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科學家解謎:新冠肺炎痊癒後,是否真的會留下後遺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確診後的長久影響,其實比你想像的嚴重

文 / 魯皓平

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

現在的台灣,在這個幾乎隨時都有人會確診的環境裡,如何學習和病毒共存,似乎已成了當前最重要的事──做好防疫、勤洗手、口罩戴好、保持社交距離,縱使沒辦法完全獨善其身,但至少能將病毒傳染給家人的可能性,盡力地降到最低。

雖說現在的疫情,基本上99%以輕症和無症狀為主,但全身無力、喉嚨痛、食不下嚥、發燒等病徵,實際上也不好受,更有許多人痊癒後依然有後遺症的影響,導致身體彷彿怎麼樣都回不到從前的狀態。

究竟,新冠肺炎真的會有後遺症嗎?確診之後的影響,是否比想像中嚴重?

許多症狀在新冠肺炎痊癒後3個月內持續發生

raw-image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冠肺炎的急性後遺症(PASC)定義為「發生在可能確診或確診的新冠肺炎病史個體」、「症狀通常出現在痊癒後的3個月且持續至少2個月,而不能用其它診斷來解釋」的病因。

在這當中,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等其它症狀,且會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

延伸閱讀

專家發現,這些症狀可能是從新冠肺炎發作後所出現的,也可能是在染疫之前,就已經潛伏存在的病兆,這些症況將隨著時間的推移進展而復發、擴大。

在醫師臨床上的實際狀況中,發現最主要的狀況為虛弱、全身無力、疲勞、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落髮、呼吸困難與經常性的咳嗽等。

若以系統評價將症狀分為5個主要的類別,主要包含一般臨床、神經系統、精神病學、心肺功能和胃腸道等大類,產生的影響為倦怠、認知功能障礙、關節疼痛、焦慮和抑鬱等。

接種疫苗者 後遺症影響力較低

raw-image

科學家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後遺症的發展,主要和感染情況、是否住院和疾病嚴重程度有關,其它的潛在風險因素包含高齡、女性、眾多共病症(Comorbidity)和肥胖等主因有關。

專家表示,接種疫苗的多寡,和後遺症影響的程度有很大的正相關,也對人體有著更好的保護。一項來自英國(UK)的研究發現,至少接種兩劑疫苗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痊癒後兩個月或以上的時間,後遺症相關症狀減少了一半;另一個在美國(USA)的研究中證實,與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在確診之前至少接種了一劑或以上疫苗的患者,他所能抵禦後遺症的抵抗力,比其他人高了7至10倍。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表示,新冠後遺症指的是一種超過50症狀的病症,在感染新冠肺炎後可能持續數週或數月,「由Omicron引起的後遺症感染和由Delta所引起的感染並沒有明顯差異。但最主要的,就是流鼻涕、頭痛、疲勞、打噴嚏、咽喉痛。」

國際上,追蹤新冠後遺症病例一直是個很嚴峻的挑戰,因為各國衛生部對於將症狀歸類是否為新冠肺炎引發的看法,有不同的定義。

例如,英國認為要確認該狀況是新冠肺炎後遺症,患者必須經歷這些困擾三個月都沒有康復;而對於美國來說,這個時間應該要高達四個月或以上。

Omicron的後遺症 可能比其它變種來得輕微

raw-image

然而,由於Omicron一直是到2021年的11月才出現的,因此無論醫生或患者,到現在其實都還沒辦法完全掌握Omicron的後遺症跡象。但科學家強調,「所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人,無論是輕症或重症,都可能經歷長期的後遺症問題。」

美國傳染病學家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重申,無論是哪一個變種病毒,後遺症都是有可能的,「沒有證據表明,Delta、Beta或現在的Omicron,後遺症有任何區別。」

研究發現,還有15%的兒童和青少年,在初次感染新冠肺炎後的15週後,仍可能出現與確診時相同的狀況。

病毒學家安德魯卡奇波爾(Andrew Catchpole)則說,「雖然Omicron的傳染力非常高,但後遺症的問題,和傳染力其實無關,平均而言,Omicron的病情不如其它變種病毒嚴重,因此我們估計,它後遺症的影響會稍低。」

出現後遺症該怎麼辦?

raw-image

科學家說,後遺症可能是流鼻涕、喉嚨痛、發燒、肌肉酸痛、嗜睡,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出現腹瀉和噁心等,「如果持續的呼吸急促、疲勞和注意力不集中是最麻煩的症狀,需要進行更深入的調查和追蹤。」

安德魯卡奇波爾說,在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中,有兩種症狀特別不引起關注、也不用太過擔心,那就是失去味覺和嗅覺,「這可能會持續數週或數月,超過3個月也算是常見的。」

有一個最經典的案例,是一名西班牙(Spain)的護理人員,她在2020年2月時感染了最原始的新冠肺炎病毒株、2021年7月感染了Delta變種、11月感染了Omicron,這些感染導致她至今都有慢性疼痛、疲勞和記憶力衰退的症狀。

許多專家認為,Omicron的高傳染性將使新冠肺炎病例數量加倍,導致未來成為長期的公衛問題,但無論如何,做好自身防疫、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施打疫苗等,依然是避免染疫或染疫後引發中重症的關鍵。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遠見雜誌的沙龍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遠見雜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1
文 / 陳慶德 全球步入大通膨時代,南韓物價指數也來到23年新高,6月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爆增6%,最平民的炸醬麵要價將近一萬韓元(台幣近300元),大學食堂中以經濟實惠著稱的「學餐」也攀漲一倍。 不再便宜,大學學餐也「漲」聲響起 物價創23年新高,炸醬麵一碗將近一萬韓元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陳慶德 全球步入大通膨時代,南韓物價指數也來到23年新高,6月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爆增6%,最平民的炸醬麵要價將近一萬韓元(台幣近300元),大學食堂中以經濟實惠著稱的「學餐」也攀漲一倍。 不再便宜,大學學餐也「漲」聲響起 物價創23年新高,炸醬麵一碗將近一萬韓元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李世暉 作為國會最大派系「安倍派」領袖,安倍晉三堪稱最挺台日相,原本預定在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束後,於7月底訪問台灣。7月8日槍擊意外,對台日關係來說,他的去世,讓台日關係的未來發展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 延伸閱讀 安倍事件》最愛台日相,安倍晉三的政治路坎坷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李世暉 作為國會最大派系「安倍派」領袖,安倍晉三堪稱最挺台日相,原本預定在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束後,於7月底訪問台灣。7月8日槍擊意外,對台日關係來說,他的去世,讓台日關係的未來發展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 延伸閱讀 安倍事件》最愛台日相,安倍晉三的政治路坎坷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邱于瑄 本文出自 研究所特刊 放棄人人稱羨的台積電主管職與高薪,35歲瓦基轉戰podcast播客,《下一本讀什麼》爆紅的秘訣是什麼? 節目竄升令人驚喜,但背後的瓦基是誰,或許更讓人驚訝! 給自己緩衝期,擁抱不同可能 不過,面對迷惘,瓦基卻不急著找答案,而是給了自己「緩衝期」。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邱于瑄 本文出自 研究所特刊 放棄人人稱羨的台積電主管職與高薪,35歲瓦基轉戰podcast播客,《下一本讀什麼》爆紅的秘訣是什麼? 節目竄升令人驚喜,但背後的瓦基是誰,或許更讓人驚訝! 給自己緩衝期,擁抱不同可能 不過,面對迷惘,瓦基卻不急著找答案,而是給了自己「緩衝期」。 延伸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二次確診指的是一個人在康復後再次被確診感染相同的病毒(COVID-19)。以下是應對二次確診的一般建議和判斷方法。二次確診 COVID-19 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Thumbnail
二次確診指的是一個人在康復後再次被確診感染相同的病毒(COVID-19)。以下是應對二次確診的一般建議和判斷方法。二次確診 COVID-19 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Thumbnail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感染冠狀病毒後,出現糖尿病、疲勞或血栓等健康問題的風險可能會持續至少兩年。
Thumbnail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感染冠狀病毒後,出現糖尿病、疲勞或血栓等健康問題的風險可能會持續至少兩年。
Thumbnail
前幾天老媽跟我說,家裡附近有個單親爸爸確診,結果家門口被整個封起來,不讓他出來,連取餐都有困難。 ⠀⠀⠀ 新聞看到,有媳婦感染了新冠肺炎,半夜被家裡面的人趕出家門。 ⠀⠀⠀ 想起,最近有朋友確診了,一邊喉嚨痛得要命一邊到處跟最近接觸過的朋友們道歉請他們去快篩,接著就接到家人的電話,指責著他為什麼不小
Thumbnail
前幾天老媽跟我說,家裡附近有個單親爸爸確診,結果家門口被整個封起來,不讓他出來,連取餐都有困難。 ⠀⠀⠀ 新聞看到,有媳婦感染了新冠肺炎,半夜被家裡面的人趕出家門。 ⠀⠀⠀ 想起,最近有朋友確診了,一邊喉嚨痛得要命一邊到處跟最近接觸過的朋友們道歉請他們去快篩,接著就接到家人的電話,指責著他為什麼不小
Thumbnail
大疫情時代確實人人自危,也都更需要找到合適的方式解決生活困擾,早日康復才能儘速回到生活的常軌呀。
Thumbnail
大疫情時代確實人人自危,也都更需要找到合適的方式解決生活困擾,早日康復才能儘速回到生活的常軌呀。
Thumbnail
確診後的長久影響,其實比你想像的嚴重 文 / 魯皓平 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 雖說現在的疫情,基本上99%以輕症和無症狀為主,但全身無力、喉嚨痛、食不下嚥、發燒等病徵,實際上也不好受,更有許多人痊癒後依然有後遺症的影響,導致身體彷彿怎麼樣都回不到從前的狀態。
Thumbnail
確診後的長久影響,其實比你想像的嚴重 文 / 魯皓平 新冠肺炎的後遺症,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況? 雖說現在的疫情,基本上99%以輕症和無症狀為主,但全身無力、喉嚨痛、食不下嚥、發燒等病徵,實際上也不好受,更有許多人痊癒後依然有後遺症的影響,導致身體彷彿怎麼樣都回不到從前的狀態。
Thumbnail
跟美國同學聊過之後,心情稍微和緩,大多數後遺症似乎在足夠營養補充、免疫力提升之後有很大機會逐漸康復(他也曾經嗅味覺喪失)。 美國的家庭醫生說,如果妳不嚴重,就當感冒一樣,哪裡痛吃甚麼藥(沒有特效藥),如果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就去大醫院。 這個訊息其實有兩點: 我們明明有時間可以做得更好的,不是嗎?
Thumbnail
跟美國同學聊過之後,心情稍微和緩,大多數後遺症似乎在足夠營養補充、免疫力提升之後有很大機會逐漸康復(他也曾經嗅味覺喪失)。 美國的家庭醫生說,如果妳不嚴重,就當感冒一樣,哪裡痛吃甚麼藥(沒有特效藥),如果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就去大醫院。 這個訊息其實有兩點: 我們明明有時間可以做得更好的,不是嗎?
Thumbnail
總之,慘痛的一週過去了。 雖然小孩還有些許症狀,類似腦霧、莫名的腿部肌肉疼痛。 剩下的也只能留待解隔離之後想辦法恢復了。 分幾點簡單說說自己的想法:
Thumbnail
總之,慘痛的一週過去了。 雖然小孩還有些許症狀,類似腦霧、莫名的腿部肌肉疼痛。 剩下的也只能留待解隔離之後想辦法恢復了。 分幾點簡單說說自己的想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