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漫威《蜘蛛人》系列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
五年前,《蜘蛛人:返校日》(Spider-Man: Homecoming)上映時,我寫了一篇對於蜘蛛人於故事中「表現」不盡理想的文章;我認為,《蜘蛛人:返校日》的反派「禿鷹」——亞德里安.圖姆斯(Adrian Toomes)有著很不錯的背景設定,也豐富了大多數漫威電影中反派過於「免洗」、過於平板的問題:
電影中,亞德里安.圖姆斯的故事其實就是一種「罪犯如何形成」的可能面向。市井小民因為政府、財團對各種事物的壟斷而陷入生活的困境,被逼入絕境之後只能鋌而走險;當然現實中的過程與面臨到問題可能更加複雜,但基本上可以確定本作反映了類似的現實。
然而在該片中,彼得對於圖姆斯的「告白」顯得無動於衷,甚至只回了句:「你跟我說這些幹嘛?」這讓我對MCU的蜘蛛人有些失望,也因此而打出了上面那篇文章;後來《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上映,我覺得也有同樣的問題,彼得依然是那樣「與世無爭」、那樣天真,以致於東尼留給他的東西,他輕易就交給了別人,最後也因此被暴露了真實身分。
這篇文章寫出來之後,遭到了一些讀者的批評,說我「不懂裝懂」。對於我的主觀論點,我一向很懶得「辯解」,畢竟該說的都已經盡量在文章中說完了;如果對方在文章下留言,我也盡可能回覆說明清楚,但通常即使對方的概念跟我接近,只是某種程度上「誤讀」了我的文章,在我解釋完後,對方大多也都不屑一顧。
《蜘蛛人:無家日》(Spider-Man: No Way Home)於去年底上映後,我想我終於可以讓自己對前兩部的感想再稍微理直氣壯一點了——很明顯的,到了此刻,MCU蜘蛛人才終於成為了他本該成為的超級英雄。
因為種種現實因素,MCU的蜘蛛人在登場之初,並沒有如前兩個電影系列那樣,說明他的超能力起源、說明他成為「蒙面義警」的原因。從一開始,MCU中的彼得.帕克就是一個被「硬拉進」的角色;「鋼鐵人」東尼.史塔克把他當作對抗美國隊長、冬日士兵的「底牌」,而他莫名其妙地就接受了這樣的安排,或許也證實了,他最初就沒有認真看待「超級英雄」這個身分,沒有想到這個身分背後的權力、責任與重擔。
所以,到了《無家日》,彼得必須要面對他的輕率、天真,以及未有超級英雄自覺的惡果——先是造成了諸多不同宇宙的反派進入MCU,然後是梅姨的因此身故。我們甚至可以說,梅姨的死,的確有彼得輕忽這群不同宇宙超級惡棍的緣故在。那些在《返校日》、《離家日》中沒有獲得的成長,如今都成為惡果降臨在彼得四周。而現在,彼得已經沒有東尼這個形同父親的人可以作為依靠,在這個宇宙中,他也早已失去班叔……所以,另外兩個宇宙中的彼得,成為了新的「導師」。
這句台詞的出現,終於讓MCU的蜘蛛人走向了成長的第一步、才終於讓他成為了不那麼天真、不那麼單純的超級英雄。兩代蜘蛛人用自己的經驗,告訴後輩他們曾經的苦難、曾經的挫折,以及他們成長至此的原因(稍後,兩人也會在這個宇宙中獲得某種救贖)。而這個時代、這個宇宙中的蜘蛛人,終於在片尾,來到了兩位前輩的起跑點;他選擇讓兩位至交遺忘,搬進漫畫、遊戲中那個典型的小雅房中,穿起自己設計的蜘蛛服,在黑夜的紐約擺盪。這,才是我所熟悉的蜘蛛人。
《蜘蛛人:無家日》很精準地用後設的方式展演了一個系列性的故事,其中更加上網路迷因的回流(如綠惡魔的台詞)、台詞對於虛構與現實的雙重指涉(如安德魯.加菲爾德的「amzing」相較於現實中評價欠佳的該系列)……《無家日》不愧是我最喜歡的MCU蜘蛛人電影,也的確是這個時代才能拍出來的作品。
據聞MCU蜘蛛人還會繼續拍下去,我因為《蜘蛛人:無家日》,終於對這位蜘蛛人產生了認同;但,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希望麥爾斯.摩拉斯(Miles Morales)可以在真人作品中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