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7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11/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寇不可追也,遁辭不可攻也。」

良因曰:
為何如此?除了基於慈悲之外,也是保身之法,
因此必須給他人留下迴旋的餘地。
肅殺之氣不僅傷人,往往也給自己帶來災禍,
如歷史上商鞅、韓非子、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都是死於非命。
由此前車之鑑,為了慈悲他人,與自身的安危,
還是給人留有餘地,莫要恣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1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良因曰: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因為平時的用功,所以面對逆境時,自是願力與智力之顯現。 若無平常的功夫,結果就只是浮躁而無力。 面對難處之人,除了智慧覺察之外,更需要慈悲包容,以德服人。
2013/1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 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良因曰: 仁者,二人也,也就是以慈悲待人; 義者,合宜,亦即該盡的本分和義務。 以仁心為懷,方能待人以義。 因此所謂的吃虧忍讓,並非一味癡呆,
2013/1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良因曰:
2013/10/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良因曰: 《了凡四訓》中說:「聞謗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因此如虛空之心,方能止謗、化解對立。 苦樂由己,智者自取。
2013/10/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良因曰: 弘一大師曾舉個譬喻,如果一張白紙沾了墨水,越擦則污點越擴散。 同理,面對毀謗或鬥爭,極力地辯解、爭執, 往往只會增加對方的煩惱心,而帶來更多的怨恨與毀謗。 修行人但是注意自己的業就好,
2013/10/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良因曰: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所謂訥,是指渾厚誠實的性格,穩定而無所畏懼。 怯是指人能常存戒慎之心,便能以柔克強,以逸待勞。 如高山之穩而不畏颶風,如水之柔而能穿石。
2013/11/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良因曰: 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因為平時的用功,所以面對逆境時,自是願力與智力之顯現。 若無平常的功夫,結果就只是浮躁而無力。 面對難處之人,除了智慧覺察之外,更需要慈悲包容,以德服人。
2013/11/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林退齋臨終,子孫環跪請訓。 曰:『無他言,爾等只要學吃虧。』 良因曰: 仁者,二人也,也就是以慈悲待人; 義者,合宜,亦即該盡的本分和義務。 以仁心為懷,方能待人以義。 因此所謂的吃虧忍讓,並非一味癡呆,
2013/11/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於受大氣。 吃得小虧,則不至於吃大虧。 凡事最不可想佔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 我一人據之,則怨萃於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 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 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良因曰:
2013/10/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良因曰: 《了凡四訓》中說:「聞謗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因此如虛空之心,方能止謗、化解對立。 苦樂由己,智者自取。
2013/10/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良因曰: 弘一大師曾舉個譬喻,如果一張白紙沾了墨水,越擦則污點越擴散。 同理,面對毀謗或鬥爭,極力地辯解、爭執, 往往只會增加對方的煩惱心,而帶來更多的怨恨與毀謗。 修行人但是注意自己的業就好,
2013/10/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良因曰: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所謂訥,是指渾厚誠實的性格,穩定而無所畏懼。 怯是指人能常存戒慎之心,便能以柔克強,以逸待勞。 如高山之穩而不畏颶風,如水之柔而能穿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有很多法友善信大德現在都跟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關係非常密切,都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同心同德修這樣的慈悲行(戒殺護生,保育放流)。人生在世有很多的不順遂,這些不順遂、痛苦違緣的原因就是傷害眾生、自私自利得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傷害眾生?有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只要是存心的就離不開自私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根本不需要護法,在淨土中沒有仇敵,甚至連仇敵的名字都沒聽過。這裡所講的「淨土護法」,是指護持修持淨土法門行者的護法。年終除障大法會乃是開始來年平安吉祥之契機,實屬難得,有幸參加,皆能蒙本尊賜予無上的加持。
Thumbnail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失去正確的信心,觀感不好,扼殺了很多眾生的趨向正法、趨向善法的因緣,相當可惜。 所以包括許多,還有出家的人毀謗正法,從而捨法的罪業墮入大地獄中,特別對高深的教法 《大圓滿》、《大手印》、《無上瑜伽》,動不動就去評議它,顯教密教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謪;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篇講五善,五善行為,聖人的五善行為,愛其資與不愛其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原文:不依過患,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無量苦。   釋義舉例: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可以幫助他人的事卻不願幫助他人,甚至有落井下石及毀謗他人的心態,此心態在來生必墮惡趣。在日常生活裡我們看見有老人家過馬路,或是走路比較慢的人,都會說:走快一點好嗎。沒有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有很多法友善信大德現在都跟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關係非常密切,都成為非常好的朋友,大家同心同德修這樣的慈悲行(戒殺護生,保育放流)。人生在世有很多的不順遂,這些不順遂、痛苦違緣的原因就是傷害眾生、自私自利得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傷害眾生?有的不是故意的,但是只要是存心的就離不開自私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根本不需要護法,在淨土中沒有仇敵,甚至連仇敵的名字都沒聽過。這裡所講的「淨土護法」,是指護持修持淨土法門行者的護法。年終除障大法會乃是開始來年平安吉祥之契機,實屬難得,有幸參加,皆能蒙本尊賜予無上的加持。
Thumbnail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失去正確的信心,觀感不好,扼殺了很多眾生的趨向正法、趨向善法的因緣,相當可惜。 所以包括許多,還有出家的人毀謗正法,從而捨法的罪業墮入大地獄中,特別對高深的教法 《大圓滿》、《大手印》、《無上瑜伽》,動不動就去評議它,顯教密教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