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化?漢人?歷史早已流成我們血液裡的基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先我們以為歷史過渡與過客 / 其實早已是我們 / 血液裡的基因 / 文化裡的幽靈
多年後的現在
我正參加一場魏晉文化研討會
在風景優美的「武陵山莊」
那是個潮濕多霧的山谷
被細心營造成休閒勝地
春天賞櫻、秋天賞楓
溪裡還有櫻花鉤吻鮭魚
研討會的議程冗長無趣
充滿人文學者聚會特有
隔靴搔癢的陳舊氣息
以及各種論據、觀點
甚至串場時
機智言談的可預測性
大部分時間我寧可穿過被
潮濕的霧氣輕托著的細雨
到窗牖半敞的咖啡座發呆
或繼續和K討論文明史上
多次「胡化」的歷程與影響
這和大會的主題並不相涉
主要起因於會議現場不經意
卻反覆出現的傳統中國元素
以及依循刻板印象妝扮
那些亭閣、窗框與紋飾
「許多人認知的中國色系
更像是受藏傳佛教影響
紅藍黃白綠的固定調色盤
並非華夏美學早先的想像……
楚墓器皿、唐風服飾、宋瓷宋畫
或江南園林可能更為地道—
但廣被流傳的印象總是
被滿清皇族符號制約的
北方宮殿與皇家建築」
這樣的話題
充滿空想與抬槓的樂趣
「『胡化』這個字眼太空泛
整個中國歷史或多或少
都時刻在進行——
其它佛教宗派就不算胡化嗎?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算不算胡化?
張騫通西域,
引入蔬果文物算不算胡化?
隴西李唐的盛世
又該如何計較?
進入大航海時代
更不知從何談起……
劉淵、石勒、慕容皝、宇文泰
還有拓跋、耶律和完顏
原先我們以為歷史過渡與過客
其實早已是我們
血液裡的基因
文化裡的幽靈」
「若是具主體性的吸收
舊有價值體系不受傷害
可以不算狹義的胡化吧?」
K自問自答:
「如果廣義來說
那麼在東亞大陸上進行
最顯著的宏觀趨勢
就是北方民族不停南下
把在地民族壓迫到
更東、更南或海上吧?」
「根據基因族譜的線索
似乎是較晚到的O-M175民族
把原先C-M130、D-YAP民族
逼到北方的過程……」
「你說的事情太早了
是史前史的史前史
甚至矮黑人都還沒白成
東北亞民族的時候
至少信史時代以來
都是衣冠不停南渡
遊牧民族不停迫遷南方民族」
「玁狁、匈奴、這些鬼魅般的稱呼
一直作祟於我們的史書
五胡亂華最具指標性
盡可類比歐洲蠻族侵滅西羅馬
唐宋像黑暗時代後的文藝復興
但早了好幾百年」
不停延伸的對話
並非故事的伏筆
但我們這輩文青總是
找不到足夠的冷場
來結束這無止境的清談:
「我們的黑暗時代較短
原先典章制度的記憶還在
原始的蠻荒能量還不足以
摧毀大一統的中華文明
只是歐洲文藝復興前夕
中土文明終被蒙古中斷
西方則擋住了蒙古和突厥
這對現代世界的形成至關重要」
「也有人覺得唐朝以後
漢人政權對中土控制相對短小
遼、金都比宋朝強盛
元朝不說
明朝始終被瓦刺、蒙古威脅
清朝基本上是女真2.0版……」
「『胡化』還是得客觀看待
它帶來嚴重倒退與破壞
也注進新興民族的能量
而北魏、遼與滿清的漢化
也催化了漢民族的胡化
——終究,這些討論是為平衡
對文明連續性過度潔癖的想像
其實,漢人綿綿不絕發展繁衍
已是文明連續性最堅實的意涵」
在等待雨停的片刻靜默裡
我試圖淡化議論裡的衝突

「但是,

漢人是指什麼人呢?」

「我們的歷史太長、記憶糾結 / 『因』太多,『果』就複雜…… / 我們要努力不成為歷史的苦果 / 要把自己修成人間的正果……」
「『漢人』,
多麼迷人又複雜的概念啊
難以被血統或史實清楚界定
它更像時間自然風化出來的
以文化為基因 以文字為圖騰
中原漢人
應相當程度混血或『融合』了
往南方或更南方遷徙的
漢元素的純度可能較高
不過也和在地民族混居
文化上異化、邊陲化了
中原始終保有最強文化資產
並持續影響四鄰
只是這個中央文明
在漫長時間裡相當程度『胡化』了」
「明亡之後,漢字文化圈的民族
不論日、韓、越多少意識到這些
甚至提出華夷變態的說法
覺得自己比中華更中華」
「太一廂情願了
然而那仍是可以理解的
如同現代西方文明
中華文明長時期就等同於文明
是可以被他族共有、共享的」
「我們的歷史太長、記憶糾結
『因』太多,『果』就複雜……
我們要努力不成為歷史的苦果
要把自己修成人間的正果……」
「那麼,一個純粹的漢文化
如果沒有中間這融合與波折
如果沒有這許多『因果』
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這一次激起我濃厚談興的
是一旁靜靜聆聽,長髮飄逸的Q
曾在報社工作、跑過新聞
又回到學院念藝術史的女生
我費了一番口舌
才邀得她參加這場聚會
「我對色彩並無特殊偏好
著迷的是它們的搭配
那麼多的場合與心情
那麼多美滿組合的可能性
為什麼孔雀藍要鑲以龍麟銀?
為什麼是蘋果綠梳理銅鏽青?」
「美感激盪於
視覺的對比,還是協調?
感官的期待,還是意外?
一個顏色被陽光反射
是要引領自己的顯現
還是整個環境的甦醒?」
我還記得第一次的攀談
「為什麼較原始的民族
總喜歡鮮艷、強烈的原色?
是否從色彩中他們接收到
不只官能的刺激也包括了
意義、象徵或某種法力?」
她認真回答:
「色彩就像視覺上的鹽
各個民族的口味都不同……
把他們所處的環境連同
熟悉、敬畏或想模仿的
動植物也算進去
鮮艷的顏色,如果你貼近看
也許才是大自然的本色……」
在對話的後半場
我只注意著一雙公正、漂亮的眼睛
和一張被努力的思考所牽動的
豐滿的脣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有話想說的時刻,在無窮時間裡,魔鬼忖測。  當無話可說的時候,在愛情的盡頭,有神初現。  豈難逢神魔和棋且攜手,誰又將拾起我?  在清晨的出口回想愛情的初衷,當遺憾如春草  蔓生,一曲新詞酒一杯;良朋好友聚散  分離;天空閃過燦爛光火,賦別時,憶相逢,  千千闕歌當有千千杯酒,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美、中、臺」關係 綜觀歷史,要像中華民國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遭遇斷交的國家,恐怕還不太多。每個國家都能寫出外交史,但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斷交史可寫......
 在有話想說的時刻,在無窮時間裡,魔鬼忖測。  當無話可說的時候,在愛情的盡頭,有神初現。  豈難逢神魔和棋且攜手,誰又將拾起我?  在清晨的出口回想愛情的初衷,當遺憾如春草  蔓生,一曲新詞酒一杯;良朋好友聚散  分離;天空閃過燦爛光火,賦別時,憶相逢,  千千闕歌當有千千杯酒,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美、中、臺」關係 綜觀歷史,要像中華民國這樣一而再再而三遭遇斷交的國家,恐怕還不太多。每個國家都能寫出外交史,但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斷交史可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Thumbnail
  『返祖』現象   當這代生命血脈中其他種族的濃度高於人類,並達到一定的比例將會進行『返祖』,『返祖』的種族以祖先而定,通常此現象都為年輕時才會發生。   依照血脈的多寡因此會出現不同的形態,也會有人類是黃膚色返祖後卻是妖精或是樹人等案例。   此外,如果天生不是人類,血親之間型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Thumbnail
古文輝由21世紀,第一次穿越,到了明朝1560年4月1日。 在(嘉靖39年)1560年待了幾天,古文輝剛開始進行改變歷史的第一步:教沈周氏種地瓜,卻沒想到就碰上海盜來襲....... 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海盜頻繁出沒於世界各海域,當時由於明初朱元璋放棄澎湖,澎湖居民只能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人生猶如幻中幻,紅塵相逢誰是誰?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每到選舉的時候,你是什麼人?都會把我問到佛學的迷思裡。 夏朝還是商朝吧,青銅器上出現了宅兹中國的字眼,那時候華夏文明還沒有國的概念,周武王以後才封藩建國,而近代文明的國家觀念,還要等兩千多年。所以中國人的國應該是跟想像上的國籍或國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Thumbnail
  『返祖』現象   當這代生命血脈中其他種族的濃度高於人類,並達到一定的比例將會進行『返祖』,『返祖』的種族以祖先而定,通常此現象都為年輕時才會發生。   依照血脈的多寡因此會出現不同的形態,也會有人類是黃膚色返祖後卻是妖精或是樹人等案例。   此外,如果天生不是人類,血親之間型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在湖南省坪陽鄉的「轉生村」裡,有多達110位居民自稱能清楚記得自己的前世,這些轉生記憶經前世家人核實後,被確認無誤。「集體潛意識」早期由卡爾·榮格提出,認為人類行為受過去經驗和文化傳統影響,並非源自個人的經歷,而是整體文化歷史的積澱。台灣的現代制度和發展是否受到特定朝代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許倬雲先生從大歷史的角度論述「華夏」,這個在哈拉瑞眼中的「互為主體的真實」究竟是什麼?去繁就簡的論述裡仍可辨認出字裡行間對大中國華夏共同體以及儒家思想濃濃的情懷。
Thumbnail
歷史是記錄時間的學問,地理決定了世界的文化與歷史。本文探討了地理如何形塑了不同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以及地理因素對於人類生活、貿易、宗教和藝術的影響。
Thumbnail
古文輝由21世紀,第一次穿越,到了明朝1560年4月1日。 在(嘉靖39年)1560年待了幾天,古文輝剛開始進行改變歷史的第一步:教沈周氏種地瓜,卻沒想到就碰上海盜來襲....... 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海盜頻繁出沒於世界各海域,當時由於明初朱元璋放棄澎湖,澎湖居民只能
Thumbnail
除了表面和裡面的觀念,我以下說的例子可能全都是錯的,你也應該要來質疑。 歷史當然要說自己的文化很優越,武功很強盛。這很正常,不這麼做反而感覺是有精神疾病。這是表面。 而什麼是裡面? 譬如唐太祖,唐太宗的血統都是半胡半漢。唐高宗李治娶了自己的庶母武则天,實在很不漢人文化。唐朝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
「人生猶如幻中幻,紅塵相逢誰是誰?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每到選舉的時候,你是什麼人?都會把我問到佛學的迷思裡。 夏朝還是商朝吧,青銅器上出現了宅兹中國的字眼,那時候華夏文明還沒有國的概念,周武王以後才封藩建國,而近代文明的國家觀念,還要等兩千多年。所以中國人的國應該是跟想像上的國籍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