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不用糾結的選擇?從簡化選項到愛你所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們每天面對大大小小的選擇,有些不費吹灰之力,例如喝紅茶還是綠茶,泡麵要不要加蛋,也有影響較大的決定需要認真思考,例如大額的消費活動、關於人生的規劃。要去哪旅行呢? 要去哪一間大學? 要不要結婚? 要不要生小孩? 

比起從前,現代人有更多難以做決定的原因,一是選擇多了,洗髮精品牌不再只有花王和潘婷,電視不再只有三台,還有無限增長的串流媒體和YouTube頻道,我們的選項相較於上世紀不知道多出幾百倍,資訊的獲得更是爆炸性的成長,在選擇上,我們比起我們的祖父輩要付出更多努力,也比上一代人更可能迷失在資訊、選項的茫茫大海中。 


於是,各種幫助做選擇的排行榜如雨後春筍般問世,例如年度最佳大學、年度最佳車款、年度最佳新書、米其林指南等,用排名選擇其實是一種簡單粗暴的直接方法。 

當然,面對人生林林總總的選擇,排行榜肯定是不夠用,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忙克服選擇障礙,做出最終選擇呢? 有的,下面這幾個方法可以幫助你做選擇。


策略一、字典編序排名法

別看這名字這麼拗口,這方法實際上是「簡化」。把選擇的會考慮的因素加以簡化,簡化為一項項「準則」。以買車為例,你最在意的的一項準則(或許是可靠度),拿來對各種車款排名,暫且忽略其他準則。 

如果有兩款車平分秋色,那就再根據第二重要的準則(比如說耗油量)排名,以此類推…這個方法很快就可以得出答案。 

不過用這個方法做選擇還是有風險的,什麼風險呢? 就是你也許會選出一台極其可靠、但其他方面都很糟糕的車。


策略二、逐步排除法

一樣簡化各項比較的依據準則,但這次要替各項準則設定一個合理的最小限度,然後把清單不符合條件的選項全部刪除。比如說你可能會想刪除加滿一香油跑不到600公里的、或者刪除馬力小於…..的(請自行填補,媽媽我不懂車…,然後挑到一台「沒有雷」可是也「無法讓你心動」的車。

 這個方法還可能造成你不會發現的遺珠之憾,例如公司招聘多半會設定錄取條件,然而優秀的求職者搞不好在第一輪就刷掉了,在相關工作領域少了一個月或是多益成績少了5分 (其實工作根本用不到英文),而導致用人主管根本見不到這個人。

 

策略三 自訂排行榜

一樣簡化程各項比較的依據準則,視情況給予每個準則一個權重分配,各選項依據準則來評分,最後算出總得分,再加以比較就行了。 

這個方法常用於遴選合作的協力廠商(標案?),通常會選擇3~5組做最終的選拔,根據案件的類型定出幾個準則 (例如:提案內容、人力配置、專業度、過去經驗、報價等) 在給予各準則一個權重分配,得出各組的總分,最高分的便獲勝。

raw-image




過去工作時負責的專案,有時也需要選合作的廠商,為避免偏頗,我不會自己一個人評,而是會找到專案的「利害關係人」共同評分加總。當然如果分數懸殊也就算了,如果第一名和第二名僅僅差了1分,那對於我這個專案負責人來說,那可真的悲劇了。 

當然在評比時,我力求客觀評分,也相信我邀請的共同評分者力求客觀,但是絕對客觀似乎是不可能的,例如一個很會簡報的公司是不是往往在專業度上得到較多的評分? 然而簡報能力不等同於執行能力卻是不爭的事實。

  

策略三、辨識捷思

這個方法告訴我們,不用這麼費力,就選自己叫得出名字的不就好了! 畢竟叫得出名子的應該經過一系列市場得考驗,要選就選產業龍頭、品牌第一、銷售第一。但這樣一來,雖然出錯的機率低,又新又有創意的品牌或公司卻不會在我們的選擇清單上。

 

策略四、靠直覺

沒錯,你沒有看錯,你說直覺,這也算是策略嗎? 其實我們的直覺搞不好準的超出你的想像。你的大腦,在你未能感知的情況下,或許已經幫你做出最好的決定了!

 

排行榜到底能不能信?

我的看法是真金白銀造就的排行榜,當然能信,例如銷售第一,往往不會糟糕到哪裡去,只是適不適合你需要自行斟酌,但是評選出來的排行榜,那就不一定了。

參考公開發布的排行榜當然可以參考,例如文章開頭說到的年度最佳大學、未來最有錢力的科系等,只是稍作保留,因為你怎麼知道那個所謂的「小組」 「權威」背後是怎麼運作的,他們極有可能也像你、我,盡己之力做選擇,然後暗自祈禱那個選擇是正確的。再說,為了話題炒作,他們還不見得像你我這麼公正良善做評選呢,更糟的是,這個評選的背後邏輯,可能根本就不適合你。

例如,最受企業歡迎的學校排行榜,可能對你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你本來就是企業二代接班人。或者,最佳燒肉餐廳排行榜,大概率只是看個空虛,如果你是吃素的。還有調查的對象,是對哪些企業做的調查、是對哪些用餐群眾做的調查,這也都大大影響了排名結果。

無論是哪一種排行榜,在參考的時候,都要從自己的需求出發,畢竟,或許沒有最好的選擇,但總有最適合的選擇。

 

「最大化」vs.「滿足化」,面對選擇你是哪一種?

你常常在選擇面前猶豫,花了很多時間思考,又常常後悔自己的選擇嗎?美國心理學家施瓦次所提出的「最大化者」就是為了做出頂尖之選,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尋找「那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車子、更好的房子更好的妻子(誤) 

選擇所謂的「最佳」並沒有錯,但是這樣做的後果也是明顯的,因為無論再怎麼努力,你還是感覺 錯過 最好的選擇,然後陷入後悔和自責,畢竟得不到的最好嘛,這就是人性。 

還有另一類人「滿足化者」,這是美國經濟學家暨諾貝爾得主司馬賀發明的術語,也就是願意接受一些「還行」,不必要是最好的,足夠滿足就行了。

我想每個人可能都是介於兩者之間吧? 有時因為選擇的在意程度也有不同,面對訂什麼下午茶,我可能是滿足化者,不難吃就好,面對選擇睽違已久的旅行地點,我偏向最大化者,想盡辦法找到最棒的。每個人有執念的地方不一樣,如果你告訴我,你對下午茶可是很挑的,不惜花整個午休時間尋找最佳的,那也一點也不奇怪。

 

結語

你會用哪個方式做選擇呢? 有研究表明,選項太多的時候,人反而比較不幸福,因為沒選到的那些都變成某種意義上的成本,要想要克服,唯有對你的選擇抱持感恩的態度

畢竟,幸運的時候,我們又機會「選你所愛」,用所有可能的方法做選擇,然而,無論怎麼選,要通往幸福,每個人都有一個功課,那就是「愛 你 所 選」



你呢? 會因為某些選擇特別糾結嗎? 你都用什麼方式做選擇呢? 歡迎留言,留下您的想法喔!


我是那個媽媽,喜愛閱讀、寫作、思考。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按下追蹤,讓我知道你喜歡,我也會到你的沙龍轉轉! 感謝你的鼓勵與支持: )



avatar-img
100會員
44內容數
Hi! 我是那個媽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那個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
和孩子一起觀看一部好電影,絕對是輕鬆又有趣的育兒時光。在Disney+ 有很多動畫電影,最適合在家和孩子一邊吃點心一邊舒服的觀賞。  傳統的公主角色不能滿足現代女孩的價值了,這裡推薦適合女孩的冒險故事,你都看過了嗎?家有女孩,一定不要錯過了。
新年的到來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機會的時刻,每年這時候,對我來說最有儀式感的的就是訂下新年計畫了。 這篇文章說明如何和孩子一起訂下新年計畫,還有新年計畫範本可以參考。孩子從訂下新年計畫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學到如何設定目標和追求夢想,還能夠增進親子關係,共度別具意義的親子時光。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
和孩子一起觀看一部好電影,絕對是輕鬆又有趣的育兒時光。在Disney+ 有很多動畫電影,最適合在家和孩子一邊吃點心一邊舒服的觀賞。  傳統的公主角色不能滿足現代女孩的價值了,這裡推薦適合女孩的冒險故事,你都看過了嗎?家有女孩,一定不要錯過了。
新年的到來是一個充滿希望和機會的時刻,每年這時候,對我來說最有儀式感的的就是訂下新年計畫了。 這篇文章說明如何和孩子一起訂下新年計畫,還有新年計畫範本可以參考。孩子從訂下新年計畫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學到如何設定目標和追求夢想,還能夠增進親子關係,共度別具意義的親子時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投資的過程中,投資者經常面臨各種選擇,例如是否該購買某隻股票或是保留現金,甚至是將資金投入房地產等其他領域。每次選擇的背後,其實都存在著一種隱藏的成本,這就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機會成本是一個重要但常被忽略的概念,對於投資者來說,理解機會成本有助於更有效地配置資源,並
提問者的困境基本就是沒有弄清楚好自己的問題,以及所問的問題裡包含太多可以討論的議題。問題本身就是促進我們深入思考,發現並理解現象的本質或是達成某個目的。如果問題是抽象的,會使人無法理解問題本身,沒有方向可以思考,導致不易回答。 一個好問題就是具體的、明確的,能夠引導人思考,聚焦關鍵的觀點。 提出
Thumbnail
其實很簡單,但一般人卻很容易忽略它,那就是....
Thumbnail
當改變來臨時,我們該怎麼選擇 是要迎面挑戰,還是庸庸碌碌 抑是躺平不面對,甚至來個情緒內耗 不管怎麼樣都很好,只要是你真心喜歡的選擇 請選擇下列圖片中的 挑一個喜歡的或是第一眼直覺的 如果沒有看到喜歡的,就不需要硬選 請放心一切的美好,皆與你環環相扣
Thumbnail
在面對不同的選擇時,我們常感到焦慮和自責,擔心自己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然而,沒有一個決定是完美無缺的。我們不能全知全能,因此在面對選擇時,只需用當時擁有的資訊去做出當下認為最好的決定。即使結果未如理想,也不要苛責自己。
Thumbnail
人生總是面臨很多需要決策的時刻。 要不要投資這個股票? 升遷後薪水更多,但是與伴侶身處異地,要不要去呢? 到底如何才能做出好決策呢?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這篇文去年存到現在,周大哥 翻譯矽谷知名加速器 YC 的創辦人 Paul Graham 的文章。 很適合用文章內容,來對自己做些階段性的檢討 偉大的成就( Great Work),對大多人可能太沉重了 我覺得可以理解為 追求卓越
Thumbnail
選擇無所不在,且日益增多。如何從過多的選項中做出明智的決定?本文介紹四種策略,包括字典序排名法、逐步排除法、自訂排行榜與辨識捷思,以幫助讀者克服選擇障礙。此外,文章還引導讀者思考「最大化」與「滿足化」的選擇心態,提供不同觀點,克服選擇帶來的糾結情緒。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投資的過程中,投資者經常面臨各種選擇,例如是否該購買某隻股票或是保留現金,甚至是將資金投入房地產等其他領域。每次選擇的背後,其實都存在著一種隱藏的成本,這就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機會成本是一個重要但常被忽略的概念,對於投資者來說,理解機會成本有助於更有效地配置資源,並
提問者的困境基本就是沒有弄清楚好自己的問題,以及所問的問題裡包含太多可以討論的議題。問題本身就是促進我們深入思考,發現並理解現象的本質或是達成某個目的。如果問題是抽象的,會使人無法理解問題本身,沒有方向可以思考,導致不易回答。 一個好問題就是具體的、明確的,能夠引導人思考,聚焦關鍵的觀點。 提出
Thumbnail
其實很簡單,但一般人卻很容易忽略它,那就是....
Thumbnail
當改變來臨時,我們該怎麼選擇 是要迎面挑戰,還是庸庸碌碌 抑是躺平不面對,甚至來個情緒內耗 不管怎麼樣都很好,只要是你真心喜歡的選擇 請選擇下列圖片中的 挑一個喜歡的或是第一眼直覺的 如果沒有看到喜歡的,就不需要硬選 請放心一切的美好,皆與你環環相扣
Thumbnail
在面對不同的選擇時,我們常感到焦慮和自責,擔心自己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然而,沒有一個決定是完美無缺的。我們不能全知全能,因此在面對選擇時,只需用當時擁有的資訊去做出當下認為最好的決定。即使結果未如理想,也不要苛責自己。
Thumbnail
人生總是面臨很多需要決策的時刻。 要不要投資這個股票? 升遷後薪水更多,但是與伴侶身處異地,要不要去呢? 到底如何才能做出好決策呢?
Thumbnail
Paul Graham ,電腦科學家,Y combinator 創辦人,人稱矽谷創業之父。 在他的 12000 字部落格長文《How To Do Great Things》中,他整理了許多不同領域中「如何做出偉大成就」的心法。
Thumbnail
這篇文去年存到現在,周大哥 翻譯矽谷知名加速器 YC 的創辦人 Paul Graham 的文章。 很適合用文章內容,來對自己做些階段性的檢討 偉大的成就( Great Work),對大多人可能太沉重了 我覺得可以理解為 追求卓越
Thumbnail
選擇無所不在,且日益增多。如何從過多的選項中做出明智的決定?本文介紹四種策略,包括字典序排名法、逐步排除法、自訂排行榜與辨識捷思,以幫助讀者克服選擇障礙。此外,文章還引導讀者思考「最大化」與「滿足化」的選擇心態,提供不同觀點,克服選擇帶來的糾結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