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以上的質疑,就是把「知」與「行」分作兩個不同的概念,即知歸知,行歸行;意念是意念,行為是行為。同時,又把「知」視作認知,屬於經驗知識層面的東西;而又把「行」只視作行為的具體表現。如此一來,就會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同時,也會慨嘆知易行難呀!這樣也可以找藉口自我原諒呀!

《尚書•說命》: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是自古以來,把知與行看作兩件事。但在王陽明的理念,根據孟子所講的良知與良能,知就是良知,行即是良能。 當良知發用時,那種迫切感、那種震撼力、那種不容已,意念一動,生發價值取向,那就是行了。
舉個例子:當看見戰爭侵略,殺傷平民,造成生靈塗炭,本心隨即呈現(惻隱、是非),良知會通知自己(知),繼而指摘不義,甚至很想參與志願軍(行)。這個意識上的指摘,這個意識上的參軍,在王陽明的理解,就已經是「行」了。這知與行,都是發自本心,二而為一,這就是知行合一。

人常說:知行「要」合一。其實這還是先把知與行分作兩個概念,然後才說要一致。其實,依陽明的解說,知與行同出自本心,吾人之良知,既能知善知惡(知),同時又能好善惡惡(行)。故此,當良知警醒自己那是不對、不義、不孝,理應隨即自我指摘不對、不義、不孝,這樣的過程,雖是一念之微,卻是聖凡正邪,壁立千仞,立竿見影。倘若知其不對、不義、不孝,但又未能指摘其不對、不義、不孝,這是受到私心私意私欲所隔斷;如此一來,這個知就不是真知了。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寫於2022年3月27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5會員
83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3/12/16
剛剛登入方格子,竟然有位新讀者追蹤我的〔陽明心學〕專題,實在難得。〔陽明心學〕一共寫了四十篇,由陽明先生的傳略,順序闡發其心學的核心,以致其弟子師友的遭遇。其中一位師友,出身進士,為官十五年,因追奉陽明心學,竟被藉故罷官還鄉,在回鄉途中,去信陽明問學,至於自身遭遇,則隻字不提,毫不憤激、不怨悔、不尤
2023/12/16
剛剛登入方格子,竟然有位新讀者追蹤我的〔陽明心學〕專題,實在難得。〔陽明心學〕一共寫了四十篇,由陽明先生的傳略,順序闡發其心學的核心,以致其弟子師友的遭遇。其中一位師友,出身進士,為官十五年,因追奉陽明心學,竟被藉故罷官還鄉,在回鄉途中,去信陽明問學,至於自身遭遇,則隻字不提,毫不憤激、不怨悔、不尤
2022/12/10
當人生走進死暗的幽谷,不見天日,求助無門,還可以做些什麼?呼天搶地?抑或認命呀? 王陽明只是上書為同僚伸冤,仗義執言,說對諫官是不能因言獲罪的,結果因此而被下詔獄。忍受廷杖四十,已奄奄一息,被拖回大牢,恐怕還是九死一生的呀!
2022/12/10
當人生走進死暗的幽谷,不見天日,求助無門,還可以做些什麼?呼天搶地?抑或認命呀? 王陽明只是上書為同僚伸冤,仗義執言,說對諫官是不能因言獲罪的,結果因此而被下詔獄。忍受廷杖四十,已奄奄一息,被拖回大牢,恐怕還是九死一生的呀!
2022/10/06
— —寵辱皆忘南元善(再刊)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2022/10/06
— —寵辱皆忘南元善(再刊)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人看似一辈子在处理各种不同的事,但实际上一直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人是受情绪支配做选择的动物,我们大部分的角色是来自于我们的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理智。 趋易避艰,急于求成是人的本性。刷半个小时的视频很简单,但是看半个小时的书,对不起,我甚至没有翻开第一页的耐心,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拒绝高消耗的行为,
Thumbnail
人看似一辈子在处理各种不同的事,但实际上一直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人是受情绪支配做选择的动物,我们大部分的角色是来自于我们的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理智。 趋易避艰,急于求成是人的本性。刷半个小时的视频很简单,但是看半个小时的书,对不起,我甚至没有翻开第一页的耐心,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拒绝高消耗的行为,
Thumbnail
妄念成幻想,這是多數人的記憶,也是我的記憶。我們常常會起很多妄念與幻想,比如說:發大財,工作上位,等等。當一個人能力不足時,這些妄念會成為自己的絆腳石,一路走來坎坎坷坷,最後受傷的是自己。因此消除這些妄念是最重要的功課,如何消除這些妄念,就是消除過多的慾望,當慾望不在了,自然就心寬了,心寬就坦蕩了,
Thumbnail
妄念成幻想,這是多數人的記憶,也是我的記憶。我們常常會起很多妄念與幻想,比如說:發大財,工作上位,等等。當一個人能力不足時,這些妄念會成為自己的絆腳石,一路走來坎坎坷坷,最後受傷的是自己。因此消除這些妄念是最重要的功課,如何消除這些妄念,就是消除過多的慾望,當慾望不在了,自然就心寬了,心寬就坦蕩了,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 我們在生活中最常發生的事就是以上的事。大家都知道溝通這件事,然而真正達成溝通的少之又少,這就是人性,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我的想法和理念去思維,對於他人的想法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去關心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到這裡,覺得念經拜佛容易,做的
Thumbnail
近來柯大師又有妙喻。在談到「道德行為應把握到立法的主體,而不應該預設某些原則或目的」時,他問我們說: 如果你交到了男女朋友,什麼才是你對待他的理想方式?
Thumbnail
近來柯大師又有妙喻。在談到「道德行為應把握到立法的主體,而不應該預設某些原則或目的」時,他問我們說: 如果你交到了男女朋友,什麼才是你對待他的理想方式?
Thumbnail
本來,寫作的初衷,是為了愉悅自我,順道也帶給別人愉悅,單純的心,卻漸漸加諸了越來越多的期待,包含重視結果,重視績效,重視回饋,重視......就是沒有重視最該重視的──享受在寫作的當下,活在那個瞬間。以至於,又落入因果循環,庸人自擾。
Thumbnail
本來,寫作的初衷,是為了愉悅自我,順道也帶給別人愉悅,單純的心,卻漸漸加諸了越來越多的期待,包含重視結果,重視績效,重視回饋,重視......就是沒有重視最該重視的──享受在寫作的當下,活在那個瞬間。以至於,又落入因果循環,庸人自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