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

菜場搜神記:一個不買菜女子的市場踏查日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封面是四魚向上看讓人想起拍謝少年的魚頭,在群組中知道這菜場就是菜市場,書名前段要五字才鏗鏘,真有作者的風格。如果你喜歡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這本應該也自然是不能錯過。

老實說,作者說的菜場,還真是沒去過得多,但那一個又一個傳統市場中的人事物,卻勾起童年的記憶片段,走進一個結界中,販售著各種的日用,以及一輩子不用。

北中南東的傳統市場不比生鮮超市,雖然也什麼都有,但少了標準化的包裝,和標準化的商品,唯一的標準就是這些長年生活在市場的人,從生鮮到熟食及至往來人群,都有年紀。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形象,在綜合市場中確實有些分生鮮、肉品,而熟食的攤位,則是逛菜場的另一種情調,手裡、口中無一處部滿載而歸。

許多的傳統市場已經不若當年,特別是經過幾次改造,不論是環境、人物都不可同日而語。北市幾處市場的改造,就有這種態勢,一去不復返。商家每天都得開門做生意,哪禁得起數年的建物改建。四散之後再回首,客群就是一次汰選,即便外牆、硬體已然煥新,最後經常徒留老攤商面對蕭條的市景,相互取暖。

部分老舊的市場幾無人煙,留下的都是年事已高,經常有種也不知退休要做啥的感嘆,就繼續做下去。布裝在服裝量產的時代,已如昨日黃花,當年勇的那些榮景,早已不再。其他攤位蕭條的趕忙轉換跑道,有的則是祖傳三代,到此為止。太辛苦了,連孟母都不喜歡的那種辛苦。

還有些老店,是很難注意到的。菜市場中臥虎藏龍,特殊的店家還真的是地頭蛇專屬。作者的本事就是挖出這些特別的店,用極其幽默的風格呈現。不住的諧音哏、雙關哏配上圖說,有道是諧音哏、雙關哏萬年不敗,在市場中也依然獨孤求敗。

老家的埔里、魚池市場都不熟,熟悉的一二三市場則是不再蒐羅之列甚是遺憾。藏神的蒐羅中,卻是少了中投的市區市場,再翻翻北部的大市集也都不在其中。住過的鳳山市場是去過,但也就這麼一次,無從印證起。書中倒是魚市出現了幾次,那些半夜開始喊魚的經驗全無,就在冷氣房中看到這些景象,結果神遊的是日本魚市,還真是太久沒出國,連精神都管不住。牛墟也真是不在經驗中,當年的熱鬧早已不再,就是仍留著當年的市集,聚集著當年差不多的人群。

至於菜場中的奇人異事,精選了幾則都頗為有趣,能寫入書中自有它的道理。接在眾市場之後,安排的挺好。書末在客家文化中與奶奶的互動,是菜場中可能經驗上最相關的部分,那些有點時代感的文化中,性別不平等和隱形歧視鏈無所不在,只是不是書裡的重點,翻看時不注意也就略過了。撩起的情緒,真有衝動撥通電話給自己奶奶,明天就做這事!

推薦給也對傳統市場有興趣的朋友,或者沒去過傳統市場的朋友,這書有趣,或許看完之後,你也會有衝動去趟傳統市場,看撞見什麼特別饒富趣味的小事。

avatar-img
老蔡書評的沙龍
98會員
522內容數
講幹話是生活必須,除了拇指搭配我就爛微笑之外,還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挫折,以及那些僥倖成功的人嘴裡吐出來的毒雞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蔡書評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翻譯小說讀得最多的,應該是日本,其次是歐美。東南亞的部分幾乎沒印象,或者都看些文化研究的作品。這本以緬甸宗教信仰為主軸的小說,恰巧補齊了這個缺口,作為了解當地生活的一種視角。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點,是生肖還有用星期分的,週三還分上下午,算是另類文化知識,從看小說中,另外得到的樂趣。
這是一位女性活得像她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故事,而這故事是她兒子說的。她兒子正是米國知名節目The Daily Show主持人Trevor Noah。
書名毫不拖泥帶水,直球對決。會看這本是剛好聽了法客電台談到這書,又剛好看完柏青哥,想說不然看一下韓國史好惹。殊不知真的是教科書感,導致閒書插隊的時候他就默默的被往後擠,直到看完上一本,想起還有這本的存在,於是就賡續閱讀。
這本書也是跟著讀書會讀完的。發現外國人的寫作習慣通常都會有那種引(ㄅㄧ)人(ㄋㄧˇ)入(ㄎㄢˋ)勝(ㄨㄢˊ)的設計,也就是會在前面講個大概,跟你說後面還有更精采的唷(花媽音效),欲知詳情下回分曉的寫作風格,於是就默默地看完了整本。
從西班牙殖民時期講起,到米國也殖民一波,外來政權殺人不眨眼,雖不表示自相殘殺會仁慈些,但總是壓迫,總是有民族英雄死在這個殘害中,引起一波革命,國族的意識又一次的被喚醒。不是年獸,不會年年有,而是積聚了許多的苦情,延續著一股想要自由、想作夢的情愫。
職人的作品有時反映著這個職業的生態,社經地位、收入、組成、業務性質等等,不一而足。生活中能接觸到的職業,也通常有許多觀察的角度,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差異,就是這類書的趣味之處。
翻譯小說讀得最多的,應該是日本,其次是歐美。東南亞的部分幾乎沒印象,或者都看些文化研究的作品。這本以緬甸宗教信仰為主軸的小說,恰巧補齊了這個缺口,作為了解當地生活的一種視角。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點,是生肖還有用星期分的,週三還分上下午,算是另類文化知識,從看小說中,另外得到的樂趣。
這是一位女性活得像她自己想要的樣子的故事,而這故事是她兒子說的。她兒子正是米國知名節目The Daily Show主持人Trevor Noah。
書名毫不拖泥帶水,直球對決。會看這本是剛好聽了法客電台談到這書,又剛好看完柏青哥,想說不然看一下韓國史好惹。殊不知真的是教科書感,導致閒書插隊的時候他就默默的被往後擠,直到看完上一本,想起還有這本的存在,於是就賡續閱讀。
這本書也是跟著讀書會讀完的。發現外國人的寫作習慣通常都會有那種引(ㄅㄧ)人(ㄋㄧˇ)入(ㄎㄢˋ)勝(ㄨㄢˊ)的設計,也就是會在前面講個大概,跟你說後面還有更精采的唷(花媽音效),欲知詳情下回分曉的寫作風格,於是就默默地看完了整本。
從西班牙殖民時期講起,到米國也殖民一波,外來政權殺人不眨眼,雖不表示自相殘殺會仁慈些,但總是壓迫,總是有民族英雄死在這個殘害中,引起一波革命,國族的意識又一次的被喚醒。不是年獸,不會年年有,而是積聚了許多的苦情,延續著一股想要自由、想作夢的情愫。
職人的作品有時反映著這個職業的生態,社經地位、收入、組成、業務性質等等,不一而足。生活中能接觸到的職業,也通常有許多觀察的角度,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差異,就是這類書的趣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