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人物報導】凝聚「手」與「耳」的溫暖力量——成大手語社

2022/08/0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林紀甄
每個週一的晚上,成大學生活動中心總是燈火通明,眾多學生社團各自進行著不同的活動。其中一間會議室裡,一張張青春的臉龐和一雙雙纖長的手,正跟著音樂靈活的做出各種表情與手勢。這裡是成大手語社,社員們在結束白天繁重的課業後,便來到手語社這個溫馨的小天地,一邊釋放壓力一邊學習手語。
2018年於成大社團博覽會擺攤宣傳的手語社(林昱廷提供)

起心動念,接近手語的第一步

成大手語社社員們來自不同科系,加入手語社的契機也有所不同,有的是被演出吸引、有的是受朋友邀約,也有的是為了學習、還有的是想站上舞台。
那年,林昱廷還是個剛升上大學的新鮮人,正要開始修大學生涯的三大必修學分——「學業、愛情、社團」。還記得新鮮人之夜那天,為了吸引觀眾席上一雙雙對大學生活充滿期待的眼睛,各個社團在舞台上卯足全力,想盡辦法展現自己最好的面貌。那一個夜晚,舞台燈光不斷切換,不同的人在舞台上揮灑青春的汗水,而林昱廷的目光就這樣被一位開場後立刻定格的說書老人捕獲。原來這是成大手語社所演出的手語古裝劇。
隔天,林昱廷來到社團博覽會的現場,為了解開對那位定格老人的疑惑,他走向成大手語社的攤位,沒想到這一個小小的好奇,竟然讓他與手語結下深深的緣分。當時的手語社社長對林昱廷說:「修學校的第二外語課程要考試,但學手語不用,而且生活中可能會遇到聾人,給自己一個輕鬆學語言的機會吧!」還現場進行簡單的手語教學。原本,林昱廷對手語完全沒有概念,當年手語社的演出就像是一把鑰匙,為他開啟了學習手語的門扉
來自醫學系的成大手語社現任社長楊婕筠,有著與林昱廷相似的經驗。
她入學那年的新鮮人之夜以線上的模式進行,在觀賞一支又一支精彩的社團介紹影片時,手語社吸引了楊婕筠的注意,並在她心中留下十分驚艷的印象,讓從未接觸過手語的她打破過去對手語的印象,發覺原來手語不單純只是聾人的溝通工具,還可以成為一種表演
這次的體驗在楊婕筠心中投下一顆小石子,激起一陣陣對手語感興趣的漣漪,並與自己產生連結,她說:「我加入手語社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如果我以後當醫生的話,可能會遇到病患是聾人,所以我覺得自己學一點手語也許以後可以幫助到聾人,提供他們醫療的友善環境。」
於是,楊婕筠在眾多社團中選擇加入手語社,在這裡繼續看見手語更多的可能性。

當手語成為藝術

每年三月舉辦的「驚蟄藝術節」是讓成大手語社投注大量心力的重頭戲,但這其實不是手語社第一個將手語作為演出的活動。
時序回到2007年,當時正好是由大三的林昱廷擔任社長。成大醫院透過學務處的協助,徵求學生社團參與緣恩病房(安寧病房)在聖誕節舉辦的活動。林昱廷還記得:「那是很溫馨的場合。緣恩病房大部分是沒辦法積極治療的病患,他們需要心靈上的支持。」這一次的活動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年後,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林昱廷成功將倒閉的手語社復興,他選擇再次與緣恩病房合作。於是,在聖誕節時進行快閃表演成了手語社的例行活動,甚至在2021年推出手語MV,用溫暖陪伴觀眾度過寒冷的冬天。
社員們有了演出的經驗後,萌生了舉辦大型活動的念頭。在誤打誤撞之下,「驚蟄藝術節」結合校內的表演性社團及其他學校的手語社,一起參與這場盛大的藝術節。截至2022年,「驚蟄藝術節」已經連續舉行了五屆。
成大手語社用每一年與其他學校交流所累積的經驗,以話劇結合配音的形式,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線。林昱廷驕傲地說:「用手語話劇加配音的原因,是希望讓觀眾很親近的接近這個語言,不管是聾人還是聽人都可以享受表演。」每年的演出結束後,不只是社員的回饋超乎想像,台下觀眾也給予了許多正面回應,對擁有多種面貌的手語感到刮目相看,甚至有觀眾在散場後,不停地回味著手語社的精彩演出。
對手語社社員來說,參與演出的過程讓他們體會到艱辛、挫折,以及受到觀眾肯定時的成就感,五味雜陳的感受建立起社員們與手語之間濃厚的情感,使他們更願意繼續留在手語社,繼續學習手語。而對觀眾來說,手語社的演出為他們帶來了接觸手語的機會,就像林昱廷與楊婕筠一樣,趣味、精彩的表演開啟了他們對手語的興趣。
不管是聖誕節的活動還是驚蟄藝術節,手語社成為一座橋梁,將相隔兩地的聽人與手語聯繫在一起,縮短了彼此的距離。
2022年第五屆驚蟄藝術節,成大手語社演出手語劇〈老時光居酒屋〉(林昱廷提供)

牽起聽人與聾人的那雙「手」

手語社搭建起的橋梁,不只為聽人開闢一條通往手語的路徑,也提供聽人與聾人接觸的機會。林昱廷提及過去幾次社團出遊的經驗。
當時,專業的手譯員林亞秀學姐帶領手語社與聾人進行訪談,社員們除了看著翻譯員跟聾人進行對話,也會有自己用手語與聾人交流的時候,林昱廷說:「這是刺激學語言的最快方法,我一直都記得當下學到的那個詞彙。」
還有一次,手語社成功邀約到公視手語新聞主播牛暄文,與他進行了一次聚餐活動。這次的經驗讓林昱廷的心態有了極大的轉變。
回想起那時的狀況,在與牛暄文主播見面前,害怕的情緒佔滿林昱廷的腦袋,因為難得有機會與電視上的人接觸,他深怕自己打錯或看不懂對方的手語。當時,牛暄文主播還刻意不讓社員們使用紙筆,於是,他們只好想盡辦法比手畫腳。
林昱廷說:「主播對我們很友善,會放慢速度並加上豐富表情讓我們猜,也用很簡單的手語努力讓我們看懂,到後來我們可以用破破爛爛的手語聊得很開心還能講故事。」餐桌上的氣氛就這樣漸漸地活絡了起來。
這幾次的實戰經驗,帶給林昱廷相當震撼的感受。他形容,這就像是第一次遇到外國人要講英文的情況。剛開始與聾人接觸會感到非常害怕,但多嘗試幾次之後會突破自己的心魔,不僅僅獲得將手語應用在實際溝通上的機會,也與聾人牽起友誼的連結,讓聽人與聾人往彼此更靠近一步。
成大手語社與公視手語新聞主播牛暄文的溫馨聚會(林昱廷提供)

聽人、手語與聾人之間的橋梁

對一般聽人來說,手語是只會在電視上偶然看見的東西,但人們卻不知道手語是聾人進行日常溝通的語言,更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
成大手語社從創社、倒社再到復社已經超過三十個年頭,不斷透過表演開啟一般聽人對手語的興趣。而在成為社員後,從學習、演出,到實際溝通應用後所收穫的一切,不只是單純的「學習手語」而已,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的種種啟發。
林昱廷在不斷的練習中訓練出比一般人更敏銳的觀察力,他說:「因為手語是視覺的語言,可以感覺到對方的情緒。觀察事情會變得很細緻,感知能力也會比一般人更敏感。」楊婕筠則是在社課之餘,自發的觀看各種手語演出影片,從中累積生動的肢體語言與表達能力,她說:「因為聾人使用手語時不只有手的動作,還會搭配很豐富的表情,所以學習手語是讓自己更能用身體去表達。」
聽人與手語本來是兩條互不相干的平行線,但透過手語社的引導,不只拉近了彼此的距離,還使兩者的互動擦出絢爛火花,手語社也在聾人與聽人之間扮演聯繫的角色,使「手」與「耳」產生共鳴。
未來,成大手語社會持續教學、持續演出,繼續捕捉一雙雙對手語感到好奇的目光,繼續當連結「手」與「耳」的那座溫暖橋梁。
紀甄
紀甄
用文字記錄所見所聞、書寫心中所想,相信文字能轉化為一股小小的力量,在讀者和自己心中留下思考的軌跡,對我們身處的時代與環境有更多的關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