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隱藏的故事和女人:非虛構寫作《邊緣印度》面面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2年「從無到有:創作文本到出版的眉眉角角」青年創作成果發表會
◆ 文字整理/黃毓純、李鴻駿
 ̄ ̄ ̄ ̄ ̄ ̄ ̄ ̄ ̄ ̄ ̄ ̄ ̄ ̄ ̄ ̄ ̄
時間:2022年6月3日13:30-14:00
地點:台北國際書展 黃沙龍
講者:程敏淑|本書作者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 ̄ ̄ ̄ ̄ ̄ ̄ ̄ ̄ ̄ ̄ ̄ ̄ ̄ ̄ ̄ ̄
文化部的青年創作獎助,今年已經邁入第六年,下一個年度的獎勵金即將在今年十月開始收件,可於線上申請(https://grants.moc.gov.tw/Web/index.jsp)。文化部除了提供青年創作的獎勵金,也協助成果進行出版或是媒合,並為出版的作品舉行成果發表會。創作是非常多元、各式各樣,在每個世代的作者,他們自身都有自己關注的議題,有所處時代下會有一些困境或不同的狀態,都會呈現他們的創作上。這也是造就了我們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才能長出來、獨一無二的台灣的新世代創作。
作家程敏淑出版《邊緣印度》是一本探討印度女性無家者的書,每篇故事都隱藏著不同面向,非常真實又複雜的場景。本場次成果發表會由作家程敏淑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朱剛勇對談,分享《邊緣印度》非虛構寫作過程,以及那些幽暗、不為人知的角落中的故事。
程敏淑覺得「無家街友女性」、「無家者」其實不是一個身份,只是一個狀態,他們裡面也非常多人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街上,各自有不同的價值觀。

《邊緣印度》田野的經驗跟創作的歷程

作者程敏淑從前擔任國際志工,2009年開始陸續去印度服務,也因2015年就讀研究所研習社會研究跟公共政策,瞭解印度無家者的議題,但覺得大家都沒有從性別角度去看,比如街友就是男性上街工作,女性其實常常被大家忽略!程敏淑關注小人物的生活跟生命,以及他們怎麼跟所處的環境做應對。並希望能做一個他們生命史的訪談,理解他們為何上街、運用了什麼生存策略,或是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讓大家可以更了解他們,且我們要有理解才能做到更好的服務。
2015年7月到10月,程敏淑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在當地組織蹲點,白天跟一個人權組織做搶救童工,晚上跟當地街友倡權的組織一起上街。程敏淑關注當地很嚴重的貧富差距,以及男女不平權的問題,在當時遇到生活上面的挑戰與文化衝擊,最大挑戰是心情的不平衡。等回來台灣之後,帶了非常多的故事,很希望把這些故事說出來,可是這整個經驗其實對程敏淑來說很多衝擊、需要很多時間去整理沈澱、反思,以及去思考未來要怎麼樣去解決這樣的事情,所以花了四年時間去書寫。文化部青年創作計劃是一個很好的支持,可以向他們提案,告訴他們,你有怎麼樣的計畫,然後就有某一些補助,就可以在生活上稍微有一些餘裕。

在印度遇到的人事物:那些女性還有那些隱藏的故事

印度有許多的街友收容所。程敏淑特別去訪問沒有住在收容所的人,因為收容所的資源是非常缺乏,每天都要重新註冊…當地工作者都會說,收容所只是一個有屋頂的街頭,且收容所裡面也有一些彼此資源競合的問題等等。
程敏淑覺得「無家街友女性」、「無家者」其實不是一個身份,只是一個狀態,他們裡面也非常多人因為不同的原因來到街上,各自有不同的價值觀。他們跟彼此的關係,不像是同一個城鎮的鄉村人是有那麼多的共同性,他們的價值觀不一定完全一樣、不一定彼此認識,所以我們更需要看到他們需求,每個人不同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因為資源的不足,他們需要耗費更多的心力。
程敏淑訪問到的女性,他們雖然住在街上,但是光是喝水(乾淨的飲用水)、上廁所,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困難。在健康營養上,他們的小孩也不一定能得到非常好的照料;甚至是,小孩上學遭受歧視,而不想去上學。在那樣的生活下,其實每天都是很緊張,情緒壓力是很大的……
我們如果能找到看待他們不同的方式,更理解他們,也許就能做出更符合需求的服務。程敏淑回到台灣後還是想要關心一樣的議題,雖然台灣的環境跟印度不一樣,但是台灣的在地的工作組織的策略,是有很多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

回到台灣:從「遊民」、「街友」到「無家者」

朱剛勇組織「人生百味」團體,在台北做無家者的議題。朱剛勇說明台灣的無家者組織的脈絡,在早期台灣人對於這種居無定所的人指稱叫「遊民」,是當時國民黨政府來台灣後,頒布「遊民及散兵管理條例」,意思是如果在深夜未歸,無論是軍人或是民眾,在當時會被取締。軍人會被送往軍法,民眾則會送去管束單位,隔天才放出來。詞彙的背後意涵是,在半夜如果一個人或一群人出現在街上不回家睡覺,就是意圖謀犯或是有意圖不軌。所以當時「遊民」這個詞彙,也被冠上了一個潛在犯罪者、預防性羈押的意涵,是負面的,一直到後來在「人安基金會」開始去做關於愛心的送餐跟物資的時候,逐漸發現這些深夜未歸的人,他並不是要有謀反的意圖,而是一群沒有家可以回的人,並不是有家不回的人。所以會希望用比較正面的詞彙來形容這些人,在當時用的詞彙是「街友」,街友的意思是什麼呢?街上的好朋友,你在街上的好朋友。但其實無論是街友或是遊民,上網搜尋街友跟遊民,出現的負面新聞無論是群聚、破壞市容、或是治安隱憂,去年最夯的防疫破口,也常出現這樣的詞彙,所以其實標籤跟污名都是很深的。
一直到2012年的時候,「芒草心協會」也在台北關注無家者的議題,並提起:有沒有機會可以一起討論新的詞彙,讓這群人的污名或者是他們的狀態,可以重新被正視,當時提到的就是「無家者」,直翻英文為homeless,而且大家其實如果搜尋無家者,在過去可能比較多搜尋到香港的新聞,因為在香港就是稱些這些人叫無家者。如果大家對無家者有興趣的話,在游擊文化出版社也有跟芒草心合作出版《無家者》!而講者朱剛勇也曾出版相關書籍:《街頭生存指南》。

女性無家者

程敏淑在印度感受到父權社會對女性有很多的壓迫,但是女性其實也有很多的情感的需求,是她們也很渴望有一個值得託付的男性,讓她們可以對抗外界。

在《邊緣印度》書中有一位伊斯蘭教的印度女性已經結婚四次了,這在印度社會是不會被接納的……她只有第一個婚姻是真正有證婚人,後面都只是同居關係,對她來說,其實沒有實質的結婚手續或是法律的證明,但是她跟別人說她有結婚,這樣子在街上才不會被欺負。
朱剛勇說明台灣其實街上有非常多的女性,她們之所以會變成無家者,其實都是從家裡逃出來的!家並不一定是所有人的避風港。朱剛勇講述認識的一個大姐,大姐是在過去比較傳統價值底下的家庭長大,如果又同時身為長女或姊姊的角色,她們在年紀很輕的時候,會被家裡要求早點出社會工作,獨自一人在田裡或是去工廠,賺錢給後面的弟弟妹妹讀書等等,在她們的生活裡又被原生家庭許配給她不熟悉的男性伴侶作為妻子。時常面臨到的狀況是,跟老公結婚當天是第二次見面,第一次是父母介紹他們認識,第二次是在婚禮上,在這樣不熟悉的關係下,各種家庭的張力,加上關係建立在不對等的處境下,暴力是很常發生的。
有一位大姐之所以會逃出家,其實她已經承受了非常非常長的家暴,逃家原因是因為她被她老公打了之後,用狗鍊栓在他們家的門口,然後讀國中的兒子回到家看到媽媽被栓在門口,於是就趕快把鏈子剪斷,叫他媽媽趕快逃。他是因為這個契機才逃出來的……。

結語與提問

現場讀者提問關於消費弱勢者的議題,怎麼樣才讓自己的善心獲得比較好的運用?程敏淑講述我們都在找怎麼樣最好幫助別人的方式;朱剛勇表示無論是書寫或是邀請對方發聲,其實都是希望這個主體可以產生,這個主體的產生具有重要性,其實不只是對於一個群體他可以好好的發聲表述他所發生的事情之外,他也關乎著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式各樣建立聲音的管道跟方法,所以今天就非常感謝敏淑可以分享許多觀念與不為人知的故事。
程敏淑《邊緣印度:那些被隱藏的故事和女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文化部為培育國內文學創作新秀、提升臺灣文學創作能量,自106年推出獎助創作計畫,創作類型多元,充分展現創作者挑戰不同題材的活力。 期能以「創作成果發表會」展現多元的成果樣貌,除了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些優異的青年創作者之外,也想藉機推廣「青年創作獎助計畫」,吸引更多有志寫作者展開創作計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化部】10/3 14:30-17:30 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 邀請您來參與! #優秀的作品都在這 #出版影視大大們不要錯過 為培育國內寫作風氣,並鼓勵青年投入寫作, 文化部自106年起推出青年創作獎助計畫,該計畫每年獎助數十位青年寫作者, 題材多元、類型亦不受限,並藉由舉辦成果媒合會, 期能促成
2021年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前專題講座 「文本和他的旅途——作者、出版有時候還有 IP 改編」 書寫這件事,從作者的筆下出發,一字一句琢磨到初稿完成,在這之後呢? 不管是想要投稿出書、或是在出書之後有改編的想像,到底應該怎麼做?
關於《臺灣漫遊錄》,莊瑞琳總編輯說道,這部作品的託名譯作具有雙重虛構性,其一是作品的時代背景設在昭和時期——故事本身是虛構的、作者亦是虛構,(實際上的作者)楊双子便化為時代的譯者。
徐禎苓紀錄她在上海的交換學生生活,當時她進行的研究的主題是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便根據他的日記內容去走訪當地,所寫下的篇章就成為《時間不感症者——重返魔都1930》
「與其說我關心霸凌,不如說霸凌是我人生中的一部份。」她說人是需要不斷自我探索,她亦是在這個過程中,才慢慢長成現在這個模樣。
創作這個角色以作者的想法來說,與其是幫神明辦事的人,不如說他是與神有緣的人。是故,陳千秋和整個故事裡面的妖怪的存在有關。「我認為,人與妖怪的相遇都是一個『緣』字的出發。」
【文化部】10/3 14:30-17:30 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 邀請您來參與! #優秀的作品都在這 #出版影視大大們不要錯過 為培育國內寫作風氣,並鼓勵青年投入寫作, 文化部自106年起推出青年創作獎助計畫,該計畫每年獎助數十位青年寫作者, 題材多元、類型亦不受限,並藉由舉辦成果媒合會, 期能促成
2021年青年創作出版媒合會前專題講座 「文本和他的旅途——作者、出版有時候還有 IP 改編」 書寫這件事,從作者的筆下出發,一字一句琢磨到初稿完成,在這之後呢? 不管是想要投稿出書、或是在出書之後有改編的想像,到底應該怎麼做?
關於《臺灣漫遊錄》,莊瑞琳總編輯說道,這部作品的託名譯作具有雙重虛構性,其一是作品的時代背景設在昭和時期——故事本身是虛構的、作者亦是虛構,(實際上的作者)楊双子便化為時代的譯者。
徐禎苓紀錄她在上海的交換學生生活,當時她進行的研究的主題是新感覺派作家劉吶鷗,便根據他的日記內容去走訪當地,所寫下的篇章就成為《時間不感症者——重返魔都1930》
「與其說我關心霸凌,不如說霸凌是我人生中的一部份。」她說人是需要不斷自我探索,她亦是在這個過程中,才慢慢長成現在這個模樣。
創作這個角色以作者的想法來說,與其是幫神明辦事的人,不如說他是與神有緣的人。是故,陳千秋和整個故事裡面的妖怪的存在有關。「我認為,人與妖怪的相遇都是一個『緣』字的出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不只過去在歷史上融匯了多樣性的族群,近年來文化的多元樣貌也逐漸展現出來。近期,《國語日報》的引導式作文題目當中的一個主題正是「多元文化」。這個主題,至今尚未出現在升學大考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考題,必須留意。本文分享學生筆下的題材以及寫出深度的訣竅……
Thumbnail
星期天,與受訪者相約北車大廳會面。每次踏進這裡都再次提醒我: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從 1990 年代跨國婚姻與工作普及,東南亞移民、移工人數至今已步入近 80 萬人,無疑成為台灣 人的一分子。雖然東南亞的移民的議題獲得愈來愈多關注,但是一般民眾看見的卻大多是新 聞中的社會案件,那些「台灣人」觀點的詮釋。
Thumbnail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本書是一位娼妓倖存者的真實告白,包含她痛苦的過往以及對社會底層黑暗面的反思。書中詳盡描述了她遭受的身心痛苦和不幸經歷,以及她對自己人生和社會的深刻反思。作者以勇氣將這些痛楚化為文字公諸於世,希望能讓世人對社會上的黑暗面更加認識。
Thumbnail
《泥地漬虹》描述了一對女同在鄉村務農以及共同生活的經歷,偏向於生活雜感散文。書中提及了一些女同書寫較少被探討的議題,例如身體觀念以及爭取共同養育子女的路途。
Thumbnail
非虛構寫作有的時候讀起來特別沉重,同鄉的這本著作描述的是多數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處境,熟悉的一廣,或說東協廣場發生的故事,雖然就在生活周遭,但實話說來並不熟悉,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臺中移工聚集的地點非一廣莫屬,想年輕時候還曾經到那裏瞎買一些流行商品,如今成了移工的集散地。作者為了打入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小獸吃書 3/8是 #國際婦女節 ,也是基隆228的紀念日,相信有很多更加專業的帳號分享了為什麼基隆是在這天來紀念,所以書屋就來推薦幾本好書吧!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白色恐怖壟罩的是整個台灣,所有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都受其迫害,只是有形或無形、身體上或思想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不只過去在歷史上融匯了多樣性的族群,近年來文化的多元樣貌也逐漸展現出來。近期,《國語日報》的引導式作文題目當中的一個主題正是「多元文化」。這個主題,至今尚未出現在升學大考中,未來極有可能成為考題,必須留意。本文分享學生筆下的題材以及寫出深度的訣竅……
Thumbnail
星期天,與受訪者相約北車大廳會面。每次踏進這裡都再次提醒我: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從 1990 年代跨國婚姻與工作普及,東南亞移民、移工人數至今已步入近 80 萬人,無疑成為台灣 人的一分子。雖然東南亞的移民的議題獲得愈來愈多關注,但是一般民眾看見的卻大多是新 聞中的社會案件,那些「台灣人」觀點的詮釋。
Thumbnail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本書是一位娼妓倖存者的真實告白,包含她痛苦的過往以及對社會底層黑暗面的反思。書中詳盡描述了她遭受的身心痛苦和不幸經歷,以及她對自己人生和社會的深刻反思。作者以勇氣將這些痛楚化為文字公諸於世,希望能讓世人對社會上的黑暗面更加認識。
Thumbnail
《泥地漬虹》描述了一對女同在鄉村務農以及共同生活的經歷,偏向於生活雜感散文。書中提及了一些女同書寫較少被探討的議題,例如身體觀念以及爭取共同養育子女的路途。
Thumbnail
非虛構寫作有的時候讀起來特別沉重,同鄉的這本著作描述的是多數東南亞移工在臺灣的處境,熟悉的一廣,或說東協廣場發生的故事,雖然就在生活周遭,但實話說來並不熟悉,但因為讀了這本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臺中移工聚集的地點非一廣莫屬,想年輕時候還曾經到那裏瞎買一些流行商品,如今成了移工的集散地。作者為了打入
Thumbnail
當一群深具野心、勇於跨海工作的人,撞上僵固的法律與移工制度;這就是在「另一面」的臺灣,正不斷發生的事。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由記者簡永達耗時七年,從臺中第一廣場開始,跨越臺灣與越南多個城市所採集合成的故事,整本書分為「地下社會」、「危險之島」、「異鄉家人」、「人權大浪」四大主軸。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Thumbnail
#小獸吃書 3/8是 #國際婦女節 ,也是基隆228的紀念日,相信有很多更加專業的帳號分享了為什麼基隆是在這天來紀念,所以書屋就來推薦幾本好書吧! ◆《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白色恐怖壟罩的是整個台灣,所有生活在這座島嶼的人都受其迫害,只是有形或無形、身體上或思想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