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有恆心的烏龜最終贏得比賽,兔子的懈怠也是關鍵之一.如果下次兔子記取教訓,烏龜還能贏得比賽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所謂的成長性思維,與定型化思維是相對的概念.前者相信相信透過後天學習與努力,每個人都能有無限潛力;後者認為每個人天生擁有的智力與才能是固定的,例如「我天生數學就不好」.
那麼,步調天生緩慢的烏龜,是否從此就能超越兔子,贏得比賽?
在談成長性心態前,先與各位分享林語堂先生創作的新編故事.
〈龜與兔賽跑〉
有一天,龜與兔相遇於草場上,龜在誇大他的恆心,說兔不能吃苦,只管跳躍尋樂,長此以往,將來必無好結果。兔笑而不辯。
「多辯無益,」兔子說:「我們來賽跑,好不好?就請狐大哥為評判員。」
「好,」 龜不自量的說。
於是兔子動身了,四隻腳做八隻腳跑了一刻鐘,只有三丈餘(備註:約15分鐘跑了10公尺)。於是兔子不耐煩,而有點懊悔了。「這樣跑法,可不要跑到黃昏嗎?我一天寶貴的光陰,都犧牲了。」
於是兔子利用這些光陰去吃野草,隨興所之,極其快樂。
龜卻在說:「我會吃苦,我有恆心,總會跑。」
到了午後,龜已精疲力竭了,走到蔭涼之地,很想打盹一下,養養精神,但是一想晝寢是不道德,又奮勉前進。龜背既重,龜頭又小,五尺以外的平地,便看不見。他有點眼花撩亂了。
這時兔子因為能隨興所之,越跑越有趣,越有趣越精神,已經趕前離路半里許的河邊樹下。看見風景清幽,也就順便打盹。醒後精神百倍,卻把賽跑之事完全丟在腦後。在這正愁無事可做之時,看見前邊一隻松鼠跑過,認為怪物,一定要去追上他,看看他尾巴到底有多大,可以回來告訴他的母親。
於是他便開步追,松鼠見他追,他便開步跑。奔來跑去,忽然松鼠跑上一棵大樹。兔子正在樹下翹首高望之時,忽然聽見背後有聲叫道:「兔弟弟,你得錦標了!」
兔回頭一看,原來是評判員狐大哥,而那棵樹也就是他們賽跑的終點。那隻龜呢?因為他想吃苦,還在半里外匍匐而行。
「凡事須求性情所近,始有成就」是否是適用於普世的學習道理?
故事的最後,作者以「凡事須求性情所近,始有成就。世上愚人,類皆有恆心。做龜的不應同兔賽跑」結尾.
意思是說,培養盲目的恆心,是很多笨蛋的共通點,所有的事應該追求天性所近,才能有成就.遲緩的烏龜,就不該與天性敏捷的兔子比賽跑步.
這樣的觀點沒什麼大問題,但如果你問我個人看法:
轉引自https://read01.com/zh-sg/M2gogNK.html#.YpB8lahBxPY
會這樣說是有原因的.
一開始在理解「性情所近」時,我直接將它理解為「天賦」.但是原文中,兔子根本沒有求勝之心,也就稱不上盡情展現天賦,在這則故事中,兔子的成功是天賦X隨興所之X運氣.其中,「隨興所之」才是作者想要強調的(原文畫底線處都是在強調這點).因此我認為,「性情所近,始有成就」更精確的解讀是「順著天賦所帶來的興趣,投入熱情,最後讓熱情引領你有成就」,簡單來說,比起吃苦,作者認為隨天賦所引發的興趣去發展,才是成功關鍵.
媽呀,繞了一圈,不過就增加了幾個字,得到的結論依舊是天知地知獨眼龍也知道的老調.
然而,這普世價值如果要真的對我們生命本身發生正面作用,還牽涉到兩個問題:
第一,我們的「天賦」是什麼?第二,如何引燃恆久的「熱情」?
假如烏龜建立了成長性思維,牠是否能在賽跑中達到上述所說的,發揮天賦,讓熱情引發成長,甚至進一步贏得比賽呢???
你認同烏龜的成功公式嗎?與你所知道的成長性思維有何不同?
如果你喜歡林語堂先生的這則故事,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分享你的看法.
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