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心理筆記:你「安居於世」了嗎?-談家屋的心理意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

家屋不僅僅只是物理空間,它還是我們立足在這個世界上有所依恃的一部份。

生活在人間,本來就有一個自己棲息的地方,在那裏是休息、日常生活的根據地,是個人整個生態系統的核心,是寓居於這個世界的位置,它不僅是個物理空間,也是個人很重要的心理空間,置身之所在。我們稱之為「家」的地方,它就像植物著根般的樣態,在所置身的社會中供給個人活力的重要來源,也是個人歸屬所在之處。

在這個地方,若是安全穩當,個人就「安居於世」,此時個人的心理功能被養護著,是一種良善的狀態,諸如動機、態度、認知能力⋯等等,都易於保全,回家就好像進入了無形的防護罩,個人被滋養著,甚至可以向外發揮自己的能力,家及家人就如同個人的後勤支援一般,讓個人在世界的前線「打拼」。而家不見得是傳統意義的家,家人也不見得是傳統意義的家人,比如說,我的患者曾經告訴我,他住在醫院十多年了,在這裏住院很好,室友也都很善良很熟也互相關心,原本的家人都在國外,反而在台灣如果他要外出外宿,還不見得可以在哪裡?我的患者是個慢性精神病人,在國內舉目無親,你可以說他「機構化」了,但他主觀的感覺,卻是在醫院外頭,他已經沒有家,病房反而像家庭一樣。在這裏,我無意論戰「機構化」的現象,因為它的評價早已有定論,而是要表明,人在社會生活著,要有一個他認為屬於自己的地方,外觀是物理的家屋,內容其實支撐涵容著個人心理功能的品質,然後安居於世

在個人生命前期,這個狀態通常是在原生家庭階段,照顧者(通常是爸媽)是個人重要成長的引導,他們協助個人認識這個世界、如何與世界互動,統稱「教養」,爸媽誕生著個人,支撐著個人,個人被教養形塑符合置身世界社會的樣子,然後安居於世,在這個時期,生活節奏最初是爸媽設定的,或者是學校,外在結構化的時間性,主宰個人的生活作息,但大約到成人,或是出社會的時候,我們就得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才能安居於世。

後來,很多人會進入第二個家庭,我們稱之為「婚姻家庭」或「再生家庭」,它大部分是由自己和伴侶組成的,若要在這個家庭安居於世,最好自己和伴侶間保有「愛的流動」,兩人成為「生命共同體」,由此為核心。然後各種的社會關係穿越此核心而發散出去,一起面對雙方長輩,一起面對晩輩,一起面對共同朋友⋯等,此時我們長大成人,有一定的自律及自由決定 ,我們做好該有的角色位置,比如「兒女」、「爸媽」及工作上的角色⋯等,並自行訂立生活作息及節奏,然後安居於世,隨著時間慢慢終老,甚至在這個家屋安享晚年以至於逝去。

我要表明的是「安居於世」的狀態,其實是心理衡鑑的重要項目,若一個人無法安居於世,他的心理功能也會受到影響,不能穩定發揮,比如在進行孩子的心理衡鑑時,如果與他同住的爸媽吵個不停,很容易影響他在心理測驗或是學業測驗的表現,或是老年人突然長期住院,也容易出現心理功能缺失的情況。在災難心理復健工作,一個對受災者安全的居所也是在初期重要的事。

在教養孩子,讓孩子安居於世;或是在兒虐案,要安置孩子時;在醫療介入,讓患者能先安居於世,都是心理的重要考量。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6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有些人住在家裡,與家人同住,在外奔波了一整天,最後卻不想回家;有些人,離鄉背井,出外打拼所以渴望有個家;有些人,總是無可奈何頻繁的搬家,哪裡也都不是家。
Thumbnail
有些人住在家裡,與家人同住,在外奔波了一整天,最後卻不想回家;有些人,離鄉背井,出外打拼所以渴望有個家;有些人,總是無可奈何頻繁的搬家,哪裡也都不是家。
Thumbnail
最近在閱讀依附關係與創傷理論、安全感相關的書籍,由於本身是學習EFT取向的心理治療,所以基礎的依附理論跟安全感的概念,我不太陌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個新知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童年的居住環境,也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神經系統是否安定,影響到我們安全感的建立。
Thumbnail
最近在閱讀依附關係與創傷理論、安全感相關的書籍,由於本身是學習EFT取向的心理治療,所以基礎的依附理論跟安全感的概念,我不太陌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一個新知吸引了我的注意,那就是:童年的居住環境,也可能影響到我們的神經系統是否安定,影響到我們安全感的建立。
Thumbnail
「515臨床心理師特文-人人都需要心理師」,內詳。
Thumbnail
「515臨床心理師特文-人人都需要心理師」,內詳。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Thumbnail
這是一篇設定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及新進心理師閱讀的文章,談「安居於世」,家屋的心理意涵。
Thumbnail
家是一個人第一個成長的地方,也是最先接觸到的環境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家庭成員的影響 無論是行為、個性,甚至價值觀等等 家庭是影響我們最大的因素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薩提爾曾經說過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而從我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的確是如此
Thumbnail
家是一個人第一個成長的地方,也是最先接觸到的環境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受到家庭成員的影響 無論是行為、個性,甚至價值觀等等 家庭是影響我們最大的因素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薩提爾曾經說過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而從我多年的臨床經驗來看,的確是如此
Thumbnail
原生家庭裡,我們可能感到「無家可歸」,卻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擁有「在家」的感受。 解析現代家庭、想像「家」的可能,活出我們的「家」!
Thumbnail
原生家庭裡,我們可能感到「無家可歸」,卻也可能在其他地方,擁有「在家」的感受。 解析現代家庭、想像「家」的可能,活出我們的「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