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hibition, picture from Cintermex
文章日期2022年5月。
因為元宇宙的話題,虛擬展間的議題被提出來,但目前不論是體驗與操作的便利性都不是很棒。目前有點像在玩十多年前的電腦遊戲,假裝自己是電腦裡的腳色,操控固定的第一視角前進,走到攤位前面,點擊機器的圖形,就可以得到產品的介紹或是產品的影片資訊。如果要到下一個攤位,就退出走到下一個攤位。
上述的看展方式立意良善,想要做虛擬展間的嘗試,但我體驗的感受並不便利且不有趣,我寧願看2D的展出攤位圖,點擊攤位跳出資訊頁面,都比利用電腦假裝走入展館看展的感覺更好。既然我得到的都是相同的資訊,2D海報或是影片介紹,那我點2D的攤位就好了啊,幹嘛要假裝移動到攤位,然後看到同樣的資訊? 浪費我的切換時間。
今年,歐美有不少已經展覽結束的實體展覽,如:
- Mach - UK
- STOM - Poland
- Fabtech - Mexico
- FEIMEC - Brazil
- ELMIA - Sweden
- ...
後續還有許多業內展覽要開展,如
- Global Industrie - France
- JIWS - Japan
- JIMTOF - Japan
- Fabtech - USA
- LAMIERA - Italy
- EuroBLECH - Germany
- Expometalica - Colombia
- ...
跟據我從代理商回覆的第一手消息,在今年第二季舉辦的展會,已經完全擺脫疫情的陰霾,參觀人數已回復到2018年以前的盛況,甚至更甚以往。
今年初,在國境管制與防疫措施沒有解除的狀況下,台灣硬是舉辦了TIMTOSxTMTS的展覽,在沒有國際訪客情況下,且台灣人民族性比較保守(怕死),整個展會安安靜靜,沒什麼參觀者。每個攤位的業務都很閒,都很有時間陪我閒聊。
這樣的狀況或許會讓台灣的製造業誤以為景氣不佳,或者是回頭去思考展覽是否已不再是未來必要的投資。
而國外的盛況,直接回答了這個問題:「實體展覽,目前還是不可被取代的。」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
- 人們這兩年已經面對電腦視窗太久了,人們渴望面對面的交流。
- 機械設備類,產品複雜,單品投資金額高,人們還是習慣看到實品比較安心。
從目前(2022年5月)台灣人的角度可能還不能理解,因為我們還在疫情的爆發期中,但歐美大部分國家已實質上不管控疫情了,Covid-19疫情已經是過去式,就如同我們看SARS一樣,那是一件過去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現在進行式。
如果單從投資回報率來看,展覽一次能拿回多少訂單,用這個角度來看展覽是不一定划算的,應該說機械業如果以參展中拿到多少訂單為目的,大多數時候是不划算的。
但把眼光稍微拉遠一點,一次展覽能夠帶來展覽之後的訂單有多少? 則很多時候後續的商機>展覽投資。但換個角度看,若我們把參展的費用投資在線上廣告可能還會帶來更多的商機。
但我認為在我們產業,展覽的目的大多數不是為了成交,比較像是
「創造一個連接不同人脈網絡的場合」。
展覽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人與人的連結,不論是品牌廠對代理商、品牌廠對終端客戶、代理商對終端客戶、代理商對代理商、終端客戶對終端客戶、品牌廠對品牌廠。我們創造的這個場合讓大家有理由可以聚在一起,彼此交流。
資訊交流所激盪出的綜合資訊,
- 會幫助每個代理商回國後對於販售品牌廠的商品更有方向。
- 會幫助品牌廠了解其他競爭對手正在專注的市場。
- 會幫助終端客戶從多個面向瞭解自己未來想要投資的設備,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而這些交流的火花,所被激盪出的概念,是從螢幕中單純看資料無法得到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參加實體展覽依然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還請按下右邊欄位〔訂閱〕、〔追蹤〕或〔贊助〕。
業務可頌 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