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74

《禪林寶訓》卷一 07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10.21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真淨曰:

「末法比丘,鮮有節義。每見其高談闊論,自謂人莫能及。

逮乎一飯之惠,則始異而終輔之,先毀而後譽之。

求其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隱者少矣。」

《壁記》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克文禪師說:

「末法時期的比丘,很少有能夠保持節操和道義的。常常聽他們高談闊論,自以為誰都不如他。

及至有人請他吃一頓飯,給他一點小恩惠,即使這個人是他以前很反感很討厭的,現在也要附和附和;剛才還把人家貶毀得一無是處,轉眼之間卻把人家吹捧得上了天。

要想找一個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立場堅定中正而無隱諱的人真不容易啊!」

raw-image

良因贊曰:

眾生都活在習氣、感官中,

除非提起佛法的正念,或憶念出離心、或憶念菩提心,乃至空觀,

方真能做到「是曰是,非曰非,中正而不隱」。

否則皆為個人好惡所牽,而取捨不休,愛恨不息。

在此牽纏中度其一生,何其勞頓也!

又何能與解脫道相應呢?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10.20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住歸宗。 每歲化主①納疏,布帛雲委。 真淨視之顰蹙已而嘆曰:「信心膏血,予慚無德,何以克當?」 《李商老日涉記》 【注釋】 ① 主:禪林中負責向施主勸化募緣的職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古德修行有成,今人則安住皆是困難。 福者,慧之基
《禪林寶訓》 2014.10.16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舉廣道者①住五峯,輿議廣疎拙,無應世才。 逮廣住持,精以治己,寬以臨眾。未幾百廢俱舉。衲子往來競爭喧傳。 真淨聞之曰:「學者何易毀譽耶?」 予每見叢林竊議曰:「那箇長老行道安眾,那箇長老不侵用常住,與眾同甘苦。」 且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
《禪林寶訓》 2014.10.15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文和尚久參黃龍,初有不出人前之言。 後受洞山請,道過西山,訪香城順和尚①。 順戲之曰: 「諸葛昔年稱隱者,茅廬堅請出山來。 松華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著開。」 真淨謝而退。 《順語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克文禪師依止黃龍慧南禪師座
《禪林寶訓》 2014.10.14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真淨文和尚①曰: 「物暴長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 不推長久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 夫天地最靈,猶三載再閏,乃成其功,備其化。 況大道之妙,豈倉卒而能辦哉。要在積功累德。 故曰:『欲速則不達,細行則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終身
《禪林寶訓》 2014.10.13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潘延之曰: 「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 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 《靈源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邵武洪英禪師對潘延之居士說: 「古時學道的人,專在自己的心地上做工夫,以對治由內心生起的煩惱妄想。所謂煩惱歇盡即菩提,這是務本。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10.9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晦堂曰: 「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回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 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①骯髒,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 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污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 晦堂頷之。 《靈源拾遺》
《禪林寶訓》 2014.10.20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住歸宗。 每歲化主①納疏,布帛雲委。 真淨視之顰蹙已而嘆曰:「信心膏血,予慚無德,何以克當?」 《李商老日涉記》 【注釋】 ① 主:禪林中負責向施主勸化募緣的職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古德修行有成,今人則安住皆是困難。 福者,慧之基
《禪林寶訓》 2014.10.16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舉廣道者①住五峯,輿議廣疎拙,無應世才。 逮廣住持,精以治己,寬以臨眾。未幾百廢俱舉。衲子往來競爭喧傳。 真淨聞之曰:「學者何易毀譽耶?」 予每見叢林竊議曰:「那箇長老行道安眾,那箇長老不侵用常住,與眾同甘苦。」 且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
《禪林寶訓》 2014.10.15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文和尚久參黃龍,初有不出人前之言。 後受洞山請,道過西山,訪香城順和尚①。 順戲之曰: 「諸葛昔年稱隱者,茅廬堅請出山來。 松華若也沾春力,根在深岩也著開。」 真淨謝而退。 《順語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克文禪師依止黃龍慧南禪師座
《禪林寶訓》 2014.10.14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真淨文和尚①曰: 「物暴長者,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壞。 不推長久之計,而造卒成之功,皆非遠大之資。 夫天地最靈,猶三載再閏,乃成其功,備其化。 況大道之妙,豈倉卒而能辦哉。要在積功累德。 故曰:『欲速則不達,細行則不失。美成在久,遂有終身
《禪林寶訓》 2014.10.13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潘延之曰: 「古之學者治心,今之學者治迹。 然心與迹,相去霄壤矣。」 《靈源拾遺》 【演蓮法師譯文】 邵武洪英禪師對潘延之居士說: 「古時學道的人,專在自己的心地上做工夫,以對治由內心生起的煩惱妄想。所謂煩惱歇盡即菩提,這是務本。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10.9 良因法師 隨筆 英邵武謂晦堂曰: 「凡稱善知識,助佛祖揚化,使衲子回心向道,移風易俗,固非淺薄者之所能為。 末法比丘不修道德,少有節義,往往苞苴①骯髒,搖尾乞憐,追求聲利於權勢之門。 一旦業盈福謝,天人厭之。玷污正宗,為師友累,得不太息。」 晦堂頷之。 《靈源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