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与宗教:汉文化的纯粹飞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到了十八世纪末,汉人已经占据了云南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从此奠定了云南的人口格局。云南人的前提便是中国人,不言而喻的含义便是中国的云南人。
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教摄影理论的老师在他的第一堂课上点名,念到我的名字时一愣,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感觉他好像在用一种带有北方口音的、更加“纯正”的普通话笑着对我说——但其实更像是说给大家听的:哦,这是一个北方的姓氏啊,你是哪里人。
于是几乎所有人都回过头来看我,而我必须要作出一个符合期待的答案,或者出乎意料的巧妙。但我说我是云南人。那个老头听了我的答案之后喃喃自语,“这原先是个北方的姓氏啊……”然后又不以为意,继续念下面的名字了。这个小插曲就在这里结束,可能除了我以外,也不会有人再回想起来,那天他究竟说了什么。
但我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像是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被陌生人告知了一半的身世,另一半却无从知晓。感觉很不可思议,怎么会呢,我一直生活在云南,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我们的祖先是来自北方。但突然有一天,却有一个老神棍告诉我,我这个从小到大都让人记不清的姓氏,乃是一个北方的姓氏。而我对北方的想象也十分有限,感觉自身被指向这样一片神秘的地方后,就愈发加重了这种好奇心。
我后来试图寻找我的姓氏和所谓“北方”的关系,却没有直接发现那样明确的记载。每想起一次,我就好奇再查询一次,却发现阅读那几个姓氏来源的兴趣都没有。
但我逐渐有了这样一种感觉,所谓“北方”,指的就是“汉族”“汉文化”诸如此类的一个狭窄的概念。由此可以理解为,这个姓氏原先就是出现在所谓的“中心”地带,现在却摇摆游弋在“边缘”。这种叙事听起来好耳熟,像什么文成公主入藏,却没想到有一天以这样的方式在我身上演一遍。
可能也不光是我的姓氏,这些来自“中心”地带的人,他们会对自己熟悉的一切感兴趣,尤其是来到一个陌生的、印象中很神秘的地方,就愈发因这一点而感到兴奋。云南除了像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这样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城市,好像就只有两个地方符合他们的想象,一个是建水,另一个就是腾冲。
从前还没来腾冲之前,我都不会有这样强烈的感受。对建水的回忆,也仅仅是中学时代的一点绚丽色彩,并不会很快将那些在过去大兴修建,今天以旅游的方式敬拜,诸如文庙、学政考棚、文笔塔此类的景点联系起来。直到徐霞客笔下的“极边第一城”,与今天被赋予的“汉文化飞地”,如同跨越时空,激烈地对撞在一起,我才会再一次联想到建水,终于发现这两座城市在云南真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腾冲被称为“一部散落在边地的汉书”,自身历史与军屯制度息息相关,以至于今天很多饮食和风俗习惯都能追溯到那个时期。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叫银杏村的地方,原名江东村,由屯垦戍边发展而来。村里除了一棵树龄超过六百年的银杏王,几乎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庭院里都种满了银杏树,常被说成是这些中原人来此安家、因思念家乡而一并带来的。
写到这里,我不禁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感觉又掉进了某种诡异的叙事陷阱,它的目的非常之明确,这种浪漫化就是要打动你——而你,必然是想象中的“中原人”“汉人”,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即便没有这种自知之明,也会被它容纳进去,误以为自己是目标读者中的一员,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建水就更不必说了,光从我举例的那些景点,大概也可以看出这个地方究竟重视什么。它在历史上同样也受到了军屯制度的影响,当时的政策是——“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于是在仅仅二三十年间,就有数十万江南汉人迁徙到这里。
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每路过那些高大的匾额,看到上面写着“文献名邦”之类的称号,感觉已经够夸张的了,没想到竟然还有“滇南邹鲁”之称,中原人的心愿真是一目了然。
在云南,似乎只有腾冲和建水这样的城市,可以说自己是汉文化最浓厚的地方,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唯一的。从“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的政策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有目的性的汉人移民运动。于是,到了十八世纪末,汉人就已经占据了云南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二,从此奠定了云南的人口格局。云南人的前提便是中国人,不言而喻的含义便是中国的云南人。
建水有文庙、学政考棚,腾冲有魁阁、文昌宫等,由此也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云南的汉人移民都是如此热衷于参加帝国的教育与科举考试。
又想起小时候看的《欢天喜地七仙女》,其中因为犯了错被贬黜发配到云南的贾大人,做梦都想着回中原,回到天子脚下。又或者是《王羲之放鹅记·越南狐仙》中,被贬越南的褚遂良偶遇狐仙,一吐衷肠,最终还是借狐仙之口说出了夙愿:“大人,再过几十年,大唐的皇帝会重新肯定你的功劳,将你画到凌烟阁之上,你还会和长孙无忌、魏征这些大人见面的。”
但是和他们相反,徐霞客被说成是一位“冒险者”,踏遍三山五岳,寻访江河源头,他一生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腾冲,并留下了“极边第一城”的称号。我想他肯定也发现了这个地方的奇怪之处,怎么跨越了瘴雨蛮烟之后,竟然还是一个“中原”。如果我是他,我肯定会觉得真是见了鬼了,并没有什么“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惊喜。
直到今天,建水和腾冲这两座城市仍然十分重学。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建水住了三年,目的竟然是“求学”,来自全州其他地方的学生也大都如此。就在高考前,学校还要组织毕业生去文庙上香,许愿前程远大。
等我到了腾冲,也发现文昌宫、文笔塔、魁阁这样的字眼出现频率很高,甚至有一条路就叫作“黉学路”。我后来查过才知道,“黉”即古代的学校。周围学校众多——也就是说即便到了现代,到了今天,学校仍然集中建在这里,因为这是离孔子最近的地方。路口原先修有文庙,最近似乎准备拆了重建,到时候或许又要恢复别的什么敬拜方式。
在这样的地方,感觉学生的考试压力又格外大一些。常听朋友开玩笑,说是有一家的孩子才念小学,考了95分就被叫家长了。即便像是在村里的小学念书的泉妹,也常常写作业写到哭。
我想象中的“汉文化浓厚”,就是城市发展一路走来,都会有一个死了几千年的老家伙目光炯炯地盯着你,而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注定不能让这个“老祖宗”丢脸。如此,“文化”也就顺理成章地延续下去了。
有一天和朋友走在腾冲的街头,他突然也用这种老家伙似的语气感叹道,从这个地方的年轻人身上,好像看不到一种文化的延续。
我并不知道他指的是什么,但是我很快就被这种语气激怒了,好像笼罩在城市上空数千年的那个老东西,突然之间就附身在了他的身上,说出一些早已用惯了的便宜教训。我说,你所指的文化是什么呢,年轻人不去念书学做官,可以选择去学雕刻、画皮影、卖章鱼小丸子,这样都还不够吗。
一个地方一定要显示出它的文化吗?而这种“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更准确来说就是“汉文化”吧。但是当我们看到,云南其他地方所展现出来的、由其他族群创造的璀璨的一切,我们也会用“有文化”这个词吗,还是说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和“特别”。
“明洪武年间,十万将士从中原来到腾冲,戍边屯兵,大部分人都留在了这里,带来的汉文化在此坚固地生根,改写了这片土地。”
几乎所有的书写都是这样的,它已经默认了所有人共同拥有一种文化根源。就像是“文成公主进藏”,这样的故事就是讲给汉人听的,或者是“将来成为汉人的人”,反正早晚都会是它的子民。它不断从中心发射出坚硬的锚,“汉文化”便是其中强有力的一根,将边缘地带牢牢控制住。
云南,这个在历史上原本不属于一个国家的区域以及居民,尔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国家的边疆。
写在后面
这是“边疆、民族与宗教”系列的第三篇。
上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137內容數
我决定种下你的契机,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午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ol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爱丽丝,总有一天我要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了吗?”听起来就好像是在对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兔子洞发问。
两人均表示因一时兴起在公共场所演唱了低俗山歌。
他问我从哪里来,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但我想他日常也是这样问的,主要还是针对基督徒,或许对方会回答他,自己是来自哪里的教会。但我没有这样的答案。
我的回族同学,那个百口莫辩的穿青人,还有我自己的民族身份,统统被隐去了,只剩下一个“云南人”,进而笼罩在“中国人”这个更大的身份下。
从过去那种永恒的一去不复返的青年状态,退回到三五岁的孩童时期,不惜以自刎的方式来惩罚“令他伤心的大人”。几千年来如此,几千年来都是哪吒自刎。
清代到云贵来做官的吴其濬写道:“余留滞江湖,久不见蔓菁风味。”
“爱丽丝,总有一天我要生活在现实世界里了吗?”听起来就好像是在对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兔子洞发问。
两人均表示因一时兴起在公共场所演唱了低俗山歌。
他问我从哪里来,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但我想他日常也是这样问的,主要还是针对基督徒,或许对方会回答他,自己是来自哪里的教会。但我没有这样的答案。
我的回族同学,那个百口莫辩的穿青人,还有我自己的民族身份,统统被隐去了,只剩下一个“云南人”,进而笼罩在“中国人”这个更大的身份下。
从过去那种永恒的一去不复返的青年状态,退回到三五岁的孩童时期,不惜以自刎的方式来惩罚“令他伤心的大人”。几千年来如此,几千年来都是哪吒自刎。
清代到云贵来做官的吴其濬写道:“余留滞江湖,久不见蔓菁风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福爾摩沙」「台灣」。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永遠的尹雪艷〉出自白先勇經典著作《台北人》,故事主要發生於位處臺北的尹公館,講述傳奇人物尹雪艷行雲流水的社交手腕,及其神秘卻又令人著迷的個人魅力。在白先勇筆下的細緻刻畫,尹雪艷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字句間鑲上大時代色彩,閃爍著繁華落盡卻依舊在表面維繫的光鮮亮麗,如同尹雪艷永遠的不老、永遠的始終如一。
「人生猶如幻中幻,紅塵相逢誰是誰?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每到選舉的時候,你是什麼人?都會把我問到佛學的迷思裡。 夏朝還是商朝吧,青銅器上出現了宅兹中國的字眼,那時候華夏文明還沒有國的概念,周武王以後才封藩建國,而近代文明的國家觀念,還要等兩千多年。所以中國人的國應該是跟想像上的國籍或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父親是南部人,因工作的緣故,我出生於台北,之後因阿嬤年紀大了,父親請調回到南部。南部高雄是我的家鄉,我們起初是住在一個叫做甲仙鄉的地方生活,大姑媽小姑媽也都在附近居住,兒時有許多記憶都是在兩位姑姑家。其實真正的老家並不再這裡,只因老家在偏遠的山區,沒有太多工作的選擇,所以下山後第一個算是有開發
1661年,鄭成功進攻台灣,漢人政權在台開始形成強勢 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清朝訂渡臺禁令 1875年,沈葆楨上奏解除禁令 1895年,日本拿到台灣 清朝到日本治台之間200年,平埔媽是17世紀就開始與渡海移民的唐山公成家,然後生出混血後代,到19世紀尾日本時期已經混血6代以上。因為缺乏女性以
Thumbnail
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福爾摩沙」「台灣」。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偉大的中華文明,如何傳播到天涯海角,使得世界最著名的未接觸人群,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永遠的尹雪艷〉出自白先勇經典著作《台北人》,故事主要發生於位處臺北的尹公館,講述傳奇人物尹雪艷行雲流水的社交手腕,及其神秘卻又令人著迷的個人魅力。在白先勇筆下的細緻刻畫,尹雪艷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字句間鑲上大時代色彩,閃爍著繁華落盡卻依舊在表面維繫的光鮮亮麗,如同尹雪艷永遠的不老、永遠的始終如一。
「人生猶如幻中幻,紅塵相逢誰是誰?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每到選舉的時候,你是什麼人?都會把我問到佛學的迷思裡。 夏朝還是商朝吧,青銅器上出現了宅兹中國的字眼,那時候華夏文明還沒有國的概念,周武王以後才封藩建國,而近代文明的國家觀念,還要等兩千多年。所以中國人的國應該是跟想像上的國籍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