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觀察】《Odd Man Out》《Odd One Out》--那些敘述是刻板印象,還是真實經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影片內容簡介

製作單位邀請五至六個擁有某項「相同特質」的人,並有一個「沒有這樣特質」的人會混入其中。參與者每一回合有3~5分鐘可以聊天、問彼此問題,藉此推測誰是「間諜 (mole)」。每回合會進行投票選出「間諜」,投票結束之後,製作單位會問是否要進行下一回合。如果成功淘汰「間諜」,則剩下的人可以平分獎金(所以有些人就算已經覺得淘汰掉「間諜」,還是想要繼續下一回合,以減少分獎金的人數)。反之則由「間諜」獲勝,得到獎金。
我認為這系列影片的看點就是讓觀眾觀看擁有某項「特質」的人是什麼樣子呢?以滿足大眾對這項「特質」的好奇及想像。所謂「特質」,包含種族、宗教、年紀、政黨偏好、職業、性向、興趣、婚姻狀態、是否整形過、熱愛/厭惡某藝人、是否為素食者等各式各樣的主題。
以台灣的多元性來說,若要用這個模板來拍攝,一定不缺題材,我更期待看到納入台灣文化及歷史脈絡下產生的「特質」,例如職業可以有便利商店店員、手搖店店員、小吃攤老闆、工程師等;族群有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新住民等;政治傾向有台獨、華獨、想被中國統一、想統一中國;其他我想到的還有:誰不是兄弟象球迷、誰不是台大生、誰不是在台積電工作、誰不是苗栗人、誰不是腐女、誰沒有背房貸,諸如此類主題想像起來還滿有趣的。
不過還是需要小心操作,尤其敏感的族群、性向等主題。例如前陣子阿翰模仿新住民的家樂福廣告,牽涉到模仿口音、對新住民的生活敘述等表演與呈現,引起很大的爭議及論戰,有些新住民覺得不被尊重、被歧視。
回到此系列影片,我自己覺得滿好看的,可以聽到很多人(或真或假)的人生故事及價值觀,大家找出「間諜」的過程也滿有娛樂性。另外,雖然不是那麼直接談議題,但有很多引人思考的地方,例如:「間諜」怎麼引導大家不懷疑他?參與者覺得那項特質的人所共有什麼樣的想法或經驗,所以問出了什麼問題?如果我是參與者,我擁有某項先天或後天的特質,但不符合大眾對這個特質有的刻板印象,我會講出自己的真實體驗嗎?還是為了避免被認為是「間諜」,所以複述了刻板印象,反而說謊騙人?
另外,影片有時候會出現政治不正確的內容,甚至有點歧視的敘述,我看了會捏一把冷汗。如果我是製作單位,我希望用這樣影片的目標是破除刻板印象,不過看了幾支有這樣狀況的系列影片之後,我不禁困惑這樣的影片究竟能否達到社會溝通?還是不知不覺間加強了偏見呢?
註:我使用「間諜」來稱呼每一集裡沒有那樣特質的人,而非「騙人者」,是因為不一定只有「間諜」在騙人。

影片格式

YouTube影片。
此系列每支影片大約10至15分鐘。
全現場拍攝(遊戲+後訪)。
無效果字(字幕用YouTube CC字幕)。
有字卡(來賓名字、特殊名詞講解、關卡設計,如倒數計時、回合數)。
至少3台攝影機(1 long;1 講話者;1 他人反應)+後訪。

影片編排

1.快速遊戲說明+自我介紹(包含「間諜」都會說「我是本集特質」)。
2.遊戲開始,第一回合倒數 3 分鐘,參與者聊天,從中找蛛絲馬跡。大家轉身,一個個走到鏡頭前,寫下自己覺得誰是「間諜」,最高票者被淘汰。如果有平手的狀況,平手者轉身摀住耳朵,其他人小聲討論達成共識要淘汰誰。穿插後訪(剛才的策略和感受;為什麼這一回合選了XXX;被淘汰者的感想)。
3.製作單位詢問剩下的人是否要繼續。
4.下一回合開始,重複2.3的流程,直到剩下的人決定不繼續。
5.公布結果。如果「間諜」還在,他獨拿獎金;如果「間諜」已被淘汰,剩下的人平分獎金。眾人反應。如果「間諜」已被淘汰,則會請所有人站回原位,請「間諜」站出來承認,眾人反應。
6.後訪「間諜」的策略;「間諜」的感想;所有人參加這次錄影的感想(挑幾個放)。
註:在一些視覺上「特質」很明顯的集數,例如誰不是白人,製作單位會讓參與者矇眼。在自我介紹後,就接「間諜」的策略(前訪或後訪)。因為這樣的編排等於暴雷,讓觀眾沒有一起猜的感覺,所以大多數的集數不會這樣操作。

製作費

推估不高。
因為攝影棚的設計感覺算簡單,其他就是獎金、來賓費(可能因為有獎金,也就沒發來賓費)、錄影前中後人力成本等支出。

推測會遭遇到的困難

在社群媒體發達的時代,找到各種特質又敢面對鏡頭的來賓應該不難。
前面段落有提過,我唯一比較擔心的是有些來賓對談的內容,可能會被觀眾認為是「歧視」,而引起爭議,甚至來賓會被抨擊。

備註

此系列來自美國的YouTube頻道 Jubilee。這個頻道除了這個系列,還有很多素人參與的影片,他們非常擅長藉由各種企劃設計編排,讓大家分享自身價值觀與經驗。
不知道是製作單位超擅長找人,還是美國人比較願意自我揭露,他們有做過性工作者、愛滋病患者、吸毒者等主題,我覺得在台灣要找到這些人露臉侃侃而談,應該非常不容易。

封面照來源

avatar-img
3會員
29內容數
觀察分析節目、影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YC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由3到5組小朋友分別與「有特色的」來賓對談,問出他們對來賓的好奇,有時候來賓也會拋出問題,聽聽小朋友怎麼想。影片的呈現會將各組的精華片段流暢地剪在一起,看完整支影片,觀眾就跟著小朋友一起認識一個人。
由3到5組小朋友分別與「有特色的」來賓對談,問出他們對來賓的好奇,有時候來賓也會拋出問題,聽聽小朋友怎麼想。影片的呈現會將各組的精華片段流暢地剪在一起,看完整支影片,觀眾就跟著小朋友一起認識一個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來參加心理劇工作坊啦!但是上台扮演輔角、替身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差別呢?[同場加映] 替身和同理心的差別又在哪裡哩?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夢見我在片場工作,跟導演製片在選角色。 其中一位試鏡者看起來不是很聰明,甚至有點笨笨的模樣。我心想「誰要選這種人來演戲?」 想到不到導演竟然說「這個人看起來就像是我們要找的 "石頭精靈" 的化身!」我頓時恍然大悟「對喔!選角色, 不是選最帥的那位,而是要看角色設定,選擇最合適的那位啊!」
Thumbnail
這部影集於2007年在公視播出,內容是關於台灣新住民的故事,劇中的新住民都是由台灣真實的新住民所飾演,主要拍攝場景在三重空軍一村眷村保留區,以及胡志明市的古芝少數民族文化村。故事從社工君君遇到一名求助的新住民開始,帶出了四段跨國婚姻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各自反映了不同面向的新住民處境。
Thumbnail
昨晚在YouTube看到一部紀錄片「如此打工30年」,11分鐘的影片,沒有主持人,沒有旁白,掌鏡人靜靜的跟拍著中國農工搶工的一天。作者反思自己對於大陸人的偏見,從家族的故事到親身的遭遇,發覺自己其實和那些所謂的不好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人本來就是相同的。
Thumbnail
網路公關的問題,表面上只是一種職業,本質上已經涉及道德。收錢破壞國家穩定,這對嗎?接案促成國內政爭,這對嗎?多數公關做這些事情,心裡都是有負擔的,要解除限制器,你必須具備兩種特質。第一種,對國家有恨,這個國家一點都不好,破壞又如何;第二種,對社會有怨,賺錢沒資本家多,買不起蛋黃區,這種社會崩了也好。
Thumbnail
「人性」是這部劇最好看的部分。除了賭徒的賭性和貪念無法收手、人跟人之間互相依附、利用,又難以切段的彼此糾纏,還加上幾起命案的發生,在找兇手和揭開謎底的過程中,將那些猜忌與算計環環相扣,讓人忍不住繼續看下去,即使最後結局看似有些潦草,但也不失它的精采度,特別是崔岷植憑藉這部劇得獎的演出。
Thumbnail
對於你來說,什麼叫作「外人」呢? 例如說,許多日本人在外出前,一定會穿扮梳妝整齊後才會出門。 但在台灣,許多人卻會在公車上、在捷運上擦口紅、整理儀容。 ......
Thumbnail
這系列講網路公關,怎麼講到這麼大的題目?因為網路公關也有職業道德,從業者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案子不可以接。但近年狀況是每況愈下,下到難以想像。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繼承國民黨文傳、救國團技能的二三代,碰網路後組織的廣告、公關公司。藍二代、三代對於國家認同很薄弱,尤其是遇到中國就分歧,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來參加心理劇工作坊啦!但是上台扮演輔角、替身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差別呢?[同場加映] 替身和同理心的差別又在哪裡哩?
Thumbnail
人的個性有多樣的面貌,社會常有刻板印象,需要接觸後才能更加了解未知的一面。本文探討人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特質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夢見我在片場工作,跟導演製片在選角色。 其中一位試鏡者看起來不是很聰明,甚至有點笨笨的模樣。我心想「誰要選這種人來演戲?」 想到不到導演竟然說「這個人看起來就像是我們要找的 "石頭精靈" 的化身!」我頓時恍然大悟「對喔!選角色, 不是選最帥的那位,而是要看角色設定,選擇最合適的那位啊!」
Thumbnail
這部影集於2007年在公視播出,內容是關於台灣新住民的故事,劇中的新住民都是由台灣真實的新住民所飾演,主要拍攝場景在三重空軍一村眷村保留區,以及胡志明市的古芝少數民族文化村。故事從社工君君遇到一名求助的新住民開始,帶出了四段跨國婚姻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各自反映了不同面向的新住民處境。
Thumbnail
昨晚在YouTube看到一部紀錄片「如此打工30年」,11分鐘的影片,沒有主持人,沒有旁白,掌鏡人靜靜的跟拍著中國農工搶工的一天。作者反思自己對於大陸人的偏見,從家族的故事到親身的遭遇,發覺自己其實和那些所謂的不好的人沒有什麼不同,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人本來就是相同的。
Thumbnail
網路公關的問題,表面上只是一種職業,本質上已經涉及道德。收錢破壞國家穩定,這對嗎?接案促成國內政爭,這對嗎?多數公關做這些事情,心裡都是有負擔的,要解除限制器,你必須具備兩種特質。第一種,對國家有恨,這個國家一點都不好,破壞又如何;第二種,對社會有怨,賺錢沒資本家多,買不起蛋黃區,這種社會崩了也好。
Thumbnail
「人性」是這部劇最好看的部分。除了賭徒的賭性和貪念無法收手、人跟人之間互相依附、利用,又難以切段的彼此糾纏,還加上幾起命案的發生,在找兇手和揭開謎底的過程中,將那些猜忌與算計環環相扣,讓人忍不住繼續看下去,即使最後結局看似有些潦草,但也不失它的精采度,特別是崔岷植憑藉這部劇得獎的演出。
Thumbnail
對於你來說,什麼叫作「外人」呢? 例如說,許多日本人在外出前,一定會穿扮梳妝整齊後才會出門。 但在台灣,許多人卻會在公車上、在捷運上擦口紅、整理儀容。 ......
Thumbnail
這系列講網路公關,怎麼講到這麼大的題目?因為網路公關也有職業道德,從業者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做,有些案子不可以接。但近年狀況是每況愈下,下到難以想像。第一個出問題的,就是繼承國民黨文傳、救國團技能的二三代,碰網路後組織的廣告、公關公司。藍二代、三代對於國家認同很薄弱,尤其是遇到中國就分歧,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