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世界:朱子、蓮花與芥川龍之介的「蜘蛛之絲」(下)

2022/08/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果細讀芥川龍之介的「蜘蛛之絲」,不難發現其就如「法華經」的故事一樣,如果跳脫「正教」的框架去看待這篇故事,裏頭其實充滿了各式各樣未解的謎團:比如說,無惡不做的大盜犍陀多一開始是如何淪為盜匪的?其他的惡人又是如何身陷地獄的?佛陀的注意力為何只在犍陀多一人身上?像這樣的問題,在這個消息不斷流通更新,只要每天早上重新看一遍「蜘蛛之絲」,這種疑問就會不斷湧現—— 這正是浙江天台山大師智顗提出的「一念三千」的概念,也是「法華經」在天台教學系統備受重視的原因。
不過,「蜘蛛之絲」的大盜究竟並未得到救贖,佛祖也對世間事感到莫可奈何,所以,這個故事的基調本身就是充滿了末世的晦暗,讓人讀之難生樂觀。
我們可以從此看出此時的芥川對世局的看法,但也不免心生疑惑。照理說,芥川發表「蜘蛛之絲」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戰爭結束理應是件好事,而且日本也算戰勝的一方,芥川為何寫下這樣悲觀的故事?
答案可能有部分與芥川本身的抑鬱傾向有關,也可能與他本身對世局的敏感有關,無輪如何,讀者們都應同意「蜘蛛之絲」透露出的是他對世局的憂心如果我們再深入分析即可發現,「蜘蛛之絲」中的「佛祖」(或稱「世尊」)是高高在上的俯視世間的罪惡,其所在之處與世間的罪惡似乎毫不相干。更令人困惑的是,當他看見犍陀多與其他惡人在受苦時,其「施恩」的方式竟然是只放下一條細細的蜘蛛絲⋯⋯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見「蜘蛛之絲」的結構其實是西式的「三幕劇」,芥川最後又引領著讀者回到佛祖所在的蓮花池畔,而佛祖只是對犍陀多的惡行與惡性感到遺憾,除此之外別無作為。
這個觀點其實與佛學的「一闡提」觀念有關:到底,這世上是否有「善根禁斷」之人呢?所謂「一闡提」是從梵語音譯過來的,多指「不信因果、不信善報、纏愧之心」之人,按照「小乘佛教」的觀點,這種人是永遠也成不了佛的。
那麼,芥川的故事可以視為一個「小乘佛教」的故事嗎?
也許可以,然而令人玩味的是這個故事是以「蜘蛛之絲」為題 —— 到底,芥川真正希望讀者思考的是什麼樣的題目呢?
我們都知道,蜘蛛是會吐絲結網的,為什麼芥川不安排佛祖派蜘蛛去結一個網,由此拯救在地獄中受苦的惡人們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和芥川當時所處的世局有關。
芥川寫作「蜘蛛之絲」的時間應該是在日本的大正年間,這段期間,似乎曾被某些專治台灣史的教授視為台灣追求民治的先聲,大加讚揚,然而,如果對照日本本土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政治現實,這種說法可能有點失之偏頗且不見大局。
基本上,西元1912年接替明治天皇即位的嘉仁(年號大正)登位不久後,(也許是由於個人的健康狀態不佳),即面臨一連串的政治挑戰,日本本土的政治決策逐漸從元老主導的形式轉變,最後開始由天皇任命首相,再由首相組成執政內閣的局面。
從脫離獨裁統治的角度來看,這固然是相當不容易的轉型,但其中也牽涉到不少人性光明與陰暗的拉扯,而「蜘蛛之絲」透露的大約也是芥川在這段期間形成的「法學心得」。
「找一隻會結網的蜘蛛來拯救眾生吧!」「只有一根細線是沒有辦法改變現狀的!」
只是,這樣的呼聲太微弱,不論在日本、或在日本的殖民地(包括台灣和韓國)都沒有被接納,而在中國,留學日本、第一位倡導責任內閣的宋教仁也在西元1913年被刺殺,這讓亞洲國家的立憲之路始終充滿著各種陰暗的障礙。
不過,芥川的「蜘蛛之絲」選在西元1918年發表,應該仍有其時代意義,因為從西元1914年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主戰場在歐洲,但這場戰爭後期卻造成三個歐洲帝國 —— 俄羅斯、德意志、奧匈帝國消失,其中,俄帝更是因為長期戰爭而於西元1917年11月,由列寧與托洛斯基發動「布爾什維克」(俄語「多數派」)革命,推翻羅曼諾夫王朝,引發日本議論。
畢竟、在日本看來,內部政治改革不順利,兼且始終未能掌握最新軍事技術的大清帝國會倒台不足為奇,一心走西方軍事強國路線的俄羅斯帝國,怎麼會說倒台就倒台呢?
在這種情形下,重新探討君主與國家、君主與人民之間的社會契約,不也是主政者或學界應該關心的議題?
另一方面,日本天皇身邊的一部份權力人士,心心念念的應該還是福澤諭吉的「脱亞論」,想要將日本建設成為一個歐式軍事殖民帝國。在這種情形下,自然會將新取得的殖民地居民,視為未開化、抗拒進步的蠻夷之民,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在不斷取得新的殖民地時,力圖保存「大和民族」的優越性,不要被那些尚未開化的「次等民族」劣化得來不易的成績。
然而,在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地反抗「西方殖民帝國模式」的呼聲已經漸漸蔓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當數印度的聖雄莫罕達斯甘地(Mohandas Gandhi,1869 -- 1948)。
莫罕達斯甘地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家族,篤信印度教的父親還曾是一個小土邦的首相,不過在她十六歲時去世,其後他的叔叔希望能將他栽培成為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想將他送到英國去留學。對此,甘地的母親原本是不贊同的,最後,甘地是在婆羅門的見證之下,向母親發誓自己絕不吃肉、絕不喝酒,且不會與其他女子有肉體關係的情況下,母親才同意他的遠行請求。
雖然,甘地在英國修習的是法律與法理,但回到印度後的他卻因為無法有效率地質詢證人,以致無法在孟買順利執業,只能轉往他地寫訴狀維生。他真正的職業生涯是在南非開展,在那裡,他除了發現印度和穆斯林勞工不但貧窮,權益也少得可憐外,自己也經歷了種族歧視⋯⋯他不但曾被人從火車的頭等車廂丟出,也曾因為自己的膚色被旅館拒絕接待,這讓他決定奉獻自己的一生精力來對抗殖民社會所創造的不公平。
西元1906年,當時已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南非共和國發佈了一條命令,強制規定境內的印度人和中國人必須登記指紋,才能申請駕照,甘地也因此策劃了一場大規模的示威運動,被稱為「非暴力抵抗」(Satyagraha),對於抵抗所產生的後果,他也鼓勵印度人以堅忍來面對。上千名燒了駕照,並且拒絕留下指紋的印度勞工於是受到監禁、鞭刑或槍斃的處罰,而受到輿論的高度重視,逼得當局不得不出面與甘地談判妥協條件。
雖然,甘地對南非黑人的態度後來受到某些歷史學家的質疑,但是,甘地在南非展現出的反殖民勇氣無疑地讓他成為當時很多想要反抗的印度人的英雄,而甘地也在這些考驗中慢慢蛻變成一位能與媒體應對並侃侃而談的公眾人物,因此在西元1915年回到印度時,就受到印度國大黨的邀請入黨。
只是,後來,甘地在印度國大黨的發展並不如預期,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也未能化解,這些發展是不是成為芥川龍之介寫作「蜘蛛之絲」的靈感,其實相當值得玩味 —— 雖然,從母親處習得素食和禁食習慣的甘地顯然與「蜘蛛之絲」中高高在上的佛陀並不相同,但這也許是芥川用以對照的一種敘事手法。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注意到「蜘蛛之絲」中的重要靈感來源可能與當時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有關,我們就不得不思索「君主立憲制」及 「反殖民運動」的微妙關係了—— 到底,在歐式帝國殖民主義的統治下,有沒有一隻蜘蛛能夠織出一張網,讓因爲種族歧視而在生活地獄中苦苦掙扎甚至相殘的人能夠相信,只要慢慢努力,總有一天也可以爬到尊者的地位呢?
蜘蛛和他的網
推薦參考書籍: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作者:加藤陽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繁榮的幻滅 作者:諾曼斯通
被誤解的印度大歷史:被忽視與不容忽視的文明國度 作者:弗朗索瓦.高堤耶 〈François Gautier〉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