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1章】孔德之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帛書(校):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沕呵朢呵,中又象呵;朢呵沕呵,中有物呵。幼呵冥呵,其中有呵;其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楚簡:
註:
  1. 「道之為物」與「道之物」,帛書少了「為」字。
  2. 「朢」與「沕」與「恍惚」類似。
  3. 「其中有請」,「請」應為精。
  4. 「眾甫」與「眾父」相通。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可解為大,或為空;容,也兩解,一為形象,二為容納,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有兩種涵義:一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循道而作;二是以空為德,乃能動作從道。
道德經的「德」與我們一般認識的「道德」不太一樣,普遍認知的「道德」跟良心有關,良心是一種集合體,是文化印記、社會共識、自我認同等各種自我認知與集體意識的混合,深刻在人的本性之中,所以它屬於人內心的一部分,但它仍只是人意識中的一環,而道德經的「德」是人與物、主觀與客觀、實體與虛體的結合。
「道」是整體運作的框架與宗旨,萬物不離其宗,「德」與人相連,人有意識,意識複雜,也讓世界變得複雜,講「德」就必須考慮人,以人作為基礎。
在道德經中稱呼有德之人,並非稱讚他的良心,而是指他的認知與行為符合「道」,「孔德之容」不僅是以道為本,更是幾近融於道。
大德之人之所以無所不容,起因於「空」。拋開自我,方能廣納,從心之至,順如自然。
「空」不是否定現實一切事物,亦不是強行告訴自己這一切與自己無關,客觀事物仍然存在,即使沒有人類,動植物依然各自生存,宇宙依舊自然運作,人沒辦法無視眼前的一切,萬物存在便是存在,人看到就是看到,聽到就是聽到,這一切都是真實,人無法拒絕跟否定。
但,事物會透過人的對外接收器(如五官)而轉化為「訊息」,「訊息」會影響意識,所以,要空的是「訊息」。
「空」可以形容狀態,也是一種動態,是對訊息「看清—不受影響—順應」的過程,然而要做到看清,已是不容易,得先理解虛體層面的事物。
無論「德」或是「空」,都以人為主體,因為人有「意識」,讓世間萬物變得不再純粹,所以需要淡化「意識」,使人順應天道,而不再複雜混亂。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帛書:道之物,唯朢唯沕。
道之為物:若道如物質一樣存在。
道之物:從道中衍生的物。
朢,讀忘,同「望」;沕,讀密或物,潛藏。
「唯朢唯沕」,像是一張一隱,指細微之物的活動。
「惟恍惟惚」則像是精神上的若有若無。
兩句意涵應該差不多,皆是指宇宙最初始的狀態。在整個宇宙誕生之前,「道」是否就存在,不可得知,但這裡藉由物,來描述「道」可以理解的最早時期,物在若有似無的時候,就已經有「道」,但也可以說,「道」有了物,世界才開始運作,「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原意是將「道」比擬為物,卻也側面說明宇宙初始,以物為開端。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在恍惚之中,生成象與物,接著,在隱微昏暗之中,出現精氣,於是有了動力,有了生命,原動力讓事物顯相成相,使得一切變得真實,產生定性,事物率性而動,便有了時序,有了軌跡,整體運作,自然實存。
恍惚是精神層面,象與物可能是虛體層面的事物。「象」類似形象、現象。
窈:隱微不顯;冥:昏暗不明,
到了窈兮冥兮,就進入實體層面,不知什麼契機,生成元力,就像電子消散產生細微能量,經過無數裂變與融合,物開始成形。
「信」,通常是人的信念,人相信什麼、信仰什麼,都是從人去「信」該事物,其中夾帶人的意識,使意識跟該事物有所連結,但「其中有信」的「信」似乎是不以人的信念為主,而是自然呈現的律則,白話來說,這是「任誰都認為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信念,而這個「誰」可能不是指人,雖然「認為」一詞帶有人的主觀性,但是「其中有信」讓事物得以自證存在,不受人的主觀影響。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是事物產生真實性,「信」則是強化真實,讓真實有了核心,而因此不會出現質疑,所以是怎樣便是怎樣,這也是「道」運行的基礎。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閱:察或稟,稟為承受;眾甫:萬物之始。
「今」可能不是指現代,自古及今的時間軸,可能是從混沌時空到萬物初始,而人的意識可以追溯至「眾甫」,與之合匯。在第1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其名不去」是指「無名到有名」,「名」是定性,使物慢慢凝聚本質,逐漸具象化,譬如夸克的自旋為1⁄2,又分上旋和下旋,電荷值有正有負,它的這些特性,是在某一個時點被定了下來,加上輕子、玻色子,形成質子、中子,再到原子,分子………,這些物的生成,都源自於一開始的定性,「其名不去」蘊含物的演變過程,以承接萬物之始。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回到當下時空,以人的角度介入,並回扣「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為何需知眾甫之狀(萬物之始)?其在闡明溯源的重要性,追溯可從眼前事物追至虛體面,以了解問題根本,從源頭化解,則能實質淨空,空為孔德之基礎,行此以為從道。又,何以知萬物之始?以意識進入源頭,從實體轉入虛體,得以感知化為感悟。
avatar-img
72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主角艾迪在天堂遇見曾出現在他一生當中的5個人,有的很重要,有的不曾見過,藉由他們的引導,艾迪逐漸了解人生,並從中獲得解脫。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地引起一些省思。
在大道未廢之時,一片祥和,人心循道而安定,當人對道無感的時候,人心便開始浮動,失去支撐,於是胡亂找支撐,認為仁義是支撐,因為仁義可以有效規範人心;認為孝慈是支撐,因為孝慈是修復六親的曙光;認為忠臣是支撐,因為忠臣才能消弭國家的弊端。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學」的本質是向外接收訊息,訊息虛虛實實、詭譎複雜,如果沒有一套過濾系統,便容易受訊息影響,隨之起伏,如此心就不定,越「學」越憂心,所以「絕學」並非拒絕學習,而是心中須有一把尺,藉以辨清並防止訊息對身、心、靈的各種影響。
前面三種絕棄(聖智、仁義、巧利),是為避免人心紊亂,像是三到閘門,若放開,人心便如大水奔流,往複雜迷亂奔去,但即使設閘,卻也只能防止,難以改變源頭,真正的核心在於心之歸屬,這是比認知想法更早形成的意識意念,人的一切由此開始衍生,所以源頭應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主角艾迪在天堂遇見曾出現在他一生當中的5個人,有的很重要,有的不曾見過,藉由他們的引導,艾迪逐漸了解人生,並從中獲得解脫。隨著故事的發展,逐漸地引起一些省思。
在大道未廢之時,一片祥和,人心循道而安定,當人對道無感的時候,人心便開始浮動,失去支撐,於是胡亂找支撐,認為仁義是支撐,因為仁義可以有效規範人心;認為孝慈是支撐,因為孝慈是修復六親的曙光;認為忠臣是支撐,因為忠臣才能消弭國家的弊端。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章跟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三十八章上德下德有相連通義,說明道的本質與德的性情養成。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道法之處,強調了看不見、聽不見、摸不到的微妙之處,並提到了失業、職場、心態等現象,最後還關連到了科技及大數據的應用。整篇文章充滿了哲學的思考與深刻的觀察。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章跟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三十八章上德下德有相連通義,說明道的本質與德的性情養成。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窕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要回到之前的篇章,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隨著大道精神做出最好的選擇,恍恍惚惚之間猶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道法之處,強調了看不見、聽不見、摸不到的微妙之處,並提到了失業、職場、心態等現象,最後還關連到了科技及大數據的應用。整篇文章充滿了哲學的思考與深刻的觀察。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