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隨喜一切善法

2022/08/23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象山慶2022.8)
對於暫時沒機會、沒時間,或沒能力做某些(義工)善行的人,佛菩薩開示了「隨喜」之法,讓人於「見善歡喜,由衷讚嘆」的同時,即已分享彼人(事)之功德,且於未來因緣具足時,其心志則能效法而行之。隨喜是善心、是正念,可對治「嫉妒、惡心」。世出世間、古往今來一切聖賢、凡夫之大小善行,我們若聞若見之時,能以清淨歡喜之心,而(意)隨喜(敬佩、嚮往)、(口)讚嘆(真誠、修辭)、(身)禮敬(問訊、鼓掌),不僅可增加個人的正能量,也分享了這些善行的功德。所謂「君子有成人之美」,或說「若無其事的成全他人」,這是利己又利人,順便為之的心行,何樂不為?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佈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的對象與內容從諸佛、一切菩薩、聲聞及辟支佛,乃至(十方世界一切種類)六趣四生,所有的難行、苦行、善根、功德,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我皆隨喜」,而且隨時隨處,身口意業,無有「窮盡、間斷、疲厭」,這樣的心量與願力,我們凡夫雖一時做不到,甚至不以為意:然而,至少可以心嚮往之,或不起煩惱,給未來留個餘地。《教授勝光大王經》云:
汝事務繁忙,不能盡學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一切行住坐臥威儀中,隨喜十方三世五類眾生之善,持此善業,供養諸佛菩薩,悉皆回向無上菩提之因,則一念頃,亦定獲得所求人天王位,最終得成無上佛果。
隨喜也是一種布施、精進、智慧及慈悲,可以給人溫暖、信心、助力。若六度(十波羅蜜)萬行學不來,就先修「隨喜」一行,將「十方、三世、五類」一切眾生之善,視若己出,以同理心融入、分享,並以此共許之善,供養、迴向,長養自、他的菩提心,互勉邁向成佛之道。《四十二章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一炬燃眾炬、一月映千江,光明只增不減;如此隨喜,又類似於菩薩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大智度論》卷 61 〈釋隨喜迴向品〉
隨喜福德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德,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作是念:「一切眾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為殊勝!」……如是等種種福德,得正見故,隨而歡喜。復次,菩薩自念:我應與一切眾生樂,而眾生能自行福德,是故心生歡喜。復次,一切眾生行善,與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隨喜。
一般而言「修福、行道」乃自作自受的因果,但每個人的心力與因緣不同,有些「福善」之事,未必輪得到我,或雖輪到而不及做,此時若能轉念「但願眾生得離苦,好事何必由我來」[1],且由他人做,我在旁喝采(邊鼓),或在後促成(背景),或只是由衷地「隨」而歡「喜」,讓這些福善之事,增光添味(),擴大其影響。雖非身口之親力親為,只是起心作意之追隨,但「與我相似、是我同伴」的念力亦足以成人之美。這種「不勞身口業,但以心方便」的見作隨喜,與親手去做的功德相等[2];印光大師〈復丁福保居士書九〉云: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同受善惡業果之報。」十善道各有自行、教他、讚歎、心隨喜,合為「四十種善道」。且自作有限,而隨喜無窮,故自造、他作,由隨喜、讚嘆而皆入我心,毫無遺漏。這其中,亦可深入的體會「無我」之智、實行「慈悲」之德,善導大師《往生禮讚》:
歷劫以來懷嫉妒,我慢放逸由癡生,恒以瞋恚毒害火,焚燒智慧慈善根。今日思惟始惺悟,發大精進隨喜心。
不能隨喜他人的功德,則必隨順自我的煩惱:此文列舉的心所五種煩惱法,「我慢、瞋恚」是根本,「嫉妒、放逸、毒害」是枝末 (隨)3],總之就是「貪瞋癡」三毒,能燒壞「智慧」與「慈善」之根[4],而見賢(善)「隨喜」、思齊「精進」可以對治之。《現觀莊嚴論》第二品「隨喜」修道,令已生之善根不壞且增上;《入菩薩行論》第三品
(世間)欣樂而隨喜,一切眾有情,息苦諸善行,得樂諸福報。(出世) 隨喜三學行,二乘菩提因。隨喜眾有情,實脫輪迴苦。 隨喜佛菩提、佛子諸果地。亦復樂隨喜:能與有情樂,發心福善海,及諸饒益行。
這是勸令隨喜於「眾生」行十善而離三途(惡道)苦,「二乘」修三學而脫三界(繫縛)獄,「菩薩」行菩提而得究竟(成佛)果;及一切「拔苦與樂」的饒益(慈悲)行;這一切世間世出的大小善,皆應隨喜而修。宗喀巴《善方策傳》:「不須勤勞積大福,隨喜善事最殊勝。」三世貢唐:「若欲安睡積大福,便應修習隨喜法。」這種修習,是樂行、易行,看似不修而修,卻能積集大(殊勝)福,因為,值得隨喜的對象與善行,乃是無量無邊,就看個人的心量有多大、眼界有多廣;何況,「不須勤勞」、「安睡」即可成就,或可說是「得來全不費工夫」,這不是教人投機,或心存僥倖,而是法界的事實。
隨喜(心)+讚嘆(口)→參與(協助)、成全:須先確認所喜歎的內容是正當而有(自他)利(現當)益的;以隨喜治忌妒,以讚嘆治批評:我所能做的極有限,遠不及做不到的,暫時心嚮往之(將來有志竟成之) ;若他人替我做了,心喜而口讚之。因此,個人能做的功德極少,大眾隨喜的功德無量。有時雖不懂他所行之善,但見其令人受益或自得其樂,而我之隨喜可勵其行善、增其歡喜,亦當為之;隨喜淨善行,讚嘆令增長。
有人說,隨喜有三:隨自己歡喜,廣修一切善法;或見人修善,助之歡喜;或取他人之善,效法之。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修「隨喜」功德。事上隨喜利他,最大獲益是自己,可修除我執、我慢……等惡習,增長悲智,開闊心量。[5]孔子說「君子不器」,「見賢思齊」,「見善如不及」。
如上引述,或可分別「隨喜」的層次及其歸結:
1,世間一切眾生「真善美聖」之事理與德行
2.佛法(三乘)之一切「善、淨」(四攝,六度,八萬四千法門)之智慧與方便
3.淨土門一切智愚「一心念佛,往生極樂」之信願行
從凡至佛,是世間、世出一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之功德的總括,皆可(應)隨喜;進而如印光大師云:
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與悟開師書)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淨土聖賢錄》序)
則淨土門的機教行益(教理行果、信解行證)一切功德,更值得所有人隨學與隨喜。念佛往生之大功德大利益,最初由彌陀發願、攝受,而釋尊勸請、咐囑,諸佛證誠、護念,諸大菩薩、歷代祖師多有作偈禮讚、造論闡揚,這就是隨喜、讚嘆的最佳示範。本願念佛人有一種共識,就是於「聖道門」隨喜而不靠[6],於「淨土門」則隨喜而同行[7],以同理心(與人為善、成人之美)稱念六字名號,讓彼此的身口意「浸潤」於佛光與人情中。善導大師《般舟讚》:
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名為正因也。……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總斷不行,是名清淨;又,自他身口意相應善,即起上上隨喜心,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善根迴生淨土,故名為正因也。又,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隨喜一切的善根功德,皆「迴生淨土」,以此為念佛往生之「正因」;而「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也是一種隨喜。諦閑法師<普賢十大願王別釋>:
菩薩隨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種說:……世間功德為有漏,出世功德為無漏。倘能隨喜而修,以世間一切之因,回向無上菩提,亦可轉有漏為無漏矣。是故遇諸公益事,有力則助力,無力則讚嘆。切實量力,隨喜而修。……現今提倡淨土法門,亦是了生脫死功德。對善信者,從而策勵之;對未信者,從而稱揚之;亦為普賢菩薩隨喜之功德。所以隨喜淨土法門,當稱揚彌陀功德。古德云:「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以身業禮,以口業讚,以意業敬,是則名為三業供養。法身如來如遮那,報身如來如彌陀,應身如來如釋迦等,皆以德彰名。……舉一方便法門,無論男女老幼,人人能讚,即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是。念彌陀雖為稱讚彌陀,即對十方世界諸佛,我能以一念讚盡。何以故?十方世界一切淨土,總攝於西方極樂淨土;念西方佛,即念十方佛也。
道源法師<念佛與隨喜功德>:
隨是順從,喜是欣悅,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謂之功德。 十法界四聖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當發願隨順喜悅,故曰「隨喜功德」。……見他人作功德之事,要隨喜。或以身業隨喜助成之,或以口業隨喜讚嘆之,或以意業隨喜欣悅之。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樂善之心常現前,嫉妒之心自伏斷。能「生起平等善法」。將來度脫很多出家在家弟子,「得大眷屬」親近擁護。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與懺悔業障……均應隨喜;乃至拭佛前桌、掃佛堂地,都是功德,都應隨喜。如是拭桌不礙念佛,念佛不礙掃地,便將隨喜功德的行願,與念佛法門融而為一了。
隨喜「諸佛菩薩、全體出家人及六道眾生」一切善法功德!並以此迴向往生極樂。《法華經. 化城喻品》:「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善導《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序偈:「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此在淨土門而言,往生安樂國,即是成佛道;一人往生則一人成佛,多人往生則皆共成佛,平等無差別,全體無遺漏。
唯,在淨土宗以其簡易、殊勝,一般人反而難以信受,為免引起不必要之誤會與爭論,則初學者於法義行持上可略作區別:於「本門」同修,親而近之,互相切磋;於「他宗」學人,敬而遠之,合掌祝福。《觀經四帖疏.散善義》:
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又言:「若欲學行者,必藉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
慧淨法師<殊勝的淨土法門>云: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本願之法更是難中之難,今生有幸遇到,表示我們過去世宿善特別深厚,跟阿彌陀佛的緣特別深厚,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掌握這個法門。而對於他人不同的看法,我們應該抱持尊重的心情──合掌令歡喜,不要互相評論,因為一落入評論就一定會起諍論與是非。
智隨法師<念佛人應保持的心態>:
為了令自己安心,能老實,本分、守愚、無諍地念佛,就要多親近淨土道場,淨土宗善知識。是念佛的人就多親近,不是念佛的就讚歎、隨喜,遠離。他能參禪、學密,是他的因緣,我們不去親近。……佛法的利益是共用的,修行好的可影響別人,讓人沾光。念佛好的也可加持那些念不好的,互相感染,互相影響,這叫「同行相親」。
此乃暫時不得已的變通,若於本門之「信願行」得堅固與決定,則不妨廣泛的隨喜一切世間世出之善行,乃至隨喜三乘七宗一切行門與果證,迴向於淨土門之往生成佛,廣度眾生也。羅狀元<十嘆無常歌>:
修行女,行善郎,皈依三寶念佛堂。嚴持五戒行十善,隨喜六度法弘揚;發願往生極樂國,彌陀接引往西方。勸賢良,勤念佛,如子逃逝歸故鄉;見慈父,大醫王,精進修持壽無疆。文殊普賢觀自在,清淨海會聚一堂。見佛聞修無生忍,再度六親與爺娘;回入娑婆度眾生,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才算孝中郎。
同是念佛人,讚嘆念佛人:對於「信受彌陀救度」而念佛的人,信知佛光隨時攝護他、保佑他,能為他做最好的安排,縱然遭遇了看似不如意的狀況,總是可以承受且結局圓滿的。我們雖不詳知他的身心狀況,卻不須為他擔憂、懷疑,或不平,因為「信佛念佛」是他的選擇,必經長期的深思熟慮、親身實踐,而終於坦然信受,成為生命的重心與生活的常態;也可能與阿彌陀佛有感應,而強化其信仰;因此,我們應站在他的立場、尊重他的選擇、隨喜他的信仰,依常理及佛法,必有各種佛法的利益,甚至超乎想像的善報,也就是往生極樂而成佛。我們該為他的選擇及奉行而感到高興、祝福;進而隨喜他所好樂的方式,陪他一起念佛、祈願並迴向,這就更能順他的意、滿他的願,也圓成我們的善心。如此正向的情感與行為,必然獲得正向的回應與結果,對大家都更好。或許他曾因自己念佛受益,而希望親友也了解其信仰而一起念佛蒙福,這是他對我們最迫切、最極致的關愛與建議,將我們託付於他所信所賴的阿彌陀佛,今生蒙照顧,後生永團聚。因此,我們也回應、成全其心願。「真信能受利,猜疑全無益」。何況,自信教人信,是世間與出世之一切功德無可比擬的。因此,願我們都能放心的體會「信佛念佛,任佛安排」的至誠,並至誠隨喜一切人信佛念佛之功德。南無阿彌陀佛
十方三世一切念佛人,同在阿彌陀佛的慈眼觀照、慈光攝受下,隨順本業,各適其性,或群居、或獨處,在賺錢養家、相夫教子、退休養老,或刻印寫字、鑽研教理、掃地燒茶、應門打磬、插花供果、流通法物、接送同修……..之中隨作務隨、念佛,一切時處,念佛不輟;所展現的身姿人格雖有不同,整體上莊嚴喜樂、安隱無諍,讓人感動、給人信心;日子越久,念佛的心也越來越純淨,化為平實、平淡、平常,「念佛必生」,信此行此,別無玄妙! 極樂世界的名額無限,也不必排隊,南無阿彌陀佛 早就預留了十方眾生的位子。何時念佛,就何時往生;念念念佛,就念念往生。
其實,至心念佛,就是總括的隨喜、讚嘆一切世出/世間的善、淨法。善導大師《往生禮贊》五念門云:
五門若具,定得往生。何者為五:一者.身業禮拜門。所謂一心專至恭敬合掌,香華供養,禮拜阿彌陀佛。禮即專禮彼佛,畢命為期,不雜餘禮。……二者.口業讚歎門。所謂專意讚歎彼佛身相光明.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及彼國中一切寶莊嚴光明等。……三者.意業憶念觀察門。所謂專意念觀彼佛.及一切聖眾身相光明.國土莊嚴等。……四者.作願門。所謂專心.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不問初中後.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五者.回向門。所謂專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隨喜;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我亦如是隨喜。以此隨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與眾生共之.迴向彼國。又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眾生,徹窮後際,心無厭足,乃至成佛。
(身業)禮拜、(口業)讚歎、(意業)觀察、作願、回向之「五念」門,可歸結於「一心念佛」的身口意(三業)之展現,前四門所成一切功德,皆須一一回向[8],而兩種迴向之「往相」即是「自作、他作之一切善根」的隨喜,這是如(效法)「諸佛菩薩所作隨喜」一樣的隨喜;「還相」則是往生彼國「得六神通」之後,回入娑婆「廣度眾生」,這些神通與教化之功德,皆是阿彌陀佛所有,我輩只是隨喜彌陀之果德而得加持,亦隨喜彌陀之本願而學著做,如是而已。菩薩眾生之所以能「如是修五念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五果」門),若覈求其本,舉凡 「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往相、還相皆由「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之故,我輩皆由阿彌陀佛的攝受、薰發,而南無.隨喜阿彌陀佛無上無量之功德,一切現成。
[1] 《現代禪的教育.平常情懷》:但願眾生得離苦,好事何必皆我來;我只是想滿你們的願望,並不是想告訴你們什麼。大夢初醒,頓覺此身如中陰,有形無體;情愛深故,重返世間,願為苦海擺渡人。「枯萎的蘆花,我不折斷;將熄的燈火,我不吹滅」——這是多麼多情的人啊!
[3]我慢「踞傲恃所執我,令心高舉」,瞋恚「發激怒之情,蓋覆心性,妨礙禪定,燒盡一切功德」,「嫉妒(持心不平)、放逸(縱恣自逸,耽著欲境,不知檢束)、毒害(銜恨蓄怨,常欲損害於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
[4] 「五(無漏)根」之慧根,乃觀達諸法、了知真理之智慧,能照破無明、生出善法,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於成佛;而「慈悲」乃慈善之根[4],又不貪、不瞋、不癡,乃「三善根
[6] 念佛人一向「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而不依通途佛法的行門與條件,所謂「四不」是不靠「開悟、三學、懺罪、斷惑」,這四種內容都是佛經所說、聖者所修,通行而有效;因此,並非「不可靠」,而是「不依靠」,就契機上「淨土宗是有可行的特別管道,但不排斥或否定這四種佛教的根本修法」。
[8]世親菩薩《往生論》:「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曇鸞大師《註》:「”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若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