴永海,〈祖師禪與分燈禪—兼論中國禪與日本禪〉
36 參見 顧偉康,〈禪宗六變〉及歐崇敬,〈禪宗哲學的創造轉化—從牛頭到趙州〉,收錄於國立臺 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7.10 編印之《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 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頁 51-74。
37 參見 徐恒志,〈有關佛性答問〉釋明一,〈為憐松竹引春風〉:「從弘揚禪法的角度看禪有祖師禪、 如來禪、安祥禪、生活禪等等。從修行的角度看有對治禪、直指 禪、默照禪、話頭禪等等。」
38 信佛人,《禪堂講話》第二課(摘要)1996.7.31:「以古代的五宗七家來講,臨濟宗像將軍禪,曹洞宗像農夫禪,雲門宗像公卿禪,溈仰宗像帝王禪。」
39 參見 郭萬平,〈赴日宋僧無學祖元的「老婆禪」〉刊於《佛教文化期 刊》2008 年第 4 期,頁 40-42。
40 參見 賴永海前註 3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身分認同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存在意義的證明,但當身分消失時,如何重新定義自己便是關鍵。這篇文章從《原子習慣》和《刺激1995》中摘取引言,並從中探討了身分認同帶來的影響和後果。
    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透過使命感受榮耀後,即可在「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的地基上,學會創造最豐碩偉大的文明。
    Thumbnail
    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上,以理性作為起點,慢慢引導出感性的內心,是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然而,過去的教育認知可能存在偏差,使得孩子對創意有著錯誤的理解。有些孩子可能將與眾不同視為創意,僅因與他人不同而感到自己充滿創意。這種誤解可能得到大人的鼓勵,使孩子更認同標新立異的行為而偏差。 以葉子老師的
    Thumbnail
    不以得失,而以"作为人"正误来判断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追求得失、勝負所左右。不過,要想過得更開心、更有意義,也許應該改變一下視角。
    Thumbnail
    不知不覺,開始新工作已經滿2個月,消失在方格子也滿了1個月,其實我幾乎每天都會上線看看老朋友們的文章,但是心中靜悄悄,感覺自己某個程度上,關起了向外看的心門,轉而專注在自己身上-體驗「歸零」。 工作心態上,回到了熟悉的部門作業,卻同時是全新的人事物組合,責任與壓力重新開始計算,沒有人期待我現在有什
    Thumbnail
    安排好的人生,就像是規劃好的旅行團。即使能讓你看到你想看到的風景,但你就是無法從中感受到那股興奮和滿足感。而跟隨着自己的節奏,信任自己的身體和宇宙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像是背包遊⋯⋯
    Thumbnail
    對腐海而言真理為何? 娜烏西卡鍥而不捨、以科學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探究腐海(自然)的真理。這樣的娜烏西卡,對眼前的小植物、常見的蟲子們的生命,都想徹底觀察,在自己屋子的地下室裡反覆做著實驗。重點在於,娜烏西卡直覺地認為,「眼前的這個生命不管多麼小、多麼普通,都可能藏有整個世界的秘密」。
    Thumbnail
    自 15 歲第一次接觸了調溫巧克力的過程,Manuel Bouillet 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年方 30 出頭的 Manuel Bouillet ,已經累積了法國知名烘焙學院樂逢 L’Arôme 的行政主廚、美國芝加哥巧克力學院技術顧問與知名巧克力品牌 Cacao Barry
    Thumbnail
    每個季節各有特色,你最喜歡什麼季節?又最喜歡哪些美景呢?這些景象之於人,有時是生活的打發,有時是心靈的寄託,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如何從中看見自己生命的方向,然後努力前行!
    Thumbnail
    「疫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從五月台灣疫情爆發,一個多月來人們的生活迎來各種猝不及防的改變。身為家長,也終於撐過孩子停課不停學的這段期間,即將進入和以往不同的一個暑假。一切都變得不太一樣了——很可能,也包含你那步入青春期、逐漸長大的孩子在內。我們有機會恢復生活的常態嗎?或者該問的是,我們要用什麼…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身分認同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存在意義的證明,但當身分消失時,如何重新定義自己便是關鍵。這篇文章從《原子習慣》和《刺激1995》中摘取引言,並從中探討了身分認同帶來的影響和後果。
    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透過使命感受榮耀後,即可在「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的地基上,學會創造最豐碩偉大的文明。
    Thumbnail
    在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上,以理性作為起點,慢慢引導出感性的內心,是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然而,過去的教育認知可能存在偏差,使得孩子對創意有著錯誤的理解。有些孩子可能將與眾不同視為創意,僅因與他人不同而感到自己充滿創意。這種誤解可能得到大人的鼓勵,使孩子更認同標新立異的行為而偏差。 以葉子老師的
    Thumbnail
    不以得失,而以"作为人"正误来判断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被追求得失、勝負所左右。不過,要想過得更開心、更有意義,也許應該改變一下視角。
    Thumbnail
    不知不覺,開始新工作已經滿2個月,消失在方格子也滿了1個月,其實我幾乎每天都會上線看看老朋友們的文章,但是心中靜悄悄,感覺自己某個程度上,關起了向外看的心門,轉而專注在自己身上-體驗「歸零」。 工作心態上,回到了熟悉的部門作業,卻同時是全新的人事物組合,責任與壓力重新開始計算,沒有人期待我現在有什
    Thumbnail
    安排好的人生,就像是規劃好的旅行團。即使能讓你看到你想看到的風景,但你就是無法從中感受到那股興奮和滿足感。而跟隨着自己的節奏,信任自己的身體和宇宙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像是背包遊⋯⋯
    Thumbnail
    對腐海而言真理為何? 娜烏西卡鍥而不捨、以科學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探究腐海(自然)的真理。這樣的娜烏西卡,對眼前的小植物、常見的蟲子們的生命,都想徹底觀察,在自己屋子的地下室裡反覆做著實驗。重點在於,娜烏西卡直覺地認為,「眼前的這個生命不管多麼小、多麼普通,都可能藏有整個世界的秘密」。
    Thumbnail
    自 15 歲第一次接觸了調溫巧克力的過程,Manuel Bouillet 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年方 30 出頭的 Manuel Bouillet ,已經累積了法國知名烘焙學院樂逢 L’Arôme 的行政主廚、美國芝加哥巧克力學院技術顧問與知名巧克力品牌 Cacao Barry
    Thumbnail
    每個季節各有特色,你最喜歡什麼季節?又最喜歡哪些美景呢?這些景象之於人,有時是生活的打發,有時是心靈的寄託,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如何從中看見自己生命的方向,然後努力前行!
    Thumbnail
    「疫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從五月台灣疫情爆發,一個多月來人們的生活迎來各種猝不及防的改變。身為家長,也終於撐過孩子停課不停學的這段期間,即將進入和以往不同的一個暑假。一切都變得不太一樣了——很可能,也包含你那步入青春期、逐漸長大的孩子在內。我們有機會恢復生活的常態嗎?或者該問的是,我們要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