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插管重症孕婦──母子均安《疫起面對,我願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個夜晚,並不安寧。臺灣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已逼近六百人。已懷孕三十二周的小憶(化名)確診了,渾身不適,救護車載著她,問了好幾家卻找不到能夠收治她的醫院,「那我們到橋的另一邊,去台北慈濟醫院,可以嗎?」救護員問道。
「現在,不是我選醫院,是醫院選我。只要有醫院願意收我,我都可以。」小憶上氣不接下氣,一邊喘著,一邊說著。
不久後,台北慈濟醫院新冠肺炎專責病房的護理長陳美慧,告訴同仁們:
「等一下,有一位確診孕婦要過來喔!」
這間病房是台北慈濟醫院在短短一周內,隨著確診人數不斷暴增,而增設的第四間病房,共有二十三間獨立病室。
「天啊!院長真的是很看得起我們……」「阿長,我們沒照顧過孕婦啊……」一名年輕護理師說。她們原本是照顧腦神經復健病房的護理師,與孕產婦的照護,可說是天差地別。「沒關係,我們一起努力。」美慧阿長說。
同一時間,儘管即將邁入深夜,黃思誠副院長依然緊急找來婦產部的張銀洸主任、邱筱宸醫師等,啟動一場深夜的會議。很多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包括免疫抑制劑跟抗病毒藥物,在孕婦身上是否安全,團隊打了很大的問號。用藥成了難題;而產婦危急,恐怕得插管,又要監測寶寶隨時準備出生的各種可能性,得趕緊與病人家屬溝通。偏偏一家人各自隔離的窘境,夜裡連繫不上產婦的先生。
小憶送來時,不僅高燒、咳嗽,呼吸非常急促,併有肺炎重症,症狀來得極為凶猛。眼看著她可能面臨隨時插管的處境,專責病房裡,所有醫護同仁繃緊神經,不敢怠慢。原本白班的護理師,下午四點就該交接下班的,卻自願留下來幫忙,一看到小憶送進病房,更不敢離開了。
「那位送來的媽媽非常可憐,她的狀況很不好,我怕我們白班的人一下班,小夜班會忙不過來。」劉怡秀護理師說,她們已經將小憶的氧氣調到最大,血氧濃度依然不足,再惡化就得插管。而一般插管只要找麻醉科醫師、內科醫師來執行即可,但因為是孕婦,要找婦產科,如果要緊急剖腹,又要找小兒科,麻藥的使用也必須特別謹慎。
小憶一旦插管,必須轉到專責加護病房;然而,那個夜晚只剩一床空出,眼下卻已有好幾位插管病人,正在等待這個床位。林雙金醫師特地過來看了媽媽,他得決定,哪一位病人最需要這個床位。
這是個困難的抉擇。「林醫師真的很給力,他說,媽媽絕對不能走,一定要救起來!媽媽跟孩子都要救起來,一個也不能少!」護理師劉怡秀轉述。所幸,小憶的病況沒有持續惡化,評估後尚可撐到明天,不須即時插管也不必立即轉至加護病房。
專責病房要幫孕婦監測胎心音,但這群原本照護腦中風病人的護理師並不熟悉,也不知道如何判斷數據,還好小夜班的劉曉蓉護理師曾待過兒科病房,由她來協助照護的重責大任。
這個緊急的夜晚,白班的護理師,直到凌晨一點,才安心離開。小夜班的曉蓉護理師,則一路陪著大夜班的同伴們,待到次日清晨才返回防疫宿舍。
如果只能救一個,請救我的孩子
當邱筱宸醫師穿著全套防護衣,進入專責病房為小憶掃描超音波時,小憶忍不住問了醫師:「我……會……不……會……死掉?」
小憶龐大的恐懼,仍讓邱醫師愣了幾秒,才答:「不會啊,我們這麼努力照顧妳,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妳不要擔心。」
其實小憶問這話時,已經非常、非常地喘,喘到幾乎沒辦法完整講完一句話了。她的雙側肺部已嚴重浸潤,呼吸更顯急促,那是感受到死亡迫近的恐懼。然而,為母則強,儘管害怕死亡,媽媽仍充分表達了,「如果只能救一個,請先救我的孩子!」
醫療團隊建議她,恐怕得先「插管」,小憶一時間無法接受,還得再想想。為了保住產婦及胎兒,團隊得趕緊跟小憶及她的先生召開醫療團隊視訊會議,他們跟時間賽跑,要在最短時間內取得病人與家屬的信任。
於是,楊緒棣、黃思誠兩位副院長帶著婦產科、小兒科、胸腔內科、麻醉科、感染科、專責病房等十幾位主治醫師、護理師等,與小憶及她的先生,一起視訊會議。
「我們一一自我介紹,要讓家屬信任我們,知道我們陣容堅強,這很重要。」邱筱宸醫師說。
「為什麼需要插管,那不是很嚴重才需要嗎?」「要插多久?」「小孩生出來後,我太太還要插管嗎?」「寶寶會感染嗎?」「我可以請人到醫院陪她嗎?」這些問題在醫護團隊的耐心回應下,一一得到解答,夫妻倆慌亂恐懼的心也逐漸平復下來。
在團隊詳細說明醫療規劃後,小憶終於同意插管,也將自己放心地交給醫療團隊。小兒科趙露露醫師,把話講得很清楚,「早產的寶寶體重輕、肺部還沒長好,真的不敢保證,唯一能保證的是,我們一定盡全力來照顧寶寶。」
醫護團隊得知小憶對於孩子出生時不能陪在身邊照顧,感到愧疚與遺憾,也鼓勵她,雖然必須先隔離、不能抱孩子,但是可以先錄製一段話,讓團隊放給小寶寶聽。
「我是媽媽,很開心跟你相處了三十幾周之後,你現在要準備要出來了喔!我跟爸爸都很開心……
雖然你一落地來到這個世界時,媽媽沒有辦法及時看到你,
但你要好好地長大……,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家人就可以團聚了。」
因為喘,媽媽擋不住微微顫抖的聲音與緩慢的語速,卻絲毫不減損那份飽滿的母愛。
手術前的緊繃
五月二十七日,團隊為確診插管的孕婦進行緊急剖腹產,這是臺灣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孕婦的剖腹產手術,手術前,團隊不斷沙盤推演。幸運的是,台北慈濟醫院在楊緒棣副院長統籌下,二二一年三月已超前部署,建置了「負壓前室的正壓手術室」,這個由衛福部經費支持下設立的開刀房,內部以正壓模式將帶有汙染的氣體排出,開刀房四周廊道則裝設負壓環境,被汙染的空氣即可透過排風器攔截、過濾並置換出去。
從世界的研究統計來看,孕婦感染新冠肺炎後的併發症與死亡率都是常人的數倍,心血管、免疫系統等組織的負擔都加重,還要擔心血栓風險。而懷孕三十二周的小憶,橫膈膜已被推升,使得肺部較難擴張,醫療團隊擔心她呼吸狀況會迅速惡化,也擔心早產的寶寶,肺部尚未發育完全,會不會也要插管?團隊不斷演練剖腹產手術的每個細節與各種可能性。
手術當天,由張銀洸主任主刀、邱筱宸醫師共同協助。開刀房的醫護團隊們穿了四層的防護衣,光是穿完就已大汗淋漓了,剖腹產手術室的溫度又不能太高,加上層層口罩、面罩,眼鏡難免有點起霧,行動也備感受限。
張主任依然快狠準的迅速讓寶寶離開母體,母子均安,團隊非常欣喜!媽媽與寶寶從手術室分別送往不同加護病房,寶寶立刻由小兒科團隊接走,在隔離病房照護著。可喜的是,在寶寶出生二十四小時、四十八小時,以及一周後採檢了三次,皆是陰性!
寶寶出生後,醫療團隊就能毫無顧忌地給予媽媽藥物等治療,媽媽四天後成功拔管,「整個團隊都很開心、很感動,這個關卡,我們又一起跨過了。」邱筱宸說。
我染疫了嗎?
然而,就在手術後的第三天,邱筱宸醫師竟然發燒了,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讓她嚇壞了,因為還在工作崗位上,怕因此傳染給其他同仁。她立刻通報黃副院長並在團隊群組告知,請大家提高警覺。趙有誠院長下令所有團隊成員全部篩檢,且第一次篩檢完的四十八小時後,再進行第二次篩檢。
等待篩檢結果的那二十四小時,是非常難熬的,邱筱宸說。因為就在此時,她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壓力更大,更擔心被傳染,「怎麼會那麼剛好,偏偏在這個時間懷孕了呢?」準備著隔離背包的同時,她不斷自問著。病人進行手術的前一晚,曾請爸媽為病人祈禱、為手術祈禱的邱醫師,此刻卻不敢讓父母知道她的發燒與擔憂。
前後煎熬了三天,終於等到兩次篩檢結果出爐,都是陰性。邱醫師終於卸下心中大石,鬆了口氣。這才回想起,自從得知要照顧確診孕婦以來,她幾乎夜夜難眠,一來擔心產婦狀況不穩定,即便夜晚,手機上醫療團隊群組裡的往來訊息從沒停過;再者,她不斷地思考,是否還有哪個環節漏掉了,還有什麼該做卻沒有想到等諸多思緒,腦子始終停不下來。或許是連日來睡眠不足、壓力大才導致發燒。
回述這段經驗的邱筱宸醫師,是一邊擦著不斷湧出的淚水,一邊說著過往,像是釋放著累積已久的情緒。她的眼淚無比晶瑩清澈,無比美麗。
但願我們永遠不要忘記,有多少醫護在勇往直前迎戰時,並非毫無恐懼,而是把救護責任扛在肩上的使命,已遠遠超越了恐懼。他們把這份使命當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勇敢守護著病人,也守護著臺灣。
博客來
TAAZE讀冊生活
誠品
金石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人生的空隙中,慶幸有詩給了想像、隱匿或是喘息的天地,讓肉身與心靈隨詩句安適、調節吐納。除了承載詩能容納大小宇宙的特性,此次陳依文的詩依舊保有她柔中帶刺的優雅質地;整部詩集以薔薇品種作為視覺與意象,透過不同的薔薇品種來描述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 萬物有光。萬物為光。 你自是 其中最絢麗華彩的一束。
世界上有一種閱讀的原型,在不同的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化身,這種閱讀是人類永恆的需要,因為它反映了人類內在最深沉的心靈探索,就是尋找人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和目的。 他幫助的方式是讓學生察覺問題所在,再懂得提出正確的問題,然後在自己去尋找答案。
一個夏日傍晚落日時分,我站在紐芬蘭家中的陽台上,懸在兩個世界之間。我後方隔著紗門,可聽見加拿大電視播報員正在報導阿富汗坎達哈省(Kandahar)的最新自殺炸彈攻擊,造成二十九死五十傷,鮮血殘骸飛濺四周牆垣,女人哀號慟哭,男人憤怒暴動,孩子的眼神空洞絕望……真是難以置信的創傷,我幾乎無法聽下去了。
對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來說,夢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為無意識比意識更具優先性。透過這三十個夢來理解榮格的一生,等於是用榮格的理論來寫榮格的心理傳記,這是過去所沒有的,不只是世界不同語言有關榮格的上百本傳記恐怕不曾有過,甚至在其他心理學家的傳記裡,也相當不容易見到。 榮格眼中的父親,可靠但沒有權利
《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的新書分享會,在作者沃米克.沃爾肯(Vamık D. Volkan)博士、主持人王浩威醫師、本書譯者成顥,與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的精彩對談中圓滿完成,現場兩岸讀者們的熱烈討論與激辯,也有了一個發人省思的答案。 購買本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家、翻譯家、榮格學說研究者王一梁(王一樑)因食道癌晚期引發肺炎,於二○二一年一月四日凌晨晨三時三十分在泰國北部邊城美賽(Maesai)醫院過世,終年五十八歲。 定居、移居、再定居,它鄉已成為故鄉。當流亡已成名詞,而非動詞或「不幸」的代名詞。我似看到最後歲月裡的一梁,形銷骨立也絕不言敗的一梁。
在人生的空隙中,慶幸有詩給了想像、隱匿或是喘息的天地,讓肉身與心靈隨詩句安適、調節吐納。除了承載詩能容納大小宇宙的特性,此次陳依文的詩依舊保有她柔中帶刺的優雅質地;整部詩集以薔薇品種作為視覺與意象,透過不同的薔薇品種來描述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 萬物有光。萬物為光。 你自是 其中最絢麗華彩的一束。
世界上有一種閱讀的原型,在不同的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化身,這種閱讀是人類永恆的需要,因為它反映了人類內在最深沉的心靈探索,就是尋找人為什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和目的。 他幫助的方式是讓學生察覺問題所在,再懂得提出正確的問題,然後在自己去尋找答案。
一個夏日傍晚落日時分,我站在紐芬蘭家中的陽台上,懸在兩個世界之間。我後方隔著紗門,可聽見加拿大電視播報員正在報導阿富汗坎達哈省(Kandahar)的最新自殺炸彈攻擊,造成二十九死五十傷,鮮血殘骸飛濺四周牆垣,女人哀號慟哭,男人憤怒暴動,孩子的眼神空洞絕望……真是難以置信的創傷,我幾乎無法聽下去了。
對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來說,夢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為無意識比意識更具優先性。透過這三十個夢來理解榮格的一生,等於是用榮格的理論來寫榮格的心理傳記,這是過去所沒有的,不只是世界不同語言有關榮格的上百本傳記恐怕不曾有過,甚至在其他心理學家的傳記裡,也相當不容易見到。 榮格眼中的父親,可靠但沒有權利
《我們為何彼此撕裂?:從大團體心理學踏出和解的第一步》的新書分享會,在作者沃米克.沃爾肯(Vamık D. Volkan)博士、主持人王浩威醫師、本書譯者成顥,與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彭仁郁的精彩對談中圓滿完成,現場兩岸讀者們的熱烈討論與激辯,也有了一個發人省思的答案。 購買本書 博客來網路書店
作家、翻譯家、榮格學說研究者王一梁(王一樑)因食道癌晚期引發肺炎,於二○二一年一月四日凌晨晨三時三十分在泰國北部邊城美賽(Maesai)醫院過世,終年五十八歲。 定居、移居、再定居,它鄉已成為故鄉。當流亡已成名詞,而非動詞或「不幸」的代名詞。我似看到最後歲月裡的一梁,形銷骨立也絕不言敗的一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的真實經歷,描述了她在救護過程中遇到的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文章突顯了病人的勇氣與樂觀,即使在重病中,依然關心他人,展現了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這些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並反映了醫療人員的情感付出。適合對醫療、護理或人性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5月初月經沒有準時來的時候,我就覺得可能是懷孕了。因為已經有感覺到身體和情緒波動有點不太一樣。剛好在母親節那天驗孕,深深的兩條線。我人生的第一個母親節。 確認自己懷孕後,開始尋找產檢的院所。起初看了好幾間家裡附近的婦產科,都沒有對的感覺。然後才突然想起:我想要溫柔生產的話,一開始就找有這項服務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Thumbnail
這一天是四月一日的清晨四點半,意雯的手機響了起來。她迷迷糊糊地接起電話,聽到了弟弟小強的聲音:「姐姐,媽媽半夜忽然中風了,已經被送到大醫院的急診室了。醫生說病房已經住滿了病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床位。」 意雯瞬間清醒了過來,心臟砰砰直跳。她急忙問道:「媽媽現在怎麼樣?你們在
Thumbnail
在ICU加護病房的故事中,一位醫生救了很多不放棄的病患。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閉不上眼睛的年輕媽媽的故事和觀察。作者的親身經歷也讓他對生命有了更多的體悟。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天一亮,我們坐車前往事發地點。我也算是暈車暈了個新高度了,越是靠近現場,我心情就越差,熱愛孩子跟毛孩子的我,實在很難想像會有這麼嚴重的病情。 歷經長途拔涉,我們終於到了小蘋所在的社區,距離醫院並不遠,安靜祥和,但在我看起來卻是異常壓抑。就在小蘋拖著疲憊的身軀下來時,龐大的抑鬱之氣填滿整個庭院,這次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有一年,因為體檢,所以到醫院先辦住院。結果在住院登記處,看到一位未滿十八歲的小母親,因為年齡問題,沒有辦法幫她的小嬰兒辦理登記。 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建議這位小母親,直接先去掛急診,然後指名嬰兒的主治醫師,也許就能住院治療了! 我不知道這位小媽媽的父母是怎麼了?是不知道嗎?還是覺得丟臉!小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的真實經歷,描述了她在救護過程中遇到的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文章突顯了病人的勇氣與樂觀,即使在重病中,依然關心他人,展現了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這些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並反映了醫療人員的情感付出。適合對醫療、護理或人性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5月初月經沒有準時來的時候,我就覺得可能是懷孕了。因為已經有感覺到身體和情緒波動有點不太一樣。剛好在母親節那天驗孕,深深的兩條線。我人生的第一個母親節。 確認自己懷孕後,開始尋找產檢的院所。起初看了好幾間家裡附近的婦產科,都沒有對的感覺。然後才突然想起:我想要溫柔生產的話,一開始就找有這項服務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Thumbnail
這一天是四月一日的清晨四點半,意雯的手機響了起來。她迷迷糊糊地接起電話,聽到了弟弟小強的聲音:「姐姐,媽媽半夜忽然中風了,已經被送到大醫院的急診室了。醫生說病房已經住滿了病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床位。」 意雯瞬間清醒了過來,心臟砰砰直跳。她急忙問道:「媽媽現在怎麼樣?你們在
Thumbnail
在ICU加護病房的故事中,一位醫生救了很多不放棄的病患。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閉不上眼睛的年輕媽媽的故事和觀察。作者的親身經歷也讓他對生命有了更多的體悟。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天一亮,我們坐車前往事發地點。我也算是暈車暈了個新高度了,越是靠近現場,我心情就越差,熱愛孩子跟毛孩子的我,實在很難想像會有這麼嚴重的病情。 歷經長途拔涉,我們終於到了小蘋所在的社區,距離醫院並不遠,安靜祥和,但在我看起來卻是異常壓抑。就在小蘋拖著疲憊的身軀下來時,龐大的抑鬱之氣填滿整個庭院,這次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有一年,因為體檢,所以到醫院先辦住院。結果在住院登記處,看到一位未滿十八歲的小母親,因為年齡問題,沒有辦法幫她的小嬰兒辦理登記。 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建議這位小母親,直接先去掛急診,然後指名嬰兒的主治醫師,也許就能住院治療了! 我不知道這位小媽媽的父母是怎麼了?是不知道嗎?還是覺得丟臉!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