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一打博士在我家》─ 任其顛沛流離與苦難,都不會是為人良善與追求學問的阻礙

2022/09/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楊正民當選國立巴西利亞大學二十八次模範教授,其四個兒女則共獲得四個醫學博士、四個哲學博士和一個超博士學位,而頒授這些學位的大學都是美國久負盛名的一流學府,其中包含哈佛大學、威斯康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再加上楊正民的二位女婿;這一家總共有十二個博士的學位,但是誰都想不到當初楊正民帶著妻兒移民巴西時,全部財產只有三百美金,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他依然培育子女個個有成!-《一打博士在我家》封面摘要
  • 書名:一打博士在我家
  • 作者: 楊正民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出版日期:2003/08/18
  • 語言:繁體中文

一、引言導讀

在台灣,也許很多人認識知名的預防醫學專家楊定一博士,這位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前女婿,現任長庚生物科技公司的董事長。在他13歲的時候,以史上最年輕之姿考進巴西利亞大學醫學院並以第一名畢業,隨後赴美國求學,21歲又創下洛克菲勒大學創校以來最短修業取得博士學位的紀錄,27歲當上該校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系主任。
而這本傳記文學《一打博士在我家》的主角,即是楊定一的父親楊正民教授
楊正民教授為生物電子學專家,在巴西國立中央巴西利亞大學擔任教職二十幾年,作為少有的外國人教師,卻深獲當地人與學生們的尊敬,甚至獲得多達28次模範教授的殊榮。他與妻子劉佩蘭女士育有四名子女,分別為長女楊一鳴、次女楊化宇、長子楊定一、次子楊北恒,四名子女一共擁有八個博士學位,各個謙和有禮,並學以致用,多年來持續在不同專業領域上發光發熱,因此友人曾以:「大英無落日,楊家燈不熄」來形容讚美楊氏滿門書香。
楊正民教授出生於1928年,現年已經高齡94歲,孩童時期遭逢戰火,飽嘗與至親摯友不斷分離死別的苦難,肉體與心靈的摧殘,卻都無法阻止讓他放棄成為一個良善的人,與追求知識學問的意志,最終完成無數個艱鉅的任務。楊教授律己寬人、教育子女與學生的理念,以及承襲家風,不計回報地厚澤他人的行事風格,著實都令人敬佩,似是現代混沌社會中的一盞明燈。

二、大綱簡介

  1. 楊正民教授幼年成長經驗,至青少年時期流亡的求學生涯
  2. 到台灣加入軍校,畢業後開始從事通訊電子方面的工作並持續進修
  3. 年近四十歲之際攜家帶眷移民巴西,在當地碰到各種意料之外的考驗
  4. 教育四名子女的方法以及各自的成長發展
出自本書附錄

三、書摘精華

【第二章】 戰火,放逐了一群小孩

臨行前幾日,楊正民日夜磨蹭在母親的跟前,一步都不忍離開。離家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把他叫到跟前來,慎重地對他說:「我願你節儉樸實剛毅木納,憨厚忍讓肯吃虧;而不願你精明過人,點滴必爭。與人相處要寬厚忍讓,路子才會越來越寬,交朋友才能長久,我們家風是得理也讓人。假如有十隻沉重的箱子,有三個人去搬,你一定要搶著搬第四隻;但是如果有十種好吃的東西,由三人分享,你絕對不可以吃四種。」-p.61
除了課本不足之外,文具也嚴重缺乏。學生們所用的紙,是鎮上商店用過的各種舊本子的反面;筆,則是將撿來的破鋼筆的筆頭綁在筷子上權充,一旦筆頭寫鈍了,就在石頭上磨尖了再用,一個被拋棄的筆頭,在小心的使用之下,伴隨了楊正民整整四年。而墨水,則是從廚房大鍋底刮下的灰垢加水調和而成。-p.67
1941年由於戰爭惡化,國民政府撤退到大後方去,學子們不得不前往數百里外的地方才有學校可以念。從未離開故鄉年僅13歲的楊正民,想跟去上學的意志堅定,只好告別了家人,和同學一起上路,沒想到與母親一別離,就是三十年。
況且,一群毛頭小孩,在當時沒有科技導航、也沒有足夠的資金、物資與人脈的情況下,要走到遙遠未知的彼方,還要順利找到學校願意收他們,現實上非常困難。光是每天行走七、八十里路,每個人的腳底都磨出了許多水泡,甚至到最後連鞋子都不需要了,因為腳底長出厚厚的皮繭,硬如牛馬的蹄子一搬堅硬。
沿途居住的地方,多半是殘垣斷壁旁、潮濕骯髒的泥土上,僅用稻草作床,或者直接睡在墓地的週邊,還要一邊躲避敵軍的擊殺,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學校。然而,長期環境衛生條件不佳、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學生們死的死、病的病、逃的逃,加之碰上瘟疫,每天被抬走的屍體多達數十具,在山谷形成了「學生塚」,當年全校五千餘名學生,頓時竟然只剩下八百人而已。
校長這些年來,都以學生的空缺在吃錢,最可恨的是,校長連政府發給那些病死餓死的同學的棺材費和埋葬費也全部吞沒了,讓那些死於非命的同學們曝屍荒野。除此之外,在校長名下,還有筆驚人的鉅額存款,單是每個月的利息收入就非常可觀。這些,竟都是用這群可憐的孩子的血,和那些死去的同學的命換來的。-p.75
更糟糕的是,偏偏又遇上了個貪汙校長,平常學校給學生們吃的都是一小口還摻了泥沙的米飯。學生們察覺真相後,不僅憤怒地將校長揍得鼻青臉腫、跪地求饒,又立即向教育機關提出檢舉申訴,後來教育部才從校長的帳戶裡,將錢撥還給每位學生一筆不小的數目當作補償。
瘟疫期間,楊正民對染疫的好友不離不棄,冒著會被感染的風險,細心將友人照料至康復,爾後當楊正民拿到這筆補償金時,想到已逝去的那些同學,不經悲從中來,直接將這筆錢寄給了其他更有需要幫忙的朋友們,與惡劣的貪污校長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

第五章】 以性命換來的學位

當時,家住松山的楊正民每天上午必須到淡江大學上課,下午到陽明山後面的金山電台做第二份工作,晚上則要趕到武昌街做翻譯的工作,在那種交通並不便捷的年代,光是往來於這些地點就不知要費去多少時間,所以,他經常一大清早就出門,卻總要到深夜才進得了家門,回到家還得徹夜研讀高深的教科書。當時楊正民的氣喘非常嚴重,尤其是在寒冬的夜裡,經常得坐起身來與病魔奮鬥,他一面讀書,一面還得往嘴裡噴著氣喘藥。-p.89
1960年,已經結婚生子的楊正民,在同時兼差多份工作的情況下,仍堅持想要在數學上多花點工夫,讓身為電子工程師的他,可以更加鑽研電子學高深的知識。但很不幸地,就讀淡江大學的隔年,他在工作場合中意外地被天花板上掉下來的鐵盤給打中了頭部,導致他同時深受氣喘和腦症盪後遺症的折磨,包含頭暈、噁心、視覺出現雙重影像等問題。在承受著身體的苦痛之下,又不放棄工作跟學校兩邊的狀態,仍完成了學業,艱辛取得了他此生第一張高等教育的文憑。

【第十七章~第二十八章】教育的黃金年華

由於本書第四篇、第五篇(橫跨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主軸皆在描述楊氏夫妻教養四位子女的方式以及做人處世的理念,以下直接從各章節中摘錄精華片段。
他們深切明白,孩子在父母身邊僅有十幾年的歲月,他(她)的能力要在學校和社會上發揮。若能及早養成他們勤儉樸實,刻苦耐勞的性格,並且能夠敬業樂群,自己經辦的事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並且進而幫助他人,當然會受到同學、同事及伴侶的肯定,自然會有愉快的工作環境和幸福的家庭。-p.175
如果能再利用難得的黃金童年,背誦百多篇千古美文,就能奠定一生的文學基礎。待年齡越大,體會越深,更能融會貫通,自會引導自己的思路與做人處世的原則。如果父母能夠提早為孩子預備這些能力,這些就比所有的玩具都還要耐用,並且能夠跟著孩子成長,給他們最多的好處。-p.186
每個週末假日,別的孩子們都與家長遊山玩水,楊家的孩子一早起來,則是全家推個小車到圖書館免費借書。他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精美的記事簿,把讀過的書名、在校得到的獎勵和假期的計畫,全都記載在裡面,最後一家人一起作年終總檢討,看誰的記錄最好、最光榮。-p.191
由於楊正民自己過去在流浪歲月中顛沛流離,基礎打得不結實,後來用了比別人數倍的努力,才勉強與同儕們並駕齊驅,他不希望孩子們重蹈覆轍。所以特別重視孩子們的基礎教育。因此,他們夫婦倆,總有一人每天檢查他們功課,一發現他們有不懂的地方,立即找出原因,加以指導。孩子們在小時候,其實根本沒有分辨的能力,但只要成績考得好,興趣便隨之而來。-p.193
楊正民對於時下教育孩子的自由風是頗不以為然的。他認為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不懂的時候,父母應該要負起引導的責任,而不是凡事徵求孩子的意見,連要不要吃東西,想吃什麼這些事情都問他。父母應該要有引導孩子的明確想法,這樣不僅可以為孩子省下許多時間,並且讓他們把精力專心放在目標上。他甚至認為,嚴管才是深愛。-p.203
令楊正民感到欣慰的是,雖然他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度對他們非常嚴厲,但是,孩子們越長大越是愛他,因為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能夠體會到父親當初嚴厲的用心─這些孩子日後因為有著比別人更好的成績和學位,即使以外國人的身分,既沒有家世背景,更無財富後盾,依然能夠競爭到全世界最好的工作機會。-p.205
楊正民要他們唸大學時,都到朋友的餐館去打工,或到農場去翻土,讓他們知道職業無貴賤,知識分子,不應有優越感,任何工作,都應帶著愉快的心情去做,也學習怎樣處事待人,怎樣結交各階層的朋友。楊正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訓練出全能的人才,能獨當一面,放在任何崗位都能做得最好。-p.220

四、結語雜評

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的地方,包含楊正民教授的祖父,是如何扶弱濟貧、打破七代單傳的宿命,以及他對於母親那份感人真摯的孝心,到之後帶上一家子人,初來乍到異地巴西,如何艱困地生存下去,最後成為在巴西人人敬愛的大學教授。
一生當中,並不是每個人對於楊正民教授的恩惠都會予以回報,甚至也有人認為他的善舉是在多管閒事,也並沒有因為他樂於助人,餘生因此一帆風順、幸福美滿,在他62歲那年,深愛的結髮妻子,竟因偶然的醫療事故變成了植物人至今。
任誰經歷楊正民教授一生的遭遇,還能堅持不棄守追求學問與為人良善的初心,皆是世間罕有的,畢竟相比之下,現在能讀書寫字的環境,都實在太過奢侈!
御茶坊主
御茶坊主
無茶苦茶的內容,隨意奉茶,隨意品嘗。來信請寄[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