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科的人都比較短視。」我的碩班教授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學文科的人都比較短視......跟理科女生交往就是跟文科女生不一樣,她們邏輯比較清晰,文科女生邏輯就差一點,講究理性跟感性的人就是不一樣......學實用的技術還是比較容易成功,文科很難成功,雖然他們有的寫小說很厲害賺很多,但那畢竟是少數。」我的碩班教授說。
  關於理科與文科之爭,實在是吵得太多了,這幾乎是一個不分族群的話題,屢見不鮮。看到上面這段論述,應該不難猜到說話的人是位理科教授,然而這篇文章的動機不是要大家來公審這位教授,而是想藉由這個評論來釐清一些觀念,畢竟身為大學教授、擁有博士學位的人都有這樣的言論,我想這樣的想法應該也存在於很多人心中。
  按照我這位教授的說法,學文科的人邏輯比較差,這個邏輯其實就不太好,因為這樣的意思好像是在說,學文科好像會降低邏輯能力、此消彼長似的。我想,要導正這個觀念,就要先從學術本身來講。
  其實,只要是學術就一定是建立在理性和邏輯之上的,即便是人文領域,如藝術和文學自然也是,否則藝術「理論」和文學「理論」如何成立?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印象是因為,藝術和文學的表現通常是基於感性的,然而我們並不能直接認為藝術和文學等於感性本身,否則藝術和文學的學問是無法建立的。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並不是因為學文科會降低理性邏輯能力,而是和學理科的人比起來,文科生比較少會練習邏輯思考,所以才會造成理科生較理性、文科生較感性這樣的現象。這樣的說法好像乍聽之下似乎有些道理,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管是誰,生活中一定都在使用理性邏輯思考。文科生在進行藝術或文學創作時,雖然可能以感性為出發點,然而創作過程中,當然也是必須經過邏輯思考的,而文科生在鑽研義理、考據、辭章時,也是一個高度運用理性能力的過程,其運用的程度絕不比理科生運用時來得低。
  因此,如果真要評論只專注在科系所學的人,或許我們應該要說,學文科的人更專注於情感或思想等人文式的抒發;或許我們不能說學文科的人缺少理性,而是學文科的人有更多的感性
  歸根究柢,我的教授會說出這樣的言論,主要原因並不是邏輯不好,而是書讀太少。他並沒有發覺,在他這種不看好人文與感性傾向的言論,其實本身就是人文思維,因為評斷價值高低這件事其實並不「理工」。而關於成功的定義,很明顯教授是指賺錢多寡。不可否認,理工科系畢業生在職場上的確比文科畢業生賺得多,不過,以賺錢多寡來定義成功實在是很悲哀,尤其這些話是從一位傳道授業解惑者的口中說出來,我實在是感到有些遺憾。
  然而更悲哀的是,許多文科生自己大概也同意教授的說法,以這個角度來說,或許教授的言論並沒有錯。
avatar-img
36會員
45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錄形式呈現真理的作品,內容將談及愛情、藝術、知識、道德、正義、真理等超越的或形上的主題,也會論及政治、法律、經濟、社會等現實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程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許多人會認為每個人審美觀不同,一件事物也有各種不同的角度可以去分析美醜,似乎美醜與否只是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意見抒發罷了。然而必須說,美醜絕對是有跡可循的,關鍵就是端看鑑賞者是否「有知」。
我至今仍記得,在我念高中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同學說:「我從不讀課外書。」為什麼我會對這句話印象這麼深刻?那是因為我聽到了那位同學話中透露出的些許自豪。 你不可能有最「純潔」的思想 不想自身思想被影響的原因 多讀書並不是為了讓你有自己的想法 什麼是好書?讀不進去怎麼辦?試試先求有再求好
這是我在2020年1月發表在痞客邦的文章,內容主要講述文明進程下,香港如何演變成今日局面。
許多人會認為每個人審美觀不同,一件事物也有各種不同的角度可以去分析美醜,似乎美醜與否只是一個沒有絕對標準的意見抒發罷了。然而必須說,美醜絕對是有跡可循的,關鍵就是端看鑑賞者是否「有知」。
我至今仍記得,在我念高中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同學說:「我從不讀課外書。」為什麼我會對這句話印象這麼深刻?那是因為我聽到了那位同學話中透露出的些許自豪。 你不可能有最「純潔」的思想 不想自身思想被影響的原因 多讀書並不是為了讓你有自己的想法 什麼是好書?讀不進去怎麼辦?試試先求有再求好
這是我在2020年1月發表在痞客邦的文章,內容主要講述文明進程下,香港如何演變成今日局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總是在大學選科時面臨「理科」還是「文科」的抉擇,甚至經常看到人們爭論著理科與文科的優劣。但我們真的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詢問對方是什麼科系畢業的。如果對方是理科畢業,往往就會帶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具備邏輯性和務實的精神;而如果對方是文科畢業,則可能...
Thumbnail
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熱門職業及收入的影響,對比2010年與2024年熱門科系的變化。儘管文科學群對應職業較少,但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有重要價值。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理解自己的優劣並提升適應能力。最終,成功的職業之路不應受到科系的限制,而是源自於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因為一個定義問題而有的對話末了,P說因為你天生感性、浪漫,所以邏輯有時候會迷路。這句話讓我生起了感受—感性其實無涉理性邏輯,它們是並存的,對我來說也是無謂高下的。 因為學習本身就需要基本邏輯,不論什麼學科—即使是語言本身,也是有邏輯可尋的,即文法。而過於重視或依賴邏輯本身也是個缺陷,我認為真正
今天有朋友告訴我,幾本一看標題就知道十分冷門的學術書竟然索價一本七百元,讓我慢慢反思學術著作要花錢買的原因。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總是在大學選科時面臨「理科」還是「文科」的抉擇,甚至經常看到人們爭論著理科與文科的優劣。但我們真的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詢問對方是什麼科系畢業的。如果對方是理科畢業,往往就會帶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具備邏輯性和務實的精神;而如果對方是文科畢業,則可能...
Thumbnail
學生在選擇大學科系時受到熱門職業及收入的影響,對比2010年與2024年熱門科系的變化。儘管文科學群對應職業較少,但它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敏感度有重要價值。 持續的學習與探索,讓我們在職業生涯中理解自己的優劣並提升適應能力。最終,成功的職業之路不應受到科系的限制,而是源自於對知識的掌握與靈活應用。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Thumbnail
老朋友中,經營出版我最佩服的初安民兄說: 「文學從來沒有實用過,實用的都不是文學。 那是語文教育,才有實用與否的問題。 現今大學的諸多文學院,可能被招生問題嚇到,飢不擇食的企圖把文學教育攪拌成不倫不類的學科,令人擔憂,因為當達不到目的時,引發的可能是更大的災難。 百無一用是文學,文學抵達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因為一個定義問題而有的對話末了,P說因為你天生感性、浪漫,所以邏輯有時候會迷路。這句話讓我生起了感受—感性其實無涉理性邏輯,它們是並存的,對我來說也是無謂高下的。 因為學習本身就需要基本邏輯,不論什麼學科—即使是語言本身,也是有邏輯可尋的,即文法。而過於重視或依賴邏輯本身也是個缺陷,我認為真正
今天有朋友告訴我,幾本一看標題就知道十分冷門的學術書竟然索價一本七百元,讓我慢慢反思學術著作要花錢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