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可歸、非典家庭的我們,如何想像「家」的可能?讀《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日常情境中,言談、媒體、教科書對話裡,一再告訴我們核心家庭才是家庭,也就是「理想的家」是一夫一妻、幾個小孩、上有老家有小。

從許許多多掙扎於原生家庭的故事裡,情緒勒索、經濟要脅、價值觀摩擦,我們終其一生需要學習如何與父母和解,而在原生家庭中,我們常常感到「無家可歸」;我們卻也可能在學校社團、共居公寓、獨居小套房中,感到賓至如歸,擁有一種回到家、「在家」的感受。這是為什麼呢?

閱讀《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提供了我一些解答的可能,透過探究文化傳統、當下人們的實作,或許我們能夠想像更多「家」的可能性。

我們所認識的「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根據落合惠美子(2010)的整理,現代家庭是以孩子為中心、家庭成員間有強烈情感紐帶的核心家庭,透過排除非親屬並強化家庭作為群體的性格,家庭從公領域中分離,並於家庭領域內部實施性別分工,呈現社交衰退、成就個人隱私的狀態。

現代家庭是西方資本主義發達下,18世紀後半葉形成的特定型態,透過歷史資料,可以發現至少,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家」並非如此,在不同的社會經濟脈絡下,不同形式的「家」們呈現了不同型態,並隨著外在環境而變化。

新自由主義時代下,家的可能

新自由主義的時代裡,家—家屋—土地的關係全然斷裂,削弱既有社會組織的同時,迎來了家的革命性發展——個人化、心理化、多樣化。

於多樣化的家型態而言,「家」不再僅依據血緣親屬與相對權利義務、不再只是作為生產與再生產的基本經濟單位。

「家」可以是立基於成員間互動、共同生活節奏,所產生的情感、對於家的共同想像,並讓個體從中獲得自我認同與存有的所在。

當我們談到「家」?

家屬於「親屬」,卻也同時具有「社會」性格,需要的不只是根基於現實中的「物質基礎」--有錢有空間,也需要認同上的「心理想像」。

關於「家」,固然需要扎根於既有的文化傳統,卻也依靠一個個個人與其夥伴(無論是人或物)、關係與其空間的合作,在變動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重新造家!


延伸閱讀推薦:
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11)《我的違章家庭:28個多元成家故事》
上野千鶴子(2004)《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終結》
落合惠美子(2010)《21世紀的日本家庭,何去何從》
Kline berg,Eric (2013)《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拍拍手,鼓勵我持續寫作優質內容!

如果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也追蹤我的IG或個人帳號:

koko.readwithsoc

想看更多主題或討論交流,歡迎在下方留言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高|議題觀點與學術的沙龍
12會員
4內容數
2022/05/30
研究早已證明,社會運動絕非烏合之眾。 「時代革命」呈現了社會運動的意涵。見證香港人民如何成為「香港人」--作為持續闡述與戰鬥的集體身分。而什麼是「台灣人」呢?這是留給我們回應的問題。 創造時代、定位時代的是浪潮下的反抗者們。
Thumbnail
2022/05/30
研究早已證明,社會運動絕非烏合之眾。 「時代革命」呈現了社會運動的意涵。見證香港人民如何成為「香港人」--作為持續闡述與戰鬥的集體身分。而什麼是「台灣人」呢?這是留給我們回應的問題。 創造時代、定位時代的是浪潮下的反抗者們。
Thumbnail
2022/05/29
辨識壓迫是發聲的起點! 很多時候,受壓迫者可能有感於受壓迫的事實,卻難以找到該向「誰」表達抗議,畢竟,每一個人都只是各在其位、各為其事,誰那麼「壞」來壓迫你呢?
Thumbnail
2022/05/29
辨識壓迫是發聲的起點! 很多時候,受壓迫者可能有感於受壓迫的事實,卻難以找到該向「誰」表達抗議,畢竟,每一個人都只是各在其位、各為其事,誰那麼「壞」來壓迫你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Thumbnail
  長得更大以後,我開始不斷地問自己,什麼是家?家的意義又是什麼?    
Thumbnail
  長得更大以後,我開始不斷地問自己,什麼是家?家的意義又是什麼?    
Thumbnail
原生家庭裡,我們可能感到「無家可歸」,卻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擁有「在家」的感受。 解析現代家庭、想像「家」的可能,活出我們的「家」!
Thumbnail
原生家庭裡,我們可能感到「無家可歸」,卻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擁有「在家」的感受。 解析現代家庭、想像「家」的可能,活出我們的「家」!
Thumbnail
家庭是小孩成長與接受教養的核心,是他們認識自我、他人與世界的起點,也是小孩第一個閱讀環境。小孩在具有閱讀能力父母的協助下發展自己的閱讀能力,而閱讀正可以讓小孩超越有限的現實經驗,從不同角度看各類型家庭,欣賞不同的家庭風貌和意涵,同時更瞭解家庭對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家庭是小孩成長與接受教養的核心,是他們認識自我、他人與世界的起點,也是小孩第一個閱讀環境。小孩在具有閱讀能力父母的協助下發展自己的閱讀能力,而閱讀正可以讓小孩超越有限的現實經驗,從不同角度看各類型家庭,欣賞不同的家庭風貌和意涵,同時更瞭解家庭對自己的意義。
Thumbnail
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深遠。你有想過什麼才是成為家人的條件嗎? 幸福的家庭又該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對我們每個人的影響深遠。你有想過什麼才是成為家人的條件嗎? 幸福的家庭又該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家」是存活於我們心靈上的一點平靜。正是這點平靜,能讓我們勇敢,能讓我們充滿力氣,去探索去冒險,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永遠有退回去的根據地。Heart is where Heart is .「心安便是家」。
Thumbnail
「家」是存活於我們心靈上的一點平靜。正是這點平靜,能讓我們勇敢,能讓我們充滿力氣,去探索去冒險,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永遠有退回去的根據地。Heart is where Heart is .「心安便是家」。
Thumbnail
在教學現場談到「刻板印象」卻很難舉例的時候,我會請同學閉上雙眼,講出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事物。請你閉上雙眼,當我提示「家庭」,你眼前的風景會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在教學現場談到「刻板印象」卻很難舉例的時候,我會請同學閉上雙眼,講出他們第一個想到的事物。請你閉上雙眼,當我提示「家庭」,你眼前的風景會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
「雙親家庭真的比單親好嗎?」我覺得思考這個問題前要先把「單親不正常」「離婚是缺陷」拿開來會比較好思考一點!這是東方人的盲點,家庭血緣的羈絆太深,有時候不好思考。但不能否認的是,得到足夠照顧的孩子(不是溺愛)是比較能夠有空間好好長大!
Thumbnail
「雙親家庭真的比單親好嗎?」我覺得思考這個問題前要先把「單親不正常」「離婚是缺陷」拿開來會比較好思考一點!這是東方人的盲點,家庭血緣的羈絆太深,有時候不好思考。但不能否認的是,得到足夠照顧的孩子(不是溺愛)是比較能夠有空間好好長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