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形塑思維,思維創造世界《造局者》(2)_ 反事實與限制條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思考框架三要素(2):反事實

接續前一篇文章,現在要談的是建立思考框架時第二個必須的要素:反事實思維。
「反事實思維」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是指針對已經發生的現實,假設一個並未發生、且可能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對於既存的因果進行想像、模擬,想像一個不同於當下現實的世界線,並且模擬在那個世界裡的各種因素與我們的關係會跟當下的現實有何不同。

更簡單來說,反事實就是「人類的想像力」。
小規模的反事實,就是我們一般人平常沒事就會在想的「如果……會怎樣?」、「如果當時…有多好…」這種假設性問句。例如「如果上個周末我沒有耍廢的話,現在就不用趕死線了!」、「如果早個幾年 All-in 虛擬貨幣的話,我現在哪裡還需要上什麼班?老早就退休享清福去了!」之類常出現在我們的念頭以及言談裡的話語,反事實思維存在並且在無意識中被運用在我們的習慣與生活裡。
而較大規模的反事實,舉凡各個時代與文化流傳至今的神話、文學經典、傳說故事,以及近代的流行電影如哈利波特、漫威系列……等等,人類文化中向來不乏讓人們體驗平行現實的藝術創作,只是因為科技進步,每個時代的呈現方式有所不同。
「想像不存在的事物」的反事實思維,是只有人類才擁有、而其他動物都辦不到的能力。
《人類大歷史》的作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認為,「討論虛構的事物」是智人的語言能力之中最獨特的部分。
許多動物都有某種程度的語言能力,但是都只停留在溝通當下的簡單資訊、並且只能進行單純的協作,例如「小心!獅子來了!」來警告同伴逃命。只有智人的語言結構可以溝通到更為複雜的時間、地點、距離、對象,以組合成無限多、各有不同涵義的語句,因此能與同伴討論捕捉獵物、抵抗外侮、殲滅敵人等龐大的戰術計畫。
更甚者,也只有人類會去討論、並且相信不真正存在的虛構事物,像是國家、國土、歷史、宗教、神話、正義、人權…等概念。
哈拉瑞舉了一個生動有趣的例子,你再怎麼說服一隻猴子等牠上了天堂之後就有吃不完的香蕉,任憑你說破了嘴,牠還是不會把手上的香蕉給你。
(猴子內心 OS:「啊我就是沒看到你說的什麼天堂啊…!」)
但是對於人類而言,只存在於人類共同的想像,而不是存在於宇宙之中的事物,卻真確地讓未曾謀面的數個陌生人,因此連繫在一起,在特定一件事上同心協力。
例如說,兩名從未謀面過的教徒,彼此之間不但沒有血緣關係、也並不熟稔,但是因為他們都相信「宗教」這個事物,因此他們願意通力合作、來募款、或是召募更多人來蓋教堂;幾位來自不同地方、素不相識的烏克蘭人,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相信並且願意守護的概念:「國家」,他們願意把生命託付給彼此、共同在戰場上抵禦外侮。
這樣子「想像並且相信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奠定了古今中外任何大規模合作的根基。
它帶來了複數個體的協同合作,讓我們得以擺脫現實的枷鎖、不被當下的因果束縛,來找出新的發明和方向。

反事實帶來進步

反事實這種能力也讓我們能將抽象的概念傳達給他人,並在這個過程中增進自己對某個特定事物的理解。這個能力的體現就是「比喻」。
這種將某種實際的情境提煉出抽象的概念,再套用在其他的地方,這是人類獨有並且原生的感知能力。
像是中學時國文課本裡《世說新語》的這些名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我們看到了飄在空中的雪花的有著「白」、以及「飄逸」這些抽象的性質,要如何把這樣的概念傳達給別人?
於是我們聯想到了「撒在空中的鹽」、「因風吹起的柳絮」同樣也有這種「白」和「飄逸」的特性。我們人類可以理解到在抽象的層面而言,它們都具有類似的特性。
就我們大腦的理智認知,我們當然不會把鹽和柳絮跟白雪當成現實中一模一樣的東西。只是經過這樣的比喻傳達,就算我們不在現場、沒有親眼見過那個人所看到的雪有多白、飄在空中的的樣子是什麼樣子,我們仍然有辦法在大致腦海裡重現那樣的景緻。
這是人類特有的能力,看得到事實以外的事物,理解與傳達抽象的概念,讓自己或他人對現實的理解更提升一個維度。
不只是如此,反事實能力還造就了推動人類歷史極為偉大的革新。
一直到今天仍然被東西方世界所有軍事與戰略專家所推崇的經典《孫子兵法》,作者孫武在數千年前所寫下這本書之時,從來都沒有一次帶兵打仗的經驗。
愛因斯坦從未事師什麼物理學名家,他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學成才。在他發表改變人類世界觀甚鉅的狹義相對論時,他只是個專利局的技術員。
那他們兩位是怎麼在缺乏親身體驗過的實際經歷之下,辦得到那麼影響後世深遠的事情的?就是運用反事實來搭建一個「思想實驗室」,在裡面研究並且創造出結果。
孫武搜集所有他可以取得的史料,研究其中大大小小戰事記載,拆解出各項元素、分析之間的關聯性與規律,並且以此為依據在腦海中建構出各種不同的戰役情景。他想像自己就是親身處在這些戰役中的將領,面對戰場這樣子瞬間萬變的極端環境,如果是他的話,該如何帶兵遣將、運籌帷幄。

愛因斯坦所搭建的思想實驗室則是著名的「雙生子悖論」:他假設自己有個雙胞胎弟弟,他本人搭上太空船去宇宙旅遊、而弟弟留在地球生活。十年之後他回到地球與弟弟聚首,發現到弟弟的樣子跟自己相比明顯老了十歲。原因是因為這十年的宇宙之旅,他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而他本身的時間就變慢了。從外面看來,他的一舉一動會像是慢動作播放的影片一樣,但他本身不會察覺到這件事。
這樣的思想實驗,讓愛因斯坦萌生了狹義相對論的靈感,為了日後物理學界嶄新的篇章埋下了伏筆。

他也曾經說過: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人類的反事實思維能力,不但可以在更高的層次上來理解事實,還可以幫助人類創造或發現新的事實,造就了文化的累積和科技的迭代革新。

有目的性的反事實

就算不像孫武和愛因斯坦那樣有那麼遠大的願景,我們一般人也經常在運用反事實能力。我們經常會幻想自己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或者徘徊於過去、心想如果當初做的是別的選擇有多好……
但那充其量不過是白目夢般的想像而已,跟實際上這本書裡之所以提到反事實思維的目的還是有一段差距。
差距就在於,要意識到這一切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解決問題,反事實只是個過程和手段,它的結果還是必須要能對應到當下的情景。
當我們意識到有個現實中的問題需要解決,就不會單純地放任大腦天馬行空地做白日夢,而是要有目標導向地進行反事實思維。
然後,我們就會帶有目的性,並且專注地在我們的思緒裡討論並且想像未來,創造許多平行現實。
這時候腦內所建構的世界並不會無限制地擴張,其中的某些條件會被縮限在某個範圍之內,來幫助我們於實現特定的目標。
就像是上一段所提到的孫武在寫孫子兵法的時候,他只會思考自己所率領的兵馬會有數千還是數萬、敵軍會從東南方的水路或是西北方的陸路侵攻過來、行軍路上的糧草等後勤補給該用馬車還是牛車來運輸、或是跟一路上的百姓們徵收、而如果這樣做的話是否會引發老百姓們的不滿……等等以當時的現實而言有對他有意義的條件。
再怎麼樣,他也不會去思考著如何讓將兵們在路上學會吟詩作賦、填詞譜曲,那是太平盛事裡舞文弄墨的文人該做的事,對亂世中忙著帶兵打仗、拚死拚活的將領們的需求沒有任何幫助。

有確切「目的」的想像,才算是真正的運用想像。
反事實也需要依賴我們思考框架中對因果關係的理解,藉由去想像一個我們現在還不身處在那裡的世界,建設出一個因果關係的實驗台。
在這個實驗台裡,並不只有冷冰冰又抽象的符號邏輯(像是大學通識課裡理則學所教的「若 P 則 Q」那些符號),而是有活生生的人、事、時、地、物,是個鮮明生動的舞台劇或是電影。
你可以時而像個旁觀者一樣,在想像中把時間軸推退或倒退,把整體事件像是播放電影一般,窺探即將面對的過程和結果;時而像是導演或編輯一樣,插手劇情演出、演員間的互動,進而模擬並演繹事情的發展;時而你可以把自己當成其中一名演員,讓你在那裡設身處地、舉手投足,思考自己該如何行動,並推論可能帶來的結果,在那個世界裡尋求解決目前世界線的困難。
就像是奇異博士在對抗薩諾斯之前使用神通力來推算 1400 萬個未來一樣(當然沒那麼誇張),我們會想像數種平行現實,在那裡測試各種可能的原因,看看可能有什麼樣影響。
在這整個過程之中,我們對於因果關係的理解會更加深刻。畢竟「反事實思維」與「因果推論」這兩項要素是相輔相成的。
當我們不被當下現實的表向拘束了自己的思考,就會看到「還不是現實的現實」,對策就會從這裡產生。因此,我們才會有那個動力去想辦法把它加以實現,而不是雙手一攤,任憑命運來擺佈我們。
就像奇異博士當時如果在那 1400 萬個可能的未來之中連半個獲勝的可能都看不到,那他大概也不會做出把時間寶石交給薩諾斯的顧全大局之舉,而乾脆躺平下來,任你薩諾斯大軍壓境地球算了。
反事實帶給我們最重要的寶物就是讓我們擺脫「因果決定論」,不會輕易放棄試圖改變命運的嘗試。
當我們理解到了其他的平行事實,就會有決策。有決策,就會有行動。有行動,就有改變未來的可能。
沒有反事實這樣的能力,我們永遠受困在當下的因果,跟其他動物一樣,只能討論「現在」。看不到可能的未來,不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具有改變現狀的能動性。
另外,在反事實所想像出的世界裡,原本你熟悉的事物,會呈現出你平常並不特別在意的另一個樣貌。事物會呈現出我們平常沒有查覺到的抽象概念,我們會看到的不只是「它們是什麼」,而是「它們能做什麼」。

例如在電影《絕地救援》裡,被因在火星和太空艙這個極為封閉的框架裡的主角,為了在這個極端環境中求生並存活,他把想像力發揮到最大,將環境內可得的事物全都賦予了新的任務。
此時,攝影機和字母板被賦與的新任務是「資訊傳輸」,以摩斯電碼的方式讓地球上的人們知道他還活著。火箭燃料的新任務是「產生液態水,用來種馬鈴薯」,不再只是產生動能把他發射到太空──至少先等主角活得下來再說。
藉由想像情境可能的不同發展,我們對於世界如何運作的知識都開始被調用,讓我們看到我們平常都不知道我們擁有的能力,同時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在我們的眼裡也會呈現出另一種面貌。

思考框架三要素(3):限制條件

在現實生活中,人類就是擺脫不了限制。不論是物理法則、生物本能、社會制約、資源的侷限性……等等,生存總之就是建立在被各式各樣的限制條件上。
限制,為必然。因為有限制 ,我們才需要權衝與取捨。
然而,正因為有所限制,人們才會試圖順應它、或打破它,在可控的範圍內帶來創意和進步。
上一段裡我們討論到,就算在反事實思維所創造的世界裡,你的確可以無拘無束地無視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來天馬行空、想像出無數的可能,但是思考出的結果,還是必須回歸到現實,得以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才算有意義。
因此,限制條件不但是要擁抱的,更應該加以活用,來幫助我們建立思考框架。
另一方面,適當的限制也會帶來效率。
像是我們在 Google 上查資料時,你所輸入的關鍵字愈多、愈精確,演算法就能更精確地掌握你的搜尋意圖,把最符合你需求的結果優先陳列給你。
我們應用各種限制條件,不是為了創造出最多種不同的反事實。正好相反,我們真正的目標是「縮小搜尋範圍」,迅速找出效率最高、數量合理的選項。
對於思考框架而言,有些限制條件是硬性限制 、有些是軟性限制。
軟性限制,就是指該思考框架裡還有辦法調整的條件。也許調整難易度上有些不同,有些難、有些簡單,但總之還有辦法調整。
例如說以笛卡爾直角座標系為呈現方式的地圖(像 Google 地圖這樣),如果說我們今天想讓這地圖的最上方不是指向北方,而是西方,這可不可以改?先不去討論意義而在的話,當然可以。
硬性限制,則是指「該思考框架、心智模組的中心原則」,一旦放棄了這限制,就等於是否定了整個模型。
例如說,我們今天要叫 Google 地圖不要再幫我們指引方向、顯示地點和座標,改成幫我們量血氧和心率,那就是根本問錯問題,我們應該去買小米手環。

限制條件三原則

當使用反事實思維來建構思考框架的時候,在調整軟性限制上,要注意以下三個原則:
  1. 可變性 (mutability) :限制本身應該要便於調整。必須優先注意哪些軟性限制條件是可以依我們的意識和能力來加以控制的。

    例如說,我們快趕不上某會議時,我們就會思考:「該搭地鐵?還是搭計程車?搭地鐵還要等車、是否要轉車、是不是一出站就到了會場?搭計程車會不會塞在半路上?還是乾脆自己走路比較快?」

    我們這時不會去想像我們會瞬間移動,或是搭計程車的路上完全不會有紅燈、一路上都是順順地到底而直達目的地。

    也比方說,當看到一棟房子失火的時候,我們會有而且是最佳的反應是馬上打電話請消防隊,或是拿著水桶加入大家一人一桶水來撲滅火勢的行列。這個時候去期待老天爺馬上下一場大雨把火撲滅是非常不切實際的。

    注意限制條件的可變性,有助於我們找出調整來最有利的限制。

  2. 最小變動(minimal change) :先從改變程度較小、較為簡單的地方開始著手,再進行較為龐大和複雜的改動。

    例如說如果你嘗試為自己的店舖開發一種新款包子,把麵皮調整成黑色、內餡調整成紅色,就是聽起來還不錯的點子。物理上施行難度不高,材料上加上相對應顏色的食材、或是添加天然食用色素也行。

    然而如果你想嘗試的是就根本上顛覆一般人對於包子的概念,想製作的是「用喝的包子」那難度就大大提升了。就物理法則而言也不是根本辦不到,你需要買一台最起碼都上萬的食物離心機,把包子的精華成分萃取出,凝縮在液體裡。先不論可能的市場反應會如何,要做還是做得到,只是難度比起單純顏色的改動大了許多。

    在使用這個原則時建議配合著奧坎剃刀(Occam’s rzsor)的概念:「優先注意最本質、必須的部分,對於非必要且不會影響到最終結果的假設,優先加以刪去」。

    因為對我們人類而言,想像出世界上還不存在、他從未見過的東西極為困難,而如果要我們想像個把某個存在的現實加以刪掉相對的就容易許多。

    如果有不同的解釋或解決方案,就該選擇其中比較簡單的,因為這有可能比那些複雜繁瑣的答案更為精準。

  3. 一致性 (consistency) :調整了某項限制後,不能與另一限制有所抵觸。

    這個原則很容易理解,反事實與思考框架的中各項限制條件之間本就不該互相矛盾。

    可以參考哲學三項基本公理中的矛盾律:「A ≠-A」。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一個人只可能是伊隆.馬斯克,或著是伊隆.馬斯克以外的人,他不可能是伊隆.馬斯克、而又不是伊隆.馬斯克(我知道這有點繞口⋯⋯)。

    像知名小說《阿斯特拉聳聳肩》裡的一句台詞:「你不能想要著保留這塊蛋糕,卻又吃掉它!」


不論任何思考框架,核心概念都在權衡與取捨。
限制愈少,思考框架就可產生愈多反事實,提供更多選項,但許多選項可能是不切實際的。
限制愈多 ,選項就愈少,但也因此我們才更能聚焦在更有價值的項目上。當然代價就是很有可能會錯過一些更好的選項。
為無限加上限制,反而有助於創意的產生。
在思維的世界裡,有限,會帶來無限。
avatar-img
44會員
65內容數
以簡明的文字,探索心智、思考與知識的本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eorge 的其他內容
2016 年 3 月,AI 界和圍棋界發生了一件改變兩個領域歷史以及人們認知的重大事件。 圍棋因為決策與變化的複雜度過高,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抽象策略遊戲。向來被認為不論電腦 AI 如何發展,在圍棋這個領域都不太可能贏得過最高階的人類棋士。 這本書《造局者》帶給你的答案是「會,也不會」。
幸福是什麼? 為了嘗試解答這個人們持續在追尋的答案,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人類發展學教授、同時也是國際知名老年學權威:卡爾.皮勒摩(Karl Pillemer),訪問了一千多位美國銀髮族,請教他們在這幾十年來漫長的旅途之中,所學到的最珍貴的事物為何。 我們可以確定「掌控感」就是感覺幸福的關鍵。
「要主動努力做些什麼,才會有所回報。」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直覺反應。 畢竟在人生大部分的場域,像是讀書、考試、運動、工作等,這個規則仍然適用… 但在投資理財領域裡,並不盡然。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你在玩一場由七十億名的參賽者,和數不清的行為決策所組成的賽局。 不論你再怎麼對自己的決策緊慎行事,其他參賽者的思考和行動你完全無法預料和干涉。 甚至不只是人類,世界本身都是個充滿複雜變數的參賽者,它會進行難以預料的隨機干預…
這次要解析的書《致富心態》跟坊間我們所認知的其他理財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以技術面、知識面的角度來教導人們如何理財投資,而是以心理學、心態面的角度來探討金錢與人的關係與投資所基於的本質。 對他而言,他所追求的財富,並不是可以揮霍無度的榮華富貴,而就是這樣簡單、樸素、又平凡的富足…
世界上至少有兩種賽局。一種可稱為有限賽局,另一種則稱為無限賽局。 有限賽局的特色是〝明確〞。 它有著明確的規則、開始、結束、參賽者、獲勝條件、勝者、敗者。你可以選擇是否下場參與,但一旦進入了有限賽局的賽場,沒有人不是以獲勝為目的。 人生更是一場最大的無限賽局。
2016 年 3 月,AI 界和圍棋界發生了一件改變兩個領域歷史以及人們認知的重大事件。 圍棋因為決策與變化的複雜度過高,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抽象策略遊戲。向來被認為不論電腦 AI 如何發展,在圍棋這個領域都不太可能贏得過最高階的人類棋士。 這本書《造局者》帶給你的答案是「會,也不會」。
幸福是什麼? 為了嘗試解答這個人們持續在追尋的答案,美國康乃爾大學的人類發展學教授、同時也是國際知名老年學權威:卡爾.皮勒摩(Karl Pillemer),訪問了一千多位美國銀髮族,請教他們在這幾十年來漫長的旅途之中,所學到的最珍貴的事物為何。 我們可以確定「掌控感」就是感覺幸福的關鍵。
「要主動努力做些什麼,才會有所回報。」這是我們一般人的直覺反應。 畢竟在人生大部分的場域,像是讀書、考試、運動、工作等,這個規則仍然適用… 但在投資理財領域裡,並不盡然。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瞭解到,你在玩一場由七十億名的參賽者,和數不清的行為決策所組成的賽局。 不論你再怎麼對自己的決策緊慎行事,其他參賽者的思考和行動你完全無法預料和干涉。 甚至不只是人類,世界本身都是個充滿複雜變數的參賽者,它會進行難以預料的隨機干預…
這次要解析的書《致富心態》跟坊間我們所認知的其他理財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以技術面、知識面的角度來教導人們如何理財投資,而是以心理學、心態面的角度來探討金錢與人的關係與投資所基於的本質。 對他而言,他所追求的財富,並不是可以揮霍無度的榮華富貴,而就是這樣簡單、樸素、又平凡的富足…
世界上至少有兩種賽局。一種可稱為有限賽局,另一種則稱為無限賽局。 有限賽局的特色是〝明確〞。 它有著明確的規則、開始、結束、參賽者、獲勝條件、勝者、敗者。你可以選擇是否下場參與,但一旦進入了有限賽局的賽場,沒有人不是以獲勝為目的。 人生更是一場最大的無限賽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愛因斯坦: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邏輯會帶你從A點到達B點,想像力將把你帶到任何地方。”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成果需要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 …….. 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曾一度提昌過想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面對了一個假設 卻也只是個假設 裝載了不可思議的幻想 加入誰才可以實現 如果一切成真 那些念頭 要努力的想要讓自己快樂 從黑變成白的超能力 攤開手掌 空無一物 卻也擁有了世界 像是這樣的話語 掌握了腦海 沒有比對想像中的快樂 只是比想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世間萬象,如一幅瑰麗錦繡,卻非天外飛來之物,而是心神幻化之景。此境非冷酷堅實,乃心靈之鏡,映照自身之影。試想,宇宙洪荒,非大爆炸之聲而起,而是眾生一嘆,意識交融之響。 人心念力,如畫家揮毫,描繪眼前世界。渴慕陽光,則金芒灑落;心生畏懼,則陰影幢幢。
Thumbnail
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其實是大腦根據感官輸入所建構出來的。這個建構過程可能受到我們的經驗、記憶、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並非客觀世界的完全反映。 我們用語言來描述世界,但語言本身就具有模糊性。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語言之間也有思維的先天限制與隔閡。
Thumbnail
愛因斯坦: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邏輯會帶你從A點到達B點,想像力將把你帶到任何地方。”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成果需要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 …….. 愛因斯坦的名言中,曾一度提昌過想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宇宙是交織相連的這個想法不是新的; 千百年來,在東方的哲學思想裡,這樣的想法一直存在。新奇的是,西方科學慢慢開始理解這些古老的思想可能是正確的。 道路與邁向歸途… 一種家的安全感… 一切萬有在幫你指越路嗎? 還是使用一體的內在感官? 小螞蟻隨便亂爬… 找得到路回家嗎? 好像永遠勇往直前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面對了一個假設 卻也只是個假設 裝載了不可思議的幻想 加入誰才可以實現 如果一切成真 那些念頭 要努力的想要讓自己快樂 從黑變成白的超能力 攤開手掌 空無一物 卻也擁有了世界 像是這樣的話語 掌握了腦海 沒有比對想像中的快樂 只是比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