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可歸、非典家庭的我們,如何想像「家」的可能?讀《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日常情境中,言談、媒體、教科書對話裡,一再告訴我們核心家庭才是家庭,也就是「理想的家」是一夫一妻、幾個小孩、上有老家有小。
從許許多多掙扎於原生家庭的故事裡,情緒勒索、經濟要脅、價值觀摩擦,我們終其一生需要學習如何與父母和解,而在原生家庭中,我們常常感到「無家可歸」;我們卻也可能在學校社團、共居公寓、獨居小套房中,感到賓至如歸,擁有一種回到家、「在家」的感受。這是為什麼呢?
閱讀《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提供了我一些解答的可能,透過探究文化傳統、當下人們的實作,或許我們能夠想像更多「家」的可能性。

我們所認識的「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根據落合惠美子(2010)的整理,現代家庭是以孩子為中心、家庭成員間有強烈情感紐帶的核心家庭,透過排除非親屬並強化家庭作為群體的性格,家庭從公領域中分離,並於家庭領域內部實施性別分工,呈現社交衰退、成就個人隱私的狀態。
現代家庭是西方資本主義發達下,18世紀後半葉形成的特定型態,透過歷史資料,可以發現至少,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家」並非如此,在不同的社會經濟脈絡下,不同形式的「家」們呈現了不同型態,並隨著外在環境而變化。

新自由主義時代下,家的可能

新自由主義的時代裡,家—家屋—土地的關係全然斷裂,削弱既有社會組織的同時,迎來了家的革命性發展——個人化、心理化、多樣化。
於多樣化的家型態而言,「家」不再僅依據血緣親屬與相對權利義務、不再只是作為生產與再生產的基本經濟單位。
「家」可以是立基於成員間互動、共同生活節奏,所產生的情感、對於家的共同想像,並讓個體從中獲得自我認同與存有的所在。

當我們談到「家」?

家屬於「親屬」,卻也同時具有「社會」性格,需要的不只是根基於現實中的「物質基礎」--有錢有空間,也需要認同上的「心理想像」。
關於「家」,固然需要扎根於既有的文化傳統,卻也依靠一個個個人與其夥伴(無論是人或物)、關係與其空間的合作,在變動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重新造家!
延伸閱讀推薦:
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11)《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
上野千鶴子(2004)《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
落合惠美子(2010)《21世紀的日本家庭,何去何從》
Kline berg,Eric (2013)《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拍拍手,鼓勵我持續寫作優質內容!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也追蹤我的IG或個人帳號:
想看更多主題或討論交流,歡迎在下方留言哦!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研究早已證明,社會運動絕非烏合之眾。 「時代革命」呈現了社會運動的意涵。見證香港人民如何成為「香港人」--作為持續闡述與戰鬥的集體身分。而什麼是「台灣人」呢?這是留給我們回應的問題。 創造時代、定位時代的是浪潮下的反抗者們。
辨識壓迫是發聲的起點! 很多時候,受壓迫者可能有感於受壓迫的事實,卻難以找到該向「誰」表達抗議,畢竟,每一個人都只是各在其位、各為其事,誰那麼「壞」來壓迫你呢?
研究早已證明,社會運動絕非烏合之眾。 「時代革命」呈現了社會運動的意涵。見證香港人民如何成為「香港人」--作為持續闡述與戰鬥的集體身分。而什麼是「台灣人」呢?這是留給我們回應的問題。 創造時代、定位時代的是浪潮下的反抗者們。
辨識壓迫是發聲的起點! 很多時候,受壓迫者可能有感於受壓迫的事實,卻難以找到該向「誰」表達抗議,畢竟,每一個人都只是各在其位、各為其事,誰那麼「壞」來壓迫你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Thumbnail
尋找生活的舒適區 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被告誡要走出舒適區,去迎接挑戰,探索未知。然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人來說,住在家裡或許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在無形中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全感。在家裡,你不必面對高昂的房租,不必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如何讓家庭生活成為心流活動? 心態: 重點在於個人是否願意為了家人,而改變個人的目標,即可整合家庭生活的心流。 說明:現代人常見錯覺以為家庭生活會自己找到出路,盡量放鬆就好,當工作一回到家只想放鬆認為家人不會有什麼重大需求,直到一切都太晚了才在彌補(酗酒、憂鬱、陌生)。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社會發生什麼事?】系列第五彈 帶你思考什麼是「家庭」! 家庭有各種不同的樣貌,家人間又該如何相處? 家長不曉得如何解釋的社會議題,就讓這本書來幫你!
Thumbnail
我想要有個家, 拾。ten從小夢寐以求的地方,拾。ten不是沒有家人。
Thumbnail
記得第一次在書店遇見《成為一個家》這本繪本時,以為是在講一個房子,一個建築物怎麼成為一個「家」的故事。那次翻閱後,覺得很溫暖,對於結局很開心,是一個「家」重新變成「家」的故事。後來,猛一日,驀然回想起故事情節,回想起後來入住的新家人⋯⋯恍然大悟⋯⋯作者將他想要說的話都藏在故事裡頭了。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相信許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詞並不陌生,但原生家庭會影響的層面可能就不是這麼多人熟悉的...
Thumbnail
尋找生活的舒適區 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被告誡要走出舒適區,去迎接挑戰,探索未知。然而,對於剛步入社會的人來說,住在家裡或許是目前最佳的選擇。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地方。家裡的每個角落都蘊藏著我們的記憶,這些記憶在無形中給予我們力量和安全感。在家裡,你不必面對高昂的房租,不必
如果要對「家」下一個定義,我認為那是「 一個充滿愛、接納、支持、自由與安全的人間天堂」 在我生命中擁有及體驗過三個家,一個是生活了18年的原生家庭,一個是維繫18年婚姻最終破碎的家,最後一個就是我開悟後重新回歸的靈魂之家。前兩者都是現實世界的住所,卻因愛的缺失導致家族成員們承受著太多的衝突與傷
●如何讓家庭生活成為心流活動? 心態: 重點在於個人是否願意為了家人,而改變個人的目標,即可整合家庭生活的心流。 說明:現代人常見錯覺以為家庭生活會自己找到出路,盡量放鬆就好,當工作一回到家只想放鬆認為家人不會有什麼重大需求,直到一切都太晚了才在彌補(酗酒、憂鬱、陌生)。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Thumbnail
【社會發生什麼事?】系列第五彈 帶你思考什麼是「家庭」! 家庭有各種不同的樣貌,家人間又該如何相處? 家長不曉得如何解釋的社會議題,就讓這本書來幫你!
Thumbnail
我想要有個家, 拾。ten從小夢寐以求的地方,拾。ten不是沒有家人。
Thumbnail
記得第一次在書店遇見《成為一個家》這本繪本時,以為是在講一個房子,一個建築物怎麼成為一個「家」的故事。那次翻閱後,覺得很溫暖,對於結局很開心,是一個「家」重新變成「家」的故事。後來,猛一日,驀然回想起故事情節,回想起後來入住的新家人⋯⋯恍然大悟⋯⋯作者將他想要說的話都藏在故事裡頭了。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