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教授會花看多久能看完三年累積起來的檔案?
答案是:20分鐘。
當然這裡分享的只是某些人的經驗,並不代表全體。所以20分鐘可能更多,但也可能更少……。
看到這裡,你是否發出「ㄟˊ」一聲?覺得「什麼!佔個申成績超過三分之一佔比的書面審查居然只在20分鐘內決定!」
這時候真的要哀嘆:青春啊……。
是的,正因為青春如流水,所以更要對症下藥,這也是我分享這次會談經驗的原因之一。
BUT,這邊要平衡報導一下。
教授們必須在短短數天內看完所有考生的檔案,而且只能在學校看。
而這幾天內的行程還包括例行性的研究、上課,我們大概可以想像,認真審查的教授們在這幾天,往往是加班到深夜才離開研究室的……。在有限的時間內鑑別出檔案高低,既重要,又必要。
了解教授的工作條件後後,或者我們可以換另一種問法,你端上的這份學習歷程,夠精煉嗎?夠好看嗎?能夠讓教授腎上腺素噴發想「追」完嗎?
我們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在20分鐘內獲得青睞?
就像電影的預告片,如果不知所云的話,你可能連讓影片跑完都懶。
好的書面資料可以掌握兩個原則:1.摘要要確實 2.重質不重量
摘要要確實
摘要的重要毋須多談,這是教授們習慣的閱讀模式,好的摘要能歸納檔案精華,同時呈現個人與該學系相應的特質。
有教授就分享,他在審閱檔案時,他的閱讀順序是學習歷程自述→多元綜整心得→課程學習成果。
當然,這裡還是要提醒讀者們,這並不是通則,而是某些人的審閱方法。
但這樣的一家之言還是很值得參考,這種方式有一個優點,類似我上一篇文章所說的「排雷+重點回顧」,可以很有效率的挑出想要的學生。
「如何呈現重點」這邊先略過不講,畢竟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如何累積學力,不是本文要討論的。
「排雷」倒是蠻多考生忽略的,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科系,當大家學測成績都差不多時。
讀到這裡,敏銳如你,有從標題發現「排雷」是「排什麼雷」嗎?
沒錯,就是「排造假抄襲的雷」、「排不用心的雷」。
「不用心的雷」每年都有人栽跟斗,最常見的就是寫錯校名,張冠李戴。
檔案外包蠻容易被發現的,有時候不是外包製作不精良,而是太多人找了同一個外包廠商。所以千萬不要「外包造假」。更何況現在審查系統的已經能做到抄襲比對。
另外,也要避免明明沒造假,卻可能被判斷落入造假嫌疑的情況。正確的呈現方式是:摘要、自述以及綜整心得中提到的東西,都要在課程成果、多元表現或其他檔案中呈現。「有憑有據」才有說服力,否則就很容易被分到很後面的等第。
重質不重量
十件多元表現要不要全部傳滿?假如不限字數,要寫多少頁才夠?
親愛的,你也陷入恐慌了嗎?
每次我被問到這種問題,我都覺得心疼。因為會問這種問題的學生,都是非常非常認真的孩子。
然後我都會跟他們分享一場令我印象深刻的演講。那位教授開宗明義就告訴大家,他常常是在哪一種狀況下審閱檔案,當時斗大的投影片上只寫了三個字:
餓、累、昏。
當時我聽了心中無限讚嘆,這種實話,才是對我們最有幫助的。
記得摘要,重點先行,絕對是不二法門。
如果真的沒那麼多材料,非常不建議灌水,這是在消磨他人的耐心。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不懂,或許我們可以問一問自己,為什麼那麼執著在「增加」上?
一塊被塵封了40年的大理石,因為質料質地不夠結實,紋路多,形狀太狹長,因此雕塑家雕塑到一半就放棄了。它被當時的庫存記錄裡寫著:「躺在工地並嚴重阻礙通路。」
這塊被人嫌棄的燙手山芋終於等來了當時才26歲的年輕雕塑家。在他的眼中,任何一塊石頭都藏有靈魂,他擅長從一塊石頭最原始粗糙的樣子,看出蘊藏的形態和美感,正如他所說:「雕刻家的工作僅僅是去掉石頭多餘的部分,把真正的形象展現出來。」
後來,這座石像成了舉世無雙的傳世鉅作--大衛像。這個年輕的雕塑家,就是米開朗基羅。
你也喜歡這個故事嗎?沒有完美的經歷,但我們可以透過賦予意義,呈現你獨一無二的生命紋路,雕塑未來開展的可能方向。
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請按個愛心,祝福你有個美好的一天!下回我們來談評量尺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