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念佛感應錄》的設問及簡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象山慶2022.5)

1.初編《念佛感應錄》的立意、年月、及採集對象、收錄過程如何?

《第一集》出版於2006年4月,至今已出到《第七集》2020年12月

編書目的:勸信念佛--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念佛感應錄》的製作,以蒐集各種念佛感應的實例,作爲「念佛勝易」、「現當二益」的鐵證,以啓人信心,令人稱念。閱讀這類書籍,能令未信者信佛學佛→亦令學佛而不專者欣然專念彌陀、願生淨土→令願生淨土卻信心不夠者生起決定之信→令往生決定者掌握實據,勸勉他人專稱彌陀名號,皆得現當二益、同歸安樂家鄉。善導大師云:「自信教人信 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勸他往生,是化他大悲。

一般編輯念佛感應的事蹟,大多以往生瑞相為主,如《淨土聖賢錄》或《花開見佛菁華錄》等;本系列叢書分為現世利益及命終往生的兩類感應,目的在於使人確信念佛能得「現、當」二益,不須另修他法。而三分之一的往生事蹟,都非上根、久修、苦行者,而是臨終遇緣,聞法心安,念佛被救。意在顯示彌陀救度,隨時存在,完整無缺,平等無別,使人人有希望。臨終一念亦能往生,則平生多念常安心。不可遠抱臨終僥倖的心態,而延誤平生業成的大事。雖說念佛自有感應,能得現世利益,若與往生利益相比,何啻滄海之一粟。若不往生,尚在輪迴,是第一大災難;念佛之目的與利益,正在於消除此災難。現世利益,僅幾十年,有限;若能往生,則未來無盡的生死輪迴,從此斷除,與彌陀同證無量壽命、光明、慈悲、智慧、神通、身心自在之樂果。念佛的乃為往生淨土、成佛度生;非圖身後之樂,亦不貪現世之利。

採集對象及收錄過程:1.直接採訪當事人或相關人,錄音轉成文字後,再請對方確認。2.紀錄者主動投稿,審查後採納; 3.第三者轉輾提供,查證後接受--2.3點若有不清楚之處,會直接詢問對方,或轉請提供者代查。

選錄的原則:《念佛感應》事蹟很多,若編成書,收錄太多,一般人未必有耐心看,故選材上,除了內容要有特色,文字要精簡,不免對原稿有所刪減。

2.編輯《念佛感應錄》,人力配備及資源運用,有何困難及克服?

多數是由本會編輯群收集、整理、製作、出版。以有利於大眾的啟信念佛為考量,精挑細選,不求多、不求快,大致上沒有困難及克服的問題;至於製作方向是「據實選錄,利人為先」,平穩的進行,不趕進度,也無延遲。

3.編輯過程中,有何特殊的經驗及成就感?

念佛往生是平實平易之道,《感應錄》只是據實編錄,以啟人信心、給人參考,不講求過程中的特殊經驗與之後的成就感。

能知感應之理,理明信深,即使遇到任何惡緣逆境,也能當下了然無惑,而生歡喜感恩之心。感應是因果之事相,但不是佛教的目的;只是以此感應事例,讓人認知佛說之真實,而起信心、念彌陀、生極樂。否則,但以感應為目的,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則易走火入魔,或誤信外道邪教;欲求超升,反更沉淪。是故,感應不可執著,不可妄求。《念佛感應錄》有現世利益的感應,有臨終往生的瑞應。其感應內容雖各有不同,時代亦有古今之異,但都有三個共同的特點:一、專念彌陀--純然稱念彌陀所得的感應,毫無夾雜其他法門。二、根機庸劣--此等念佛者本身皆非利根、非苦行、非久修。三、效果立即--感應的發生大多是當下立即,非累積時日。

4.《念佛感應錄》以什麼方式流通?讀者的反應及其影響力?

本會出版的【淨土宗叢書】中,請閱最多的是《感應錄》,大家似乎愛看故事。本會出版的感應錄是方便啟信的事例,較能吸引人閱讀;但也有明確的教理依據與說明,讓讀者了解教理而信受念佛、蒙受各種利益。淨土法門為了攝受一切根機,感應事例與經論教義,互補並行,以啟信、入門。這輩子能念佛往生才是最尊貴的,因此,盼能善用各種方式去除一切障礙,老實念佛。

《念佛感應錄》出版後,除了固定以郵件寄贈之外,長期放置於各地的念佛會自由請閱;並於淨土宗網站提供「電子檔」下載。我們只是盡念佛人本分,做阿彌陀佛的手腳,編輯流通這些事蹟,做到哪裡,就是完成,至於受眾的反應及影響力,並沒有特意去調查。

5.何時編行《念佛感應錄》續集?

第七集是2020年12月,後續的還在整理中。已經出到第七集,有足夠的數量;且淨土宗「網站」及「雙月刊」每週(期) 都有選刊數篇,因此,目前尚無出版第八輯的確切時間。

6.其他說明:

雖云「同一念佛無別道,遠通法界皆兄弟」;然而,念佛生淨土始終是易行難信之法,千百年來附屬於聖道門,被台賢禪各宗分別以其宗學教理來詮釋,夾雜了實相、觀想、觀像、禪定、福德……等自力的行持與內容;而這種混融與夾帶,對於淨土法門的行者,是額外的負擔與障礙,甚至因此心生焦慮,知難而退,那就太可惜了。

念佛感應的宣導,須兼有理說與事證;理、事相詮互補,無理則事不明,無事則理落空。在許多事例中看到的是人們隨業力而流轉,不能自救,唯有仰靠「他力」救度一途。而大部分有關瀕死經驗、輪迴見證之類的事例,若不以佛教的業報因果及念佛往生的思想做解釋,可能流於人天善業或神道信仰,而不能引導讀者以此為鑑而專心念佛,求生淨土。末法五濁的人間,煩惱造惡、福薄慧淺的凡夫,唯有淨土法門,是可靠而徹底的希望。每一則「念佛感應」事蹟,因為是真人實事,關係到當事人的生死得度,是極緊要、極重大的,讀者應以莊嚴、隨喜之心面對,不僅增強個人念佛得益的信心,也與當事人共鳴而深結淨土緣。何況每一位往生者,到了極樂淨土之後都將成佛,並乘彌陀大願,迴入十方世界,廣度眾生,為無量眾生作梯航。

其他相關問題,在淨土宗網站有更多、更完整的資訊,歡迎上網搜尋,謝謝。另,本會出版的【因果叢書】【隨身書】系列,也有一些專題式的紀錄,可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 念佛發起因緣 :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勸修念佛法門 1 念佛發起因緣 2 念佛即是修行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5 念佛能消業障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8 念佛速了生死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11 念佛可度眾生 12 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一) 念佛發起因緣 : 不住有念。不落無念。一心體究。 勸修念佛法門 1 念佛發起因緣 2 念佛即是修行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5 念佛能消業障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8 念佛速了生死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11 念佛可度眾生 12 念佛得成佛道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Thumbnail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正宗分: (2) 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 蕅益大師要解 ‧ 圓瑛法師講義 「若使信願能得堅固。雖臨命終時。只十念或一念。亦決定得生淨土。何以故。因彼念力堅固。一心不雜不亂。加信願二堅固力。會三力於一時。收成功於片刻。」
Thumbnail
我在諮詢時也碰到很多人,覺得被什麼不好的東西卡到,或者被跟或被騷擾時,就會拿起佛經來唸,有的人覺得可以嚇跑那些東西,也有人覺得可以唸經渡化,藉此能夠完全擺脫,讓生活回歸正軌。 我也在諮詢時遇過,說道唸經可以提升自己,將來往生就會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或是說道唸經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藉此讓冤親債主討債
Thumbnail
我在諮詢時也碰到很多人,覺得被什麼不好的東西卡到,或者被跟或被騷擾時,就會拿起佛經來唸,有的人覺得可以嚇跑那些東西,也有人覺得可以唸經渡化,藉此能夠完全擺脫,讓生活回歸正軌。 我也在諮詢時遇過,說道唸經可以提升自己,將來往生就會被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或是說道唸經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藉此讓冤親債主討債
Thumbnail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Thumbnail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佛說 結歸本願念佛 — 善導大師 集記 《往生禮贊》一卷, 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亦稱《六時禮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
Thumbnail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 佛言 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 集記 結勸修行分
Thumbnail
「過去諸佛,持是念阿彌陀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成佛。現在十方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未來諸佛,亦持是念佛三昧,四事助歡喜,皆得作佛。」 — 佛言 觀念法門 善導大師 集記 結勸修行分
Thumbnail
* 淨土五經及祖師大德著作 * 修淨土法門者必讀 *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 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 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 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 那要用什麼方法呢?
Thumbnail
* 淨土五經及祖師大德著作 * 修淨土法門者必讀 *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 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 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 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 那要用什麼方法呢?
Thumbnail
《第一集》出版於2006年4月,至今已出到《第七集》2020年12月 選錄的原則:《念佛感應》事蹟很多,若編成書,收錄太多,一般人未必有耐心看,故選材上,除了內容要有特色,文字要精簡,不免對原稿有所刪減。
Thumbnail
《第一集》出版於2006年4月,至今已出到《第七集》2020年12月 選錄的原則:《念佛感應》事蹟很多,若編成書,收錄太多,一般人未必有耐心看,故選材上,除了內容要有特色,文字要精簡,不免對原稿有所刪減。
Thumbnail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不斷。
Thumbnail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佛本何故起此願?見有軟心菩薩,但樂有佛國土修行,無慈悲堅牢心。是故興願:願我成佛時,我土菩薩,皆慈悲勇猛,堅固志願,能捨清淨土,至他方無佛法僧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示如有佛,使佛種處不斷。
Thumbnail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Thumbnail
《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03 良因法師 法談《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良因曰: 或許初學者,對於「求其至圓至頓,最簡最易,契理契機,即修即性.....」這段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當我們學過《法華》、《楞嚴》等大教,再閱讀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稱性發揮,這時就會有深刻的覺受了,也會對佛陀施設淨土法門的
Thumbnail
我們要多看這些果報經,才有辦法從中去體悟因果的道理,要不然說歸說,行歸行,那距離還相差太遠,所以要時常看因果的《果報經》,看了比較能覺察其中的因果,如果沒有覺察,或者覺察了卻沒有如法懺悔,又或者懺悔完了又忘記,這樣等於有懺無悔。所以,你要多看那個《果報經》,才有那個覺悟。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
Thumbnail
我們要多看這些果報經,才有辦法從中去體悟因果的道理,要不然說歸說,行歸行,那距離還相差太遠,所以要時常看因果的《果報經》,看了比較能覺察其中的因果,如果沒有覺察,或者覺察了卻沒有如法懺悔,又或者懺悔完了又忘記,這樣等於有懺無悔。所以,你要多看那個《果報經》,才有那個覺悟。你看,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