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壓迫的代理人?|讀《正義與差異政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時候,受壓迫者可能有感於受壓迫的事實,卻難以找到該向「誰」表達抗議,畢竟,每一個人都只是各在其位、各為其事,誰那麼「壞」來壓迫你呢?
壓迫不只是個人好壞問題
壓迫不是強權由上而下的施加,也很難找到受壓迫群體-施壓迫群體之間的明確對應。當代社會中,壓迫往往是在每一個人平凡、正常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再製、延續。
壓迫具有系統性的特質,是由群體間的複雜關係所構成,它在教育、法律、勞動等制度的實踐中再生產──這些實踐是當今社會中被視為良善的實踐,並不是個別決策者的惡意產物
對於壓迫,我們所能捕捉的具體現象是:群體所遭受的不正義處境。
壓迫不只是抽象概念,Iris Young透過經驗材料,提出了分析壓迫的具體標準,描繪壓迫的五張面孔:剝削、邊緣化、無能、文化帝國主義、暴力,並提供制度性改善不同形式之壓迫的改革方向。

剝削

剝削發生在特定群體的勞動成果穩定轉移到另一個群體的過程中,不只是物質的勞動成果,也包含滋養、照護的能量,例如:例:家庭主婦的照護勞動往往不被視為有價值的。
此勞動成果轉移的過程中,轉移的不僅是經濟利益,更是對於權力、地位的強化,剝削不只是奪走人們的勞動成果,也是鞏固不同群體間不平等的社會關係。

邊緣化

特定人群被社會排除在外,無法參與社會,包含消極的,於制度上,不給予參與的機會,例如:被褫奪公權者;也包含制度、文化上沒有做到積極的支持人們參與社會,例如:缺乏無障礙設計的投票所。

無力

沒有權力,只能聽從別人命令,無能為力,只能聽命、任命,例如:老一輩常說,做媳婦的就是要認命,為家人貢獻所有。

文化帝國主義

飽受文化霸權支配,特定強勢群體的經驗被視為普世的經驗,弱勢群體被視為他者(the Other),他們被禁聲,他們的經驗被建構為異常、偏差、次等的,例:月經被視為骯髒不潔,沒有月經的人被塑造為常態,女性則該隱藏自己的月經。

暴力

系統化的暴力,不只是針對個人的個別事件,而是針對特定群體,他們遭受暴力只因為他們屬於該群體的一員,這樣的暴力被合理化、正當化。
例:女人普遍習得對強暴的恐懼,即使受害也備受檢驗是否夠資格宣稱受到傷害。
Young以美國社會為分析對象,從經驗證據中提取出普遍性的理論,這些面向有讓你想起什麼樣的生命經驗嗎?你認為台灣可能有哪些特殊、變形的壓迫形式呢?歡迎下方留言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類社會中,性別歧視是一種深植於文化、制度和法律中的結構性暴力。女性,無論生理或心理性別,皆受制於父權體制的壓迫。這種暴力不僅限於個人偏見,更體現在整個社會對女性自由與權利的系統性剝奪。女性主義正是為了挑戰這種不公,呼籲平等和尊嚴。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面對困境與困難,而是他人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尤其在較為親密的相處關係及利害衝突中尤其尖銳。 婚姻,親情,友誼,職場合作伙伴,甚至社交軟體,個人特質明顯如軟弱,強勢,角色處於付出一方,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的對象。 得到好處的一方,往往不自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這是一個女性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擁有絕對權力和優越地位的社會。相比之下,男性被降級為次等公民,在教育、職業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和剝削。"她"們是這個世界的主人,而"他"們不過是附庸,是僅僅用來服務的工具而已。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強勢觀念使得弱勢群體遭受傷害。文章探討了社會弱勢群體面臨的困境,並呼籲人們對弱勢的關懷和支持。透過me too事件等案例,提倡對社會不公義現象的反抗和行動。
Thumbnail
在輔導與諮商的領域中,非自願個案通常是指自覺不需要專業協助,卻被強制安排接收輔導與諮商的當事人。此種關係,因非基於當事人主動求助,也通常帶有體制與權力的控制,常見的案例像是性侵與家暴事件的加害人、被伴侶或是家人勸來或送來的成人或孩子。
Thumbnail
自己的權益需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我們關注、控訴,並且強烈地意識到:是時候直接俐落地改變蠶食我們許久的制度了。
Thumbnail
近期壓制政策的歷史發展,不禁發想其背後的心理狀態。 在治國面,自古時有焚書坑儒、宗教迫害,這些在位者透過前人經驗、占卜預言、自身假想等,預期對方或某個族群會傷害我,所以我先壓制、先迴避或先解決。 職場裡,新官上任來下馬威也屢見不鮮,大家也習以為常,但這行為展現的是什麼?對新工作夥伴的猜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人類社會中,性別歧視是一種深植於文化、制度和法律中的結構性暴力。女性,無論生理或心理性別,皆受制於父權體制的壓迫。這種暴力不僅限於個人偏見,更體現在整個社會對女性自由與權利的系統性剝奪。女性主義正是為了挑戰這種不公,呼籲平等和尊嚴。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生活中最恐怖的事情不是面對困境與困難,而是他人的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這種情況尤其在較為親密的相處關係及利害衝突中尤其尖銳。 婚姻,親情,友誼,職場合作伙伴,甚至社交軟體,個人特質明顯如軟弱,強勢,角色處於付出一方,很容易成為情緒勒索和道德綁架的對象。 得到好處的一方,往往不自覺為了自己的利益,用
Thumbnail
筆者在上周的最後,並不是在講笑話,你想要解決問題,就得切入人性。不然各位自問,為了弱勢訂立法案,你會想支持那個你熟悉的,還是根本不知道這是哪位的? 熟悉,指的是住你家對面的那個阿桑,小時候每天出門都會遇到的老農,你會知道他們的苦,曉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在此基礎上制定的法案......
Thumbnail
這是一個女性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擁有絕對權力和優越地位的社會。相比之下,男性被降級為次等公民,在教育、職業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空前的限制和剝削。"她"們是這個世界的主人,而"他"們不過是附庸,是僅僅用來服務的工具而已。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在傳統家庭教育中,強勢觀念使得弱勢群體遭受傷害。文章探討了社會弱勢群體面臨的困境,並呼籲人們對弱勢的關懷和支持。透過me too事件等案例,提倡對社會不公義現象的反抗和行動。
Thumbnail
在輔導與諮商的領域中,非自願個案通常是指自覺不需要專業協助,卻被強制安排接收輔導與諮商的當事人。此種關係,因非基於當事人主動求助,也通常帶有體制與權力的控制,常見的案例像是性侵與家暴事件的加害人、被伴侶或是家人勸來或送來的成人或孩子。
Thumbnail
自己的權益需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我們關注、控訴,並且強烈地意識到:是時候直接俐落地改變蠶食我們許久的制度了。
Thumbnail
近期壓制政策的歷史發展,不禁發想其背後的心理狀態。 在治國面,自古時有焚書坑儒、宗教迫害,這些在位者透過前人經驗、占卜預言、自身假想等,預期對方或某個族群會傷害我,所以我先壓制、先迴避或先解決。 職場裡,新官上任來下馬威也屢見不鮮,大家也習以為常,但這行為展現的是什麼?對新工作夥伴的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