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相關產業,疫情後展覽的現況

機械相關產業,疫情後展覽的現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Exhibition, picture from Cintermex

Exhibition, picture from Cintermex

文章日期2022年5月。

因為元宇宙的話題,虛擬展間的議題被提出來,但目前不論是體驗與操作的便利性都不是很棒。目前有點像在玩十多年前的電腦遊戲,假裝自己是電腦裡的腳色,操控固定的第一視角前進,走到攤位前面,點擊機器的圖形,就可以得到產品的介紹或是產品的影片資訊。如果要到下一個攤位,就退出走到下一個攤位。

上述的看展方式立意良善,想要做虛擬展間的嘗試,但我體驗的感受並不便利且不有趣,我寧願看2D的展出攤位圖,點擊攤位跳出資訊頁面,都比利用電腦假裝走入展館看展的感覺更好。既然我得到的都是相同的資訊,2D海報或是影片介紹,那我點2D的攤位就好了啊,幹嘛要假裝移動到攤位,然後看到同樣的資訊? 浪費我的切換時間。

今年,歐美有不少已經展覽結束的實體展覽,如:

  • Mach - UK
  • STOM - Poland
  • Fabtech - Mexico
  • FEIMEC - Brazil
  • ELMIA - Sweden
  • ...

後續還有許多業內展覽要開展,如

  • Global Industrie - France
  • JIWS - Japan
  • JIMTOF - Japan
  • Fabtech - USA
  • LAMIERA - Italy
  • EuroBLECH - Germany
  • Expometalica - Colombia
  • ...

跟據我從代理商回覆的第一手消息,在今年第二季舉辦的展會,已經完全擺脫疫情的陰霾,參觀人數已回復到2018年以前的盛況,甚至更甚以往。

今年初,在國境管制與防疫措施沒有解除的狀況下,台灣硬是舉辦了TIMTOSxTMTS的展覽,在沒有國際訪客情況下,且台灣人民族性比較保守(怕死),整個展會安安靜靜,沒什麼參觀者。每個攤位的業務都很閒,都很有時間陪我閒聊。

這樣的狀況或許會讓台灣的製造業誤以為景氣不佳,或者是回頭去思考展覽是否已不再是未來必要的投資。

而國外的盛況,直接回答了這個問題:實體展覽,目前還是不可被取代的。」

我認為主要的原因在於:

  1. 人們這兩年已經面對電腦視窗太久了,人們渴望面對面的交流。
  2. 機械設備類,產品複雜,單品投資金額高,人們還是習慣看到實品比較安心。

從目前(2022年5月)台灣人的角度可能還不能理解,因為我們還在疫情的爆發期中,但歐美大部分國家已實質上不管控疫情了,Covid-19疫情已經是過去式,就如同我們看SARS一樣,那是一件過去發生的事情,而不是現在進行式。


如果單從投資回報率來看,展覽一次能拿回多少訂單,用這個角度來看展覽是不一定划算的,應該說機械業如果以參展中拿到多少訂單為目的,大多數時候是不划算的。

但把眼光稍微拉遠一點,一次展覽能夠帶來展覽之後的訂單有多少? 則很多時候後續的商機>展覽投資。但換個角度看,若我們把參展的費用投資在線上廣告可能還會帶來更多的商機。

但我認為在我們產業,展覽的目的大多數不是為了成交,比較像是

創造一個連接不同人脈網絡的場合」。

展覽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人與人的連結,不論是品牌廠對代理商、品牌廠對終端客戶、代理商對終端客戶、代理商對代理商、終端客戶對終端客戶、品牌廠對品牌廠。我們創造的這個場合讓大家有理由可以聚在一起,彼此交流。

資訊交流所激盪出的綜合資訊,

  • 會幫助每個代理商回國後對於販售品牌廠的商品更有方向。
  • 會幫助品牌廠了解其他競爭對手正在專注的市場。
  • 會幫助終端客戶從多個面向瞭解自己未來想要投資的設備,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而這些交流的火花,所被激盪出的概念,是從螢幕中單純看資料無法得到的。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參加實體展覽依然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還請按下右邊欄位〔訂閱〕、〔追蹤〕或〔贊助〕。

業務可頌 杭特






avatar-img
B2B Sales&Business Development
122會員
206內容數
B2B業務行銷 筆者是專職於國際B2B業務行銷的工作者,以旅行國家或城市來說,在台灣應該是PR99的等級,數十個國家,數百個城市。在2024年末改任職於一間德國公司,也是擔任國際B2B業務行銷的工作。本專欄主要分享B2B工作中的案例、觀念、經驗,與在德國公司的工作日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關於代理商 有些公司的做法是一個國家一個代理商,銷售所有的產品。 有些公司的產品線比較廣,因此一個國家多間代理商,但彼此銷售不同的產品。 有些公司雖然產品只有一兩種,但是一個國家會設置多間代理商。劃定業務區域。 比較少見的案例是一間代理商會同時負責販售多個國家 有以下兩個情境: 【思考情境一】
身為B2B業務,應該有遇過這樣的狀況,收到客戶訂單,高興沒幾分鐘後發現,慘了,價格算錯了。 這種時候該怎麼辦? 基本上也就兩個處理方向 摸摸鼻子認帳。 不認帳,跟代理商說報錯了,並提供正確的報價。 但實務處理上根據以下兩種狀況要考慮
我們身為B2B外銷業務,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開發新的代理商。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間有興趣合作的公司時,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談清楚原廠與代理商之間的權利與義務。 通常身為業務菜鳥的我們怎麼做? 這時候會衍生出的問題有: 同一間公司,不同代理商有明顯不同步的代理條件 沒有談條件,讓代理商牽著鼻子走
第一次跨國出差,前往新加坡開亞洲業務大會,帶著非常緊張的心情,在飛機上不斷閱讀資料,深怕開會時有所錯誤。隔壁的大叔跟我打招呼,開頭第一句話:你第一次出國出差對嗎? 看你在那邊讀資料我就知道了。 第二次跨國出差,前往德國受訓,依然帶著非常緊張的心情,畢竟要一個人到一個從沒去過的國度受訓。
殺價 除非我們是產業中具備有絕對優勢的製造商,產品獨特僅此一家,只有我挑客人從來沒有客人挑我,否則身為業務,難免都會遇到殺價。 即使身為B2B的國際業務也相同,代理商也是會殺價的。 設備的終端售價 = 製造商的底價 + 進口成本+ 代理商利潤。 但是業務做久了,就是會遇到每一次下單都殺價的代理商。
身為一個品牌商,通常的我們在做生意時,B2B業務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品牌商直接賣給終端客戶,並由品牌商提供服務 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賣給終端客戶 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賣給經銷商,經銷商賣給終端客戶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模式:品牌商賣給終端使用者,但由代理商負責售後服務 我們回到主文。
關於代理商 有些公司的做法是一個國家一個代理商,銷售所有的產品。 有些公司的產品線比較廣,因此一個國家多間代理商,但彼此銷售不同的產品。 有些公司雖然產品只有一兩種,但是一個國家會設置多間代理商。劃定業務區域。 比較少見的案例是一間代理商會同時負責販售多個國家 有以下兩個情境: 【思考情境一】
身為B2B業務,應該有遇過這樣的狀況,收到客戶訂單,高興沒幾分鐘後發現,慘了,價格算錯了。 這種時候該怎麼辦? 基本上也就兩個處理方向 摸摸鼻子認帳。 不認帳,跟代理商說報錯了,並提供正確的報價。 但實務處理上根據以下兩種狀況要考慮
我們身為B2B外銷業務,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開發新的代理商。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間有興趣合作的公司時,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談清楚原廠與代理商之間的權利與義務。 通常身為業務菜鳥的我們怎麼做? 這時候會衍生出的問題有: 同一間公司,不同代理商有明顯不同步的代理條件 沒有談條件,讓代理商牽著鼻子走
第一次跨國出差,前往新加坡開亞洲業務大會,帶著非常緊張的心情,在飛機上不斷閱讀資料,深怕開會時有所錯誤。隔壁的大叔跟我打招呼,開頭第一句話:你第一次出國出差對嗎? 看你在那邊讀資料我就知道了。 第二次跨國出差,前往德國受訓,依然帶著非常緊張的心情,畢竟要一個人到一個從沒去過的國度受訓。
殺價 除非我們是產業中具備有絕對優勢的製造商,產品獨特僅此一家,只有我挑客人從來沒有客人挑我,否則身為業務,難免都會遇到殺價。 即使身為B2B的國際業務也相同,代理商也是會殺價的。 設備的終端售價 = 製造商的底價 + 進口成本+ 代理商利潤。 但是業務做久了,就是會遇到每一次下單都殺價的代理商。
身為一個品牌商,通常的我們在做生意時,B2B業務的模式有以下幾種: 品牌商直接賣給終端客戶,並由品牌商提供服務 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賣給終端客戶 品牌商賣給代理商,代理商賣給經銷商,經銷商賣給終端客戶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模式:品牌商賣給終端使用者,但由代理商負責售後服務 我們回到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