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者的努力,作為鼓勵「非」障礙者的精神宣傳工具—以非常律師禹英禑為例
avatar-img
社法說

障礙者的努力,作為鼓勵「非」障礙者的精神宣傳工具—以非常律師禹英禑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Netflix排行榜上,有一部述說具有自閉症的女孩,作為律師的成長故事,並獲得大眾的喜歡,久居該排行的第一名。而筆者對此不禁好奇,為何會選擇「自閉症」以及「律師」兩者作為該故事的主角條件與身分,因此想要著重討論在選擇素材上的觀點,而非討論本身內部的劇情描繪,據此將從自閉症的性質、自閉症與律師關係及其內容之社會影響來說明。
圖片來源:ENA《非常律師禹英禑》

圖片來源:ENA《非常律師禹英禑》


自閉症就一定是「天才」嗎?

首先,我們應該先定義何謂天才,常被使用的判斷依據,往往是根據該年齡層為參考,並觀察是否相比於同年齡的同儕間,有更好的表現(如在成績、技藝等等),在過去的例子即是跳級生(自由時報中時報導)。

而回到影集的角色特質來看,有自閉症的主角,智商為164,頂尖大學第一名畢業,成績表現傲視群雄,由此可見,編劇很明顯即是設定自閉症是使其能夠成為天才的一個條件。但這樣可能會出現兩個面向的問題:

  1. 首先,是不是只要擁有自閉症的障礙條件,就必然會是天才
  2. 其次,有無可能因為自閉症的因素,使其大眾忽略了其努力的過程


對於第一個問題,在紐約時報中文網的報導裡,其實在過去的研究及數據裡,自閉症並沒有和天才有所關聯,但是在某些記憶能力上,確實會優於與其他非自閉症者。所以,呼應到第二個問題,若是在這樣的此故事的描繪上,或多或少灌輸民眾一種「自閉即為天才」的刻板印象,而導致有自閉症的人,若沒有異於常人的表現時,而形成壓力及家庭照顧者的壓力,同時也忽視了自閉症本身因為無法有效與他人溝通等等障礙,而更為需要重視的議題。

自閉症與職業地位的對立

律師,被社會大眾認定為具有較高聲望的職業。從中,題材上以律師作為該主角的職業,也可看出編劇利用自閉症的「天才」表現,連結到同時被他者肯認應該符合現況下的律師職業,而成為了整體情節下的主軸。在社會學者Erving Goffman的觀點裡,「律師」是作為一種虛擬社會身分(virtual social identity),而其事實上所擁有的類別和屬性,使其成為真實(actual)。而這樣的社會身分,是社會所建立分類人類的工具。

從上述的社會與學者的觀點來看,本影集試圖傳遞出一個資訊,即是自閉之障礙者能利用本身的特質,成為了律師,並且利用其特質來協助人們在法律上解決問題與紛爭,而認同障礙者的價值。

這樣的勵志故事,對誰而言有幫助?

Stella Young是名喜劇演員,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同時也是障礙人權運動提倡者,曾在演講時說道:「I'm not your inspiration, thank you very much.(我並非是你們的激勵,謝謝你們)」。可見,我們在過去常常看到各種障礙者的故事被當作是一種題材,因為可以鼓勵其他非障礙者努力。而往往在這樣的激勵故事背後,都是被經過篩選或是設計,而並非呈現出真實障礙者的生活樣貌,而本部的影集某種層度上亦是如此宣傳著。

當然,也不可以一竿子打翻一艘船,在本影集當中,也表現出自閉症者在職場上可能面臨到的職業困境,無獨有偶,台灣也曾在2019年上映《盲人律師》,即是敘述義務律師李秉宏因為眼睛失明而遇到的障礙。又或是,於2021年上映的《樂動心旋律(CODA)》,描述聽人小孩與聽障家庭之間的真實互動樣貌。

據此,筆者僅是想藉由此篇的文章,讓大家也可以意識到,不要將障礙者的故事,變成自己或是鼓勵他人的理由,而是透過他們的故事,認識這個社會所對於該族群的社會障礙的發生,以利透過相關的支持讓障礙環境不存在。





avatar-img
社法說
46會員
46內容數
我想以一個有社會學背景及法學背景的思考方向,嘗試淺談攸關於時事議題的探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社法說 的其他內容
今日(4月27日星期三)中央防疫記者會上,公布了快篩實名制的管道,根據新聞稿的內容,是為了「希望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買得到平價的實名制家用快篩試劑,平抑市售家用快篩試劑售價,以利控制疫情,並維護民眾健康之權益。」上述談到的管道,預計於4月28日上路,但是這樣快篩試劑的取得,事實上仍有疑慮存在。
最近,席捲而來的是知名單口喜劇演員龍龍、博恩與老K三方關係的新聞版面,主要爭議點在於,老K於炎上節目脫稿說出對於龍龍個人隱私相關之笑話,而博恩作為主辦單位及其所屬公司,對此事件代表發出相關聲明,而筆者立基於所有可接受到的三方說明,試著以一個觀眾的角色,從媒體、三方論述、喜劇價值等三個面向,辨明及整理
在五月中旬,突然疫情爆發,是台灣自去年疫情進入開始最嚴重的一次。最近每天的本土確診人數往往都以百位作為計算的單位,令人感到焦慮。同時,政府開始施行許多限制,其中影響最大的事情,不免為學生的停班不停學,抑或是大學端的遠距教學。以下,讓筆者從政府、家長、學生面,試著討論其焦慮並該如何排解焦慮。
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時候,筆者跟大家一樣,都以武漢肺炎來稱呼。確實為了民眾在傳播資訊上的方便,使用俗稱當然沒有問題。但,筆者認為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官方上使用新型冠狀病毒抑或是英文簡稱COVID-19來稱呼,並無任何不合理之處,也相信若一昧使用武漢肺炎一詞,確實容易引起對特定地區抑或是族群的偏見與歧視,
最近學測放榜,許多高中生開始準備相關資料,以利在大學申請上能有亮眼表現。然而,幾日在非營利組織的課堂上,討論關於學生申請短期交換國外志工的議題。以下想從學生面、政府面、大學面三個面向與大家分享個人淺見。
最近,雞排妹因尾牙主持,而接受到某藝人的特型行為影響,導致心有不愉快並且不舒服的情緒發生。藉此發文說明該事件,而後期該藝人發布記者會,卻以當事人在場為由,認定非屬媒體相關人士,因此延宕許多時間才召開記者會,當然記者會的內容為可受大家公評之事,故本文章主要著重分析,各自視角與其選擇策略來做以下分析。
今日(4月27日星期三)中央防疫記者會上,公布了快篩實名制的管道,根據新聞稿的內容,是為了「希望讓更多有需要的民眾買得到平價的實名制家用快篩試劑,平抑市售家用快篩試劑售價,以利控制疫情,並維護民眾健康之權益。」上述談到的管道,預計於4月28日上路,但是這樣快篩試劑的取得,事實上仍有疑慮存在。
最近,席捲而來的是知名單口喜劇演員龍龍、博恩與老K三方關係的新聞版面,主要爭議點在於,老K於炎上節目脫稿說出對於龍龍個人隱私相關之笑話,而博恩作為主辦單位及其所屬公司,對此事件代表發出相關聲明,而筆者立基於所有可接受到的三方說明,試著以一個觀眾的角色,從媒體、三方論述、喜劇價值等三個面向,辨明及整理
在五月中旬,突然疫情爆發,是台灣自去年疫情進入開始最嚴重的一次。最近每天的本土確診人數往往都以百位作為計算的單位,令人感到焦慮。同時,政府開始施行許多限制,其中影響最大的事情,不免為學生的停班不停學,抑或是大學端的遠距教學。以下,讓筆者從政府、家長、學生面,試著討論其焦慮並該如何排解焦慮。
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時候,筆者跟大家一樣,都以武漢肺炎來稱呼。確實為了民眾在傳播資訊上的方便,使用俗稱當然沒有問題。但,筆者認為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官方上使用新型冠狀病毒抑或是英文簡稱COVID-19來稱呼,並無任何不合理之處,也相信若一昧使用武漢肺炎一詞,確實容易引起對特定地區抑或是族群的偏見與歧視,
最近學測放榜,許多高中生開始準備相關資料,以利在大學申請上能有亮眼表現。然而,幾日在非營利組織的課堂上,討論關於學生申請短期交換國外志工的議題。以下想從學生面、政府面、大學面三個面向與大家分享個人淺見。
最近,雞排妹因尾牙主持,而接受到某藝人的特型行為影響,導致心有不愉快並且不舒服的情緒發生。藉此發文說明該事件,而後期該藝人發布記者會,卻以當事人在場為由,認定非屬媒體相關人士,因此延宕許多時間才召開記者會,當然記者會的內容為可受大家公評之事,故本文章主要著重分析,各自視角與其選擇策略來做以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