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徐志摩
一、生 平
1.家庭背景
徐志摩家鄉硤(ㄒㄧㄚˊ)石鎮商業繁盛,父親徐申如經商有成,是當地首富,人稱「硤石鉅子」。而徐志摩是父親娶了二房太太才得到的一個兒子,自是疼愛備至。由於家業頗大,父親希望兒子能克紹箕裘,年輕時代的徐志摩也確有承繼父業之志,但後來讀書求學,思想漸開,加上種種際遇,遂走上文學之路。
2.留學之路
據梁錫華《徐志摩新傳》所載,民國七年,徐志摩到美國留學,先入克拉克大學就讀歷史系三年級,民國八年以優秀成績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 經濟系,獲碩士學位。徐志摩本想以實業救國,但接觸到羅素有關政治與社會方面的言論後,深受這位英國哲人不向權勢低頭的英雄氣概感動,決心以羅素為楷模,於民國九年轉往英國。後來徐志摩終於在劍橋大學定下來,開始研究文學,到民國十一年回國。
劍橋生涯雖短,但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至為重大,他之所以成為詩人、創作者,與劍橋文化的洗禮息息相關。根據劍橋檔案,徐志摩後來確已成為王家學院的正式研究生,但他在劍橋並沒有取得學位。回國之後,先後於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光華大學、中央大學等校任教,講授西洋文學。
3.婚姻與愛情
徐志摩曾寫下:「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這可說是他短促人生的注腳。「追尋靈魂伴侶」這樣的想望,引領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載人生裡經歷了三段感情,交錯於三個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間。
⑴寂寞的婚姻—徐志摩與張幼儀
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是由雙方父母及兄長所決定的,兩人在沒有感情的基礎下被迫結為夫妻。張幼儀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對長輩的安排逆來順受,但徐志摩對此婚姻卻抱持著不滿。一個只讀過三年女子師範的傳統女性,配上深受西方思想薰陶的徐志摩,兩人沉默且寂寞的婚姻就此展開。
徐志摩婚後便長年離家讀書,兩人其實沒有時間培養感情。徐志摩從學校放假回家,除了探視父母,對張幼儀並不太理會。徐志摩認為張幼儀觀念守舊,又沒受過多少教育,所以不喜歡她,常常無視她的存在。
張幼儀為了保護兩人搖搖欲墜的婚姻,在生下長子徐積鍇(ㄎㄞˇ)後,隻身前往英國找徐志摩,但兩人並未因一起生活而建立感情。徐志摩在張幼儀懷第二胎時,提出離婚的想法。徐志摩在要求離婚的信上說:「真生命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幸福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真戀愛亦必自奮鬥自求得來!彼此前途無限。」他表明不能再繼續這段沒有自由、沒有愛情的婚姻,強調他反對的不是張幼儀本人,而是非自我奮鬥求得的婚姻。
不久,張幼儀同意離婚,獨自在德國生下次子徐德生(彼得)。但德生三歲便生病夭折,此時也是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後第一次見面,徐志摩並發表了一篇悼念兒子的文章〈我的彼得〉。
P63-2
⑵無緣的情人—徐志摩與林徽因
徐志摩赴英國求學,正好林徽因和父親林長民一起赴倫敦,兩人便於此時相遇。林徽因才貌出眾,是當時出名的美人、才女,徐志摩十分愛慕林徽因,兩人墜入情網,也加速了徐志摩與張幼儀婚姻的瓦解。但林徽因礙於徐志摩已有家室,自己也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有婚約,因而決定放棄和徐志摩這段沒有未來的愛情,後於民國十七年嫁給梁思成。並與梁思成一起赴美學習建築、美術。徐志摩的名詩〈偶然〉,便是寫給林徽因的,而林徽因亦有一首詩〈那一晚〉,是寫給徐志摩的。
兩人的愛情雖無結果,但始終維持深厚友誼。民國二十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搭乘飛機由南京飛往北京,據說是為了替林徽因潤色為外國人演講中國建築藝術的英文稿,但飛行途中遇上濃霧,不幸發生意外,墜機身亡。徐志摩去世後,林徽因作〈悼志摩〉一文以表哀思,梁思成從墜機現場撿回一塊飛機殘骸,林徽因將它掛在臥室裡,伴其一生,直到民國四十四年病逝北京為止。
⑶勇往直前的愛情—徐志摩與陸小曼
徐志摩與陸小曼結識,是因為她的丈夫王賡(ㄍㄥ)所介紹。陸小曼為當時北京社交圈內風頭極健的名媛,天生麗質,能文善畫,還精通多國語言。徐志摩在與林徽因的感情上受挫之後,決定此次在愛情上要勇往直前,絕不退縮。不久,陸小曼與王賡離婚,與徐志摩同居數月後正式結婚,但徐志摩的煩惱卻紛至沓來。兩人的婚姻得不到雙親諒解,以致喪失了經濟上的支援,且陸小曼揮霍、愛玩的個性並未在婚後有所收斂,後來甚至還染上了鴉片癮。債臺高築之下,徐志摩奔波於工作,倍感心靈空虛。陸小曼更與友人翁瑞午發展一段曖昧的關係,與徐志摩的感情也產生了裂痕。這段婚姻導致徐志摩的家庭失和、友誼破裂,讓他在生命中最後五年身心俱疲、文思枯窘。徐志摩曾感慨道:「我覺得我已是滿頭的血水,能不低頭已算是好的。」
徐志摩過世後,陸小曼為他收集了遺作並出版,且終身不穿華服、不打扮、不出門應酬,讓自己華麗的生命從此消匿在這世上。
P63-3
二、趣聞軼事
1.「志摩」名字由來
徐志摩原名章垿,他週歲時,有個名叫志恢的和尚,自稱能摸骨算命,預告未來。志恢在徐志摩頭上一陣撫摩後說:「此子係麒麟再生,將來必成大器。」徐志摩於民國七年赴美前夕,父親為其改名為志摩,是為了應志恢和尚「必成大器」的預言。
2.才思敏捷,成績優異
徐志摩十一歲時,進入廢科舉後硤石第一所學堂—開智學堂就讀。老師特別欣賞他的文章,常當作範文向全班誦讀。徐志摩才思敏捷,各門功課都很傑出。郁達夫曾追述當年對徐志摩的印象:「尤其使我驚異的,是那個頭大尾巴小,戴著金邊眼鏡的頑皮小孩,平時那樣的不用功,那樣的愛看小說—他平時拿在手裡的總是一卷有光紙上印著石印細字的小本子—而考起試來或作起文來卻總是分數得最多的一個。」
3.誠懇熱情,交友廣闊
除了詩文上的不凡成就外,徐志摩的為人也是一奇。他待人誠懇熱情,只要與他相識都能成為知己,狄更生、羅素、泰戈爾、梁啟超、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皆是徐志摩的摯友。即便與張幼儀離婚,兩人始終維持著友誼,且張幼儀的哥哥張君勱(ㄇㄞˋ)與徐志摩仍是好友。雖然與林徽因有過一段情,但梁啟超對這位弟子不改愛重之心,梁思成也與徐志摩友誼如故。胡適在〈追悼志摩〉一文說:「志摩所以能使朋友這樣哀念他,只因為他為人整個的只是一團同情心,只是一團愛。」而梁實秋曾描述徐志摩與朋友聚餐的情況:「真正一團和氣使四座並歡的是志摩,……像是一把火炬把每個人的心都點燃,他有說,有笑,有表情,有動作,至不濟也要在這個的肩上拍一下,那一個的臉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夾著一捲有趣的書報,便是袋裡藏著一紮有趣的信札,傳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歡喜不置。」由此可窺見徐志摩的熱情和魅力。
以下為徐志摩的朋友們描述對他的印象:
⑴胡適:「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⑵梁實秋:「我數十年來奔走四方,遇見的人也不算少,但是還沒見到一個人比徐志摩更討人歡喜。」
⑶沈從文:「他那種瀟灑與寬容,不拘迂,不俗氣,不小氣,不勢利,以及對於普遍人生萬匯百物的熱情,人格方面美麗放光處,他既然有許多朋友愛他崇敬他,這些人一定會把那種美麗人格移植到本人行為上來。」
⑷葉公超:「他對於任何人、任何事,從未有過絕對的怨恨,甚至於無意中沒有表示過一些憎嫉的神氣。」
P63-4
⑸郁達夫:「志摩真是一個淘氣、討愛,能使你永久不會忘懷的頑皮孩子!」
⑹林徽因:「他人格裡最精華的卻是他對人的同情、和藹和優容,⋯⋯志摩的最動人的特點,是他那不可信的純淨的天真,對他的理想的愚誠,對藝術欣賞的認真,體會情感的切實。」
4.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的表哥
以武俠小說風靡華人世界的金庸,出身書香世家,曾有中國網友整理其家族族譜,發現徐志摩竟然是金庸的表哥。兩人皆是浙江 海寧人,但年齡相差了二十七歲,讓人很難把兩人聯想在一起。金庸曾回憶小時候隨父母拜訪徐志摩家的事,他說:「小的時候,受他的影響是有的,表哥在劍橋大學念書,爸爸說大了以後,你也去念。」可見金庸選擇就讀劍橋大學,多少和表哥徐志摩有點淵源。
三、創作主張及詩文成就
1.新 詩
徐志摩對於詩的創作曾提出三條綱領:
⑴音節是詩歌的「血脈」,其主要內容是「內含的音節的勻整與流動」。
⑵字句是詩歌的「外形」,行數的長短、字句的整齊與否決定於「音節的波動性」。
⑶詩感、詩意是詩歌的「心臟」,音節基於「真純的詩感」。
徐志摩詩作融合中國古典詩歌和歐 美浪漫詩歌的精華,歌詠星月光輝和人類希望。他的作品文字優美,擅長描寫隱藏在心靈深處的感動。除此之外,他也相當注重音律和諧,並以音調來配合情緒的表達。因此他的詩作可說是富含語言美、意境美及旋律美。總結來說,他的詩歌情感細膩、風格浪漫、意象豐美、語言瑰麗、音律流麗,堪稱新詩史上「抒情」與「格律」的典範。
2.散 文
⑴文如其人,灑脫隨意
一個人有怎樣的性情,便有怎樣的文章。胡適說徐志摩:「他在我們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愛的雲彩,永遠是溫暖的顏色,永遠是美的花樣,永遠是可愛。」胡適又說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愛」、「自由」、「美」。因此在徐志摩的作品裡,處處洋溢動人的真善與美好,有耐品的情趣和深刻的意境。遣詞造語,灑脫不羈,梁實秋說:「志摩的文章無論扯得離題多遠,他的文章永遠是用心寫的。」這就是徐志摩獨特的創作風格。
⑵意境獨到,渾然天成
有人說徐志摩的作品像秋空一縷行雲,舒卷自如,有一股瀟灑勁,也有人說他的散文如青春大澤,萬卉初葩(ㄆㄚ),有如海市蜃樓,瞬息萬變。這是徐志摩作品的文采風流,但若不是有獨到的內涵意境,是成就不了這種氣象的。所以閱讀徐志摩的作品,在他殷勤親切的召喚下,隨著他的引領嚮導,或神遊山水,或探索性靈,多能體會到他文章中獨到的意境。
P63-5
四、作品欣賞
1.作品佳句摘錄
⑴閃爍的希望,在蕩漾,在無窮的碧空中,在綠葉的光澤裡,在蟲鳥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搖曳中。(〈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⑵我窗外的景色極美,夕陽正從西北方斜照過來,天空,嫩藍色的,是輕敷著一層纖薄的雲氣,平望去都是齊整的樹林,嚴青的松,白亮的楊,淺棕的筆豎的青松—在這雪白的平原上形成一幅色彩融和的靜景。(〈西伯利亞〉)
⑶星光的閃動,草葉上露珠的顫動,花鬚在微風中的搖動,雷雨時雲空的變動,大海中波濤的洶湧,都是在在觸動我感興的情景。(〈自剖〉)
⑷我們的樓窗開處是一片蓊蔥的林海,林海外更有雲海!日的光,月的光,星的光,全是你的。從這三尺方的窗戶你接受自然的變幻,從這三尺方的窗戶你散放你情感的變幻。自在,滿足。(〈天目山中筆記〉)
2.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P63-6
【賞析】〈再別康橋〉可說是徐志摩的代表詩作,藉描寫康河美景,抒發與康橋別離的不捨。全詩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節)寫作別康橋的情景,連用三個「輕輕的」表明不願驚擾康橋,看似瀟灑卻又蘊含纏綿的情意。第二部分(第二~四節)巧妙將「河畔的金柳」比喻為「夕陽中的新娘」,又將「榆蔭下的一潭」比喻為「天上虹」,透過唯美的譬喻,表達出自己對「真、善、美」的追求。康橋是徐志摩孕育自我意識的啟蒙地,更是他所嚮往的理想典型,「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既是對康河的讚嘆,也是他對理想的強烈渴望。第三部分(第五~六節)為全詩情緒的轉折:第五節描寫徐志摩尋夢的過程,以「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表現出他的興奮與喜悅,將他對理想的追尋推向顛峰—然而,第六節的「但」字,卻使「興奮、喜悅」的心情陡然轉為「感傷、憂愁」的離情,離開康橋時,前文所描繪的美景,以及他所追求的「夢」,都將留在康橋,如同滿船帶不走的星輝。第四部分(第七節)運用與第一節相似的句式,讀來卻沉重許多,「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呼應前一小節「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曲終人散的惆悵不言而喻。全詩情景交融,音韻和諧,洋溢聲情之美,令人低迴再三,尋味不盡。
民國十七年,徐志摩重遊康橋,回國途中寫下〈再別康橋〉後,劍橋大學在康河畔為徐志摩立下大理石詩碑為紀念(據說詩碑就立在詩中描寫的「河畔的金柳」景色附近),完全以中文呈現,刻著該詩最著名的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