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救三圖:立撮、回首、鉤召

更新於 2024/08/30閱讀時間約 38 分鐘
悲救三圖:立撮、回首、鉤召 (象山慶2022.9.4)
慧淨法師《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云,阿彌陀佛是「本願成就、救度眾生、光明攝取、臨終來迎」的佛;《佛在何處》則云,阿彌陀佛就在「西方十方名號」,及念佛人「頂上口中身中心中」;這是核心、精要的列舉;另人據淨土三經及祖師之釋,整理了阿彌陀佛「四十八種德相[1]」:
1.住立空中5.影臨東域 3.本願成就12.舉足救迷13.立撮即行23.臨終來迎24.放光讚慰44.悲心招喚 28.救度逆謗29.苦機為先
2.指方立相 4.西方淨土 45.光壽無量46.諸佛稱揚47.諸佛之王48.最尊第一
6.護念平安7.消災免難8.延年轉壽 34.稱名滅罪 35.聞名滅罪 11.所求遂意
36.聞名不退37.聞名皆往 9.破愚開智10.令心歡喜 14.證得往生
38.他作我受39.普施功德40.一念大利41.遇無空過42.專念必生43.生皆成佛
15.應聲即現16.應念即現17.應心即現18.身心無礙19.如母憶子20.生佛相憶21.不相捨離22.親近增上
25.光號攝化26.名號度生 30.唯攝念佛 27.救度十方 31.不問罪福32.不問久近33.不揀定散
每一種德相,各有經論根據,但可依其性質、功德之相類而再歸納、合併,大致不出慧淨法師二書的範圍;似不須為湊足四十八而作此細目編列。以下舉出三個特殊而生動的阿彌陀佛「悲切救度」圖像,論述比較之。
一、立撮即行
若就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慈悲」行相,如悲心招喚、應聲(念、心)即現、苦機為先、臨終來迎……,都顯示了彌陀悲濟的主動、即時、鑒機,靈感,但若論其不忍與急迫之心,則(彎腰垂手、舉足傾身)「立撮即行」的形象,最生動而感人。任何人,於(病)危(緊)急下,只須發聲稱名,即蒙三聖攝取(全憑他力,被動得救)。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第七觀(住立空中)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繫之牢,何由得免?為斯義故,立撮即行。」[2]
《慧淨法師演講集二》云:釋尊在王舍城為韋提希夫人宣講《觀無量壽經》「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忽然「無量壽佛,住立空中」,令韋提希夫人驚喜,瞻仰禮拜阿彌陀佛的真容;這顯示了阿彌陀佛的存在,就為了隨時隨地救度我輩(愚惡苦惱、卑賤罪深)之凡夫。善導大師於此自設問答,解釋了阿彌陀佛「住立空中」之義:我等凡夫,業力牽引,將入地獄火坑,阿彌陀佛為了逼切救度而親臨此界,箭步向前,立即抱住,與諸聖眾返歸於淨土。此刻若不急救,後悔莫及。
阿彌陀佛本尊有兩種,一是《無量壽經》端坐說法,另是《觀無量壽經》住立空中;坐相是在極樂世界,不移不動,巍巍獨坐;立相是親臨人間,安慰、等待、接引我們。坐相、立相是一樣的,「端坐」是在極樂世界為菩薩說法,「來迎」是去十方國土接引眾生。對我們而言,立相較親切,為了救眾生而主動(急切)來到我們面前;時間到了,三指[3]一抓就帶我們到極樂世界;若慢一步,可能淪落三惡道。日文短歌,「父母付出全生命,呼叫窺井的幼子」。這個法門,不是我們祈求阿彌陀佛來救,也不靠我們的智慧、學問;而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就在這裡看顧、等待、呼喚、拜託我們,讓祂救度去極樂淨土成佛。
釋佛寶<巍巍獨坐度眾生>云:阿彌陀佛有站立、趺坐兩種。立姿也稱「阿彌陀佛接引像」。坐姿則表達佛法智慧—煩惱滅盡,如如不動,指引眾生解脫之路。善導大師《法事讚》:「果得涅槃常住世,壽命延長難可量。千劫萬劫恆沙劫,兆載永劫亦無央。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靈儀相好真金色,巍巍獨坐度眾生。十方凡聖專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一念乘空入佛會,身色壽命盡皆平。」俯首、寬肩、厚胸,背微僂。頭部六五六顆螺髮,肉髻低平,額中白毫,雙手結彌陀定印(上品上生印),巍然獨坐的彌陀,成就不生不滅之法身,就為了以其橫超無際、豎出無窮的壽命與光明,(永恆不捨的)攝取、保護十方眾生。我們若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名號,即可往生極樂,同佛無異。
關於阿彌陀佛的「坐、立」二威儀,如上引《觀經疏》云:「佛德尊高,不可輕舉,既能不捨本願,來應大悲者」,理應「端坐而赴機」;《法事讚》亦云:「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靈儀相好真金色,巍巍獨坐度眾生。」阿彌陀佛雖為然端坐於極樂寶座,而心繫於十方眾生,除了為淨土天人菩薩說法之外,亦能不動本坐而「分身遣化」於一切處,或「住立空中」、或「持蓮來迎」、或「放光接引」、或「入夢示導」、或「舉足立撮」…….,種種方便示現,本質上動靜一如,無來無去;而人心依無明而有分別。所謂「不變而隨緣,隨緣而不變」;「於第一義而不動,能善分別諸法相」;「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但淨土門乃「指方立相,住心取境」,由有相方便而入無相般若,所以須藉「聲色相狀」之莊嚴以引發眾生之愛樂、欣慕,乃是必要的。《宗鏡錄》卷三十:「云何坐道場?現四種成佛[4],赴機無差殊。」一般而言,諸佛端坐,觀眾生之根機而說法,即是「應病與藥」;大小乘各宗依成佛之過程及修證之長短,有「見性」成佛、「三生」成佛、「即身」成佛、「往生」成佛多種異說;最後者就是彌陀念佛法門。若閻浮提眾生不知、不欣彼佛淨土,阿彌陀佛亦可應其機宜而赴彼攝取。眾生不知來,彌陀何妨去;接引生極樂,慈悲無來去。
至於日本短歌,或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怵惕(驚恐)、惻隱(憐憫),「仁之端」也,是面對生命之「無辜而遇險」的瞬間,自發、同體而且懼且悲的感受,不能坐視而安忍的心理;與平時的功利性「納交、要譽、惡其聲」無關。在儒家,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人之爲人與生俱來的本質。怵惕是懷生畏死(不同於貪生怕死的本能),是主體設身處感受他者的痛苦並生同情(惻隱),是刺激「良知」並使其呈露。聖人對他者的同情,建立在死亡的恐懼與擔憂,是對全體生命之有限性的覺察與悲憫。[5]佛教的慈悲(尤其諸佛不共的無緣慈、同體悲)與這種思想有相通之處,但更深廣且有出世間之超越性。
《觀經疏》第七觀文,精確地刻畫了阿彌陀佛「不捨、來應」之心的急切,眾生動念稱名,彌陀迅即抓走!其慈悲光比電閃更快,比雷射(激光鎖定)更準,眾生不須跪拜苦求,彌陀主動彎腰拔取。《念佛感應錄(四). 淨土宗道場靈應錄》云:「阿彌陀佛為了救度罪苦眾生,不惜屈尊降貴地彎下腰,親切至極地垂手攝取,體現出祂對十方眾生主動、積極、平等無分別、絕對無條件的呼喚與救度。」同書另一篇云:
二○○九年結夏的某天,上早殿隨常住眾念誦《楞嚴咒》時,……眼前出現了一般大殿上供奉的西方三聖,但西方三聖的前方又另出現了一尊更大的阿彌陀佛。……容貌慈藹親切,雙眸下視,身披橘紅色袈裟,上身微彎,左手輕托蓮花,右手舒展垂下,呈現接引狀,體現出阿彌陀佛撫慰苦難眾生、主動殷切救護眾生的悲心。
目前,以這種精神及這幅佛像為本尊的(念佛專修)道場,就是文中所說的「中華淨土宗協會」,在當代的念佛團體中別具特色。
有個故事[6]云:法然上人時,唯蓮法師為了解如何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到寺院閉關七天,專一念佛;第七天晚上,夢見佛堂的阿彌陀佛伸手抓住他的手腕,就如鐵鍊鎖住,並說:這就是「攝取不捨」。
可以說,念佛的眾生,已被阿彌陀佛握在掌中,不捨不離。縱然逃到地獄,阿彌陀佛也要把你帶回極樂世界。
雖然<二河白道,此遣彼喚>所云「汝信心直來,我能護汝」,看似阿彌陀佛端居彼岸,呼喚念佛眾生,信心勇敢的主動前來;但善導大師說此喻,是為了「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二河是凡夫(本性)所作,白道乃彌陀(大悲)所賜。凡夫所在之處,唯是無間斷的起貪生嗔,造作惡業;念佛人若於此自覺,必有深重的罪惡感,而捨棄自力之修行,尋求他力之救度,生前既聞阿彌陀佛本願念佛之法門,豈不且愧且喜而信受奉行;然此法之理深而行易,凡夫多疑而難信,常被「外邪、異見」所轉而退失,須假釋尊於娑婆現身,百般勸喻,彌陀於淨土發聲,千種招誘,乃能免強護持行者(念佛人)微弱之信心;因此可說,此信是二尊所賜,此法是二尊所宣,行者幾乎是半信半疑、半推半就的上路,若非「佛力」無所不用其極的(二河)威嚇,(白道)利誘,十面埋伏,全然攝取,行者將被個人的無明業習所阻,又被其他的外道異宗所惑,雖也稱名憶念,而如《往生論註》所云「無明猶在,不滿所願」,乃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其念佛之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續」。由此可知,二河白道之喻,在於二尊巧設種種方便而「此遣彼喚」,攝護行者的信願與行持,令彼能於一心念佛中,被動而安然的離娑婆而生極樂。可以說,阿彌陀佛雖報身端坐於淨土,而悲心(光明)遍在於十方,《觀經疏》云,若「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並且「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身隨於心故,言是法界身也。」也就是說,「身居西土[7]」不礙於「影臨東域」;「端坐赴機」何異於「舉足立撮」?實質上是「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8]是故,阿彌陀佛為度眾生而方便示現的(四種)威儀,或坐或立,其相雖別,其心無異,故稱為「無礙光」佛也。
二、回首催促
日本.禪林寺有永觀律師(1033~1111回首阿彌陀佛立像 (みかえり阿彌陀)」的傳聞:1082年2月15日,永觀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阿彌陀佛從法座下來,引領他同行。永觀師一時驚訝,腳步慢了,越離越遠,阿彌陀佛從左肩回望,慈悲的說:「永觀,遲矣!」明末清初,來自中國的即非禪師,訪永觀堂,見此佛像,作〈永觀堂禮回顧彌陀如來〉云:「父母皆為兒女癡,如來度世亦如斯;眾生一去都忘返,轉得頭來是幾時。」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我輩卻永世長劫的流浪生死;今雖得聞佛所說,而起信念佛,願生極樂,於個人解脫總是太遲,也讓阿彌陀佛等太久了。
阿彌陀佛為何回顧?日人解云:以無盡的慈愛,為了等待、引領「落後」的眾生,邁步前往西方極樂。
案,東林寺的沿革可分三階段,從真紹(863)創建約170年,是「真言(密)」教;永觀入住(1033)後約140年,是「三論」淨土教;從證空、淨音(1177)之後為「西山派」淨土宗。就是說,東林寺原是「真言宗」,永觀之後轉向「淨土」,並留下阿彌陀佛「回首」像,讓後人警醒。
釋永觀,姓源氏,投「東大寺」有慶,學三論,兼聞諸宗。晚歸洛東禪林故居,謝絕交往,偏慕安養,作七寶塔,安佛舍利二粒,乃誓曰:「我若生清泰,舍利必增數。」明年成倍。又於藥王院,造丈六彌陀像,當淨業。……性慈仁,當往獄,問飢寒。又多病,氣力微弱,而修學不弛,嘗言「病者,善知識也,我因病,苦堅進修。」天永二年……11月2日,沐浴而念佛,異香芬郁,中夜,頭北面西而寂,紫雲垂房壁。
永觀律師是藤原家[10],11歲隨「禪林寺」僧都深觀和尚剃髮受業,蒙授密教灌頂。後往「東大寺」受具足戒,學習三論宗。到社中遊訪,聽聞華嚴、法相教理。年屆30,入奈良光明山,偏修淨業。山棲谷飲十年;其後,就任平安京的(聖眾來迎山無量壽院)「禪林寺」第七代住持, 開演空宗教義,兼勸人求生淨土。性慈悲,常至牢獄,為囚徒說法授戒。當時百姓為了「前九年、後三年」之役的武士衝突,而田園荒蕪、生靈塗炭,便在禪林寺種滿了梅樹,佈施果實給窮人,稱作「悲田梅」。也設置了「藥王院」,讓沒錢看病的百姓來此拿藥。《拾遺往生傳》卷下云:「凡一生之間,顯密行業甚多,奉唱彌陀寶號,不知幾許;初每日一萬遍,後亦六萬遍。」晚年,因舌乾喉燥,不能念佛,改作「觀想」。又,每日三時誦經,《大佛頂咒》38億9萬120遍。夢中,常見月輪現出七層塔,極樂丈六阿彌陀佛,彷彿現前。天承二年(1111)秋天,臨終前,修「往生講」,半夜則念佛,頭朝北,面西方,安詳往生。永觀律師隱身守約,常想辭去住持,作個守戒的律師。著有《往生十因》、《彌陀要記》、《往生講式》、《三時念佛記》、《念佛勸進緣起》等。[11]
八世紀中,淨土信仰流行於日本一般社會,為「死者之追善」。九世紀,比叡山圓仁大師倡「不斷念佛」。10~11世紀,建立「阿彌陀堂」、求「來迎」,行「臨終行儀」等…….。源信《往生要集》是以觀相念佛[12]為主,永觀、珍海以下,則提出「稱名念佛」。影響及於法然,而有專修念佛、善惡平等的「凡夫救度」理論。東大寺凝然淨土法門源流章》云:
厥後漸次諸宗流傳,淨土教觀,不別爲宗,各隨自宗,解釋法義。昔元興寺智光、禮光各弘「三論」,兼通淨教。「法相」昌海欣樂安養,撰《西方念佛集》一卷,并〈阿彌陀悔過〉。次天台慈惠大僧正,歸西方教,釋九品義。次源信僧都,……研究「台宗」,兼通淨教,修習淨業,撰《往生要集》《彌陀經略記》等。中古有「三論」永觀律師,兼歸淨教,作《彌陀要記》《往生十因》等。有中河實範大徳,「法相、眞言」兼研「律」藏,并翫淨教,……行光明山重譽大徳,即「三論」碩匠也,兼研「密」藏,歸投淨土,撰《西方集》三卷。東大寺「三論」珍海已講,兼研淨教,撰《決定往生集》一卷。……
源空曾在黑谷睿空門下,學習彌陀淨土教說。睿空是(比睿山“融通念佛”)良忍的弟子,常講授源信的《往生要集》;又到京都、奈良,廣學佛教諸宗,如法相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乃至密教等,尤關注彌陀淨土。在南都,接觸了兼持淨土教學說者,如三論宗永觀《往生拾因》、珍海《決定往生集》,已據善導《觀無量壽經疏》而說「他力」念佛。源空受很大啟發[13]。自此,法然決意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再次至京都東山,對民眾傳布“專修唸佛"。永觀自稱「念佛宗」[14],對法然的專修念佛影響不小,《法然全集》云:
日本者,源信、永觀等,自宗他宗之人師,專勸念佛之一門。
稱名之行者,常途念佛之時,不可忌憚不淨,以「相續為要」故。如意輪之法,不忌憚不淨;彌陀觀音,一體不二也。以此思之,善導和尚別時之行云「清淨潔齋」,尋常之行與此異歟!源信之「不論時處諸緣」之釋,永觀之「不論身淨不淨」之釋,必有所存歟!
永觀上人之《往生拾因》亦言:「勝如上人之父母共同出家時,夫年41,妻33,以修行僧為師。師贊言:未至衰老,不臨病患,今求出家,是為最上之善根也。」
《無量壽經.釋》「正依善導,傍依諸師,并述愚懷」云:
補助善導之義者,此有七家:……(五、源信)立十門,專明念佛往生,其中於第八門,念佛諸行相對,有三番問答,後當釋之。是則「捨諸行,取念佛」之意也。次於第十門,亦有十門料簡,……第二往生階位中有二問答,以善導專雜二修義,問答決擇,是亦「捨雜取專」之意也。六、永觀者:依善導、道綽意,作《往生十因》,於念佛一門,開出十因,永廢諸行,是豈非「但念佛」行哉!七、珍海者:作《決定往生集》,建立十門,明往生法。其中亦依善導二修之文,此傍雖述諸行,正用「念佛往生」也。爰知:於往生行業,論專、雜二行,棄捨雜行,專修正行。天竺、震旦、日域,其傳來尚矣!
之後,研究了源信《往生要集》,又鑽研了善導〈觀經疏〉,頗有所悟:
予故《往生要集〉以為先導,入淨土門,而窺此宗奧秘,取善導和尚釋(觀經疏)再讀 “披閱茲典,組織素意,立捨餘行,云歸唸佛。……當知善導和尚證定疏,正是淨土宗之濫觴。
從上引述,永觀律師的經歷與著作,對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有所啟發,可說是「淨土宗」之前驅,其「回首阿彌陀佛像」之警語「太遲了」,是否因為永觀是「三論宗」師,住持「真言宗」寺,又稱為「律師」,並於禪林寺開演「空宗」教義;個人除了專修念佛,又三時「誦經」,持<大佛頂咒>,所謂「顯、密行業甚多」,晚年亦作「觀想」;不若善導大師「正定之業」的一、速、必: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那個時代或皆如此,要等法然上人1175年創立淨土宗,1198年撰成《選擇本願念佛集》,日本才有「三重選擇」的正定念佛:「1.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2.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3.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也就是依準於善導《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又,此傳說中,阿彌陀佛回望說「太遲了」,似屬「苦口勸進」的溫柔,似不如「立撮即行」的急切、強力;在此之後,新義「真言宗」的玄證依密教護摩法而作了【阿彌陀佛鉤召圖】。
三、敬愛鉤召
日本.平安期玄證本阿彌陀佛鉤召圖》:西方三聖為救度「剛強難調」眾生,往生極樂,廣設方便,軟硬皆施。圖中人坐在阿彌陀佛所賜的蓮花上,脖子被繩索緊套,阿彌陀佛雙手強拽(悲願無量);剛強凡夫雙腳蹬地,(不知好歹)頑固掙扎。觀世音菩薩在其後用蓮花撬推,助其放下萬緣;大勢至菩薩在其前(展現威勢),手指、口斥,勸其勿再抵抗(堅固我執)。從此圖可知,往生淨土,全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牽引,不由我們做主。在聞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瞬間,已住於不退轉了,只有一條路可走,一個處可去,就是聖眾接引,往生西方極樂!此圖或乃日本真言宗(密教)僧玄證(1146-1222)[15]所畫。
密教五種修法:息災(佛部),增益(法寶部),降伏(金剛部),敬愛(蓮花部),鉤召(羯磨部)。四攝菩薩:鉤、索、鏁、鈴。就內心言之,息災謂除貪、瞋等煩惱;增益謂由諸煩惱滅除,定慧增長;調伏謂由諸功德增長,能伏斷無明;敬愛謂由調伏無明,無諸違隔事;鉤召謂由無諸違隔事,諸善集生。「鉤召」於一切時修,行者仰視,用金剛鉤,燒刺木,爐作金剛形,爐底畫鉤。
藏傳較流行息、增、懷、誅四法;《蘇悉地經》《大日經》有「增益、降服、息災」三法,《金剛頂經》加入「敬愛、鉤召」為五。
或云四種「護摩」,於「鉤召」法另開「敬愛」法,為五種,以配金剛界之五部,請諸佛菩薩愛護。《瑜祇經疏》上:「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有五種法:息災,增益,降伏,鉤召,敬愛。」
或云,加持祈禱的身、口、意三密,特重護摩(homa 焚燒)法,共六種:1.消除惡難的「息災」法,2.增進福利的「增益」法,3.召集善神的「鉤召」法,4.折伏惡邪的「降伏」法,5.祈請諸佛菩薩之護持的「敬愛」法,6.祈求增長壽命的「延命」法。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五種法,搭配了五佛、五方:息災(大日/向北).增益+延命(寶生/向東).降伏(三世/向南).鉤召(阿閦/諸方).敬愛(彌陀/向西)。<瑜伽内護摩品>五佛四密:息災、增益、降伏、敬愛、鉤召……。
案,所云「鉤召」,能召來人心,及三惡趣有情,令生善處,如鉤之牽引諸物;可與「敬愛法」並用。<召請方便真言>:
由此行能招諸佛之大功德,……(如來之鉤)善及一切,無所不加,乃至能招菩提之果也。以要言之,則悉滿一切如來之功德,普召一切眾生,使亦得此道。
鉤召法,能招「(悉滿)諸佛之大功德、菩提之果」,修持此法可以「普召眾生,亦得此道」。據上引諸文,「鉤召」與「敬愛」的關係,或一或二,性質相近:調伏「無明」、集生「諸善」;祈請「諸佛菩薩」、召集「善神」之護持。如《護摩口決》云:
一法所有不生寂靜,是「息災」之義也。所生福智,是「增益」之義也。斷伏煩惱,是「降伏」之義也。違本之無明,令還歸本覺,是「敬愛」義也。流浪六道四生之無明,召入於本覺,是「鉤召」之義也。……此中鉤召、敬愛,細分雖異,大論是同也。例如「慈、悲」故,敬愛攝鉤召,爲四種也。[16]
或云。敬愛法乃「蓮花」部,鉤召法是「羯磨」部,敬愛乃「業護牙拳」四菩薩[17], 鉤召是「鉤索鎖鈴」四菩薩[18]……..。「蓮華」部,表「理」,眾生心中有本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猶如蓮華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在纏之因德);阿彌陀佛(妙觀察智/說法/想蘊)為部主;能除五毒中之疑毒,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羯磨」部,表「事」,佛為眾生而垂悲愍,成辦一切之事業(佛果之化他);不空成就佛(成所作智/成事/行蘊)為部主,舉凡吾人之一切行住坐臥、語默等,皆攝於此部。若以象徵言之,阿彌陀佛與不空成就佛的合體,或可說是《往生論.註》:「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是「不虛作主持」功德成就,「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無量壽經》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眾生心與佛本願力交會,就被佛所救,無一遺漏。具體而言,「遇」就是了知阿彌陀佛的本願力,而歸命、願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阿彌陀佛攝受而往生極樂,諸行圓滿而成佛。
由於密教的經論、部派、儀軌,多元而復雜,有些理、事,眾說紛紜而法數增減,外人難以歸納、釐清,內部則各依其流派傳承或上師口訣為準。
此處要談的是〈玄証本「阿彌陀佛」「鉤召」圖〉之淨土意涵,就此二關鍵詞為題,在涉及密教(真言宗)的部分,亦準依淨土宗之思惟來詮釋,也就是以「阿彌陀(無量)佛」總攝五部佛,以「念佛」法門函括顯、密之法要;或以蓮花部「阿彌陀佛」為主,羯磨部「不空成就佛」為輔;或將「敬愛」與「鉤召」合而言之,並以「鉤召」為五法之總攝與結論,如【五法互具】云:(內心之法)除貪瞋等煩惱,是「息災」也。依此而定慧諸功德增長,是「增益」也。因而摧破無明,是「調伏」也。依此調伏而違隔之煩惱,與菩提相和,為煩惱即菩提,又受諸佛菩薩之愛護,是「敬愛」也。更因諸善集生,由智慧之鏡明照而萬法現集,是「鉤召」也。…….
有云:「蓮花部」部主阿彌陀佛,在金剛界五佛中,表「鉤召」之特德,為「敬愛」之主尊,能使一切眾生愉悅、歡喜,特具鉤攝之德,以調伏貪眾生。阿彌陀佛悲願廣大,慈心深切,而其唸佛法門,又簡單易行,因此,皈仰者極多;由於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我們稱念其名號,就與其願心相應,阿彌陀佛與念佛眾生的身口意相融相入;,消泯一切世間、出世間的障礙,如同阿彌陀佛的功德,無量而圓滿;這種甚深的鉤召法,也是阿彌陀佛悲願力所致。任何時代,一切人類思想的究極,都必察覺自力的薄弱,而傾向於依賴一種偉大的靈格,阿彌陀佛即是這一切佛格的總代表。
日本新義真言宗祖師覺鑁阿彌陀秘釋》云,阿彌陀佛是(大日如來)妙觀察智的化身,「於有為無為諸法,即覺一心平等理無障礙故,離分別取著,證得性德一心故,名阿彌陀如來。」有對阿彌陀佛十三個譯名(無量壽+十二光)的解讀,並介紹了彌陀名號三字的密義:阿(本初不生/佛部/空/因)、彌(無我大我/蓮花部/假/行)、陀(諸法寂靜/金剛部/中/果)。
鉤召圖中之繩具,即是「四攝」菩薩之「鈎、索、鎖、鈴」,乃依譬而立名。如人捕魚,先以「鈎」釣之,次以「索」引之,以「鎖」縛之,其後振「鈴」而生歡喜心;菩薩亦以方便鈎召眾生(鈎),將其引入法界宮(索)、並縛於其中(鎖),其後乃喜(鈴)。《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一切有情將何引化,須行「四攝法」而濟度之。……所以金剛王菩薩,執雙金剛鉤,用為召集,而攝召之,……金剛愛菩薩,乃執大悲之箭,能射二乘計執之心,……亦能殺害一切煩惱,直取菩提。……夫為鉤者,有四攝義,愛語.佈施.利行.同事,而能運度無量眾生;復有難調眾魔,而能折伏,亦能控制狂象,而皆順從。即此大菩提心,廣大圓滿,堅固猛利,決定不退。亦能召集一切賢聖,降臨道場,能滿一切真言行菩薩,速證悉地。
就是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因為「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已有結緣的種子,阿彌陀佛就抓住不捨。對方雖不想往生,阿彌陀佛也要攝取他、跟隨著他,等待機緣,救他到極樂世界;一般人所知的是「黑白無常」勾取壞人下地獄,由閻羅王審判。念佛人由於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被阿彌陀佛光明,攝護不捨,如被鉤召,決定生西。[19]
玄證(1146-1222)或乃「新義真言宗」僧,其年代在覺鍐(1096-1143)與賴瑜(1226~1304)之間,比法然(1133~1212)小13歲,約與隆寬[20](1148~1227)同時。淨土思想於日本,從平安末至鎌倉,頗已興盛,而高野山是諸多念佛往生者之聚集處,真言教與淨土行結合,興起了「秘密(隱)念佛」,如(新義)真言之祖覺鍐其前驅,初以真言祈念「即身成佛」。其思想依空海之《大日經. 開題》、《般若心經. 秘鍵》、《無量壽如來供養作法次第》、覺鍐之《五輪九字明秘密釋》等書。實踐上,則以《一期大要秘密集》、《孝養集》等為基礎。覺鍐《阿彌陀祕釋》云:
一切心即諸法,佛界眾生界不二而二,諸法即一心,佛界眾生界而二而不二,又此心與此佛本來一體,更不求此心作佛,迷去智顯,即身成佛。已身外說佛身,穢土外示淨剎,爲勸深著凡愚,利極惡衆生也。隨機說法,祕實義,顯淺略。……迷悟在我,三業外無佛身,眞妄一如,五道內得極樂。」「取彼捨此,取此捨彼,妄心分別,厭娑婆,欣極樂,惡穢身,尊佛身,是名無明,又名妄想也。縱雖濁世末代,常觀平等法界,豈不入佛道乎。
是以不二門為基之密教與(彌陀)淨土之融合,類似聖道門之無(實)相念佛,不分別(生佛、穢淨、厭欣、取捨),雖曰:【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或云:「誦念此呪(無垢淨光陀羅尼),滿足百年,是人命終之後,往生極樂界。」[21]往生之法,不是稱念佛名,而是密教的真言(咒)。〈秘密念佛.略話〉[22]云:
「本初不生阿,自在無礙彌,如如帝網陀,秘密念佛佛」,此依阿彌陀佛之梵文字義,誦成四句之一頌,而皈敬此三大三諦三身三寶三成佛等之一尊也。末世愚癡眾生,為妻子眷屬所繫,與世浮沉,其妄慮如海,其作罪如山,未來之報,誠可恐懼。惟藉多數之善根,乃得歸佛,而奉持阿彌陀佛之一尊。……不離「無相」甚深之法門,「三密」加持之妙行,而示以「但信、易行之念佛」之道,使我等無福者,逢此雞有之法,憑此悲願之繩,「一心不亂,唯唱阿彌陀佛」,則不獨人于「本初之不生」,免于三塗之苦惱,而上品之蓮頓開,甘露之法常聞。斯惟藉「無量壽」援引之力,故「一心不亂之唱名」者,實「秘密念佛」之肝要也。……秘密念佛之深事,其原出於<十甘露陀羅尼>,因秘密教,不許輕說故,欲明是等之旨趣者,須訪求阿闍黎,不遠山海,親受此一念、十念之法。如《十八印契供養法本經》之《無量壽如來儀軌》者,其中伽陀有云:「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生安樂刹。」其長行又謂:「臨命終時,心不散動,三昧現前,刹那迅速,則生彼土,蓮花化生,證菩薩位。」
先觀西方極樂界,此界全体即是金剛界,極樂九品即九會曼荼羅也。……自性本有覺体,號自性法身,在中台稱大日如來,在東方稱藥師如來,在西方云阿彌陀佛,實者三位一体,示現不同名稱各異耳。〔註〕有關極樂淨土之真言密觀〔秘密念佛〕先如實自知命息,即本有風息,風者,作業之力,隨出入息,自然歸入彌陀願海,自性天然,三密相應妙行,不假修治之功,即凡夫風息作業之力,與自性彌陀風息「佛慧力也」合而為一,不即不離也。若能如此,則山河大地一切音,皆是彌陀法音宣流,如《彌陀經》所云:皆為彌陀自心所示現,溪聲風聲鳥鳴,嘻笑怒駡之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極樂清淨色。
真言宗以「阿彌陀佛」為五(方)部佛之一,是大日如來的化身;其三密相應的修行,既複雜又迂迴,且以「即身成佛」為主,並不以往生彌陀淨土為唯一或特勝(密嚴、香巴拉、烏金),既不強調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之攝受,亦不以稱念六字名號為往生之正因,這種種法要及功行的施設,與淨土宗之教理行果,有極大的差異。因此,玄證「鉤召圖」所顯示的,或乃護摩法的「敬愛、鉤召」行法,或應以真言宗思想去理解。
結論
中國佛教在善導大師(630之後)創立「淨土宗」,因會昌法難(845年),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不得不長期依附於台、賢、禪諸宗;日本佛教雖早在留學僧惠隱(639年)回國之後,就有阿彌陀佛的信仰、經典、造像傳入,卻只寄寓於三論、華嚴、法相、天台、真言各宗,直到法然上人於1175年提倡「專修」念佛,才獨立為淨土宗。因此,善導大師的「立撮」可說是純粹的淨土觀,而永觀律師的「回首」與玄證阿闍梨的「鉤召」,則多少與三論宗、真言宗有關。或由於文化及民性之不同,在中國念佛人中,「來迎」與「立撮」的圖像及思想頗為人知、且被引用;而「回首」與「鉤召」之圖文,則似乎不流行、少影響。
一、顯義:指方立相,去此十萬億剎,有佛土名曰極樂,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二、密義:彌陀理智,唯存一心。《阿彌陀秘釋》:「阿彌陀佛者,是自性法身觀察智體,一切眾生覺了通依也。……此心究竟,離分別取著,而證性德一心,即名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舉第十八、十九、二十願為「攝生增上緣」,能攝一切眾生,畢竟得生極樂國土,故稱「攝生三願」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念佛為真實,第十九願(來迎接引願)諸行為方便,此二願為「當機」願,順次往生,即現在行念佛等業因,緊接次生(當生命終之後)受往生果;第二十願(繫念定生願)為「結緣」願,順後往生,即第一生作業,第三或第三生之後受果。第十八願為明信佛智之全分念佛,順次直接化生。第十九願為疑惑佛智之少分念佛,或增進為全分念佛,即自然化生;或滯留諸行,亦蒙臨終來迎,然暫寄蓮胎。第二十願為不明佛智之微分念佛,一生結緣下種,二生緣種成熟時,或少分念佛,或全分念佛,三生達成往生。這三願是否可搭配此三圖,或須進一步考察,此處暫不附會。
本文考察了中.日三個表現阿彌陀佛「慈悲救度」的圖像,各有因緣與特色:立撮(手捉)—現身急救、回首(面命)—發言催促、鉤召(繩拖)—佛索套頸,或許對應於不同的眾生,但前後一致的描繪阿彌陀佛用盡一切方便,誓救一切眾生的慈悲與決心。此處雖舉出過去傳誦的三圖,略作例證;或許在未來,因應時代及因緣的變遷,又有更多的度化各類有情、接引同生淨土的事例,被記錄、流傳,以示現阿彌陀佛的慈悲方便,增進念佛人的信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1] <推薦彩雲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無極之體,遍滿法界;為度眾生而顯示種種形像,都有慈護眾生、大歸依、大安慰、大引導之益。當代最慈悲莊嚴的「彩雲佛」--阿彌陀佛立於彩雲蓮花上,左手持蓮,右手下伸,彎腰前傾,接引眾生。
[2]佛昀居士<西夏國阿彌陀佛接引圖>:祂見娑婆眾生為諸苦所迫,且在業力的驅使下,無一倖免被牽向三惡道。阿彌陀佛悲心所見,豈能端坐不動,唯「立撮即行」,急切趕赴苦界,到眾生前,以手接往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立像,顯示其救度眾生出火宅之急迫,這樣的姿態,給臨入地獄的我們,莫大的安慰!
[3] 撮:《說文》兩指撮也。《玉篇》三指取也。《增韻》蹙聚而捎取之也。
[4]天台四種之成佛(藏、通、別、圓),雖名成佛,但除了圓教佛,都不是究竟圓滿,但仍已了生死、脫輪迴。《地藏占察經》說「四滿」成佛:於十信之滿位,決定信諸法之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名為信滿成佛;於十住之滿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名解滿成佛;於十地之滿心,能除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是名行滿成佛;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勝妙功德,是名證滿成佛。
[7]慧布法師未信之前曾云:「西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
[8]基督教也有類似的講法,可互相對照:求父「為他們吩咐你的使者、在他們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他們。用手托著他們、免得他們的腳碰在石頭上。」神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不論風雨有多大,總是會停歇;風浪再兇猛,總是會平靜;世上雖有苦難,但在主裡有平安。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熄的燈火,祂不吹滅。」「跪下來,凡事藉著禱告求祂來幫助,而不倚靠自己的力量,使我們能在上帝保守中,走在平安的道路上。」主禱文:「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祢的,直到永遠。」「行走在漆黑夜晚的路上,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助我在任何情況下完全信靠祢,遵行祢的話,使我不迷路,蒙祢的保護。」
[9] 禪林寺12世的靜遍(1166- 1224),乃真言宗僧人,後來歸依法然上人而念佛,將禪林寺11世讓給法然,自稱12世。法然的高弟的證空也在後繼承了本寺,其弟子淨音的時代,禪林寺成了淨土宗西山派(小坂流)的寺院。
[10]其時代是攝關衰退,「上皇」(天皇的父親)主宰的院政興起,奈良佛教逐漸(百姓生活)普及化。永觀是東大寺的「別當」(管理),一天唸六萬佛號,是淨土宗的先聲。
[11]藏密<有德有名磨而不磷——日本永觀律師傳>,詳見日.卍元師蠻禪師《本朝高僧傳》「淨慧」科
[12]《往生要集》三卷,985年完稿,內分「厭離穢土、欣求淨土、極樂證據、正修念佛、助念方法、別時念佛、念佛利益、念佛證據、往生諸行、問答料簡」十門。此中,正修念佛門又別為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回向五念門。「觀察門」之修行方法,是以阿彌陀佛之「相好」,與天台「觀想」結合,對無力作觀之眾生,則勸以「口稱」佛號。此書影響所及,經良忍、睿空,至法然上人開立淨土宗,為日本淨土教史上的精萃。
[13]王金林<日本倉幕府的新佛教>
[14] 此依道綽大師《安樂集》卷下的六祖之說:流支三藏、惠竉法師、道場法師、曇鸞法師、大海禪師、齊朝上統,「前六大德,並是二諦神鏡,斯乃佛法綱維,志行殊倫,古今實希,皆共詳審大乘,嘆歸淨土,乃是無上要門也。」
[15]土宜成雄玄証阿闍梨の研究》, 新義真言宗玄証(げんしょう久安2年(1146年)- 元久元年(1204年)は、平安時代末期から鎌倉時代前期にかけての真言宗。他抄寫並收集了許多與密宗有關的聖像、經文,許多留在京都的高山寺。如,【玄證本薬師十二神將図】及【先德圖長卷】:此卷軸以印度、中國、日本的真言密教的祖師為中心,採用流麗的墨線及淡彩描繪了各位祖師、先聖先賢,共描繪有46位聖賢,包括真言密教傳播第一人的龍猛、空海等密教祖師,達摩等6位禪宗祖師,鑒真及行基、聖德太子、鳩摩羅什、玄奘等與南都佛教相關的祖師,以及周武王、孔子等中國的先聖先賢。
[17]不空成就如來的四親近菩薩,金剛「業、護、牙、拳」
[18]金剛「鉤、索、鎖、鈴」四菩薩,化他之德也;譬如於世間取魚初必有鉤,是鉤菩薩也。次當以繩引之,是索菩薩也。次當以繩貫之,是鎖菩薩也。鎖魚已,則為我有,故當有歡喜之心,是鈴菩薩也,鈴為表示歡喜者。如是四攝,攝引眾生之四德也。鉤眾生於法界宮而縛住之,自歡喜復使他歡喜也。
[19]<世界上最幸福的綁架>:「念佛,三尊常在左右,由不得念佛人;念佛日增,佛菩薩悄然用功;貪戀娑婆之心漸消,願生之心增進,由最初的掙脫,而主動配合,最終全然就範。……行者稱名,彌陀牽拉;觀音撬推;勢至勸說。一黑臉,一白臉,一折一攝,軟硬兼施,焉有不生西方?」
[20]法然上人往生後,淨土門諸流派各主自說,建立異義。隆寬上人憂之,乃作<一念多念分別事> <後世物語聞書><自力他力事>《彌陀本願義》、《具三心義》,《散善義問答》等
[21] 賴瑜《祕鈔問答》。案,覺鍐(興教大師1096-1143)並未自立,而其後輩「根來寺」賴瑜(らいゆ)(1226~1304)於高野山之外,自立「新義真言宗」一派「智山(智積院)」諸法流相承印:覺鍐(1096-1143)…. .... 證印—玄證(1146-1222)—房海—定意—實證—真空—賴瑜(1226~1304)
(圖片從網路上轉錄,若有侵權,請告知,立即刪除,謝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有人說:老調重彈,彈的不是過去的旋律,是現在的你:老調重彈,練的不是「彈什麼」,而是「怎麼彈」。有人從背景鋪陳,有人從結尾倒敘,有人刻畫角色性格,有人經營情境氛圍,所有「再安排」的細節,都是再一次創作。
    汝事務繁忙,不能盡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隨喜十方三世五類眾生之善,持此善業,供養諸佛菩薩,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之因,則一念頃,亦定獲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終得成無上佛果。
    漢族四個全家團聚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或說是: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1]、冬至(冬節)。 二、佛教之相關記載 《佛說法滅盡經》亦云:
    瓜熟蒂落,印壞文成-佛教生死學 (象山慶22.6.27) 友人作「瓜蒂印[1]」一枚,寄了圖案給我欣賞,我除了驚歎藝術家無奇不有的創意之外,隨即望文生義而回覆云:「瓜熟蒂落 印壞文成」,蓋念佛人「一心常在淨土,三句不離名號[2]」也! 1.瓜熟蒂落: 或有說禪而兼及念佛的,如: 2.印壞文成:
    隋朝智者大師《阿彌陀經義記》所用的版本,也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可知最早的《阿彌陀經》在這裡的經文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到了宋明之後,或許筆誤,而成為「聞諸佛名」。 有人提問云: 📷
    若想念我時,請念彌陀佛;我也居住在,六字名號中 淨空老和尚今天(2022.7.26)_凌晨2點圓寂,享壽96歲,台南極樂寺通知海信線上助念,念佛迴向阿彌陀佛。 去年曾傳出淨空法師示寂消息,他通過弟子將要走,曾表示,“你們想我,念佛就可以了”。
    有人說:老調重彈,彈的不是過去的旋律,是現在的你:老調重彈,練的不是「彈什麼」,而是「怎麼彈」。有人從背景鋪陳,有人從結尾倒敘,有人刻畫角色性格,有人經營情境氛圍,所有「再安排」的細節,都是再一次創作。
    汝事務繁忙,不能盡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隨喜十方三世五類眾生之善,持此善業,供養諸佛菩薩,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之因,則一念頃,亦定獲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終得成無上佛果。
    漢族四個全家團聚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或說是:元旦(春節)、端午(夏節)、中秋(秋節)[1]、冬至(冬節)。 二、佛教之相關記載 《佛說法滅盡經》亦云:
    瓜熟蒂落,印壞文成-佛教生死學 (象山慶22.6.27) 友人作「瓜蒂印[1]」一枚,寄了圖案給我欣賞,我除了驚歎藝術家無奇不有的創意之外,隨即望文生義而回覆云:「瓜熟蒂落 印壞文成」,蓋念佛人「一心常在淨土,三句不離名號[2]」也! 1.瓜熟蒂落: 或有說禪而兼及念佛的,如: 2.印壞文成:
    隋朝智者大師《阿彌陀經義記》所用的版本,也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可知最早的《阿彌陀經》在這裡的經文是「聞是諸佛所說名」,並非「聞諸佛名」;到了宋明之後,或許筆誤,而成為「聞諸佛名」。 有人提問云: 📷
    若想念我時,請念彌陀佛;我也居住在,六字名號中 淨空老和尚今天(2022.7.26)_凌晨2點圓寂,享壽96歲,台南極樂寺通知海信線上助念,念佛迴向阿彌陀佛。 去年曾傳出淨空法師示寂消息,他通過弟子將要走,曾表示,“你們想我,念佛就可以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當大家能發自內心去接受行銷自我優勢才是「合理」的、「積極高效率」、「能讓自己才能充分變現過上理想生活」等思想時,才有機會執行行銷,因為認同,才願意做,做出績效後,自然越做越投入、上癮
    Thumbnail
    概要:糟糕作息,臨時決定投稿的詩作,明明提早做了還是壓線交的糟糕的一次報告,知覺上的肝腸寸斷。
    Thumbnail
    那裡沒有時間的摧殘,它是孕育一切的囊袋,曾被淹沒的苦痛成了滋養意念的沃土, 當它觸碰貧瘠,荒蕪因而蓬芽遍地;它給予受傷的靈魂空間,讓斑駁的心慢慢拾回被遺落的勇氣, 在涕淚的間隙綻出精神的花朵,帶領來時的愚人沉澱思想,淨澈悲傷,那裡是治癒一切傷痕的家鄉。
    Thumbnail
    今年超級盃的組合已經確定是由舊金山四九人與堪薩斯城酋長進行對決,地點是在拉斯維加斯的忠實航空體育館,由酋長隊擔任主場隊伍,將在台灣時間2/12(一,大年初三)早上7:30開踢。 本篇將整理本次超級盃一些賽場外的看點,提供剛了解規則的入門球迷一些超級盃的背景知識,同時提供國內外轉播資訊。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面對親友離世,你們與這份悲傷共存的方法是什麼呢? 𝑰.前言:就算是沒有過去的明天,也能寄語未來希望 談起前作《即使,這份戀情今晚會從世上消失》教會我們學會接受人世間意外的無常,就算是沒有過去的明天,也能寄語未來希望,這份希望來自一份粉紅色的「戀情」,但人世間無常總來的措手不及,對於患有「順向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當大家能發自內心去接受行銷自我優勢才是「合理」的、「積極高效率」、「能讓自己才能充分變現過上理想生活」等思想時,才有機會執行行銷,因為認同,才願意做,做出績效後,自然越做越投入、上癮
    Thumbnail
    概要:糟糕作息,臨時決定投稿的詩作,明明提早做了還是壓線交的糟糕的一次報告,知覺上的肝腸寸斷。
    Thumbnail
    那裡沒有時間的摧殘,它是孕育一切的囊袋,曾被淹沒的苦痛成了滋養意念的沃土, 當它觸碰貧瘠,荒蕪因而蓬芽遍地;它給予受傷的靈魂空間,讓斑駁的心慢慢拾回被遺落的勇氣, 在涕淚的間隙綻出精神的花朵,帶領來時的愚人沉澱思想,淨澈悲傷,那裡是治癒一切傷痕的家鄉。
    Thumbnail
    今年超級盃的組合已經確定是由舊金山四九人與堪薩斯城酋長進行對決,地點是在拉斯維加斯的忠實航空體育館,由酋長隊擔任主場隊伍,將在台灣時間2/12(一,大年初三)早上7:30開踢。 本篇將整理本次超級盃一些賽場外的看點,提供剛了解規則的入門球迷一些超級盃的背景知識,同時提供國內外轉播資訊。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面對親友離世,你們與這份悲傷共存的方法是什麼呢? 𝑰.前言:就算是沒有過去的明天,也能寄語未來希望 談起前作《即使,這份戀情今晚會從世上消失》教會我們學會接受人世間意外的無常,就算是沒有過去的明天,也能寄語未來希望,這份希望來自一份粉紅色的「戀情」,但人世間無常總來的措手不及,對於患有「順向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