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是什么?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看似一辈子在处理各种不同的事,但实际上一直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人是受情绪支配做选择的动物,我们大部分的角色是来自于我们的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理智。
raw-image

趋易避艰,急于求成是人的本性。刷半个小时的视频很简单,但是看半个小时的书,对不起,我甚至没有翻开第一页的耐心,因为人的本能就是拒绝高消耗的行为,所以大多数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己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我们天然的追求简单、轻松、舒适和确定性,并且深陷其中毫无察觉。大部分人是醒着的睡着的人,这些本能可以让你待在原地不受侵害,但同时你也失去了所有前进的机会。这是心学告诉我们要克服的,同时察觉他们是醒觉和心学的入门。

我们是怎么被感受过情绪支配的呢?这个例子可能有朋友听过啊,比如说你一分钱都没有,你借了一辆10万的车去参加同学聚会;和你身价1000万,你开10万的车去参加同学聚会,那你的感受在聚会中的表现会完全不同,你的情绪和感受支配你的行为,然而你只是去参加了一个聚会,不管你身价多少,开的什么车,这都不会影响客观事实。但是你却需要为你自己的感受跟情绪买单,因为你需要客体对你的认可。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就算他们不认可你,客观上不会对你产生任何影响。所以除了肉体上的疼痛,其他你感受到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感受而已。失恋失业也好,家庭破裂也好,创业失败也好,你感受的痛苦并不是真实的。这个时候发现问题没有,心学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马哲。

raw-image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一切的感受和行为受客体认知和客体影响,这是马哲也是我们的普世价值观,所以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总和控制变量,比如说一加一等于二,为了这个二,你会假定自己是一,然后不断的往前走,这个过程中你是子女,是职员,是老板,是男友,是丈夫,是妻子,是父亲,这一系列的身份和关系才能证明我们存在,也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轨迹,所以马哲的意义是创造一个安定且富有生产力的社会。但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失去了“我”,我们成为了为二存在的一。庄子说“物物不物与物”,事物本身就是事物本身,而我们现在是物物,物与物,事物本身证明了我们的存在。所以你是一吗?而心血就是要你通过变量控制总和。心外无物,你的认知和角度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而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而不是真正存在的。

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当抛开了情绪、感受和外界对你的认知,你的角度变了,认知发生了变化,你看到的东西变了,但实际上他客观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你对他认识产生了变化,它就成为了变量,那就可以通过变量,也就是“我”来改变总量。简单说,原来你变量是二,你是一,你必须凑出另外一个一,你才可以是你。但是心学告诉你,一加一可以等于二,但是也可以二等于一加一,也可以1.5加0.5等于二,你甚至可以做一个二元函数,甚至可以不等于二,那至于等于几,就要你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一点都不难理解,知行合一就是从零到一,你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走过足够多的心理历程,你才有能力去成为任何数字,这就是知行合一。说的有点深了。王阳明是1472年的人,但是在800年前,庄子的《齐物论》,包括《逍遥游》甚至老子帛书版的《大气免成》、《庄周梦蝶》,周与蝴蝶则必有分宜,此之为物化。我和蝴蝶肯定有区别的,但是这是我认为事物与我的关系。蝴蝶还是蝴蝶,他们都传达了类似的思想。

人应该避免客体对主观的定义和限制,当然类似的观念西方也有。18世纪的康德和叔本华,也就是一七几几年,王阳明心学诞生的300年后,物自体和意志与表现的世界。事物就是事物本身,我们人的主观影响到我们看到它的样子,但不意味着它本身发生了变,只是我们的认知和感受发生了变化。

raw-image

所以什么是心学,花为什么是香的?花不是香的,是我们定义了香,草也不是绿的,是我们定义了绿。你为什么是男的?你也不一定是男的。农夫与蛇的故事,蛇是没有额前叶的,它不懂得农夫在救它,它咬农夫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危险,而农夫也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受限,才会去救蛇。

这就是心学,也是主客量体的哲学观,当然这也是生意经。如果你掌握它,你不会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能做到客观冷静的分析一切最优解,但他也会引导你进入虚无主义,当你慢慢背离客体认知的时候,情感的虚假和人的伪善,会让你慢慢失去抓地力,它是一柄双刃剑,这就是心学,也是为什么我们核心哲学环是马哲的原因。当然心学可以让你改变,但是人的差距是由知识储备、认知和执行力同时决定的。心学和哲学的学习对我的意义来说就是赚钱,更好的处理事情,了解事物本身和社会的规则。所以我不会盲目的深究,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成就。当然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做到这个从零到一的过程,但我们可以换一个不那么复杂的思考方式,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人的想法,千絲萬縷如天馬行空,狂放且不受任何控制,幸好想跟事實之間,要經過一個做的過程,而想跟做中間還有一扇門!這扇門可能是人間正道的認知,可能是因緣果報的懼怕,不管是什麼?我通通稱之為教養! 我從不認為因為懼怕而行的善就比單純為行善而行的善高級。我是個結果論者,我曾經論述過偽君子與真小人,偽君子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試著將單一個人,統整為認知模式後,就能將認知模式編寫成函式f(x),而這種看似在把人量化與物化、將社會變得膚淺庸俗的科學行為,竟被涵蓋在「我說過那麽多話,但我實在沒說過一句話。」,這句話裡,讓人們可以欣然大方地接受科學,而且在被量化的同時,還能擁有著無限。
Thumbnail
人的心念皆有能量,當你心念越正向能量更高,進而可以影響自己及他人,當你負面思考越多能量就越低,時時觀照自我心念正向思考。 意識的能量級別由振動頻率決定   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打破舊規則就容易改變,並且一次就有感覺!鍛鍊肌肉也是先破壞重構才有壯大的可能,脂肪(混沌不明)永遠包裹在瘦肉(真相)外面,我們必須把那些層層的舊習(脂肪)給清除掉,才能看見那形狀的美麗。會發現原來我們的本質就是簡單、輕盈並充滿無限可能。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人是一種隨心所欲的動物 有思想 情緒 百百種 讓你捉摸不定 總在某一種時刻 會有情感不定糾紛存在 事小化無 大事化小 最終不了了之 唯一不變就是 人的本性 由善變成惡 再由惡轉變成善 在之後呢? 或許 就在一個不知情的情況之下 還不斷的上演同樣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資訊爆炸、科技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獲取。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明明知道應該做什麼,卻很難真正去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同時也困擾著許多人。我試著去尋找答案,而王陽明的心學給了我一些啟發。因此,本文將探討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的意義及其實踐的方法。
人的想法,千絲萬縷如天馬行空,狂放且不受任何控制,幸好想跟事實之間,要經過一個做的過程,而想跟做中間還有一扇門!這扇門可能是人間正道的認知,可能是因緣果報的懼怕,不管是什麼?我通通稱之為教養! 我從不認為因為懼怕而行的善就比單純為行善而行的善高級。我是個結果論者,我曾經論述過偽君子與真小人,偽君子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人的情緒大略可分成喜怒哀懼憫。基本上,我的想法是人的一切行事動力,都是為解決自己的情緒反應而來,而人為了應付情緒產生的反應,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外在行為,一連串的行為累積,就是我們的人格表現。 情緒,而非理性,是帶動我們一切行為的動力,理性只是要滿足或解決情緒反應的必需工具。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試著將單一個人,統整為認知模式後,就能將認知模式編寫成函式f(x),而這種看似在把人量化與物化、將社會變得膚淺庸俗的科學行為,竟被涵蓋在「我說過那麽多話,但我實在沒說過一句話。」,這句話裡,讓人們可以欣然大方地接受科學,而且在被量化的同時,還能擁有著無限。
Thumbnail
人的心念皆有能量,當你心念越正向能量更高,進而可以影響自己及他人,當你負面思考越多能量就越低,時時觀照自我心念正向思考。 意識的能量級別由振動頻率決定   科學早已揭示出,宇宙間萬物的本質是能量。宇宙中的一切都靠能量的轉變而運作。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的本質就是能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