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最近比較忙,因為疫情解封,輪到診所醫師要負起比較大的責任了。安頓好一些事情,接下來發文會正常些。
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只不過是分類效應」(mere categorization effect)以及「自我分類效應」(self categorization effect)的有趣主題。
這是個很簡單但也很重要的課題:做個簡單的分類,就有可能會對我們的大腦帶來可觀的影響力,讓我們的判斷力與後續的行為產生變化。

圖片取自Canva
今天先從很淡口味的一些概念講起。
二〇一六年有個研究,找來一群企管系、經濟系大學生,給他們一個有50家共同基金的名單,列出各個基金的基本資料,然後請大家做選擇,之後測量對這選擇行為的滿意度。
受測者分為新手跟老鳥兩組,基金資料的分類方式分成「完全沒分類」、「無意義的分類(如單純依據字首ABC分類)」、「根據基金性質分類」。
結果,對新手來說,有分類就是比沒分類好,有實質意義的分類當然很好,就算只是對選擇投資目標毫無意義的ABC分類,也會讓受測者的滿意度提升。但對一眼就可以看穿資訊背後意義的老鳥來說,分類對提升滿意度沒有太大作用。
另一個類似的二〇〇八年的知名研究,是在圖書館攤開封面的雜誌架上選擇雜誌。研究者找來61為大學生,給他們10美元,說要做30分鐘的市場研究。研究者會告訴受測者,某個世界有名的雜誌物流公司,想瞭解消費者對雜誌的喜好,請你到房間裡的雜誌架上選取一本書。
架上有144種雜誌,以兩種不同方式排列,第一種是「三種分類」,分成「男性取向」、「女性取向」、「都有興趣」三種。第二種是「十八種分類」,包括運動、音樂、汽車、飲食、電腦等等。
然後,受測者依兩種不同指示選雜誌。第一種是:「選擇一個你沒常在閱讀的雜誌,然後會針對這本你不熟悉的雜誌填寫問卷」。第二種是:「選擇一個你常在閱讀的雜誌,然後會針對這本你熟悉的雜誌填寫問卷」。
研究結果發現:
當受測者要找一本不熟悉的雜誌時,更詳細的分類(十八種分類)對選擇過程的滿意度有幫助。
當受測者要找一本熟悉的雜誌時,更詳細的分類對提升滿意度幫助不大。
這兩個研究告訴我們,無實質意義的分類比起完全沒分類,對使用者來說還是會在心理上覺得「這看起來比較有用」。
對老鳥來說,分類提供的幫助不大。但對新手來說,分類可以減少選擇時的腦力負擔。而人們在不熟悉的領域做選擇時,會比較依賴分類。選擇熟悉的項目,就比較不需要分類。
這一篇內容看來頗無趣,但在處理一些庶務、雜事時,這些研究結果對於要把力氣花在哪裡,可提供不錯的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