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27 就地參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我們的功夫不夠,往往對別人的讚歎、譭謗,很難完全不動心。
但是每當看到大修行人的開示,心就會恢復正念,而靜下來。
我師父告我們,初學佛的時候,
應當多看看高僧大德的傳記、開示,這稱為「就地參方」
將高僧大德天天請到家裡來,
為我們開示,陪著我們成長,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啊!
因此,在此鬪爭堅固的五濁惡事,
我們要不斷地親近古大德,
祈求大師們於常寂光中,慈悲攝受加持,
讓我們修道的路,能夠一步步地往前走。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從歷代大成就的傳記、開示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修行要成功,就是要吃苦、修行忍辱。 從外表上看來,好像他很辛苦,稱之為「苦行」, 但是從修行人的角度來看, 一般世俗的人,天天被煩惱所繫縛,一切不得自在, 但是卻又沉溺於其間,不思出離, 這才是真正的「苦行」呢!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有人問: 「用功時,心沒法專一,該怎麼辦?」 老和尚在此的回答: 「無慳貪、無掛礙、無散亂心。」 一般人,心中總有種種貪念,因而牽腸掛肚。 在家人,生活上的需要,必須有所求,這也是無可厚非, 但是試著練習,進入佛堂開始用功時,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世間的人,總是感覺 「財、色、名、食、睡」之五欲是得到安樂的泉源, 因此盡其一生地追逐, 但是換來的往往只是更多的空虛與不安。 學了佛, 都是希望能夠離苦得樂,那就每天想想, 世間何者是真?何者是假? 有沒有需要浪費生命在追逐虛幻不實的欲望。 這鬼的概念,就是一種幻相。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有時候會遇到學佛的人告訴我,說自己很敏銳,能夠馬上看到別人的缺點。 聽到這樣的話,我心中往往在想,這不是敏銳,而是修行還沒有入門啊! 因為,一個真正有慚愧心的人,會常常看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唯恐它起現行。 就像貓守在老鼠洞口一樣,時時刻刻盯著,不敢有絲毫放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 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 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蕅益大師說: 「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 因此,能否往生西方,主要的因素,在我們的「信、願」。 信、願的基礎,就是要生起厭離心, 如像印光大師開示:「將『死』字掛在額頭上」。 也就是說,心中常常念著,生命是無常的,死亡隨時會降臨的。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從歷代大成就的傳記、開示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 修行要成功,就是要吃苦、修行忍辱。 從外表上看來,好像他很辛苦,稱之為「苦行」, 但是從修行人的角度來看, 一般世俗的人,天天被煩惱所繫縛,一切不得自在, 但是卻又沉溺於其間,不思出離, 這才是真正的「苦行」呢!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有人問: 「用功時,心沒法專一,該怎麼辦?」 老和尚在此的回答: 「無慳貪、無掛礙、無散亂心。」 一般人,心中總有種種貪念,因而牽腸掛肚。 在家人,生活上的需要,必須有所求,這也是無可厚非, 但是試著練習,進入佛堂開始用功時,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世間的人,總是感覺 「財、色、名、食、睡」之五欲是得到安樂的泉源, 因此盡其一生地追逐, 但是換來的往往只是更多的空虛與不安。 學了佛, 都是希望能夠離苦得樂,那就每天想想, 世間何者是真?何者是假? 有沒有需要浪費生命在追逐虛幻不實的欲望。 這鬼的概念,就是一種幻相。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有時候會遇到學佛的人告訴我,說自己很敏銳,能夠馬上看到別人的缺點。 聽到這樣的話,我心中往往在想,這不是敏銳,而是修行還沒有入門啊! 因為,一個真正有慚愧心的人,會常常看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唯恐它起現行。 就像貓守在老鼠洞口一樣,時時刻刻盯著,不敢有絲毫放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每個眾生,都希望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學佛了,當然也是承襲這樣的思想。 這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一般人總希望得到果,卻沒有去觀察他的因, 要知「如是因、如是果」,沒有正確的因,其他都是空談。 上述的開示中,有兩個重點: 一者修苦行,二者多念佛。前者是精神,後者是實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蕅益大師說: 「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 因此,能否往生西方,主要的因素,在我們的「信、願」。 信、願的基礎,就是要生起厭離心, 如像印光大師開示:「將『死』字掛在額頭上」。 也就是說,心中常常念著,生命是無常的,死亡隨時會降臨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學習佛法有兩個要點:第一是要常親近善知識,多聽聞正法(這是重在聽聞);第二是安穩如實地理解義理(重在理解)。如果多聞又能夠深刻瞭解真理的話,即使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再造作邪偽不正的行為了!」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在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Thumbnail
有同修的修行也來做義工,也去做善事,怎麼不見修行的瑞相?怎麼都好像沒有消業障?也沒有越來越清淨,也沒有歡喜心?而且顛顛倒倒?他有很多心裡不乾、不淨、不如法的地方。「若視師德得成就,若視師過毀成就。」有人來學佛修行專門挑上師的毛病,金剛乘根基不夠才會這樣!如果有照次第由顯入密,打好根基就不會。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