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網路專題 Ep. 1|紙張與網路的媒介特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紙本時代的知識攝取途徑

早期口語社會裡的知識傳播往往限縮在一個部落或族群裡,文字發明之後開始承載著知識往下一個世代流傳。不過在手抄文本的年代,知識雖然在紙上獲得重量,但是也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投入(包含培養識字的人以及抄寫的時間)。在逐字抄寫的年代,教會仍是主掌知識流向的管理者,因此知識的往來都是單向傳播(linear communication)。

知識的傳遞者與知識的接收者之間有著很明顯的區隔,教會定義了甚麼才是知識,平民老百姓只能遵照教會的宣講被動接受。十五世紀,古騰堡(Gutenberg)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掀起了一波知識論的革新,人民獲得了傳播知識的技術,甚至獲得了知識再造的能力(McLuhan, 1962)。活字版印刷術直接地威脅到了教會的地位,教會的知識權威形象開始慢慢崩解,作者/大眾的界線也開時不再如過往般涇渭分明。

raw-image

紙本的特性

雖然活字版印刷術造成了西方媒介史上的革命,然而,知識與知識之間仍有其阻力與鴻溝。當時的民眾識字率普遍不高,即使是識字的人也沒有公共圖書館可供借閱書本。因此,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跨度產生了體力上的勞動。識字的人在大學校園內的圖書館需要花時間走路、找書、詢問、閱讀、紀錄、歸還,若是找不到清單上的書,只能去其他大學校園的圖書館尋找,若是再找不到也只能就此打住,在心中留下一個大大的問號。

這樣的知識鴻溝在紙本時代是常見的特性,觀其媒介的特性,能發現紙張承載的知識沒有時間同步性,而且紙張本身為單向傳播的媒介;結合上述兩個特性,讀者在遇到問題時無法從書本獲得即時的回應,甚至也無法找到作者本人進行辯論。不過,書面文字的單向傳播特性以及不可編輯性,作者在撰寫時便需要精挑細選,篩選出足以支持其想法的觀點進行論述;書本如此穩固的結構,造就了讀者可以與書本進行深度的連結與理性的思考。美國評論家、媒體理論家 Neil Postman 稱印刷術造就了讀寫的黃金年代(the golden age of literacy)。Postman 在《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一書中指出:

「從十六世紀的伊拉斯謨到二十世紀的愛因斯坦,凡是鑽研閱讀對思維習性有何影響的學者,幾乎全部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為閱讀過程能培養理性;書寫文字的特色是循序漸進且具有命題,這能助長昂基所稱的『知識的分析管理』。」(Neil Postman, 1985)

紙張所帶來的知識鴻溝締造了知識的權威性,直至二十世紀,閱讀書本仍是很重要的知識攝取途徑。印刷浪潮帶著人們走入科學革命、啟蒙時代、甚至工業革命,晚近西方的知識論都是靠著紙張的發想、複寫、傳遞,一直到了近代網路的發明才瓦解了知識的崇高地位。

raw-image

插電的知識

網路發明後,在媒介史上不僅掀起了革命同時也解放了紙上沉甸甸的知識,插了電的知識如同 加拿大傳播理論家 Marshall McLuhan 對電子媒介的分析,資訊變得輕、薄、短、小,也更容易傳遞。網路甫問世之際,許多人認為這是對於終生學習者的一大福音,不需要出門即可連上全世界。美國電腦科學家 Jaron Lanier 甚至認為「網路不同於過往的發明,如:書本,任何在網路上的東西對於大眾而言必須得要是免費的,因為若是有任何一人負擔不起的話那將會造成糟糕的不平等。」(Jaron Lanier, 2018)

1989年,英國電腦科學家 Tim Berners-Lee 發明了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包含設計了標記網頁語言用的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1993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免費開放讓全世界的民眾使用,超文本承載著各個領域的知識,串聯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網頁,只消點擊滑鼠就能在各個網頁間切換。

raw-image

因為全球資訊網,圖書館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距離;只要起身下床走到書桌前,打開電腦連上網路,使用者便享有全世界的圖書館,甚至幾千幾萬筆的資料得以讓使用者在資訊之海裡漫遊。遙想六十年前 McLuhan對未來資訊社會的預言:「人類將會從食物採集者變成資訊採集者。」(McLuhan, 1964)

直至近日,網路的發展依舊如McLuhan所描述的電化媒介,不僅同步了各地的時間、打破了區域的疆界,人人都在地球村裡交換、傳播資訊。每一個媒介都有其特性,而知識在不同媒介上也會因應其特性開始產生質變,進而影響人類在攝取途徑時對於知識的認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28會員
269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和行走變得尤為重要。閱讀是智慧的積累,行走是閱歷的拓展。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事、見過的人,共同建構了你的人生格局。
Thumbnail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和行走變得尤為重要。閱讀是智慧的積累,行走是閱歷的拓展。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事、見過的人,共同建構了你的人生格局。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一筆入魂 #書僮小露推薦 在自媒體時代,寫,可說已成為必需技能之一 以前讀文言文、詩詞經傳、世界經典文學 偶爾雖有一點點能感受到其意境的時刻 更常發生的,是經常讀不明白這些文字。   當時我常在想, 世界上有這麼多經典文學 若真有人讀了那麼多書 也能體會到當中的絕美 不知那人身
Thumbnail
#一筆入魂 #書僮小露推薦 在自媒體時代,寫,可說已成為必需技能之一 以前讀文言文、詩詞經傳、世界經典文學 偶爾雖有一點點能感受到其意境的時刻 更常發生的,是經常讀不明白這些文字。   當時我常在想, 世界上有這麼多經典文學 若真有人讀了那麼多書 也能體會到當中的絕美 不知那人身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閱讀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透過書籍將人類幾千年文明記載,使知識與感受突破空間与距離得以保存。 也因此閱讀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趨於成熟,就如同要破譯晦澀難解的暗碼,需要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與工具,偶爾還需要一點奇蹟般的心有所感。
Thumbnail
閱讀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我們透過書籍將人類幾千年文明記載,使知識與感受突破空間与距離得以保存。 也因此閱讀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趨於成熟,就如同要破譯晦澀難解的暗碼,需要具備足夠的背景知識與工具,偶爾還需要一點奇蹟般的心有所感。
Thumbnail
19世紀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邊際遞減效應來解決價格的基本經濟問題,這意味著資源投入達到飽和點後,效益不會繼續成正比增加。例如,人人都需要喝水,但是一個人擁有一整個水庫的水是沒有用的,因為一個人根本無法喝下這麼多水,早已超出其個人需求量,因此整座水庫的效益不如一杯水。
Thumbnail
19世紀的經濟學家提出了邊際遞減效應來解決價格的基本經濟問題,這意味著資源投入達到飽和點後,效益不會繼續成正比增加。例如,人人都需要喝水,但是一個人擁有一整個水庫的水是沒有用的,因為一個人根本無法喝下這麼多水,早已超出其個人需求量,因此整座水庫的效益不如一杯水。
Thumbnail
常常有家長跟我反應,家裏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沈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是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到底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先區分書的媒介,不管是用紙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
Thumbnail
常常有家長跟我反應,家裏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沈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是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到底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先區分書的媒介,不管是用紙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
Thumbnail
📖 閱讀經典 黃國珍老師在《閱讀素養》一書中提到「閱讀經典」這個議題,他說經典是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代表性和討論意義的作品,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最近我的晨讀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1940年出版),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
Thumbnail
📖 閱讀經典 黃國珍老師在《閱讀素養》一書中提到「閱讀經典」這個議題,他說經典是一種在形式、觀點、價值上具代表性和討論意義的作品,能在不同的時代中引起共鳴,具有引發讀者反思自己所處時代的能力。最近我的晨讀選書—《如何閱讀一本書》(1940年出版),正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之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