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關於台灣歷史的二三事:沈建德的批判者都理性客觀嗎?

2021/04/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沈建德的言行固然泛政治化,但批判他「台灣血統」、「台灣常識」這兩本書論點的人就理性客觀嗎?綜觀他們的言論,我認為並非如此。
台灣漢人究竟有多少是平埔族漢化而成?我曾見過與沈建德同樣「激進」的觀點,甚至還有論者斷言台灣多數漢人正是由平埔族漢化而來,印象最深的就是《千年客家》、《大航海時代的台灣》、《閩南人的海上世紀》的作者湯錦台。他曾在《閩南人的海上世紀》裡寫道:
從本質上來說,漢人向台灣移民和台灣開始漢化的過程,與西晉永嘉之亂以來,人數較少的北方漢人南移,將閩南地區人數較多的當地居民漢化的過程並無二致。漢人早期移民來台,也同樣是作為人口的少數,把住在西海岸平原上占有數量優勢的先住民土著漢化,成為漢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個漢化的過程,也是透過土著的「漢番」結合,以及文化上的優勢和政權掌控力量來完成的。由於早期隨鄭成功到台軍民,主要是隨軍軍士,在兵馬倥傯當中,不可能都有眷屬隨行到台,因此鄭氏政權在台灣安頓下來以後,在兩岸隔絕的情況下,勢必有不少軍士與當地土著婦女結合,這就形成了由閩南漢人移民家庭和「漢番家庭」所組成的台灣漢人社會雛形。
鄭氏政權降清以後,這種「漢番結合」的趨勢,由於清人對台的海禁和禁止攜眷到台政策,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中期允許漢人婦女自由渡台後,才出現轉變。另外,經過中間長達一百多年的演變,占有優勢的漢文化已徹底改變了人數上占多數的土著居民的文化生態。除了少數移住深山地區的人口外,留在平原地區的住民,像早期閩南的越人一樣,不但已經自願或非自願地全面漢化,改姓漢人的姓氏,師法漢人的習俗信仰,而且已被看待成完完全全的漢人,成為人口統計上漢人的一員。


因此,在台灣的閩南人組成成份,除了傳統的漳、泉移民後裔外,還包含了相當比例的「漢番結合」後人。這種情況在閩南移民眾多的馬尼拉、巴達維亞、麻六甲各地的華人社會當中同樣存在。只是因中國人政權的出現,漢化程度更高更快,最後是原為台灣人口主體的先住民向漢人認同,促成了台灣向漢人主體社會的迅速轉化,這是與東南亞各地華人社會根本不同之處。(2005年12初版的第221、222頁)
湯錦台「閩南人的海上世紀」。湯顯台的第一本書「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得到中國時報開卷版年度十大好書獎,並得到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專文推薦,也創下數萬冊的銷售佳績,在台灣社會的知名度不輸給沈建德。
湯錦台只是不像沈建德那樣給出明據的數據──宣稱85%的台灣人(本省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統,而認為,台灣大多數漢人是由平埔族原住民漢化而成,一部分是原漢通婚的混血兒,一部分則是閩粵移民及其後代。既然如此,為何沈建德遭受外界大力批判?湯顯台及其他相同、類似論調的人反而沒事呢?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21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聽‧他們在說歷史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107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