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要聞|香菠蘿身世大白,科學界對原住民傳統知識誤會加深(兼看曼丁卡韻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天由【原獨讀報】為大家介紹科學與原住民族傳統知識的相撞火花,外加一則歷史上的荼毒,和西非曼丁卡人的律動哲學。同時不忘記向夏天倒數:距離夏至還有8天。
Source: CHARLES The GREAT / Unsplash

原住民傳統知識修正補強科學知識?

我們當代的科學知識奠基於歐洲哲學傳統,是追求絕對真實,試圖囊括一切並臻於完善的體系。這樣的基礎信念讓科學知識具有內在價值,不因為暫時或永久不具實用性而減損。
原住民族傳統知識恰好與此相對,是高度實用性的知識,不見得追求體系(我們說「不見得」,因為原住民族並非一個均質文化,不宜做普遍性論斷)。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圍繞我群的生存而建構,社會組織也以此為核心。
作為不同的知識類型,或者說,是不同的認知自然世界的方法,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和科學知識之間理當能夠相互啟發增益,近年來我們也偶爾能見這樣的例子。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個最新的案例,不過我們的目的不在於主張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具有科學上的價值,相反的,我們想要強調的是:即使原住民族傳統知識不能補強增益當代科學知識,依舊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價值應該放在原住民族社會內部來理解,而不是由外部(如當代科學社群)來認定。

基因研究揭曉香菠蘿身世

香菠蘿(Artocarpus odoratissimus)是桑科波羅蜜屬植物,原生於婆羅洲。雖然兩個世紀以來,植物學家用一個學名指稱這些樹,直到 2016 年,一個研究團隊在沙勞越從事研究,注意到當地原住民卻以兩個不同的名字稱呼這種樹:樹葉和果實都較大的樹叫做 lumok,果實較小較不甜的樹叫做 pingan。後來他們又注意到婆羅洲北部的原住民也以兩種名字稱呼香菠蘿。
研究團隊考慮到原住民可能比科學家更了解在地,於是檢驗香菠蘿樹的基因,確定這是兩個相關樹種,但遺傳差異大到足以被認定為兩個物種,於是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當前生物學》期刊,將 Artocarpus odoratissimus(香菠蘿)之名留給果實大而甜的 lumok,並將果實較小較不甜的 pingan 稱為變菠蘿(Artocarpus mutabilis)。
香菠蘿身世獲得釐清,但這作為反而引人誤會。我們知道原住民對植物的分類完全不考慮科學上所謂的基因。原住民的分類是實用性的。以香菠蘿為例,婆羅洲原住民之所以要用 lumok 和 pingan 兩個名字來區分乍看似乎相同的兩種樹,正如他們告訴科學家的,主要因為果實大小和甜度不同,作為食物有優劣之別,而不是因為原住民知道這兩種樹「遺傳上差異大到足以被認為兩個物種」。
我們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我們若誤以為原住民傳統知識的用處,在於增益補強科學知識,那麼當兩者有所參差,原住民的知識又剛好不符合科學認知,是否就理所當然可以駁斥原住民族傳統知識了呢?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如原住民可能因為人為利用方式的差異,而賦予科學上所謂的單一物種多數的名字,這不表示原住民的認知錯誤(從科學角度而言),只表示原住民的認知出發點與目的和科學不同。

歷史上的荼毒:育空成為加拿大領土

①⑧⑨⑧|⓪⑥|①③
1898 年 6 月 13 日,育空(Yukon)成為加拿大的一部份。
育空之名來自當地原住民哥威迅人(Gwich'in)對育空河的稱呼,意思是白水河。
此地位於北緯六十度以北,生存條件極為嚴苛,天候極端時,冬天溫度可以低到零下六十度,向來人煙稀少。歐洲殖民者於十九世紀來到育空,起初從事毛皮貿易,到十九世紀末則展開淘金事業,促使總體人口成長,但至今依然是加拿大人口最少的地區,在四十八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四萬居民,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0.08 人。

哥威迅語現在使用人口極少,分布在加拿大的育空地方和西北地方,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各約有數百人,兩國合計哥威迅語使用總人口不足一千人,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嚴重瀕危的語言。
Source: Kalen Emsley / Unsplash

西非曼丁卡人:一切動作都是律動

西非曼丁卡人(Mandinka)居住在曾經盛極一時的馬利帝國(Mali)核心地帶的沙漠和草原,他們稱韻律為「foli」,是無處不在的生命力量。

▍參考資料

自然|基因研究證實婆羅洲原住民的植物知識。
當前生物學|關於香菠蘿一名兩種的基因研究(科學論文)。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保護區的劃設對當地原住民來說總是災難,因為「保護」往往意味著禁止人類活動、禁止人類以任何方式取用自然資源。在過去數十年間,這一點幾乎無法挑戰,現在則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這實在是一種矛盾不公的作為,但卻不容易在科學上證明「利用」不影響「保護」。
若是我們將《每座山都有故事》裡的各種故事當作一個穩定的版本——亦即可以被無限次照樣引用,一個字眼一個標點都沒有差錯——我們就徹底錯失原住民世界的故事了。
2017 年澳洲原住民族發表《烏魯魯聲明》,要求在憲法上確立「第一民族之聲」,但為當時的總理滕博爾所拒絕,理由是不能接受在國會裡增加上下議院以外的第三院。
許多原住民有以火治火的傳統,當代學術上以「cultural burning」稱之。這種傳統火管理方式在最近幾年受到較多注意,有一部分和 2019-20 年失控的澳洲叢林野火有關。野火吞噬樹林、房屋、人與動物,行動緩慢的無尾熊因此成為澳洲東部瀕危物種,在受災最嚴重的新南威爾斯州的南方海岸地區幾乎已經沒
現在納迦人還在與種族歧視等社會暴力抗爭,狗與狗肉成為他們身分認同的重要象徵,禁狗令因此被納迦人理解為對他們文化的蔑視與攻擊。納迦人要求外界承認各地飲食習慣的差異,以及不同動物在不同社會裡的不同位置。
剛果卡胡茲-畢卡國家公園是特瓦人祖傳土地,國家公園巡警卻對他們展開攻擊。國際少數群體權利組織以「恐怖活動」形容國家公園巡警的作為,並引述近 600 起消息來源共 550 多名目擊者證詞,指稱 2019-2021 年間國家公園警衛與軍方合作,至少殺死 20 人,15 人遭強暴,數百人流離失所。
保護區的劃設對當地原住民來說總是災難,因為「保護」往往意味著禁止人類活動、禁止人類以任何方式取用自然資源。在過去數十年間,這一點幾乎無法挑戰,現在則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這實在是一種矛盾不公的作為,但卻不容易在科學上證明「利用」不影響「保護」。
若是我們將《每座山都有故事》裡的各種故事當作一個穩定的版本——亦即可以被無限次照樣引用,一個字眼一個標點都沒有差錯——我們就徹底錯失原住民世界的故事了。
2017 年澳洲原住民族發表《烏魯魯聲明》,要求在憲法上確立「第一民族之聲」,但為當時的總理滕博爾所拒絕,理由是不能接受在國會裡增加上下議院以外的第三院。
許多原住民有以火治火的傳統,當代學術上以「cultural burning」稱之。這種傳統火管理方式在最近幾年受到較多注意,有一部分和 2019-20 年失控的澳洲叢林野火有關。野火吞噬樹林、房屋、人與動物,行動緩慢的無尾熊因此成為澳洲東部瀕危物種,在受災最嚴重的新南威爾斯州的南方海岸地區幾乎已經沒
現在納迦人還在與種族歧視等社會暴力抗爭,狗與狗肉成為他們身分認同的重要象徵,禁狗令因此被納迦人理解為對他們文化的蔑視與攻擊。納迦人要求外界承認各地飲食習慣的差異,以及不同動物在不同社會裡的不同位置。
剛果卡胡茲-畢卡國家公園是特瓦人祖傳土地,國家公園巡警卻對他們展開攻擊。國際少數群體權利組織以「恐怖活動」形容國家公園巡警的作為,並引述近 600 起消息來源共 550 多名目擊者證詞,指稱 2019-2021 年間國家公園警衛與軍方合作,至少殺死 20 人,15 人遭強暴,數百人流離失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馬拉巴栗四月開花,六月時果實現身。 原來要如此高大的馬拉巴栗才能開花結果。 我家的馬拉巴栗是由種子種出成長,長久以來就是觀葉植物, 小矮個,只開個一次花,也沒結果。 霞表姐說過,種子煮熟後吃味道像花生,才會被叫做美國花生。 不過,吃多了,燥熱,容易口渴。 馬拉巴栗(學名:Pachir
Thumbnail
古柯樹在南美洲已經種植了8000多年,盛行於安第斯山脈中。 古柯樹本身沒有辦法選擇向善、向惡,是由「使用的人」為它決定,那邪惡的是植物本質?還是人類?
Thumbnail
最近學到並記下了一個詞「弓蕉」,老師說會叫弓蕉是因為客家人覺得香蕉的形狀像弓。 想想很有趣,三種語言分別用了三個角度為這個水果命名。講國語的人聞到了它的香味,講臺語的人看到了它的顏色,講客語的人則是看到了它的形狀。
Thumbnail
可可樹的馴化史 可可樹的學名叫做Theobroma cacao,是原生於中南美洲的常綠植物。在很早之前,就被人類馴化為作物。至於在哪裡馴化,目前還是一個有爭論的學術議題。從現況來說,在中美洲幾乎看不到野生的可可樹,以至於有些早期的植物學家認為可可樹應該是在南美洲馴化,才逐漸傳播到中美洲。 可可豆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有些中國古詩裡的水果,其實跟我們現代吃的同名水果,是不一樣的東西。比方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裡的木瓜,根本不是現代的番木瓜,而是俗稱「寒梅」的貼梗海棠。古詩中的櫻桃,其實也不是現代的櫻桃,不過這兩種櫻桃的關係比兩種木瓜要近一點。
你沒看錯,植物也可以申請專利!這是美國一種特別的專利種類,他的申請定義是這樣的: 任何人發明或發現以無性生殖方式,培育出任何獨特且新穎之植物品種,均可獲准植物專利 什麼是無性生殖?我們實際舉幾個例子:洋葱(用莖繁殖)、甘藷(用根繁殖)、石蓮(用葉繁殖)
Thumbnail
原住民香料馬告到底長怎樣?竟能做馬告臘肉、馬告香腸、馬告雞湯......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馬拉巴栗四月開花,六月時果實現身。 原來要如此高大的馬拉巴栗才能開花結果。 我家的馬拉巴栗是由種子種出成長,長久以來就是觀葉植物, 小矮個,只開個一次花,也沒結果。 霞表姐說過,種子煮熟後吃味道像花生,才會被叫做美國花生。 不過,吃多了,燥熱,容易口渴。 馬拉巴栗(學名:Pachir
Thumbnail
古柯樹在南美洲已經種植了8000多年,盛行於安第斯山脈中。 古柯樹本身沒有辦法選擇向善、向惡,是由「使用的人」為它決定,那邪惡的是植物本質?還是人類?
Thumbnail
最近學到並記下了一個詞「弓蕉」,老師說會叫弓蕉是因為客家人覺得香蕉的形狀像弓。 想想很有趣,三種語言分別用了三個角度為這個水果命名。講國語的人聞到了它的香味,講臺語的人看到了它的顏色,講客語的人則是看到了它的形狀。
Thumbnail
可可樹的馴化史 可可樹的學名叫做Theobroma cacao,是原生於中南美洲的常綠植物。在很早之前,就被人類馴化為作物。至於在哪裡馴化,目前還是一個有爭論的學術議題。從現況來說,在中美洲幾乎看不到野生的可可樹,以至於有些早期的植物學家認為可可樹應該是在南美洲馴化,才逐漸傳播到中美洲。 可可豆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有些中國古詩裡的水果,其實跟我們現代吃的同名水果,是不一樣的東西。比方說「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裡的木瓜,根本不是現代的番木瓜,而是俗稱「寒梅」的貼梗海棠。古詩中的櫻桃,其實也不是現代的櫻桃,不過這兩種櫻桃的關係比兩種木瓜要近一點。
你沒看錯,植物也可以申請專利!這是美國一種特別的專利種類,他的申請定義是這樣的: 任何人發明或發現以無性生殖方式,培育出任何獨特且新穎之植物品種,均可獲准植物專利 什麼是無性生殖?我們實際舉幾個例子:洋葱(用莖繁殖)、甘藷(用根繁殖)、石蓮(用葉繁殖)
Thumbnail
原住民香料馬告到底長怎樣?竟能做馬告臘肉、馬告香腸、馬告雞湯......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